虎鉗

[拼音]:yindu hangkong hangtian

[英文]:Indian aerospace

印度是第三世界航空工業發展較快的國家,飛機生產以仿製外國軍用飛機為主。40年代,印度僅有一家小型飛機修配廠,到60年代後半期印度已經有了能夠製造複雜戰鬥機的綜合性航空工業。印度航空設計力量薄弱,本國研製並裝備部隊的飛機只有HF-24 “風神”超音速對地攻擊機和HIJ-16“凱蘭”初級教練機。印度仿製的外國飛機有英國的“蚊”式戰鬥機,法國的“雲雀”Ⅲ直升機,蘇聯的米格21殲擊機和少量的英國HS-748運輸機。1984年開始仿製蘇聯米格27對地攻擊戰鬥機,並計劃在1985年仿製英、法合作的“美洲虎”飛機。印度航空工業集中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1983年職工人數約4萬人,有飛機、發動機、附件和翻修工廠11個,其中最大的工廠是生產米格21的那茲克工廠。

印度的航空研究機構主要是國家航空研究所 (NAL)和印度科學院航空工程部。印度有兩家航空運輸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印度航線公司,1983年航空運輸的貨運量和客運量居世界第15位。

印度航天活動始於60年代。1964年成立的空間研究委員會是全印度空間事業的決策機構。1968年建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下設:

(1)維克拉姆·薩拉巴伊空間中心:主要研製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

(2)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

(3)人造衛星中心:負責人造衛星的規劃、設計、試製、組裝、測試和技術鑑定;

(4)空間應用中心:從事衛星通訊、電視和用於資源勘察、氣象、大地測量的技術研究。印度的探空火箭技術是在聯合國和有關國家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1963年,聯合國出資在印度南部靠近赤道的頓巴建立了探空火箭發射場。1967年印度發射第一枚探空火箭“羅希尼”RH-75。1973年,印度開始自行研製運載火箭SLV-3,它是四級固體火箭,可將重約4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印度第一顆人造衛星是科學衛星,以印度數學家阿里亞巴塔命名,1975年4月19 日由蘇聯代為發射。印度航天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發展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用以解決國內通訊、廣播和電視以及氣象研究資源開發問題。1981年6月19日,印度自行研製的試驗通訊衛星“蘋果”號由歐洲空間局代為發射成功。1982年8月和1983年8月由美國代為發射印度的“印度衛星”1A號和“印度衛星”1B號兩顆多用途衛星。“印度衛星”1A號原定壽命7年,實際只工作了4個多月;“印度衛星”1B 號入軌後太陽電池翼展開時曾出現故障。截至1984年底,一共有9個印度人造衛星被送入軌道。其中3個人造衛星是用印度的運載火箭發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