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鎖
[拼音]:Budala Gong
[英文]:Potala Palace
在拉薩舊城西面 2公里的北瑪布日山(紅山)上。梵語“布達拉”的意思是“佛教聖地”。始建於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629~650),9世紀毀於兵火。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興工重建,從此成為歷世達賴喇嘛和攝政居住、辦理政務的地方。歷經修建和擴建,成為今天的規模(見彩圖)。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佈局
布達拉宮包括山上的宮堡群,山前的方城和山後的龍王潭花園三部分,共佔地40餘公頃。宮堡群在山的南坡,用塊石依山就勢建造,總平面為不規則佈置。東西總長370多米,南北最寬處為 100多米,高117米多。在宮堡群南面是一座東西長300多米,南北寬300米的方城(藏語稱“雪”),東、西、南三面城牆各闢一門,南牆東西兩角建碉樓。城內有為布達拉宮服務的行政建築和僧俗官員住宅。北坡之麓是龍王潭花園,面積約15公頃。
宮堡群
中央主體建築外牆塗紅色,故稱紅宮,是達賴喇嘛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方形平面,建築面積為16000多平方米。紅宮總高九層,下面四層為結構層地龍牆。屋頂多為藏式平頂,有七座殿頂為漢式屋頂,覆以餾金銅板瓦。第五層中央為西大殿,是達賴喇嘛舉行坐床(繼位)及其他重大慶典的場所。大殿上面四層中部為天井,四周建有4座安放達賴喇嘛遺體的靈塔殿、20多座佛殿和供養殿,周圍有迴廊聯絡。紅宮的最西端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
紅宮東側為白宮,外牆塗白色,是達賴喇嘛理政和居住的宮殿。平面是西邊略大於東邊的梯形,有內天井,高七層,多作藏式平頂。底層是用地龍牆分隔成的庫房。第二層東端為白宮的門廳。第三層是夾層,第四層中央是白宮的主殿東大殿。大殿以上各層中有天井,天井四周是迴廊,沿迴廊佈置經師、攝政的辦公和生活用房及侍從用房、廚房、倉庫等。第七層是達賴喇嘛居住的東日光殿和西日光殿。
在紅宮和白宮前分別有西歡樂廣場和東歡樂廣場,同紅宮西面的僧房,白宮東翼的僧官學校相連。西歡樂廣場下面依山建造賽佛臺,高九層,上面四層開窗。與紅宮九層立面組合一起,故有布達拉宮高十三層之說。
布達拉宮其他重要建築還有建在建築群四方的四個大堡。在山的北坡有為達賴喇嘛會親用的家院。
道路
布達拉宮的道路系統井然有序。在南面山坡有5米寬的蹬道直通中央賽佛臺東側大平臺,從這裡起分東西兩路進入白宮和紅宮。西面進宮門後進入紅宮;出廣場西門與僧房相通,是朝佛的路線。平臺東面蹬道,經過曲折的通道到東歡樂廣場,從廣場西的扶梯進入白宮,是朝拜達賴喇嘛的路線。在西端山腳下另有蹬道通往僧房。北面有馬道通往達賴家院和龍王潭花園。
建築特點
布達拉宮的建造,集中了藏族匠師的智慧和才華,反映了藏族建築的特點和成就:宮殿沿山坡用石塊建造,下部數十米實牆猶如紮根于山巖之中,建築隨山就勢錯落佈置,與山丘渾然一體,利用山勢增加建築的體量;同時又突出上山蹬道外側的層層橫向階梯形線條,拉長了上山蹬道的長度,烘托出建築的高聳、雄偉感。塊石牆牆身側腳顯著,結合山形增加了整座建築的穩定感。大片白色石牆上的黑色梯形窗套,短小的出簷,簷部用檉柳根作成的深紅色女兒牆,在藍天襯托下,色彩對比強烈。門廳、佛殿、經堂、日光殿等的室內樑架、柱頭、欄杆都飾滿雕刻和彩畫。宮內供奉著大尊佛像。在西大殿和壁畫廊內繪製的布達拉宮建造歷史和五世達賴喇嘛的宗教活動、藏漢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等題材的壁畫,是瞭解西藏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