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戰

[拼音]:yundong yu jirou

人體的肌肉有 3種:心肌、平滑肌和骨骼肌。通常肌肉是指骨骼肌而言。骨骼肌收縮是人體運動的動力。當肌肉處在兩端被固定的情況下進行收縮時,其長度不變,而張力增大,這種收縮形式叫做等長收縮;若肌肉只一端被固定進行收縮時,其長度縮短,而張力不變,這種形式的收縮叫等張收縮。人體的各種運動中沒有絕對的等張或等長收縮。人體完成的各種靜力性活動近似等長收縮,而動力性活動則近似於等張收縮。

肌肉在完成各種動作的過程中,本身同時就得到了鍛鍊。經常從事體育活動的人,肌肉的結構和機能都發生明顯的變化。體育活動可以使骨骼肌的橫斷面增大,這種現象叫“工作性肥大”。如果人體完全不活動,肌肉就會萎縮,叫做“廢用性萎縮”。另外,不同專案的運動員,各部位肌肉肥大的程度不同,例如舉重運動員的上臂圍和大腿圍就比體操、球類、游泳、自行車運動員都大。

肌肉收縮力量決定於生理橫斷面的大小。一塊肌肉體積增大,橫斷面變大時,肌肉力量肯定也會加大。一般認為運動員具有發達的肌肉,是由於肌纖維增粗,而其數量並不增多。肌纖維增粗的原因是由於其中的肌原纖維增粗及數量增多。已經證明,在幼小動物(哺乳類動物)的肌纖維內,肌漿相對較多,經過肌微絲的不斷形成,由微絲組成的肌原纖維也不斷增粗;當增粗達到一定程度後,可以發生縱裂,又形成新的肌原纖維。在進行“訓練”的動物肌纖維中,也曾觀察到正在分裂的肌原纖維。肌原纖維是由肌球蛋白、肌動蛋白等蛋白質微絲構成的。這些蛋白質在實驗性訓練過程中增多也可做為肌原纖維增粗變多的佐證。肌纖維增粗的同時,其中的內含物如肌紅蛋白、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肌糖元及各種酶的含量也發生變化。這些內含物變化的趨勢,同訓練的性質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由動物實驗證明,速度力量性 “訓練”(跳躍)常常引起比耐力“訓練”(游泳)更大程度的肌纖維增粗以及能源物質(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肌糖元)和肌紅蛋白的增多。此外,肌肉的毛細血管網增多,肌肉中結締組織增厚,也是形成肌肉工作性肥大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針刺活體檢驗術的使用給研究人體肌纖維型別提供了美好的前景。運動員骨骼肌纖維型別的研究在近20年裡十分活躍,成為運動生理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發現,短跑運動員的慢肌纖維所佔百分比很低,僅佔24%;耐力性運動員(長跑)最高,約佔70%;中跑運動員居間,約為52%。這反映出不同肌纖維的分佈與所從事的專項運動有著緊密的關聯。此外,經常從事力量及速度性練習(投擲、短跑)的運動員,快肌纖維顯著肥大,而耐力性練習(長跑)運動員,慢肌纖維顯著肥大。因此可以認為,肌纖維的組成及某種型別肌纖維顯著肥大的特點,可能是運動員在該專項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於訓練方法能否引起肌纖維型別組成的改變,仍是運動生理學中一個未完全解決的問題,但自1978年以來在運動員訓練過程中已初步發現快、慢肌纖維間能夠相互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