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石失

[拼音]:denglu zhanyi

[英文]:landing operation

對據守海岸或海島之敵實施的渡海進攻戰役。包括海上登陸和垂直登陸。登陸戰役通常由陸、海、空軍協同進行。登陸戰役受海區地理、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參戰軍種、兵種多,組織指揮協同較複雜;航渡中易遭對方海上和空中的襲擊;敵前上陸、背水作戰,情況複雜,任務艱鉅;物資需要量大,後勤保障任務繁重。登陸戰役須充分準備,周密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和充足的登陸工具,選擇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和方向,出其不意地發起登陸攻擊;實行集中統一指揮,嚴密組織陸、海、空軍的協同動作,以發揮其整體威力;保持強大的後續梯隊和充足的作戰物資,不斷增強突擊上陸的力量,以取得登陸戰役的勝利。

登陸戰役準備通常包括:對戰區的敵情、地形、水文、氣象的不間斷偵察,定下戰役決心,制定戰役計劃,組織協同,準備登陸工具,建立登陸基地的組織,組織對空防禦和核、化學、生物武器防護,採取反潛、電子對抗、偽裝欺騙等保障措施,對參戰軍隊進行作戰編組和登陸作戰訓練。登陸戰役實施通常包括:奪取制空權、制海權,預先火力準備,裝載上船,航渡,奪取、鞏固和擴大登陸場等作戰行動。其中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鬥爭須貫穿於戰役的始終。登陸作戰,登陸兵集團根據戰區的不同情況,通常採取“由岸到岸”或“由艦到岸”或兩者結合,或與垂直登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條件允許時,還可用部分兵力預先偷渡上陸策應主力登陸。對大島或寬闊海岸登陸時,通常從幾個不同方向上進行向心登陸突擊;對群島、列島,可同時攻擊數島,或逐島、越島攻擊。對登陸場附近的敵佔外圍島嶼,可首先奪取以作為登陸基地。如對登陸妨礙不大,可封鎖繞過,爾後奪取之。不論採取哪種登陸作戰方法,都須集中優勢兵力於主攻方向,實施勇猛頑強、連續而有重點的突擊,務期迅速突破敵人防禦,奪取和鞏固擴大戰役登陸場,建立登陸基地,保證後續梯隊和物資上陸,發展戰役的勝利。

登陸作戰在歷史上早已有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航海業的發達,武器的更新,到16和17世紀時已出現戰役性質的登陸作戰。如1592年5月25日日軍 5萬餘人,分三批分別在朝鮮釜山及其附近地區登陸的侵朝作戰。1661~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作戰。20世紀初的登陸戰役,如1904年日軍對旅順口俄軍的進攻和1915~1916年英法聯軍在達達尼爾海峽對德軍和土耳其軍的兩次登陸進攻,都是規模較大的登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役規模空前擴大,參加登陸作戰的兵力達數十萬以至上百萬人,其行動由過去的陸、海軍兩棲作戰發展為陸、海、空軍聯合作戰,如1944年英美聯軍對德軍佔領的法國西北部海岸的登陸,即諾曼底登陸戰役,1945年美軍對日軍佔領的沖繩島的登陸(見沖繩島戰役),戰役的組織與實施亦更加複雜,並且有了較系統的登陸戰役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0年首次實施了登陸戰役──海南島登陸戰役。這次戰役在沒有海、空軍配合,海岸炮又不能直接支援的情況下,以陸軍乘木帆船強渡瓊州海峽,打破國民黨陸、海、空軍的立體防禦而獲全勝。1955年又組織了陸、海、空軍首次聯合進行的解放一江山島登陸戰役。

電子技術、核武器、精確制導武器以及直升機、氣墊船等相繼出現和不斷髮展,對登陸戰役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役的機動範圍更大,登(著)陸的速度更快;要求有更大的海、空軍優勢;登陸戰役的組織指揮和協同,戰役的各項保障更加複雜;對物資和技術保障依賴性更大;戰役準備不易隱蔽;大型艦隻和集團目標更易遭對方打擊;未來登陸作戰,從海上登陸與垂直登陸相結合可能成為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