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汶歷史

[拼音]:Zhang Jiliang

近代詩人。字亨甫,一度易名亨輔。福建建寧人。少孤,家境貧寒。道光十五年(1835)中舉,後屢次會試不中。道光二十三年,為申雪友人姚瑩冤獄,帶病入都,逝世於京師。

張際亮關心國家命運和社會現實,思圖更革弊端。道光十三年曾上書兩廣總督盧坤,請嚴緝鴉片走私。據魏秀仁《陔南山館詩話》記載,黃爵滋在道光十八年所上著名的禁菸疏,亦出其手。他與庸俗士大夫格格不入,敢於諷刺權貴,以此得狂名。他一生沒有得到官職,主要在南北漫遊中從事詩歌創作,自言平生寫詩“萬餘首”,今存自嘉慶二十年(1815)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詩3000餘首。其詩較多抒發經歷坎坷、壯懷不伸的感慨和悲憤,如《思歸吟》、《鄭尹招飲酒樓》等。他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鴉片戰爭前,主要是揭露清王朝的政敝民貧,表達自己除弊濟民的願望,如《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寄光律原廉訪保定》等。有一些詩作反映了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敏感和憂慮。如寫於道光十三年的《大庾嶺》、《登粵秀山》、《浴日亭》等詩,都是“慮逆夷包藏禍心”(《心壺先生招飲》詩自注)而作。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在江浙一帶親身經歷了戰亂流離生活,反映現實更為廣泛深刻,寫下了《傳聞》、《芑川有詩枉贈酬和》、《寄姚石甫三丈》、《東陽縣》、《遷延》、《鄒鍾泉太守招飲劇談時事輒賦》、《陳忠愍公死事詩》等一系列反帝愛國詩篇。張際亮詩的風格以俊逸豪宕、激切奔放為主,也時有流麗纏綿的一面,如《江山船曲》、《王郎曲》等。諸體中以七古為最出色。

同時或稍後的人對張際亮詩的評價十分懸殊。譽之者至謂“或驚以為太白,少陵復出”(張景祁),“嘉慶、道光以來作者未能或之先”(黃鉞);貶之者則說他的詩“頗少佳作”(陳衍),“粗浮淺率,毫無真詣”(李慈銘)。稱誦者自未免過譽,貶抑者也沒有看到他給詩壇帶來的新思想新內容。但即使是貶者也不能不承認他“極負時名”,在當時詩壇影響極大,以至咸豐、同治以來還有人向他學步。

有《張亨甫全集》,咸豐年間孔慶衢原刻,同治六年(1867)李雲浩補刊,收詩2600餘首,同治八年姚浚昌刻《思伯子堂詩集》,收詩3000餘首,兩集收詩不全同。另《張亨甫全集》中收文 6卷,又作者著有《金臺殘淚記》3卷,以記優伶而抒發不遇之感,同時為劇壇留下一些可貴資料和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