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

[拼音]:Wang Pengyun

近代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自號半塘老人,晚年又號鶩翁、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1870)舉人。十三年(1874),為內閣中書,升內閣侍讀。先後直實錄館。光緒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監察御史,後為禮科掌印給事中,彈劾諫諍有直聲。他支援並參與康有為的改良主義運動,康未受知於光緒帝之前,奏摺多由他代上。他屢次抗疏言事,幾罹殺身之禍。光緒二十八年,離京南下,寓揚州,主儀董學堂,並執教於上海南洋公學,最後客死於蘇州。

王鵬運初嗜金石,20歲後始專一於詞。與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稱“晚清四大家”。由於他大力倡導詞學,且能獎掖後輩,著名詞人文廷式、朱孝臧、況周頤等均曾受其教益。成就突出,在詞壇聲望很高,向被尊為“晚清四大家”之冠。他力尊詞體,尚體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從追琢中來”等,使常州詞派的理論得以發揚光大,並直接影響當世詞苑。況周頤的《蕙風詞話》許多重要觀點,即根源於王氏。晚清詞學的興盛,王氏起了重要作用。

朱孝臧評王鵬運的詞作,“導源碧山(王沂孫),復歷稼軒(辛棄疾)、夢窗(吳文英),以還清真(周邦彥)之渾化”(《半塘定稿序》),大體是符合實際的。其早年詞與王沂孫為近,多寫身世之感,如〔百字令〕《自題畫像》等。甲午至辛丑間(1898~1901)身為諫官,並與文廷式等唱和,頗有傷時感事之作,詞風近辛棄疾。如〔祝英臺近〕《次韻道希感春》、〔謁金門〕“霜信驟”、〔滿江紅〕《送安曉峰侍御謫戍軍臺》等,蒼涼悲壯,饒有壯夫扼腕之概。他同朱孝臧、劉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詞》,也不乏對國勢衰微的深沉悲憤。但是,他的作品,更多的還是反映了對清廷江河日下趨勢的無可奈何的哀嘆。有的詞用典過多,不免流於晦澀。

王鵬運用了30年的時間,校勘《花間集》以及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和《四印齋匯刻宋元三十一家詞》,又校刻《吳夢窗詞》。他用漢學家治經治史的方法以治詞,校勘精審,向為學者所稱道。

著有《袖墨集》、《蟲秋集》、《味梨集》、《鶩翁集》、《蜩知集》、《校夢龕集》、《庚子秋詞》、《春蟄吟》、《南潛集》,統名《半塘詞稿》。晚年刪定為《半塘定稿》2卷,《剩稿》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