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複製

[拼音]:he'er'eryi

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方以智的哲學用語。意指對立面的交感、同一。見於《東西均》一書:“交也者,合二而一也”,“盡天地古今皆二也,兩間無不交,則無不二而一者。”方以智說:“有一必有二,二本於一”,認為“合二而一”是以“一必有二”為前提,每一事物皆有對立的兩個方面,相反相因,由此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所謂相反相因者,相捄相勝而相成也”。表達了矛盾雙方既互相鬥爭又互相依賴的思想。與“合二而一”相聯絡, 方以智又提出“交、輪、幾”的公式說“交以虛實,輪續前後,而通虛實前後者曰貫,貫難狀而言其幾”。“交”即合二而一,指虛實、陰陽等兩端的交感;“輪”指前後相續、首尾相銜的變化;“幾”指變化發展的可能性,即端倪。“交、輪、幾”的公式包含有從事物的矛盾運動中把握髮展趨勢與可能性的意識。“合二而一”的論點對事物的矛盾運動有所揭示,包含有辯證法因素。

然“合二而一”在《東西均》中又是和形而上學的思辨聯絡著的。著者用“隨”、“泯”、“統”範疇表達一與二的關係,說“俗諦立一切法之二,即真諦泯一切法之一,即中諦統一切法之一即二、二即一也。”重複了佛教天台宗“三諦圓融”之說,以為“隨”(“立一切法”)、“泯”、“統”三者統一起來,事物的對立也就消失了。又說:“因對待謂之反因,無對待謂之大因”,“無對待在對待中,然不可不親見此無對待者也”。認為有一個超越對立、貫通對立的“無對待者”,即“真一”,而“知真一,則大因明”,即能親見天地萬物之本原。這個“大因”,便是聖人立宗的根據,即“太極”、“混成”、“真如”等。在方以智看來它們實是一樣的,“皆一心也,皆一宗也”。所以,方以智的“合二而一”論所包含的合理因素,被禁錮在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體系之中。

對方以智“合二而一”論的學術探討,長期以來意見分歧。1962年《東西均》由中華書局校點出版時,侯外廬在所作序中對“合二而一”作了肯定的評價。其後,楊獻珍在講辯證法時對這一命題也予以讚賞,認為它與“一分為二”一樣,可以用來表達對立統一規律。也有一些人認為“合二而一”是形而上學命題,引起一場辯論。70年代末以來,學術界對“合二而一”論又進行了重新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