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尼·紹瓦蓬

[拼音]:Xianyang Qingongdian yizhi

秦都咸陽的皇宮及其他宮殿建築遺址。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秦咸陽城的地勢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漸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階梯狀陡起的形勢。宮殿建築群遺址,就分佈在北部階地即所謂“北陵”或“北阪”的上下一帶。公元前 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後,商鞅首先於此營築了冀闕(宮外的門闕),以後歷代秦王在咸陽又建築了許多宮殿。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在咸陽塬上仿建了關東六國宮殿的六國宮室,又擴建了皇宮咸陽宮。秦末,項羽入關中,火燒秦宮室,咸陽秦宮殿被夷為廢墟。1959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管會等單位對咸陽秦宮殿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咸陽宮遺址

在秦咸陽城址北部階地上,至今遺存有許多突出於地面的戰國時期列國盛行的高臺宮觀遺址。其間多有狹長的夯土基址連線,並有許多是與跨越上原的穀道相接的。

在北部階地上,約當秦咸陽城中軸線附近的一組高臺宮觀遺址,應是戰國時期秦咸陽宮舊有的建築遺存。它座落在秦時就存在的一條上原穀道(今名“牛羊溝”)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為第1號遺址,東側為第2號遺址。西側遺址儲存較好,1974~1975年進行了發掘。根據遺址復原,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臺宮觀,由跨越穀道的飛閣連成一體,是富有藝術魅力的臺榭複合體。第1號遺址東西60米,南北45米,一層臺高6米,平面略呈L形,南北內含若干室。南部西段一列5室,西邊4室為臥室,出土有壁畫殘片,伴出陶紡輪,當年可能是宮嬪居住的地方;最東 1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陶製地漏及排水管,可知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有貯存食物的窖穴。大臺周圍有迴廊環繞,它既是聯絡各房間的通道,又起到保護土臺的作用。大臺的中央有版築厚牆圍護的主體宮室,東西13.4米,南北12米。南北牆各開二門,東牆居中一門(門道有壁畫痕跡)。中央有直徑60釐米的都柱遺蹟;地表為硃紅色,即當時的“丹地”。它表明這裡是最高統治者所使用的廳堂。廳堂東側接連臥室,內有設壁爐備。廳堂西側,有慢道通至廳的樓層。大臺的西側還有大臥室、大浴室和貯藏室,也應是妃嬪、宮女居住使用的。朝北有寬敞的廳堂,朝南有寬闊的大露臺,由此可以俯瞰全城,並可遠眺渭河與南山風景。

第3號宮殿遺址,在第1號遺址的西南方,其間有夯土互相連線。已發掘的西閣道長32.4米,寬5米,左右兩殘壁滿飾壁畫,題材為秦王出行車馬儀仗之屬,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形象。這些秦代宮室壁畫,在中國建築史及美術史上,都有重要價值。

“六國宮殿”遺址

秦陸續滅六國而統一天下,據記載每滅一國,即在首都咸陽北阪上仿建一座該國宮殿。經勘察,在城北階地上宮殿群遺址的西端,毛王溝附近的宮殿遺址曾出土楚國形制的瓦當;東端柏家嘴發現了燕國形制的瓦當。這說明咸陽宮東西兩端為戰國末期統一過程中所擴充套件的部分,恰與史書中關於仿建六國宮殿的記載相符。

阿房宮遺址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周都豐、鎬之地,亦即秦的上林苑內,建新宮城──阿房宮。阿房前殿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臺遺存,東西1200米,南北450米。現存檯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處約7~8米。阿房宮範圍內還有其他遺址。

遺物

以建築材料為主,其中以磚瓦最具特色。磚有鋪地磚和空心磚,有的素面,有的有方格紋、幾何紋等。瓦有板瓦、筒瓦和瓦當。磚瓦上多印有陶文。其他建築材料還有陶管、陶彎頭、陶圈等。宮殿遺址內還出土磨石、鐵刀等工具以及銅器、陶器等生活用具和戰國貨幣。

參考書目

秦都咸陽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築遺址 簡報,《文物》1976年11期。

陶復:秦咸陽宮第一號遺址復原問題的初步探討,《文 物》197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