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樹(1805~1873)
[拼音]:Wandushan Cheng
[英文]:City Site at Wandushan
高句麗(公元前37 ~公元668)中期都城國內城的守備城,又稱山城子。在吉林省集安市西北 2.5公里山上。修建於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時,初名尉那巖城。曾兩度作為王都。5世紀高句麗遷都平壤後,日漸荒廢。城址佈局和建築技術等對於研究高句麗的歷史具有較高的價值。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垣以石材構築,東、西、北 3面築在環抱的山脊上,外臨陡峭的絕壁,南牆構築在山勢稍低的臨河斷崖上。平面呈不規則狀,周長6951米。現存完整處高近 6米,外壁自下而上逐層收分。城垣上均築女牆,女牆高0.78~1.3米,寬0.73~1米不等。女牆內側有石砌的方形深洞,間距在 1.7~2米之間。門址共發現5處,均有甕門,東牆、北牆各設 2門,南牆正中設一門,在城垣曲折內縮處。
城內儲存有建築遺址3處,蓄水池址1處,墓葬37座。宮殿址位於東邊山麓的廣闊平地上,南北長92米,東西寬62米,進深作3級階地,階高1米左右,每層階地上均布有礎石數十個,排列成行。瞭望臺位於南門內 200米的臺地上,石砌,通高11.75米,頂部為每邊約6米的平臺。戌卒住所遺址位於瞭望臺北15米的臺地上,長26米,寬8米,今存礎石3排。蓄水池位於瞭望臺址東南,北緣尚存石材壘砌的池壁。宮殿址和瞭望臺址上散佈有大量紅色瓦礫,其中有蓮瓣紋和獸面紋瓦當、席紋板瓦和素面筒瓦等。城內還出土有鐵矛、鐵鏃、鐵鎧甲等。
丸都山城遺蹟豐富,儲存尚好,已樹立保護標誌,聘請業餘文物保護員進行日常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