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結盟國家會議
[拼音]:Shanglinhu Yue Yao yizhi
[英文]:Site of the Yue Yao on Shanglin Lake
東漢至宋代的青瓷窯址。系越窯青瓷的代表性窯址。在浙江省慈溪縣上林湖一帶。因此地古代屬越州,故名越窯。越窯創燒於東漢,盛於唐、五代,北宋中期以後開始衰落,到南宋仍有燒製。1935 年陳萬里作過調查。1958年和1981年兩次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門對上林湖越窯遺址又作了全面調查。窯址分佈在沿湖的橫塘山、桃園山、周家嶴、鱉裙山、小姑嶺、木杓灣、吳石嶺、黃鱔山、黃婆嶴、馬溪灘、施家、吳家溪、皮刀山、茭白灣等地區。共發現窯址 100餘處。遺址文化堆積豐富,是越窯青瓷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區,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88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漢至隋代為越窯發展的初期階段。東漢時常見器物有罍、罐、壺、洗、缽、碗等。釉色青灰、青綠或褐色。魏晉至隋常見器物有碗、罐、壺、雞首壺、硯、水盂等。器形比較高大。多數胎壁緻密,呈灰色,通體施青釉,少數呈土黃色,外體施青黃釉或黃釉。當時碗、盤等採用疊燒法,器底要承受一定的壓力,所以胎骨較厚,燒瓷都用龍窯,裝坯用的窯具有雙足座、筒形和喇叭形墊具及三足支釘、盂形鋸齒口間隔具等。
唐代制瓷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原料加工和製作都很精細,開始使用匣缽。燒成的器物釉色均勻,色澤滋潤,多青黃色,產品種類豐富,造型優美。器形有碗、瓶、盒、水盂、薰爐、缽、執壺、罐等。多數器物作成花葉、瓜果的形狀。1977年,上林湖吳家溪出土一件凌倜“墓誌罐”,腹部刻著“光啟三年(887)歲在丁未二月五日殯於當保貢窯之北山”等語。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祕色瓷,與上林湖遺址發現的瓷片器形質地相同,可見早在唐代晚期已經在上林湖設官監窯燒造作為“貢品”的祕色瓷。
五代吳越時期,吳越國錢氏在上林湖等地設立官窯,派官監製,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祕色瓷,祕色瓷的生產形成高峰。1981年在後施嶴窯址中發現一件瓷碗的殘片,外底心刻“官樣” 2字,當是官窯的實物。這一時期的瓷器,質地細膩,胎壁薄,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狀,器形規整,給人以輕巧之感。裝飾花紋盛行,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廣泛,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有一部分產品,採用釉下彩繪,並用金、銀、銅鑲邊。
到了北宋,宋太宗派官監理越州窯務,上林湖青瓷還繼續生產,瓷器製作精細。北宋中期以後,品種減少,裝飾簡樸,製作逐漸粗糙。
上林湖越窯遺址大部分儲存完好。慈溪市人民政府已於1987年7月建立了上林湖越窯遺址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