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校尉

[拼音]:shaoshu minzu xiqu yinyue

中國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音樂。它包括15世紀就已形成的古老的藏戲,18世紀(清代中葉)以後陸續形成的貴州侗戲、布依戲,雲南的白劇、傣劇、彝劇,以及分佈在廣西、雲南兩省的壯劇,還有朝鮮族唱劇和由滿族八角鼓發展而成的新城戲等。由於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傳統,這些劇種在音樂上都各有不同的風格。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境內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互相交流和影響,使得各少數民族戲曲又具有中國戲曲的共同特徵。

各民族戲曲音樂的形成與演變規律,大體上是相同的。這些少數民族戲曲的音樂,基本上經由以下三種途徑發展起來,而又具有如下型別:

1.在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的戲曲

它的音樂是以各民族的民歌所構成,結構上還保留著民歌組合的特徵。例如廣西的南路壯劇,源於當地民間歌舞;北路壯劇,則是在當地民歌、唱詩的基礎上發展形成;雲南境內的富寧壯劇,它的基礎是土族的民歌小調;另一支廣南壯劇,則由壯族歌舞發展而來。雲南的傣劇來自傣族民間歌舞;彝劇是由彝族的民歌小調、舞曲與器樂曲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山歌體的戲曲音樂。

2.在民間說唱基礎上形成的戲曲

各少數民族也都有各自的說唱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由一人或二人的坐唱演變為多人扮演的戲曲形式。如貴州侗戲,即由侗族的敘事歌發展而來;延邊的唱劇,源於朝鮮族的說唱音樂;吉林的新城戲,則是由滿族曲藝八角鼓轉化而成的劇種。

3.直接受漢族戲曲影響而形成的戲曲

這以雲南的白劇最為典型。白劇的前身為白族吹吹腔,而吹吹腔的音樂又與明代弋陽腔有一定淵源關係。其他一些劇種,在形成過程中,也都或多或少受到漢族戲曲的影響。這種影響或表現於聲腔上,例如壯劇中有些曲調與廣西彩調、雲南花燈很接近;或表現於結構形式上,例如新城戲就按漢族戲曲音樂的結構創立了某些板式。

由於共同的民族文化傳統,各民族戲曲在音樂上有不少共同點。例如幫腔形式的運用就較為常見。藏劇演唱時即由一人獨唱而眾人幫腔,並用大鈸大鼓伴奏。白劇的吹吹腔是用嗩吶與鑼鼓伴奏的,但這種伴奏只在唱腔結尾處出現,實際起幫腔作用。侗戲也只是在曲尾才用幫腔及鑼鼓伴奏。在唱法上,有的劇種也形成了按腳色行當分腔,如傣劇男聲就有老生腔、小生腔、草王腔(類似於淨腔)之分;白劇則將女腔分為小旦、搖旦,男腔分為小生、鬚生。各劇種所用的音階,則多為五聲音階,fa、si兩個偏音或作為裝飾音使用,或起著移宮作用。常用調式亦以徵、羽兩種調式居多,這在傣劇、唱劇、侗戲等劇種都是如此。此外,有的劇種由於分佈較廣,繁衍分支,各自形成為一支腔系。如壯劇,在廣西有南路北路之分,在雲南則有富寧與廣南之分,貴州的布依戲也是從壯劇演變出來的。

但是,各個劇種的民族特點又異常鮮明。例如在節奏形式上,唱劇除用 4拍子外,尚有以12拍子、18拍子為小節的曲調。在曲調結構上,富寧壯劇有 5個樂句構成的曲調,如〔哎咿呀〕便是,這在其他劇種很少見。它的另一種曲調〔哎的呶〕,則又比較靈活,可以是 5個樂句,也可以是2個、3個、4個。倘為2個樂句,則為對稱的上下句;3樂句則是1上句2下句;4樂句則是1上3下的結構。這是一種頗為獨特的曲調結構形式。傣劇的曲調結構雖是上下句體,但也有不同的特點,因為它的上下句之間在幅度上可以是不相等、不平衡的,這是由於它的唱詞結構比較靈活,最長的句子可以分為10多個句逗。而且在用韻上也很別緻,當若干短句組成一個長句時,不但每一短句的句尾要通押一韻,而且後一短句的首一字必須押前一短句的尾韻。這種唱詞的結構形式,不但語言生動,節奏活潑,也給曲調的豐富變化提供了廣闊的餘地。此外,在侗戲中還有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即在每齣戲演完時,必由全體演員合唱一支〔侗族大歌〕,這是一種有多聲部因素的合唱,氣勢巨集偉,音調高亢,使演出結束在情緒熱烈的高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