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飼養的方法

  對畜禽飼養的人來說,怎樣飼養畜禽是他們經常討論耳朵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烏骨雞飼養方法

  一、品種介紹

  烏骨雞胸寬體深,背腰寬短,身體勻稱,母雞小頸短,經多年選育,羽毛以黑色為主,翅羽、尾羽有明顯的墨綠色光澤。單冠,平頭,面板、肉髯、啄、耳、脛、爪均為烏黑色;肌肉、腹膜、骨骼烏黑,如墨染一般。

  烏骨雞早期生長速度快,生態放養條件下適當補飼,4月齡可達2kg以上,成年公雞平均體重2.45kg,母雞2.20kg。公雞5-6月齡開啼,母雞6-7月齡開始產蛋,300日齡產蛋50-60枚,500日齡產量120-160枚,蛋重52-58克,蛋殼主要呈淺褐色或白色,少數呈淺綠色。

  二、種蛋孵化

  1、種蛋選擇與處理:種蛋應選擇個頭大小適中、橢圓形、殼紋光滑、細密、無皺摺、殼色正常、產後5-7天的新鮮蛋為宜。種蛋在儲存前應進行消毒,防止細菌感染,可採用40℃的濃度為0.01-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2分鐘,洗淨取出晾乾即可。

  2、種蛋的自然孵化:自然孵化就是指利用雞的就巢本性特點來孵化出雛。孵化時選擇賴抱性強而又健康的母雞,用20釐米高的木箱***農村習慣用蘿蔸***作雞窩,墊上10-15釐米厚的稻草或松葉,放在無鼠、安靜、光線弱的地方,一次入孵種蛋18-20個,孵化期內每天定時放出母雞餵給營養充足的飼料和飲水。一般在孵化過程中要進行三次照蛋,及時發現和取出發育不全的蛋和死精蛋。照蛋方法是用一個小紙箱,在紙箱的上面開一從洞,裡面裝上電燈,把蛋放在小洞上便可照蛋

  三、雛雞的飼養管理

  雛雞是指0-60日齡的小雞。雛雞出殼後身體小,絨毛稀短,散熱快,體溫調節差,要求在飼養管理中採取相應措施提高雛雞的成活率。

  ***一***育雛準備

  1、備好飼料、疫苗、防***治***藥物。

  2、備齊飼養管理器具,如料槽、水槽、飲水器、天平、溫度計、注射器等。

  3、如在市場購買,要選好健康無病的雞苗。

  ***二***育雛方式

  母雞帶育數量小,不作專門介紹,這裡僅介紹常用的地面平養育雛技術。地面平養指的是在地面上鋪墊15-20公分厚的鋸末、穀殼等,雛雞養於墊料上的育雛方式,期間可逐步加厚墊料或清除更新墊料。地面平養育雛應把握好以下飼養管理要點:

  1、分群:把健康無病的雛雞選出後,按體重和體質相近的分在同一群。

  2、飼養密度:每平方米放養的適宜密度為1-2周齡40-50只,3-5周齡30-40只,6-9周齡20-30只。

  3、採食飲水裝置:料槽2.5-5公分/只;料桶30-40只/個。水槽1.5-2公分/只,飲水器80-100只/個;乳頭飲水器10-15只/個。

  4、溫度:1-2日齡33-34℃,3-4齡32℃,5-7日31℃,第2周30℃,第3周26℃,第4周22℃,第5周20℃,第6周18℃。通常採用白熾燈提供光照和取暖,燈泡離雞約10cm高,夜間尤其應注意開燈,供暖的同時還可防蚊蟲叮咬和傳染病。

  5、溼度:適宜的溼度使雛雞感到舒適,休息和食慾正常,不易得病,室內相對溼度以55-60%為宜。

  6、光照:前3-4天連續光照,每平方米4-6瓦;5-14天每天18小時光照,每平方米3瓦,2周以後可夜間持續照明,每平方米1.3瓦。通常第4天起光照14小時,以後每天減少15分鐘至每天8小時恆定光照,雛雞2周齡後可以放在背風處晒晒太陽、每天運動30分鐘。

  7、通風換氣:養雞後往往從第二週開始雞舍氨氣濃度上升較快,遇有刺鼻、眼情況應在氣溫較高的午後開門窗通風換氣,也可以裝小型排風扇換氣。

  8、斷喙:斷喙優點在於節約飼料和防止啄癖,提高育成率。

  9、飼料:推薦使用專用雛雞料。如自配,推薦配方:玉米49%,碎米10%,細米糠5%,麩皮5%,豆餅18%,棉仁餅或芝麻餅5.5%,魚粉5%,骨粉2%,食鹽0.3%。微量元素適量,每公斤料加多維生素15克。自由採食,少喂勤添,保持料槽和飼料清潔,7天后可餵給青飼料,喂量佔雞料的20%左右。雛雞開食後即可加喂佔日糧1%的砂礫。一般於2周後開始飼餵,每週每次100只雞飼餵450克,砂礫直徑大小為2毫米為宜,砂礫顆粒隨時間推移逐漸加大,可撒在飼料上面或另用槽讓其自由採食。舍飼小雞,更應注意補充砂礫。40天后逐步以農家糧替代配方料,逐步新增碎玉米、稻穀等原糧和增大青綠飼料用量,新換原糧按10%-20%-30%-50%-70%-100%逐漸增加,並在晴天開始放養訓練。

  10、飲水和開食:開食前應先飲水,2-4小時後開始喂料。最初1-3天的飲水中,宜加入8%葡萄糖,每公斤水加入1克維生素C,飲水溫度18-25℃。開食料可用仔雞前期全價飼料和碎米等。應少喂勤添,保持料槽和飼料清潔。

  11、在整個育雛期可在飼料中交替用0.2-0.3%的土黴素,0.02%氟哌酸,萬分之二的痢特靈防大腸桿菌病和沙門氏桿菌病。一週齡後至80日齡,飼料中拌入0.03%氯苯胍或三字球蟲粉、克球粉等交替用藥。抗球蟲藥用藥4-5天,停藥3-4天,然後更換用藥種類。除此之外,生產中要對飼料營養、飼養密度、墊料管理等恰當處置。

  12、飼養人員必須注意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理雞糞,定期消毒,器具保持清潔;供給清潔乾淨的飲水,天冷時供給溫水;更換飼料要循序漸進;及時將病、弱雞挑出治療和處理,避免疫病傳播和減少損失。

  13、免疫:常規病以防治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和球蟲病為主。用藥原則為交替用藥,兌入水中和拌入飼料給藥。從15-20日齡起就要注意雞球蟲病的防治,此階段應主要針對球蟲病驅蟲1-2次。抗球蟲藥用藥4-5天,停藥3-4天,然後更換用藥種類。

  傳染病防治:

  26-28日齡滴眼鼻各一滴法氏囊中毒苗;

  28日齡肌肉注射新城疫苗;

  35日齡滴眼鼻各一滴喉氣管炎弱毒苗;

  35-40日齡每隻雞頸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5毫升H5型禽流感滅活疫苗。

  四、烏骨雞山地放養技術要點。

  山地養雞就是利用各種林帶、果園、丘陵山窩放養雞群。山地養雞主要有以下好處:一是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山地飼養,雞隻能採吃到更多的青綠飼料、昆蟲,補充了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減少了飼料用量;二是加大了雞隻的運動量,使雞隻體質增強,毛色光澤、肉質好,市場價格高,直接提高經濟收入。在放養過程中要抓好以 下幾點:

  1、放養場地要求寬闊、圈得住、無積水、有遮蔭、有青草和砂粒。

  2、林間簡易雞舍安全、牢固,能開啟、能封閉,便於雞隻休息和管理。雞喜乾燥,林間雞舍搭建應選在地勢較高和較為乾燥的坡地或平地上,就地取材,用竹杆或木材均可,雞舍四周用草簾擋蔽風雨,同時要有通風口;在平地上建雞舍,雞舍應有離地1米以上適宜高度,雞隻進出雞舍的道橋要可收可放。雞舍面積按每平方米5-7只建造。

  3、控制放養密度。放養雞群大小主要根據放養環境承載能力、補飼強弱狀況而定,條件許可情況下最好採用分帶輪牧的方式放養,可保證環境和養雞生產協調發展。

  4、分群。一般公雞羽毛長得較慢,爭鬥性強,對蛋白質及其中的賴氨酸等物質利用率較高,飼料效率高。母雞由於內分泌激素方面的差異,增重慢,飼料效率差。實行公母雞和強弱分群飼養,有利於區別餵養、減少應激、提高飼料報酬和雞群的整齊度。

  5、雞隻放養後由全價飼料全部過渡到農家原糧,補飼以傍晚補飼為主。紅薯、洋芋、玉米、稻穀等原糧最好經煮熟後補飼以提高利用率、促進增重,紅薯、洋芋熟化後拌上青料飼餵為宜,米糠類也宜拌上青料飼餵。補飼時要將喂料裝入食槽或盆內,不能撒在地上。

  6、定期驅蟲,一般放牧20-30天后,就要進行第1次驅蟲,相隔20-30天再進行第2次驅蟲。主要是驅除體內寄生蟲,如蛔蟲、絛蟲等。可使用驅蛔靈,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第1次驅蟲,每隻雞用驅蛔靈半片。第2次驅蟲,每隻雞用驅蛔靈1片。可在晚上直介面服或把藥片研成粉,再與飼料拌勻進行喂飼。一定要仔細將藥物與飼料拌均勻,否則容易產生藥物中毒。第2天早晨要檢查雞糞,看是否有蟲體排出。並要把雞糞清除乾淨,以防雞隻啄食蟲體。如發現雞糞裡有成蟲,次日晚上可以同等藥量驅蟲1次。

  7、大雞階段的飼料應適當增加能量飼料的比例,使其有適度的脂肪沉積,達到育肥上市的目的。

  8、放養過程中要注意氣候突變和雨天管理,防止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發生。

  9、儘可能採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所謂“全進全出”,就是同一棟雞舍或同一場地在同一時期內飼養的同一日齡的雞隻,要在一同時期出欄。這種飼養方式便於在期內調整飼養,進行合理的免疫,又便於雞出欄後對場地、裝置徹底打掃,清洗和消毒,有效切斷各種病源體迴圈感染的途徑,消滅各種病原體。一般出欄時間在4月齡雞隻體重達到2kg左右同宜,以取得最佳的生產效益。

  鴨的飼養方法

  根據現有鴨舍的具體情況,可採取多種育雛方式。針對稻田養鴨的具體情況,應集中育雛後,再分散下田放牧。介紹其中幾種方式:

  ①平面地面育雛

  即直接在鴨舍地面上鋪厚墊料,如刨花、粗木悄、幹禾草、幹砂等,在其上育雛,定期清理更換墊料,使之保持清潔乾燥,此法簡單易行,成本不高,但不易控制疾病,育雛效果一般。

  ②半地半網育雛

  即鴨舍1/3地面鋪設離地網面,另外地面不鋪網,只鋪墊料。飲水全部放置在網上,這樣舍內地面保持乾燥。注意斜面坡度須小於250。此法成本適中,且利於清潔工作,效果較理想,所以比較常用。

  ③紙箱育雛

  利用普通大一點的硬紙箱,將雛鴨養於其中。此法在暖和天氣時不用熱源供溫,可自溫育雛,大大降低保溫費用,且簡單易行,投資小。但須注意保持乾燥、衛生和通風,常在紙壁鑿孔以通氣,需適時分群轉移,隨著雛鴨逐漸長大,逐步將部分鴨移出至其它紙箱或育雛舍,使其飼養密度適中並逐漸脫溫。因此法受天氣影響較大,工作繁雜,育雛數量有限,適合小規模養殖。

  3、飲水和飼料

  ①飲水

  雛鴨出殼後24小時內一定要飲到水,一般做法是,將雛鴨放入1釐米深的淺水盆中幾分鐘,讓雛鴨溼腳和飲水,即通常所說的“點水”。水質必須新鮮、清潔、水溫接近室溫,隨著日齡的增加,雛鴨的飲水量加大,經常清洗飲水用具和換掉髒的飲水,裝入新鮮的水。

  ②開食

  在雛鴨出殼後24-28小時內,當全部雛鴨飲到水後,讓雛鴨開食。最遲也不能超過36小時。雛鴨開食後的最初幾天,應採用“少喂多餐”制,即每天喂7-8次不等,每次喂量很少,但須保證雛鴨吃飽。以後讓雛鴨自由採食,自由飲水,晚上不設人工光照。

  ③飼料飼餵

  雛鴨飼料宜新鮮、清潔、營養、顆粒大小適中、適口性好、易於消化的飼料。雛鴨在10-15天期間,每羽鴨用全價飼料500克分供食,在飼餵過程中拌加少量米飯。然後,用米飯加稻穀、碎玉米等穀物類飼料喂到體重75克以上,可放入大田。

  4、一般管理

  ①通風

  目前絕大多數開放式鴨舍是以調節舍內的溫度和溼度為主要標準來進行通風換氣的,靠開閉門窗的多少和開閉時間的長短來控制通風。窗戶應設在高處,既使風吹不到鴨身,又利於排除較熱較輕的廢氣。同時,防止賊風和溫度波動引起雛鴨感冒和生長不良。

  ②密度

  通常雛鴨群以400-1000只為宜,地面平養時,第一週齡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二週齡14只左右,第三週齡以後不應多於10只;網面平養和地網結合飼養時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養1/3。

  ③溫度

  雛鴨生長鬚適宜的溫度,要避免室內溫度大幅度升降。1-3日齡,溫度為28-30Cº;4-6日齡,溫度為24-26Cº;7-10日齡,溫度為20-23Cº;11天以後類推。前期當室內溫度低於20Cº時,可用紅外線燈或電熱板供暖。注意防止鴨子堆集,並及時疏散。

  ④溼度

  充雛時適宜的相對溼度為56-70%,這和雛鴨出孵時機器內溼度接近,可避免雛鴨因呼吸乾燥空氣而散發體內大量水分,影響機體正常功能。

  ⑤光照

  雛鴨開食後,採食量小,採食速度慢,為了保證雛鴨有足夠的採食和飲水時間,一般在最初3天採用全天24小時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線強度以雛鴨能看見飼料和飲水為宜。

  ⑥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的程式和種類在各地區是不同的,這取決於當地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狀況。最好由禽病專家進行調查,制定好免疫接種計劃並嚴格執行。

  ⑦適時淘汰

  由於稻田養鴨主要在自然的粗放條件下進行,鴨群必須健康。應當適時淘汰健康狀況差、生長不良的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