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平均速度教學反思

  測量平均速度是八年級物理的內容,教師通過這節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鞏固前面學習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而且要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會不同。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這節課是本章的教學難點。通過本節教學要讓學生建構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應用,通過比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進而推匯出小車下落的運動情況,考驗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思路設計與實現。

  成功之處:

  ***一***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於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並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二***從物理走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時有三個地方推動學生知識的前進步伐。引入部分,提問學生兩部小車分別做怎樣的運動,提醒學生因為平均速度的不一樣,小車出現兩種運動狀況,暗示學生,小車的運動特點可以觀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並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小車下落時運動的特點猜想,學生可能是無法想象的,此時引入一幅圖片“小的時候玩滑梯有什麼感覺?”推動課程進一步深入猜想。最後課堂中,讓學生測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學生學習的視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處:

  上完整節課後感覺有些地方可能讓學生思考地不夠,可以再慢一些。習題方面找不到多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更緊密聯絡生活。

  篇二

  本節課是一節實驗教學課,通過上完本節課,我從兩個方面來反思本節課。

  一、本節課的優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農村中學的特點,我讓學生根據實驗原理:速度等於路程除以時間測量小車從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實驗,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學生的求異思維、批判性思維、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對實驗方案的反思,評估有了一定的認識,大部分同學能獨立完成實驗。

  二、本節課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個別學生還不會正確使用秒錶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機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別是0.1S和0.2S,有些是電子秒錶,在測量長度是有些同學還不會估讀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應該在實驗之前和學生一起復習一下秒錶和刻度尺的正確使用的。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探究的不夠,有些細節教學沒注意,有些學生,先直接用單位為毫米的長度除以時間,得到的單位為毫米每秒,這個就體現了學生的單位換算還有待加強。有必要進一步強調基本單位米每秒。

  篇三

  這是一次公開課,在本節課教學中,我的思路明確,準確的完成了知識與目標的教學任務。但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的反應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現是很少有同學能回答問題,這足以暴露我這節課設計的不足之處——缺乏實效性。課後反思中體會到有如下問題:

  1. 問題設計的難度。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是問題太簡單,導致學生可以不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這類問題其實根本沒有設計在教案裡,是自己根據實況想到的,這種想到就說出來的無難度小問題,是不能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的。其二是問題設計的過難,導致學生即便經過思考,還是不能形成確切的表述。從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經驗的老師都不是直接問這種關鍵性的問題,而是給學生搭臺階,層層遞進的問問題,既有難度,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又不失引導,使同學能迅速解決。所以在今後的備課中,要把關鍵性的問題“分步化”,大問題化成有層次的小問題,給學生一定的緩衝,使得問題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煉自己的語言,不要像在沙灘上撿貝殼一樣,喜歡哪句講哪句,想到那個例子說哪個例子,這些都會使自己的課堂語言繁雜並重復,這種未經過加工的教學片斷是不成熟的,對學生來說很不利。

  2. 要分清誰是課堂中的主角。這節課設計的最大弊病就是沒有分清教學主體,導致課堂仍然停留在“以講代學”舊模式中。我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甚至自問自答,學生成了錄音機,筆記本,僅需聽講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單方面的灌輸。 這種課堂模式學生會聽的很累很無趣,容易走神。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不僅動手,而且動腦。讓傳授知識與學生動手實驗穿插進行,讓傳授知識與學生的問題思考穿插進行,慢慢的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思考與訓練發展。有的時候,備課中也考慮是否讓學生動手,但又怕學生一動手就亂哄哄,不好維持紀律,所以就拿掉了這個動手實驗,變成了教師演示。現在想想,這種擔心雖不是多餘的,但是以拿掉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代價換取的課堂紀律,是無意義的。所以,今後要多讓學生說,多讓學生做,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這有利於學生的真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