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畫家王冕的生平簡介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王冕的生平簡介

  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國畫大師,詩人王冕是浙江諸暨人。據王冕的資料顯示,王冕生於元朝時期,他一生酷愛詩畫,創作過大量國寶級的作品,他不僅是中國畫壇的一位曠世奇才,更是一位流芳百世的孝子。

  王冕家境貧寒,父母皆為一介布衣百姓,因而自幼上不起學堂,本該讀書求學的年紀卻不得不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所以,歷代王冕的資料中也從來不曾避諱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身為寒門學子的王冕,學有所成,大半靠的是自學成才。

  或許是天賦之中確有過人之處,幼年王冕對讀書識字的領悟有著超越同齡人的天賦,每每利用放牛的機會跑到學堂,躲在窗下偷聽,都能學到不少,聰明的他總是將老師所講的內容熟記在心,這也為他日後良好的文學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習的過程中,他逐漸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池塘邊,草地上,皆成了王冕練習繪畫的場所。在此期間,他的梅花圖創作技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並且幾經鑽研,終於研製出紅石粉配以草汁調製出的上色顏料,至此之後,王冕的畫作色彩更為鮮豔,所畫出的花卉也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了。

  王冕的資料中,不僅對他的藝術成就做了詳細的介紹,對其生平軼事亦有所記載,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莫過於“王冕孝母”的故事。

  王冕的母親只是封建社會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卻深明大義,堅決支援兒子求學,因而成年後的王冕對母親十分孝順,一切吃穿用度,皆以母親為先,母子間的深厚情感,感染了無數後人。

  關於大畫家王冕的故事

  說起元代大畫家王冕的故事,人們很容易聯想到“王冕放牛”、“王冕孝母”等民間廣為流傳的名人傳說,確實,歷代名人之中,大畫家王冕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王冕本為浙江諸暨人氏,出身寒門,卻自幼勤奮好學,常趁幫父親放牛之際跑到學堂躲在窗下傾聽學生讀書,久而久之,老師講課的內容被他盡數記在心中,但因忘記放牛這回事,幼小的王冕沒有少挨父親的責打。母親見兒子如此痴迷唸書,索性准許他寄宿到佛寺之中安心學習。於是,每晚上王冕都坐在佛像的膝蓋上,藉著微弱的燭光徹夜苦讀,直至天明,這便是大畫家王冕“僧寺夜讀”的故事。

  少年王冕靠著天資聰穎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在詩書和繪畫方面都展現出驚人的才華。尤其是他的畫工,極為出色。在王冕的諸多畫作之中,以畫梅花與荷花的技藝最為高超。相傳為了力求將荷花畫得逼真,王冕可以整日趴在池塘邊細心觀察荷花的造型神韻,絲毫不知疲倦。炎炎夏日,驕陽似火,江南水邊多有蚊蟲出沒,然而滿心繫在畫作之上的王冕卻渾然不覺,依舊手持畫筆細細揣摩如何進一步捕捉水中荷花柔美高雅的姿態,路過之人目睹這少年如痴如醉的作畫神態,無不嘖嘖稱奇。

  多年後,王冕成為遠近聞名的大畫家,前來向他求取字畫的文人絡繹不絕,功成名就的他依舊保持著虛懷若谷的品性,並將孝心奉養老母作為行事準則,由此,大畫家王冕孝心侍母的故事終成千古美談。

  王冕僧寺夜讀的故事

  王冕僧寺夜讀的故事講述的是元代大畫家,著名詩人王冕少年時期寄宿佛寺,刻苦攻讀詩書的故事。該故事最早記載於明朝散文作家宋濂的《王冕傳》,作品通過生動的筆觸描寫了一代書畫名家王冕僧寺夜讀的清苦經歷。文中有關王冕“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的字句描寫,使人們對勤學刻苦的少年王冕油然升起一股敬意,他的求知精神,即使在現代社會,對年輕的莘莘學子們也是一種鞭策。

  其實認真追述緣由,王冕僧寺夜讀的特殊經歷,還有賴於母親的成全。

  童年的王冕家境貧寒,不僅上不起學,而且還時常要替父母分擔繁重的家務。七八歲上,父親讓他放牛,王冕卻獨自跑到附近學堂的窗下,偷聽學子唸書,以至於忘記了放牛的“正事”而慘遭父親責打。幾次三番“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母親萌生了讓孩子自學成才的念頭,遂准許他離家搬到佛寺暫住,這才有了後人所熟知的王冕僧寺夜讀的小故事。

  寄居佛寺期間,王冕常常坐在佛像膝蓋上,手捧書卷,挑燈誦讀,往往一讀讀到天明。靠著這種手不釋卷的精神,王冕在詩畫方面的才學進步神速,不但能出口成章,且每每作畫亦是下筆如有神助,筆下的花卉景物無不栩栩如生,令人驚歎。

  王冕僧寺夜讀的故事傳開後,安陽名士韓性被他的苦學精神所感動,於是收他為徒。從哪以後,得益於名師指點的王冕在詩畫領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