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氣象因素的地理地質災害預警警報系統

  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見災害發生的地域廣、頻率高,具有較強的破壞性。研究表明,除地質構造及人類活動外,氣象條件也是形成地質災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連續降雨常常是觸發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過對雨情的監測提供可靠的地質災害預警資訊,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1.地質災害預警報系統概述

  目前,在氣象部門的協助下,許多地區的國土資源部門都相繼建立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災害的風險預報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監測資訊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地質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等可能對社會經濟、群眾生活所造成的影響,提前釋出風險預報,併為政府部門、有關單位及廣大民眾提供應對的措施和指導。氣象監測***特別是雨量監測***系統和基於WebGIS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組成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平臺,在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範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1]。

  1.1預警報系統的建設目標

  預警報系統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時效高、預警報資訊內容全面且準確可靠的地質災害預警報體系,為相關政府部門的決策和災害地區群眾的減災措施提供科學、及時、有效的資訊指導。充分利用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在已獲取的大量氣象探測和災害性天氣監測資訊的基礎上,對資訊進行存貯、處理和分析,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報服務平臺和流程,根據決策服務的要求,提供連續無縫隙的地質災害預警報資訊[2]。

  1.2預警報系統的工作流程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主要由監測系統和預警報系統2部分組成。啟動氣象資訊收集、地質災害資訊收集以及資訊釋出自動生成等模組後,通過實時監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達到相應的監測指標,系統即可在決策中心進行資料分析,生成地質災害預警等級,並在確定資訊釋出後,利用簡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介按照預警等級對特定部門及相關群眾釋出警報資訊。

  2.地質災害預警報系統的組成及實現

  基於WebGIS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中,災害資訊的彙集及預警平臺是資料資訊處理和服務的核心;氣象監測系統具有雨情報汛、預警等功能;群測群防預警系統則包括預警釋出、警報傳輸和資訊反饋功能[3]。要實現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的正常運轉,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建立高效穩定的應用平臺

  高效穩定的應用平臺為整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的正常運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對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應用平臺依賴於完善的資料資訊、高科技的硬體裝置、成熟的先進軟體環境及規劃合理的結構設計。

  資料庫是地質災害預警報系統的核心部分,除實時採集和釋出的雨量資料、預報雨量資料、雷達圖、衛星雲圖和颱風資訊等氣象資料外,當地行政區域圖、區域地理資訊及區域內的群眾資訊等,都是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軟體系統應由使用者介面、後臺管理系統、資料交換平臺***EAI***、後臺管理應用核心構件群、WebGIS元件、Microsoft.NET應用伺服器平臺及其他系統組成。先進、靈活、適用的軟體架構符合管理資訊化的要求,以構件化設計為核心,實現事件觸發、資料驅動、引數設定的開放可行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管理平臺。

  2.2保證系統的安全性

  預警預報系統將為防災減災的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和指導,因此,必須保證其安全性和權威性,安全是系統設計的關鍵[5-6]。首先,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網路安全的問題;其次,注重系統的整體維護是延長系統使用壽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與其他相關係統的聯絡均以特定的介面程式來實現,當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或相關係統出現故障時,不會出現系統間的相互影響。在系統的執行中,應保留詳細的操作日誌,出現問題可以查明錯誤原因,及時恢復,併為系統的科學評價提供依據。

  2.3科學合理的災害等級劃分

  災害等級的劃分關係到預警報啟動的決策、預警報資訊的釋出範圍及釋出物件等,在地質災害預警報系統中,需要給予特別的重視[4]。依照國土資源部制定的地質災害預報等級標準,預報等級可分為5級:一級為可能性很小;二級為可能性較小;三級***注意級***為可能性較大;四級***預警級***為可能性大;五級***警報級***為可能性很大。從預警報系統的角度分析,一級和二級災害沒有實際預警意義,預警工作由三級開始啟動,應圍繞三至五級地質災害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3.小結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的建設和維護是一項長期工作,涉及的部門多、範圍廣,須參考的因素多而複雜。因此,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並在各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建立順暢的資訊鏈,為相關部門和群眾提供即時的、權威的、人性化的資訊指導,將地質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