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五篇
《受戒》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一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潮湧之際,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悲劇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但是卻為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筆講述了山野之間的所見所聞。
這篇小說如果從語言上來說,是文學上的一大創新與挑戰,作者在這篇小說中,不管是敘述事件還是描繪事物,是寫對話還是描寫人物,都顯示出靈動清逸的風致。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感覺語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靈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悅之情,例如,小說中,在描寫小和尚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心裡產生愛慕之情的情景的描寫中寫道“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到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這裡,這座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動,但是,這種直接的敘述與明海的視覺的描寫相結合出來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變化,不得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說中,小和尚明海與英子之間簡短的對話,給人以乾淨簡單自然之感,作者採用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對話,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風。
讀完《受戒》這篇文化在那個,我覺得,在這篇小說中的和尚們與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腦海裡,和尚基本上都是吃齋唸佛的,而且是沒有媳婦的,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的和尚卻並不是這樣,他們不經常唸佛,而且還經常打牌,經常吃肉,在他們看來,吃肉是不足為奇的事情,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有老婆!二師父仁海不僅有老婆,而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間還會來庵裡住幾個月,種種的一切使我大吃一驚。我由此深深感覺到,在那個時代,似乎“當和尚”是在拿一種“文憑”的!
在這篇小說中,真的沒有過多的情節,如果真的有的話,就是明海與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個過程,作者在《受戒》這篇小說中更多的是描寫和尚們的一下生活之事,風俗民情,例如,寫和尚們的風俗人情,寫庵裡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們家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明海幫助英子她們家勞作時的場景以及大家一起聊天閒談時的場面,充分展示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情互助與人性的善良!
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二
初讀《受戒》,看著文中光怪陸離的和尚生活,腦中真只有“荒誕”二字。首先,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去看,和尚應該是正而八經、吃素唸佛、不近女色、嚴守清規的。然而文中的和尚卻吃肉打牌娶老婆、殺豬抽菸唱淫歌,活象一堆江湖混飯吃的騙子。其次,小明子與小英子的“初戀進行曲”。小明子先是莫名其妙地當了和尚,後是與小英子日久生“情”。個人認為,這型別的透明戀情很有肥皂劇的味道。再次,是文中所謂“正經人”――“一個打兔子兼偷雞的”。“偷雞”這行當,是“正經人”所為嗎?……一個個“荒誕”的設定層出不窮,第一次看完《受戒》真的只是“荒誕”而已。
為了不讓自己僅僅停留“荒誕”的層面上,我便把課本上有關《受戒》的部分瀏覽了。對於課本上講到的一些觀點,我有自己的看法:
一、離題之說。
“小說的題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場面一直到小說即將結尾時才出現,而且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側寫的,作者並不將它當成情節的中心或者樞紐。……”
課本列舉的這些例子,會讓人覺得離題。我覺得其實不是的。我覺得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是過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二、“桃花源”之說。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的主人公卻應該是這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理想生活。”
我不討論這“主人公”觀點正確與否,我要說的是我不贊同課本中“桃花源”的說法。照著《受戒》原文來說,和尚們不守清規,我若是當地的村民,我就會覺得活得不安穩。例如文中寫到:“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的結果,還不如說這分明是藉著和尚的幌子來誘騙良家婦女。另外,對於和尚殺豬的描寫我也覺得不爽。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不過在豬臨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噁心!有這種偽善的和尚在身邊,這裡還是“桃花源”嗎?
三、“超功利”之說。
關於這一點,我是聽了同學的發言後深有感觸的。文中和尚有“攢錢”的“本事”,把“和尚”當作職業,可以白吃飯、分辛苦錢……這實質還是在追求功利。
以上,是我對課本的一些看法。
除卻課本,我又一遍《受戒》。我始終覺得“受戒”在文中只是一個“形式化”的東西,它對於“和尚”而言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作者應該是想借這些和尚來諷刺社會上一些名不副實、尸位素餐的人吧?
關於《受戒》文中選用的對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肚能容”聯和“一花一世界”聯,其實這兩副對聯就算不是明白地出現在文中讀者也會聯想到,但作者既然明白地寫了出來,那就不得不說了。“大肚能容”,容的是一群混飯吃的和尚;“開顏一笑”,笑的是和尚道貌岸然的行經。“一花一世界”與胡為的和尚成為了鮮明對比。這種反差還是在加強所謂“受戒”的形式化。最後就是小英子家的楹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這副對聯有個跟和尚有點關係的傳說:宋朝是蘇東坡與高僧佛印是忘年交。佛印這天在做魚湯喝,東坡突然來訪逮個正著,佛印想隱藏自己做的魚湯,但是東坡早已發現。東坡沒有明白指出佛印的魚湯,但是就用這副對聯的上聯引出了“罄有魚”的答案。這個故事與文中和尚的行徑多少有些共通點,天下對聯何其多,作者偏偏選了這一副,我想大概也就是這個原因了。個人認為,這副對聯在文中一有暗示小英子與明海的緣分、二有照應荸薺庵和尚們不受清規的作用。
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三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對比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溫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說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為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輕鬆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寫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著家眷一起管理荸薺庵,打牌、抽菸、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著只是為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麼想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著“往生咒”殺豬,帶著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澱著。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為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子,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著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閱一些資料,才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說是和尚們對自己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才是人性最巔峰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溫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知道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著他們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記住我自己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著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四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著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裡,萬物皆空。 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 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 時假亦真,吃齋唸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不過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著閒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薰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裡,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裡,在他們的心裡。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裡,在那小舟上方昇華。
再看現在,人與人之間隔著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汙吏,打砸搶燒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著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巨集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和寬容。
受戒讀後感優質例文五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裡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並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眾生的一斑。
至於荸薺庵裡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裡清規的羈絆。這裡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裡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裡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裡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裡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裡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特別是他們挖荸薺後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寫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後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裡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後終於逼出了小明子的心裡話: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此沉靜,如此美好,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境渾然一體,產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