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蹌的意思

注音 ㄑㄨ ㄑ一ㄤˋ

拼音 qū qiàng

基本釋義

⒈  形容步趨中節。古時朝拜晉謁須依一定的節奏和規則行步。亦指朝拜,進謁。

⒉  指入朝做官,出仕。

⒊  奔走侍奉。

⒋  奉承拍馬;阿附。

⒌  疾行貌。

⒍  指音樂的板眼節奏。

國語辭典修訂本

趨蹌「ㄑㄨ ㄑ一ㄤˋ」

⒈  快步走。《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 「尼姑見有客來,趨蹌迎進拜茶。」

《詩經·齊風·猗嗟》:「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⒉  依附權勢。

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齣》:「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個不趨蹌的秀才。」

引證解釋

⒈  形容步趨中節。古時朝拜晉謁須依一定的節奏和規則行步。亦指朝拜,進謁。

《詩·齊風·猗嗟》:“巧趨蹌兮。”
孔穎達 疏:“禮有徐趨疾趨,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趨蹌兮。”
唐 元稹 《王悅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備身制》:“莊憲皇后 姪 王悅 等,或勳戚蔭餘,或公卿貴胤。佩觿有趨蹌之美,釋褐參侍從之榮。”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攝謁廟大禮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顧筋力之不支,慮趨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孫華 《偕夏重至國學觀古槐》詩:“推排列拜皆新貴,烏紗銀帶紛趨蹌。”

⒉  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湯顯祖 《陽谷主人飲》詩:“趨蹌乃人理,臥託非世資。”

⒊  奔走侍奉。

宋 蘇舜欽 《應制科上省使葉道卿書》:“閣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屬,時得趨蹌左右。”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劉德 狀貌如村翁,而臨陣鎮定乃爾!參將都司,徒善應對趨蹌耳。”

⒋  奉承拍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莫難道詩骨瘦嵓嵓,掂詳了這廝趨蹌,身分便活脫下 鍾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記·牛氏規奴》:“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箇不趨蹌的秀才,若論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兒的君子。”
清 袁枚 《續新齊諧·淫諂二罪冥責甚怪》:“貧賤之人謀生不得,或奔走權門,或趨蹌富室,被人恥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⒌  疾行貌。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二齣:“這嘴臉便不像俺的爺,臨了那幾步趨蹌卻像得俺爺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羅台山》:“﹝ 羅臺山 ﹞掌師子周旋趨蹌如往月時,由是門內外人始知公負奇力。”

⒍  指音樂的板眼節奏。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春日見示》:“龍咽嘹喨留行月,鳳翼趨蹌巧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