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的意思
注音 ㄅ一ㄢ ㄓㄨㄥ
拼音 biān zhōng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中國古代祭祀、宴享用的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樂鍾。
英serial bells;
編鐘「ㄅ一ㄢ ㄓㄨㄥ」
⒈ 樂器名。十六鍾同懸,分為兩層,其形制隨音階的高低而不同,音愈高者,鐘形愈小;音愈低者,鐘形愈大。西元一九七八年在湖北省隨縣曾出土一套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最龐大的樂器,共有六十五個鍾,橫跨五個八度音階,甚至每座鐘可發出二個完全不同的音階,是中國古代祭祀典禮上重要的樂器。
引證解釋
⒈ 見“編鐘”。亦作“編鐘”。古代打擊樂器。銅製,頂端鑄有半環,鍾數有多至十六枚者,各應律呂和依大小順序排列,懸於一木架上,故稱“編鐘”。
引《周禮·春官·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
鄭玄 注:“杜子春 讀編為編書之編。”
賈公彥 疏:“‘ 杜子春 讀編為編書之編’者,按《史記》 孔子 讀《易》‘韋編三絶’,是古者未有紙,皆以韋編竹簡,此鐘磬亦編之,十六枚在一簴,故讀從之也。”
《隋書·音樂志下》:“二曰編鐘,小鐘也,各應律呂,大小以次,編而懸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鍾,懸於一簨簴。”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壇前設宮架樂,前列編鐘玉磬……編鐘形稍褊,上下兩層掛之,架兩角綴以流蘇。”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唐人更點擊鐘》:“太史門有典鐘二百八十人,常擊編鐘。”
▸ 彙編
▸ 點鐘
▸ 三分鐘熱度
▸ 缺編
▸ 塞耳盜鐘
▸ 瓊編
▸ 青琅編
▸ 青編
▸ 青絲簡編
▸ 敲喪鐘
▸ 青絲編
▸ 竊鐘掩耳
▸ 齊編
▸ 磬鐘
▸ 蟠編
▸ 木鐘
▸ 暮鼓朝鐘
▸ 鬧鐘
▸ 暮鼓晨鐘
▸ 末編
▸ 鳴鐘食鼎
▸ 鳴鐘
▸ 民編
▸ 鳴鐘列鼎
▸ 鳴鐘閣
▸ 龍編
▸ 柳編
▸ 林鐘角
▸ 林鐘
▸ 連編
▸ 連編累牘
▸ 亮鐘
▸ 漏盡鐘鳴
▸ 類編
▸ 空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