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直的意思

注音 ㄕㄨ ㄓˊ

拼音 shū zhí

基本釋義

⒈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

⒉  正直,坦率;粗疏率直。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正直,坦率;粗疏率直。

《孔叢子·陳士義》:“夫 東閭子 外質頑拙,有似疏直,然內懷容媚諂鬽,非大丈夫之節也。”
《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翻 性疏直,數有酒失。”
《新唐書·劉蕡傳贊》:“蕡 與諸儒偕進,獨譏切宦官,然亦太疏直矣。”
明 方孝孺 《又上蜀府啟》:“竊念平生野性踈直,為文亦多激切,少溫婉之韻。”
《明史·文苑傳四·焦竑》:“竑 既負重名,性復疎直,時事有不可,輒形之言論。”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七篇:“﹝ 鼂錯、賈誼 ﹞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

⒉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上疏直陳。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京官三品以上擅自抄札,內外恟恟。

商公 疏直十罪以聞,上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