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子的意思

注音 ㄈㄢ ㄗˇ

拼音 fān zǐ

基本釋義

⒈  舊稱少數民族或外國人。

⒉  明清時緝捕罪犯的差役。明代役長稱檔頭,下有番子數人為幹事。清代番子,由協領官統率,歸刑司指使,司緝捕刑杖。另有戶司番子,司照料貢物。

國語辭典修訂本

番子「ㄈㄢ ㄗˇ」

⒈  舊日用來稱呼外國人。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⒉  明清時稽查緝捕罪犯的差役。

《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執訊之,無有左證符牒,賄如數,徑去。」

引證解釋

⒈  舊稱少數民族或外國人。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威儀盡識 漢 君臣,衣冠已變□番子。凱歌還,懽聲載路,一曲春風裡。”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番子性野,不知王法,就持了刀杖器械,大打一仗。”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駐札大臣原始》:“始者, 蒙古 番子尚紅教, 宗喀巴 者為 觀世音 化身,學紅教於 薩迦廟,而忽歸黃教。”

⒉  明 清 時緝捕罪犯的差役。 明 代役長稱檔頭,下有番子數人為幹事。 清 代番子,由協領官統率,歸刑司指使,司緝捕刑杖。另有戶司番子,司照料貢物。參閱 清 西清 《黑龍江外記》卷三。

《金瓶梅詞話》第九五回:“説 平安兒 小廝,偷了印子鋪內人家當的金頭面,還有一把鍍金鉤子,在外面養老婆,吃番子拏在巡檢司拶打。”
《明史·刑法志三》:“番子即突入執訊之,無有左證符牒,賄如數,徑去。”
《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諱。只是瞞不過那兩個女番子的眼睛,從新又步步提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