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詞的意思

注音 ㄈㄨˊ ㄘˊ

拼音 fú cí

基本釋義

⒈  不切實際的言詞;沒有根據的話:浮詞豔句ㄧ滿紙浮詞。

引證解釋

⒈  虛飾浮誇的言詞。

《後漢書·明帝紀》:“先帝詔書,禁人上書言聖,而閒者章奏頗多浮詞。”
唐 白居易 《論於頔所進歌舞人事宜狀》:“內足以辯明聖意,外足以止息浮詞。”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二折:“也是喒不合就聽了這一謎的浮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敷衍湊拍,滿紙浮詞。”

⒉  指應酬之言。

《再生緣》卷七九:“爾孃親,一派浮詞虛愛惜,應酬全是為夫家。”

⒊  多休累贅的話。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規範本體謂之鎔,剪截浮詞謂之裁。”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昔夫子斷 唐 虞 以下迄於 周,翦截浮詞,撮其機要。”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讀 沉約、魏收 諸史,而知 李延壽 之史之得也,其浮詞簡也;讀 範曄、陳壽 二史,而知 李延壽 之史之失也,其瑣説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