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行的意思
注音 ㄍㄨㄥ ㄒ一ㄥˊ
拼音 gōng xíng
基本釋義
⒈ 公然行動,公然進行。
引證解釋
⒈ 公然行動,公然進行。
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天癘不戒。”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習,爭弄權柄,交通請託,賄賂公行。”
《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如今果是 楊國忠 為相,賄賂公行,不知埋沒了多少高才絶學。”
⒉ 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車行列事。參見“公路”。
引《詩·魏風·汾沮洳》:“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毛 傳:“公行,從公之行也。”
鄭玄 箋:“從公之行者,主君兵車之行列。”
《左傳·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適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為餘子;其庶子為公行。 晉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預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
⒊ 鴉片戰爭前 廣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會組織。 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創設,次年解散,後屢設屢廢。設立目的在於共同承擔官府差科,消除內部競爭,規定進出口貨市價,分配各行業務,約束外商活動,經辦中外交涉事項和解決同業困難。 《南京條約》簽訂後,公行取消。
⒋ 複姓。 戰國 齊 有 公行子。見《青州府志》。
▸ 借公行私
▸ 貨賄公行
▸ 貨賂公行
▸ 賄貨公行
▸ 賄賂公行
▸ 公行無忌
▸ 盜賊公行
▸ 盜竊公行
▸ 苞苴公行
▸ 託公行私
▸ 因公行私
▸ 例行公事
▸ 橫行公子
▸ 引行公店
▸ 公假
▸ 公地
▸ 蝸行
▸ 山公倒載
▸ 三百六十行
▸ 人行道
▸ 山公啟
▸ 山公酩酊
▸ 辱行
▸ 軟公鞋
▸ 入行
▸ 任公子
▸ 戎公
▸ 壬公
▸ 善行無轍跡
▸ 撒潑行凶
▸ 人造行星
▸ 人民公社化運動
▸ 任公
▸ 仁公
▸ 山公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