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的意思
注音 ㄅㄚ ㄑ一ˊ ㄅ一ㄥ
拼音 bā qí bīng
基本釋義
⒈ 清代兵制。
引證解釋
⒈ 清 代兵制。 努爾哈赤 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設一佐領,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每都統為一旗。共設八旗。 皇太極 時,分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清 統一後,八旗兵分為京營與駐防兩類。京營又分郎衛和兵衛。郎衛由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中挑選,組成親軍,侍衛帝室,歸領侍衛內大臣統率。兵衛則有由八旗都統直轄的驍騎營和由另置的總統或統領統率的前鋒營、護軍營、健銳營、火器營、步軍營等。駐防兵分駐各省要衝地,分由各地將軍、都統、城守尉統率,為 清 王朝進行統治的骨幹力量。 乾隆 時八旗兵佐領之數近二千人,兵額計二十餘萬人。參見“八旗制度”。
▸ 旗兵
▸ 禁旅八旗
▸ 漢軍八旗
▸ 八丁兵
▸ 八旗子弟
▸ 八旗制度
▸ 八旗
▸ 十八般兵器
▸ 一十八般兵器
▸ 兵旗
▸ 七八成
▸ 練兵
▸ 老兵
▸ 帶兵
▸ 兵馬俑
▸ 八面光
▸ 認軍旗號
▸ 三臡八葅
▸ 三八作風
▸ 認旗
▸ 三八線
▸ 日月旗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 三八式
▸ 認軍旗
▸ 仁義之兵
▸ 任兵
▸ 撒豆成兵
▸ 驅兵
▸ 日旗
▸ 上兵
▸ 人兵
▸ 權兵
▸ 上兵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