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的意思
注音 一 ㄉ一ㄥ
拼音 yī dīng
基本釋義
⒈ 一個成年男子。《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一枚釘子。
一丁「一 ㄉ一ㄥ」
⒈ 一個成年男子。
引《宋書·卷六·孝武帝本紀》:「夏五月辛酉,制荊、徐、兗、豫、雍、青、冀七州統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
唐·白居易〈新樂府·新豐折臂翁〉:「戶有三丁點一丁,點得驅將何處去。」
⒉ 一個的譌誤。
引《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引證解釋
⒈ 一個成年男子。
引《宋書·孝武帝紀》:“制 荊、徐、兗、豫、雍、青、冀 七州統內,家有馬一匹者,蠲復一丁。”
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無何 天寶 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⒉ “丁”與“個”形近,故誤。後因謂不識字或學極淺陋者為不識一丁。
引《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竇蘋 《唐書音訓》雲:‘丁恐當作個。’予嘗以 竇 説雖當,而無所據。偶讀 孔毅父 《續世説》,引 巨集靖 曰:‘汝曹能挽兩石弓,不若識一箇字’,乃作此箇字。因知箇誤為丁,無可疑者。”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一折:“睜眼苫眉捻髩鬚,帶包巾一頂,繫環絛一付,怎知他不識字一丁無。”
《明史·王瑞傳》:“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新淦筆工》:“妍媸能否惟在上所使,此筆區區正其比;我生識字僅一丁,眼前所見徒 毘陵。”
⒊ 一枚釘子。
引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雷公炮炙論》雲:‘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 不識一丁
▸ 未識一丁
▸ 一丁點兒
▸ 一丁不識
▸ 一丁點
▸ 丁一確二
▸ 丁一卯二
▸ 如出一口
▸ 日慎一日
▸ 三自一包
▸ 三一回五一回
▸ 撒丁島
▸ 日甚一日
▸ 日復一日
▸ 融合為一
▸ 人手一冊
▸ 勸百諷一
▸ 熔於一爐
▸ 肉丁
▸ 仁同一視
▸ 如出一軌
▸ 人丁
▸ 人丁興旺
▸ 人生哲學的一課
▸ 人一己百
▸ 缺一不可
▸ 全一
▸ 三人一龍
▸ 驅丁
▸ 若出一轍
▸ 群居和一
▸ 闕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