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議論文(精選21篇)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精選21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用與無用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
莊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其知無用之用也。”溯其根源,便令人生疑:何者謂之用,何者謂之無用。
若為之積累,無用之物亦可成為有用之物。網路中興起的裝修新風,用生活中的小物品,點綴出新花樣。當粉色的公主屋成為糖果紙點綴的夢,當積木大廈成為撲克牌造就的現實,不禁令人驚異:微小如糖果紙,尋常如撲克牌,無用的積聚,竟可以是美好。
若予以時間,無用之物亦可成為寶藏。古之海,是天涯,是望斷,是“一別兩茫茫”,是失去音信的代言詞。而如今,海水是無數化工人眼中最大的資源,海洋元素溴、氯鹼工業的雄起,是時間的演變使其發光。
若給以創新,無用有用便在一念之間。鎂光燈下的無暇,時裝臺上的耀眼,無不是高光襯托的效果。而高光,卻是由自然界中最常見的雲母製成。一念之間,為棄之之石,一念之間,為燈下明珠。
何謂有用,何謂無用,此本應運相生。有用為對人能產生所期盼方向的促進,無用為不能被人所利用。聚焦無用與有用,其實質為圍繞人而產生的物的經濟效益。以此定義,則文學與科學兩者之用,高低立見:科技能科帶來最大的用處,文學則是人情感的衍生品。但此論顯然有悖於常理。再仔細品味,便會發現:有用與無用是一個瞬時的概念,也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它為人所定義,為人主觀的判斷,更為人瞬時的判斷。
那麼,有用與無用之間絕對的界限便突破了。有用之物本為無用,無用之物亦可為有用。如此觀之,單為某物某事下定義“這是無用的”便顯得可笑。這無疑是捏緊了時代盛行的功利主義的咽候:當其大叫“讀書是有用的”“考研是有用的”,卻單單不喊“學習是有用的”,顯然是膚淺的;當其大叫“人情要做好”“面子要賣”“臺階要給人家下”,卻單單不喊“真心要交好”,顯然是功利的。人們太過於重視什麼是有用的,卻不曾注意什麼是有可能用的。
當人類在討論“有用和無用”這個話題時,便已經站在自己的、群體的人類利益和發展進步這個立場上。為什麼要發展文學?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天才靈感的匯萃,是命運閃光的奇蹟。有了文學,人類才能站在更高的平臺上,為發展科技尋找前方,破開人類前進的道路。為什麼要有哲學?這不僅僅是幾個言之無物的問題,而是對人本體存在的探討。瞭解人類存在的意義,才能更好開發人類新的意義。有用和無用這個框定,是用於界定人類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的,而決不是用於限定人的思想和外界的溝通的。如果用“有用和無用”這個套子鎖住了人類的思想,然那麼別說天空能浮起高樓大廈,就是連魯班發明的矩子,用於烤制食物的火都不會有。而人類利益與發展進步就成了可笑的泡影。
因此,當談起有用和無用時,請默默地在心中加上“暫時的”三個字,不要讓框定已知與未知的架子阻礙思想的飄散,有用與無用轉換的大門要隨時開啟。唯有這樣,才能讓“有用與無用”真正成為有用之物,而不是無用之土。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2
有用,無用,顧名思義,有用是褒義詞,是說一個人有作為,有成就,對人民、社會有貢獻。而無用,是貶義詞,指一個人一事無成,才疏學淺。
有些大老闆、富翁、政治統治者總以有錢就是有用,洋洋自得,可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沒有手下那些無用的人會怎麼樣。許多被有用的人看作無用的人經常自卑,認為自己真的成了那些有用的人說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他們卻沒有想到自己竟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人。
一個人,如果可以開發自己的潛力,那他就是一個有用的人,人們的潛力不是自己的喜好。認為自己天生喜好的東西是自己的潛力,但是往往相反。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一個人想當翻譯,另一個人想做一名作家,想當翻譯的人學英語學了後句忘前句,決定練氣功。而想當作家的人,開始也失敗了,但他堅持不懈,努力寫作。第一個人練氣功沒有成功,他又練習著寫電影劇本。第二個人終於在市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但還稍欠火候,他便繼續努力寫文章。第一個人給導演寄去的電影劇本都碰了壁,一位導演在給他回信的時候寫道:你的字寫得很漂亮。他便馬上開始練字。這時,想當作家的那個人,已經在省報上發表了幾篇豆腐塊文章。五年後,想當作家的那個人還是沒有成功,而就在這時,第二個人卻成功了,他開發了自己的潛力,成了有用的人。其實,我們都是一座寶藏,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開發它
老子曾經說過這樣的道理:有用和無用都是並存的,要是無用的沒有了,那還要有用的這個詞來幹什麼。你不要小看無用,比如說,你站在一塊土地上,只有你腳下的土地對你來說是有用的,因為站著只需要自己腳下的一片土地,可如果把其他的土地都挖掉,你會怎麼樣呢?
有用可以是無用,無用也可以是有用。
一次,老子出門遊學,碰到一個收葫蘆的農民,愁眉苦臉的,老子一看,他的葫蘆又大又好,問:老伯,你的葫蘆這麼好,為什麼愁眉苦臉的呢?唉,葫蘆大了,就不結實了,水一裝滿,就會撐爆,裝不了水,怎麼賣?這時,這堆葫蘆一些人就會認為它們沒有用了,但是這只是他們的無用之處。雖然這些葫蘆裝不成水,但是你把他們綁起來,就成了一隻船把它們綁起來,成了一隻船,這就是它們的潛力,也就是有用之處
不要認為自己是無用的,因為,既然無用可以是有用,有用可以是無用,倒不如開發自己的潛力,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3
龍應臺曾說:”一個操場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做百米衝刺,而你卻在漫步,你不覺得落後於人了嗎?“不,完全沒有必要;若你只是想增強自己的體魄從而去跑步,那麼的確對你來說,漫步是無用的;但若你只是想舒展下筋骨,那麼再多的鍛鍊也不如漫步來的實在······
沒有人能斷言什麼是無用,什麼又是有用的。正如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上一些無用的時間,也許將來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瑣事“為你保留了一個超越己身的機會。
梁思成夫婦,為考察中國古城牆而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多少次的勸說,只為保留下這些歷史的痕跡。想想梁思成為北京的古城牆下跪時,又有多少人在嗤笑。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眼中,梁思成所做的一切和古城牆一樣的無用。然而,今日我們卻不得不感慨這些古城牆的宏偉。時間和古城牆證明了梁思成,給了他”大師“的名號,更將那些”無用“變成了現在價值連城的”有用“……
有用與無用,並非無界限之分。有時恰恰是”無用“成就有了”有用“。
曾看過一部好萊塢大片,片末有這麼一句話:”感謝所有參加過或為本片製作出過力的人們。”接下來,是一份長長的名單,不論有群眾演員替身,還有燈光師,照明師……這一大串長長的名字竟然花掉了五分鐘。要知道這可是惜時如金的好萊塢電影啊!但我覺得導演明白,也堅信著這樣一個一個道理:正是這些看似不大牌,看似“無用”的人們成就了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沒有“無用”或就成就不了“有用”。
如果人人都不願意去為“無用”的事,“無用”的人去費一點心,那麼就不會有那一幅壯麗的《富春山居圖》橫空出世。要是那創作者不願意做這般“無用”的畫作,那麼我們這些是否要為之扼腕呢?
所以啊,請不要為“有用”與“無用”劃分界限,更不要執著於“有用”的事物,如果你這樣做了,那麼你就已經給自己畫了一個圈,你的光芒也去就無法正真的綻放了……
所以請讓“無用”多些吧,為自己留下一個超越己身的機會吧!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4
作家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
莫言是作家,也是智者。正如他所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智者所言,自有其道理。我們學習文學,正是要追求“無用”。這個“無用”是指不能將文學當作“過程”“手段”,而應將其作為“目標”。
所謂“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功名之用、富貴之用。以此觀之,文學確不如科學“有用”。但如果換到哲學的視角,文學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的“世界觀”,而科學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論”,其二者雖相互依存,但顯然“世界觀”更具有根本性、決定性。這就意味著文學比之科學更為“有用”。
同樣,將莫言的這句話向社會學上引申,可以敘述為“人在社會中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處。”這並不是消極處世,而是道家觀點的一種演變和進化。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與其追求讓自己“有用”,不如放棄執念,靜心提升自已的能力,不斷加深在文學方面的素養。如此,雖然外在面貌並無絲毫改變,而其內在天地已然脫胎換骨,成為了有深度、有學識、有內涵的人。這樣的人被稱之為“人才”,而文學的“無用之用”也就清晰可見了。也許科學技術能讓人改頭換面,但文學對心靈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用科學替代的。
所以說“悟無用之用”,才能“見智者之智”。文學是時代精神的凝結,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人類進步的明燈。“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5
文學和科學,一直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探索、鑽研的兩個學派。二者一文一理看似對立,實則也有相通之處。或許世人皆知文理,可真正懂得其中奧秘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莫言說:“文學和科學相比較的確是沒有計麼用處,但是文學的最大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是啊,眾生皆談文學,卻幾乎都認為它無用,大多將其作為茶餘飯後消遣的談資罷了。可難道一樣事物只能“有用”才算“有價值”嗎?恰恰相反,我認為文學內涵的精髓,恰恰在於它的無用。
試想一幅這樣的場景:秋日一個閒暇的午後,你用完午飯後準備小憩,於是來到陽臺,發覺陽光正好,而圓桌茶几上正好放著你喜愛的書,隨後你便捧起書,窩在一旁的吊床裡開始翻閱。午後的陽光金黃又不耀眼,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你身上,枕著舒適的吊床,沐浴在暖融融的熙日下,欣賞美好的文字,伴著書頁特有的香氣,抿上幾口淡茶或是咖啡,累了便沉沉睡去。這樣的生活不就是多數人嚮往的生活嗎!而文學在其中充當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如果沒有書,或許遠處再美的風景,再好的陽光,似平都少了點什麼陪伴。這時只需一卷書,生活就變得充實起來。萬物都沉下來,不再只有空虛寂寞的心靈在孤獨地吶喊了。時間彷彿靜止,美好的瞬間定格在此刻。
這就是文學的作用。它就是如此滲透在你生活的角角落落,做你孤獨靈魂的陪伴者,影射你的內心,你的生活,你的世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學浸潤你的生活,帶給外心靈上的慰藉。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有,而莫之無用之用也。”誠然,科學帶給人類社會的有用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可我認為,文學給人帶來的用處卻是更高、更深層次上的東西。文學是精神的寄託,是心靈的棲息地,它豐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靈,培養人的才華氣質,滋潤人的內心。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一個滿滿腹經綸、熱愛文學的人必定氣度不凡,談吐間盡是一個讀書人的氣質,行為舉止也一定是一個有修養、有素質、有內涵的人。這種人,天生就有一種深沉的味道,那文學的氣息吸引著他人。
你看,古往今來,哪個讀書人不是這般?林語堂先生、錢鍾書先生、胡適先生、魯迅先生,還有國外的太宰治先生,泰戈爾先生,雨果先生……太多太多文學才子,他們或溫柔儒雅,或高冷深沉,或風流清曠,可渾身都散發著文學者的氣質,是那樣的迷人,令人陶醉、沉淪。
所以說,文學塑造一個人的身心、人格。文學給人帶來的是精神層次的東西,充盈你的生活,讓你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素養的人。美不在外表,而在心靈,在內在。照此這般,文學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
喬布斯說:“我願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誰不想呢?文學沒有門檻,如孺皆老幼可享受文學。且文學是人與人思想的交流碰撞,每當你覺得與另外一個熱衷於之學的人有著很深的共鳴、相同的看法見解和人生觀持一致態度,那會是一件多麼美妙而又神奇的事情啊!文學沒有那麼高深莫測,它是每個人都可以玩味其中,發現文學之美的。都說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他的高度,而在於他的厚度。文學就是那個為其增加厚度,深入內心,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精彩,也更有深層次涵養的寶藏。
周國平先生曾有那麼一句話:“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文學的意義不正在此麼?我願就如此“無用”也無妨,只要有文學存在,人生便“有味”了。念至此,足矣!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6
龍應臺曾說:”一個操場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做百米衝刺,而你卻在漫步,你不覺得落後於人了嗎?“不,完全沒有必要;若你只是想增強自己的體魄從而去跑步,那麼的確對你來說,漫步是無用的;但若你只是想舒展下筋骨,那麼再多的鍛鍊也不如漫步來的實在
沒有人能斷言什麼是無用,什麼又是有用的。正如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上一些無用的時間,也許將來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瑣事“為你保留了一個超越己身的機會。
梁思成夫婦,為考察中國古城牆而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多少次的勸說,只為保留下這些歷史的痕跡。想想梁思成為北京的古城牆下跪時,又有多少人在嗤笑。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眼中,梁思成所做的一切和古城牆一樣的無用。然而,今日我們卻不得不感慨這些古城牆的宏偉。時間和古城牆證明了梁思成,給了他”大師“的名號,更將那些”無用“變成了現在價值連城的”有用“……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7
聖賢說過“存在即真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但也有人說“幫不了你的東西都是無用的”。對此,我很是不贊同。因為正是那些“無用”的東西滋養了我成長,對我用處極大,意義非凡。
還記得是二三年級,那會班裡同學紛紛報了興趣特長班,奧數,書法等等。媽媽也給我報了,報了什麼呢?竟然是美學鑑賞。
這四個字對我來說陌生至極,好似外星產物。媽媽大概描述了上課內容後,我登時眉一皺,眼一翻說:“這有什麼用,考試又不考,我這特長上哪使去?”媽媽瞥了我一眼道:“有用還是無用,這類哲學命題你還不用想,上了課可能就知道了。”
恍若是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去見了那個教美學鑑賞的老師。他的年級很大,長鬚白髮。他的眉毛似雪般白,眉下的雙眼好似明鏡。那雙眼睛飛快的將我掃視了了一遍,包括我帶著的不願意不耐煩的態度。
那雙眼在不經意間對我眨了一下,他的臉上竟泛出了一抹捉摸不透的笑意。老人起身挑了篇故事給我讓我讀,我接過乖乖讀起來。一邊讀我一邊在心裡犯嘀咕:“這主人公好可憐,自己的特長用不了,反倒變成無用的東西了。正和我一樣,我也在學一個沒有用的特長”。
黑幕代替了火紅的落日,星星已高懸。老師不用分說的將書拿走。“我還沒看完!”我急切地喊道‘還剩一點我就看到結局了’。老師搖搖頭說道:“你看起來對這門課有疑問,不要緊。帶著問題上課,沒準後面就懂了。”
就這樣,我開始了美學鑑賞這門課。這個老師博古通今,從傳統文化到網路熱詞,從傳統服飾到街頭潮流等等,這個老師無所不談。每次上課,我都沉浸在他所展示的美學世界裡,那些“有用”和“無用”也被我炮到九霄雲外。
在一次博物館志願者競選時,我被要求談談中國瓷器發展的變化,當我聽到這個問題時,內心一陣狂喜。應為這是老師曾和我聊過的,也是幼稚的我曾經認為無用的東西。而在那刻,“無用”對我來說太有用了,我因它脫穎而出。
又經歷了幾個春去秋來,我去找老師要那篇故事。我的心中對結局有了個大概的猜測,老師也看出來了。他笑著對我說:“沒準和你的想法一樣。”當我讀到,那對魯國夫婦創新發展了原來的特長,為那些赤腳批發的越人提供地毯和頭繩時,我眼前的陰霾霎時消散。“無用”只是在一個方面,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有些時候“無用”可以很有用。
我的成長因“無用”變得多彩,它們也是我最珍貴的寶藏。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8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大多數已習慣了有用的用處,而漠視了無用之用。
‘有’實為一種看得見,可觸及得到的,人們可以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它,也從而更為看重它。而‘無’看起來虛無縹緲如一團握不住的煙沙。一個紅薯與一束花放在你面前,部分人會選擇紅薯因為紅薯帶來的果腹感對他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鮮花的香氣過於沒有真實的感覺,選擇花對於他來說相當於什麼都沒有得到。當然也會有人選擇花朵,因為他們能感受到花的‘無’中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能從無用中感受到有用。
‘世上有用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的有滋有味。’周國平的《閒適》也表明了,人間有味是清歡,而清歡大都是無用之事,無用之事而成至味。詩無用而得以悅己、酒無用而得以暢快、哲學無用而得以明朗。看似無用之事之用不是在滿足人最普通的需求,而是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有用無用都在唸想之間,你若覺得有用,那他便有用,若覺得無用那他便無用。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中說,我們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看著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是無用裝點,而且愈是精煉愈好。正如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看似無用,卻實有大用,人若只侷限於日常所需而不願接受無用之物,那他未免太過貧乏乾枯,他的靈魂也如嚼蠟一般乾澀無味。無用之物充實的是一個人的靈魂,使一個人的靈魂賦有充溫飽和之感,溫潤而靈動,一個人的舉止也更有優雅動人之感。
有用之物是必需,而無用之物亦不可少。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9
石木匠到齊國旅行,途中來到了曲轅這個地方,無意中發現了一棵巨大的櫟樹,被當地人視為神木,受到虔誠的供奉。這棵樹太大了,樹蔭下可以供幾千頭牛歇息。樹幹要一百人方能圍抱住。樹端突出周圍的山峰。一直到離開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現分叉的樹枝。利用這樣一根樹枝,足以做成一張小桌;同樣的樹枝,伸展著好幾千枝。人們為了要參拜大樹,絡繹不絕的來到此地,熱鬧得好似集市。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渾然忘我地欣賞著這棵大樹。
然而,石木匠不反而加緊腳步走過。好象沒有看到那棵樹。徒弟趕上了他,問道:“師傅,跟隨您學藝這麼久了,還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木材,師傅竟然看也不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小孩子懂什麼。那棵樹實際上一點用處也沒有。用它造成船,船就會沉;做成壽器,便會很快腐朽;用來做傢俱,就會馬上毀損;全是樹汁,也不適合做成門戶;如果拿來做屋柱,又立刻會蛀掉;一點都不中用。就是因為它無用,所以長得這麼高大”。
石木匠旅遊歸來的那個晚上做了一個夢,那棵大樹在他睡夢中說:“你憑什麼說我不中用呢?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於人類的樹木互相比較。當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會結實的果樹,對你們總是有利的。可是,就因為那些樹會結實,所以才會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斷樹枝,活活地扼殺了它們的生命”。
“由於本身具備了種種的優點,因而縮減了自己的壽命。換句話說,是他自己心甘情願地樂於被世俗摧殘。而現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為有用”。
“可是,我是與眾不同的。到今天為止。我始終如一地儘量讓自己做個無用的東西。直到即將結束生命的現在,我才達成目的,真正成為一株無用的樹。的確,對你們來講,我是無用的;可是對我本身而言,卻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設我若有益於人類,一定老早被砍伐下來。再說得坦白些,你我都不過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來評定另一份子的價值,有什麼用呢?如果真要評定價值,那麼,像您這樣自以為有用,然後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實才是無用的。一個無用的人,如何能瞭解我究竟是有用或無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跟徒弟講了這個夢。徒弟們說道:“既然想做一個無用的東西,為什麼又會成為一棵神木呢?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負有守護百姓的任務的。”
“不許胡說。成為一株神木,並不是最終目標,不過是暫時屈身罷了。你滔滔不絕地批評,可是對方只當是戲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為一棵神木,它還是不會被砍伐的。無論如何,那棵樹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儘量地想做一個無用的東西。用世俗的眼光來衡量對方的價值,是非常不明智的。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0
實用主義者追求“有用地學習”,學習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由於此種學習方式能在短期內收穫巨大效益,教育者們也傾向於引導學生透過學習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
然而,學習不應僅以有用為唯一目標。事實上,正是那些當前看來“無用”的知識能在未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在求學只為“有用”的時代裡,厭學也就不足為奇了。社會在不斷髮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沒有一種知識能保持永久的實用價值,似一口永不枯竭的井給人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當我們抱著純實用主義的態度貪婪地“汲水”時,到頭來也只能死抱早已失去時效的知識黯然神傷。而一旦知識失去了功用,學習它的熱情便也不復存在了。
相反地,拋開功利主義,由興趣去引導學一些能讓自己快樂和滿足的知識,以“樂之者”的身份深入研究和體悟學問,而不似實用主義者一般浮光掠影地只看見對自己有利的表層資訊,卻忽略了此種知識的內在核心和深遠價值——這樣,我們才能說:我真正學習過它。在此過程中的.不斷髮現和探索的樂趣自然成了學習的不竭動力。
為學習而學習,雖不一定會為我們賺取更好的生存價值,卻能讓我們更好地生活。顏回不似宰予,向孔子請教耕作之事,他所得到的也不是孔子“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的白眼,而是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和忠恕愛人的精神內涵。他所學的知識未能讓他更好地生存,“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但給予了他“不改其樂”的豁達向上和安貧樂道的精神高標。這才是知識和學問給人帶來的真正價值。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知識的價值也非一朝一夕所能體現,只有那些堅持“無用地學習”的非功利主義者用其一生的努力為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迎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更好的生活應是怎樣的一種情狀呢?它也許就是曾皙所描述的那樣: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它是對知識真正參悟後的滿足與欣喜,是問道者的狂歡,也是為學習而學習之人的人生追求。
我們不必為就業和生計束縛,在選擇專業時猶豫不決,也不必在浩如煙海的知識面前為有用與無用手足無措。因為學到無用則自然有用,更好地生活而非更好地生存才是學習之大用。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1
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上,我們很少會真正靜下心來去體會我們身邊那些看似無用,卻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寧靜的事物。現在閉上眼睛想一想,你上次停下腳步,欣賞夕陽是什麼時候?或者,你最後一次坐在陽光下,什麼事情都不做,靜靜地感受著大自然,又是什麼時候呢?如果讓我來回答,我的答案會是“不知道”,或者“不記得了”。
太久沒有去感受生活中最平凡的事;太久沒有在不斷的奔跑中喘一口氣;太久沒有想起與有用對稱的無用了。我因而學會了好好珍惜所有體驗無用的時光,找到無用之物之所以可以帶給我快樂的秘密。
九月,開學一週後,夏天剛剛結束,天氣開始變得不那麼炎熱,到了下午還有一點小風,非常舒服。剛開學的學業沒有那麼緊張,可能也是老師們認為我們“放羊”了一夏天,不能一下子就用不可計量的作業傷害到我們還未收住的心吧。有一天放學早,天氣那麼地好,我決定到學校附近的橘園看書。那個點的橘園只有兩三個人坐在橘樹下乘涼,還有幾個人從園子邊上的觀景臺遙望遠處的聖彼得教堂。我找到在一棵橘樹旁邊的長椅,坐下開始看書。雖然坐在橘樹邊,樹枝成了天然的遮陽傘,但陽光還是從枝葉的縫隙間透了出來,灑在身上暖暖的。
我最後放棄了看書,就只是坐在那裡享受去年夏季最後的陽光。現在不記得那時從我腦子裡穿過的大部分各異的想法,但有一個我記得,那就是“這個感覺真好,如果每週都能來橘園一趟該多好!”
這個充實的學期結束了,我也找到無用之物的秘密了。它的秘密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都是人,不是機器,我們會有情感,會感覺到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時間來放鬆。有時我會把自己比作玩具裡的發條,每天的學習、做有用的事都是在擰緊它,但是當擰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讓它逐漸鬆開,不然發條就會斷,而那些被很多人認為是無用的東西和事情,就是在發條可能無法自己放鬆的情況下最好的助力。
在不斷尋求有用之物時,無用之物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珠、太空中的一顆星星,它可能不起眼,但它又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麼說來,難道無用之物就真的那麼無用嗎?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2
《大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名噪文壇,曾與《收穫》《十月》等“老字號”刊物一同躋身於純文學期刊行列,但因違規操作遭停刊整頓。
它的本職工作做得不錯,為何偏偏不能養活自己,而要淪落到依靠不正當的“副業”來貼補的地步呢?純文學似乎越來越難以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生存了,它的讀者面也越來越窄。白巖松在讀書節時說過:“走到新華書店,全是些有用的書,考試類的健康類的工具書啊。”或許文學期刊殘酷的生存現狀從這裡可見一斑。
記得我小時候看的是《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可現在孩子從小學一年級便捧著本“奧數”,其他小說童話則被老師家長看作是閒書而遭禁看。為什麼看“奧數”?因為它對孩子的升學有幫助,這是家長們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利益,而童話、散文對於孩子的成績並無多大用處,所以被隔離。可見,所謂有用無用只是針對孩子成績而言的片面觀點。難道文學真的對孩子身心發展無益嗎?說文學無用的人是太過功利化了。從小接觸教輔工具書,短時間內,孩子被灌輸了很多新知識,但是大腦過早開發並不符合自然規律。孩子們失去了童話般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失去了聽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後的同情心,失去了由文學帶來的感動、善良、幸福,失去了培養健全人格的機會。
透過《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們明白了什麼是善良,什麼是邪惡;聽了《海的女兒》,我們體會到愛的珍貴;讀了《老人與海》,我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頑強……文學與工具類書籍相比,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它引導一個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一次次閱讀中,我們的靈魂與文中主人公的靈魂相碰撞,我們的思想與作品的思想產生火花。在閱讀中,我們感受自然的美麗,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感受人生的起落與苦楚。是文學,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日益飽滿,日益堅韌。
滿族人揮兵南下攻打中原時,原以為南方多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很容易攻取,後來卻發現南方是最難攻克的,為什麼?因為文人特有的節操。他們有著比武夫更堅韌的靈魂,更高尚的氣節,這些,難道不是文化的濡養、文學的薰陶帶給他們的嗎?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晚宴上說:“與其他科學獎項相比,文學獎沒有那麼多用處,但是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其他科學的用處是可以實際感受到的,唯有文學是對人的精神內在的作用,無實物可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裡,工具類書籍更符合我們急功近利的心態,快速高效。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我以為,文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更是必不可少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需要一位心靈導師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引導心靈,需要在文學中浸潤靈魂,濡養人格,認識自我。我們,需要像莫言般視名利為“多餘”,或許只有如此,才能引領我們整個社會向善向美。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3
大人常對我們說:“不要做這種事,浪得時間。”他們說這些事無用,是嗎?這些事情看似無用,實則有用,這很容易發現。
看閒書也有用,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在家長眼中,書可就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課外輔導書肯定是好的,但閒書就顯然不會是好的。他們心中的好書是名著《詩經》《史記》《紅樓夢》……其實有時候,其他書也有用,飯後小坐,品一杯茶,讀一本書,感覺甚好,若有汪曾祺之書則更好,淡淡的書香配上淡淡的茶香,心裡一種悠然自得,它不讓心更美?
下棋也有用,棋道乃中華傳統也,我也喜歡下棋,從懵懵懂懂的中班送到圍棋班內,到一年級八段,圍棋給予了我超強的大局觀和超人的定力,在圍棋中,我也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有些事不可貪心亂來,否則得不償失,不行了就不要逞強下去,否則會像希特勒那樣全軍潰敗……在棋中也有君子之道:賽前猜棋,雙方互相謙虛致敬……圍棋能培養人的好品質,教人道理,不亦樂乎?
書法也有用,人常說:“字如其人”。確實字是一個人的“臉”,幼兒園時,父母在手風琴與書法中選擇了書法。在一次次練習中,我經常喊累,卻未曾放棄,字也越練越棒,當我拿到書法十級證書時,我感覺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書法可以讓字更好,順帶提升審美觀,增加藝術氣質,習書法者,不亦君子乎?
有些事,看似無用,卻還真有用!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4
《水滸》中的“智多星”,名喚吳用,諧音即無用。我總是隱隱地感到其中淡淡的戲謔感,再一想,卻又想到另一種意味:無用並非無用。只是看待無用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已。
中華漢字,千變萬化,總攪得人有些眼花。但那又何妨?它若是真的無用,又怎會有上千年的的歷史,從古代流傳至今呢?若不是拉丁字母的傳入,與其相比較,又怎會顯出其繁雜妙趣?然而,中華漢字,大宇包舉,磅礴雄渾,又怎輸於拉丁字母的“小蝌蚪”?又怎會無用?
電腦的普及帶來的是對手書寫世界的摧殘,越來越多的人打字速度越來越快,手寫速度越來越慢,而且提筆即忘字。因此,有人說“生僻字”無用,有人說“手寫字”無用。吾用“無用”,撰文駁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千百年前的《詩經》中多是這類詩。而“蒹葭”或許就算是一類生僻字了吧。所謂“蒹葭”,即是蘆葦。很多人寧願寫“蘆葦”二字,也不會寫“蒹葭”二字。這就是“無用”?這就是“生僻字”?只是沒有人去用罷了,“無用”只是無人用。
“一語成讖”,或許許多人見過多次,卻永遠只記得“一語成X”,而且往往只知其中的不祥,不知完整的含義。這樣一個連讀音、意思都不清楚的詞,又有幾個人會用、敢用?與其寫“一語成讖”,不如寫“一句話預見了未來的不祥的事”。所謂“無用”,大概只是無人敢用吧。
很多詩詞歌賦中的詞,在歲月中淘洗、沉澱,又被打字的泥石流掩埋。饕餮、貔貅這些上古神獸的名字也不例外。該拿什麼去拯救這些“無用”的生僻字?
我不知道。生僻字或許無用,但它們若被放進詩詞歌賦文章當中,又怎不會熠熠生輝?朗朗上口的中華漢字,在歷史滾滾風塵的淘洗後,留下的是漫漫滿滿的精華!現代的人們追求的是快節奏、高效率、語言直白精準簡練,或許這是源頭吧。在文章中寫“蒹葭”,別人只以為是為了增加古典氣息,不懂者半天才知蒹葭即蘆葦還可能嫌作者賣弄——他們早已忘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些粗獷中帶有細膩的、藏於漢字中對自然萬物的讚美吧。
所謂“無用”的生僻字,並非無用,只是片面之詞罷了。而吾所述,也僅是一己之詞,只見漢字並非無用耳。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5
生活中,有很多看得見的東西,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就會難以進行。但是很少會有人關注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
藝術和文學就是如此,看似無用,卻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人都會有難過的時候,音樂可以讓我們放鬆心情,在音樂的陪伴下,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度過了很多難關。學會聽音樂是一種精神方面的追求,學會欣賞,會讓我們的精神不荒蕪。
很多成功人士,在自己事業巔峰後,開始選擇進修。他們會選擇讀書、聽歌、練字來昇華自己的人生。也許這個時候他們會發現,雖然自己很努力,但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不可少的,他們可以昇華自己 引領自己。
看向現在的社會,很多讀書人急功近利,考大學只為了一紙文憑,讀書,就讀與教科書有關的東西。這樣的模式下,人是不快樂的,結果也是不成功的。
莫言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是的文學在短時間內不會給人帶來什麼改善,但是長久來看,多讀書的人會由內而外散發一種魅力,讓你願意接近。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引領著我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沉下心、學會欣賞、學會感悟,不要看輕那些似乎無用的東西,其實他們都可以促進我們成長。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6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她將瑜伽中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係、思考等各個方面。她認為對物品進行簡化取捨,為人們省出整理的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的清爽輕裝的新境界,不禁令人為之一振。
放棄,是一種清新的境界。美好的紅塵之所以被世人討厭,是因為世人不知取捨,將有用、無用之物聚在身邊,給自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正如山下英子所說:放下心中的執念,對物品進行取捨。即放棄無用之物,換來了精神的清爽清新。在旅途中,除吃、穿、用外,皆為無用之物,帶著只會阻礙你行進的腳步。人生亦是如此。呱呱附地的你孑然一身地來到人間,經歷風雨,最終踏過天堂之門的,也只是形單影隻罷了,何必過於在意帶不來,又帶不走的身外無用之物呢?趟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無論是奢靡無度秦始皇,還是貪得無厭的和珅;不論是風流女皇武則天,生前榮華,死後也不過是一抔黃土的無字碑,甚者生前殘暴無度,死後墳墓被炸,暴屍荒野的慈禧。她們都過於看重錢財,喪失本心,人生又何必呢?所以,我們應做的是輕裝上陣,追求那種清爽恬淡的人生,才是終極目標。
善舍,不被貪婪矇蔽心靈。買新房,空空如也;住新房,卻有凌亂與整潔之分。難道是因為懶惰才導致凌亂的?因為無用之物過多,填充了我們的空間。人處紅塵,被及多誘惑圍繞,有太多想得到的東西,有太多不願捨棄之物,結果只會是加重你的負擔。古有婉兒為權力甘做“牆頭草”,今有江青為私慾殘害忠良,結果呢?她們或是橫屍街頭,身首異處,或是監獄上吊,為人不齒。這些都是貪婪的私慾惹下的大禍。因此,血淋淋的事實,時時刻刻在警示著我們:保持清爽淡薄的本心,遠離貪婪的慾望,是何等的重要!
豪放,會有用一顆平常心。若駐足於山丘,怎麼看到泰山之雄壯;若駐足於小溪,怎麼感受到大海之浩瀚。成事者,不會因眼前的小利而停滯不前。成功之路不會平坦,但可怕的不是挫折,而是遭受挫折後所面對的誘惑。本應被列為無用的物質,會漸漸在你受傷後的心靈裡發生變化,此時你若識得它的本質,當即捨去,好麼你將繼續踏在成功之路上。你會如“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閒了,如東坡先生被貶謫,但善於拋棄雜念,“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永保清高的氣節,而流芳千古。
蓮花之所以被君子所愛,是因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耀眼的水珠在花瓣上熠熠閃光;人生,保持一顆平常心,懂得如何清爽自己的心靈,清除捨棄那些無用之物,才能達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清新境界。(姜靜宜)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7
看似無用且醜陋軟弱的腿使鹿躲過了獅子的追捕,而那貌似有用且美麗無比的角卻最終斷送了它的性命。鹿在彌留之際的感嘆引發了我對有用與無用的思考。
行走在紛繁複雜的人世,沿途風光無奇不有,而俗世的煙塵容易朦朧原本純淨的雙眼,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僅從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對我們是否有用,卻忘記去探求事物最本質的價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麗充滿誘惑的東西可能成為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相反,那些看似無用且被你不屑與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墜入懸崖之時,有力地拽住你,還你一方風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誠如神秘逍遙的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哲學無用論”曾被傳得沸沸揚揚,在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侵佔了人們的價值觀領域。而今,被人們認為“不能當飯吃”的哲學卻作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安身立命”之道,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美好的幸福人生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思想智慧。同樣的,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浩浩湯湯,至聖先師孔子認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等直指精神核心,看似幾乎無一絲實際用處,卻被稱為是思想領域的“無價之寶”。若只從表面看,我們一定會輕易地將這些“無用之物”棄擲迤邐,只有當深入探究其本質,才能發覺那無用的外表背後流淌著的無上價值。
愛因斯坦儘管是傑出的物理學家,但他精通音律,尤其偏愛小提琴,他一再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錢學森亦有著豐富的藝術涵養。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卻起到了滋養了靈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居里夫人在提煉鐳時不也是從法國人不屑一顧的看似無用的礦渣中提取的嗎?如此看來,無用之物並非真無用,只要我們不流於表面,以貌取物,而是不厭其煩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質,當個人的認知和素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無用便成了大用。
反觀當下,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急躁,輕浮,我們還來不及等待無用之用,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懷抱,與外表美麗的物質纏綿交織。一顆顆急功近利之心在人世間浮沉,迷茫。
誠然,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里,在變化萬千的世界裡,何為有用何為無用,我心不得而知。但誠如魯迅所言“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以為,我們應該摒棄以美醜論價值的偏見,真正地探究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如此,方能在繁華世間,尋得真正有用的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8
我唱歌,然而並沒有人認為我的歌聲美妙。
可我依然唱歌,大清早走在校園小徑上頂著風吼《混沌》,中午吃完飯回寢室前哼一曲《千秋月別西楚將》,晚上熄燈前站陽臺上再來一首《風起天闌》,人生哪,也不過如此。
唱歌是為了什麼?娛樂自己,放鬆一下身心罷了,卻偏要有人硬說什麼“唱不好聽就別唱”之類的話。彷彿我吃山竹正吃得起興,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帶皮吃水果是對水果的基本尊重,然後硬逼著我整個吃掉。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會受歡迎,然而當你唱歌唱得不如人意時跳出來焚琴煮鶴的人卻比比皆是。
真是件怪事。
唱歌撫琴做得再好又能如何?登上某某舞臺成為人生贏家?從此康莊大道一往直前?就算真的名動天下成為一代絕唱看,終究不過寂滅於時間的浪潮中,只落得後人嘆一句“廣陵散就此絕矣”,人生的大部分樂趣,若多加了點有用無用的紛爭,便索然無味。
其實人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無用的,無用的閒談,無用的課外書,無意義的偷懶。哪怕是目前看來最有用的學業,將來也不過一紙文憑。誰也不知道多年後這些知識會不會被逐一推翻,當年那雄心壯志五年後還是否有吸引力。人生在世,基本上都是無用之事組成了一生。
所以何必太過糾結一件事有用無用呢?人生苦短,快樂而有用的東西本不多,剩下的大多是有趣卻無用的事。若任我選,我就願做個劇本里的小人物,被編劇和主角都遺忘。做那個《醉翁亭記》中“負者歌於途”的負者,負著世俗的擔子走在人擠人的康莊大道上,忍不住就一曲歌盡悲歡,路過的一個衣著體面的醉漢眯著眼望著我,大筆一揮,便在一篇千古奇文上留下了關於我的隻言片語。
五個字,足矣。
我便是這樣一個無名的歌者,僅此而已。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9
胡塞尼在《追風箏的人》中寫道:為你,千千萬萬遍,哪怕遍體鱗傷,也要義無反顧。人生,不是隻做有意義的事。
而對於我們來說,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用之事,不必像哈桑般受到傷害,相反,那些無用之事可能正好是一帖療傷之藥,是生命旅途中最美好的點綴。
我想起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卷柔軟碎花布。絨棉已熨貼在花布上,而我所要做的便是把它縫成錢包。這便是我們在技校的實踐活動。三兩好友圍成一桌,五色的花布在桌上鋪開,針尖晶瑩的光芒牽引著綵線上下翻飛,勾勒出少女細膩的心思。我們一邊穿針引線,一邊歡聲笑語說說笑笑。時光如水,溫潤沁心,又如一緞柔美布料,被這些零碎的溫暖縫製成記憶中的錦繡。
花一整天縫製一個錢包,似為無用,但是,這種不為生產的活動帶著精剪細裁、細密縫製的慢節奏的溫度,有少女心的明淨美好,亦讓我們內心寧靜,充滿溫暖與幸福。這便是無用之用,它以精以慢見長,用它的細膩溫暖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無用之用又何止如此。瑪格麗特杜拉斯說:“每一本開啟的書,都是漫漫長夜。”靜夜裡,放下忙碌繁浩的學業,衝一壺大麥茶,在溫潤醇厚的茶香中斟飲文字這杯玉液瓊漿,讓哲思與靈思恣意飛揚。從《金薔薇》到《燦爛千陽》,從尼采到蔣方舟,從《詩經》到老莊,無不可讀。掩卷,無不聽到心絃振動的錚錚之聲。
我自知當下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知道他人情願抄一份讀書筆記,掃一下故事梗概,知道讀書的好處從不立竿見影不如刷題提分快,多數時候它是無用的時間投資。但我,還是情願踏上文字的征途,鮮衣怒馬馳騁天涯,只為讓生活再留存一份詩意。這亦是無用之用。
聽一首扣人心絃的歌,寫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淋一場朦朦朧朧的細雨,畫一幅山高水長的國畫……皆是無用之事,都有有用之功。人生,是因了這一個個片段,才精彩紛呈,痛快淋漓。
莊字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噫!做一些無用的事,我且淺斟細酌生活的佳釀,感受無用之物的美好豐富!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20
世間有太多的無用之物,糟粕之事,也許我們會創造出一種職業,去剷除這些無用與糟粕。殊不知,正是這些無用與糟粕,卻能奏響另一番樂章。
在剛出生的那一刻,我們還靜躺在母親的臍肚中,包裹著羊水,擁抱著溫暖。當羊水被神之指輕挑開的那一剎,我依稀看見外邊的一絲光明,還有那隱約間傳來的聲音,很吵,塗滿了激動。不知為何,心中湧出一股力量,亦或是一種本能——欲墜地。漸漸地,便有了執意,半是流汗,半是落淚,卻不肯退讓,不肯商量。終,墜地。
剛出生的我,大聲抽泣,拼盡全力去呼吸這個世界的第一口空氣:無味,卻帶著絲縷的芬芳。回望床上的母親,靚麗的黑髮被汗水弄得凌亂,滿臉的苦澀甘甜不知被汗,還是淚所模糊。她身下的白色床單,開滿了點點腥紅,似在靜默地祈禱,而褶皺的本身,讓白色的床單儼然成了一塊布,一塊破布。
在裡,在外,我和母親,呼吸著同一口空氣,同在流汗,同在落淚,闖出了這道鬼門關。
那一刻,有那麼一種痛,讓全身骨頭位移的疼痛。而今的剖腹產卻為一部分人免除了這超越生命的疼痛,這無用的疼痛。我們追求著結果,渴望著肚中的孩兒墜地。但,那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墜地。我們在追求有用的結果,有用的出生,有用的墜地,有用的嬰兒,可忘了,都忘了——還有一種無用,那是讓人恐懼的疼痛,以及嬰兒那聲無用,甚至低微的哭啼。
無用的疼痛,卻是經歷一個靈魂的洗禮。每一位接受過此疼痛的母親,都是戰場上的一位勇士,任身後的傷痕仍在滴血,依舊還堅守在前線。無用的哭啼,那是對生命最真切的吶喊,沒有高音,卻拼盡了一個嬰兒的全力,將無用的音符,唱響了無用的最強音。
我看著在手術室黃色燈光照耀下的母親,她像拂曉的英雄,在晨曦中向我微笑。我願用我的哭聲,為她奏一曲靜謐與美好。
聽啊,那無用的歌,唱得多美,讓人心碎。我願做一位去糟粕,除無用的作曲家,把每一件無用之事,換作一枚音符,譜寫無用之歌,讓所有人知道:無用有聲。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21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讓我激動的影片:十幾個人在一款名為“我的世界”的遊戲裡用各式各樣的小方塊搭出了整整一個麗江古城。
我很激動地將這個影片分享給我一個好友。他問:“做這個他們花了多久?”我查了一下資料回答道:“不休不眠的三個月吧。”很久,他才憋出一句:“可是這個有什麼用呢?”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才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用。還原度再高的古城,也只是存在於那個虛擬世界。我莫名有點難過,為他們付出的不值。
可是,在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是有用的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身外之物的又豈止是錢財?
錢財是無用的,不過多添銅臭;學問是無用的,文盲也能照活;愛情是無用的,一個人也是瀟灑;甚至家庭,也是無用的,不過徒增負擔。
看完了《瓦爾登湖》,方明白人所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不過四個簡單潦草的大字“保持體溫”,除此之外,全是奢侈與無用。
原來我們所畢生追求的,不過是一堆廢物。
就連我們本身,也是無用的。地球少了誰,都是照樣轉。誰會在意這世上少了那麼幾個政治家或者別的什麼?即便是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太陽照常升起,鳥兒依然在叫,花兒依然在笑。
佛曰:“四大皆空。”
奈何我不信佛。對我而言,色便是色,空便是空。紅顏即便最後逃不過白骨,我也要抓緊時間好好欣賞那銷魂蝕骨的好皮囊。
世間萬物大多無用,可這萬物又怎是能用簡單的有用無用來區別的?我喜歡這世界,即便它無用,我也貪戀它。我討厭癩蛤蟆,即便它有用,我也避之不及。那辛辛苦苦搭建出來的古城模型,只要贏得同樣愛它的幾個人的歡呼,也值了。
管它什麼黑白是非有用無用,喜歡便夠了。
那些斤斤計較有用無用的人,大多是惶恐不安的人。焦慮地活在世上,哀嘆著流年易逝,往事隨風,不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道理。渴望做“有用”的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這世界大多事物,連他自己,都是無用的。
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因為喜歡,所以彼此才有了價值。此乃無用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