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作文
菩提樹下作文
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海拔400-630米多為栽培。
菩提樹下1
這裡種著一顆白蓮,那是百年的綻放;這裡種著一顆菩提,那是千年的守候;這裡有一群悟道的人,那是萬年的參悟。
世間“愛恨離愁苦”早已與這菩提樹下數千道人無任何瓜葛了。
將自己的心放在別人的身體中參悟做人的道理,那是恕道。饒恕別人放過自己,不要將自己的痛家加施別人的心中,泰然面對別人的過錯,孰能無過,改即無過。寬容別人釋放真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亙古不變的真理隱藏在這菩提樹下。
將自己的心冰封在那遠古的冰窟之中,那是靜道。沉心靜氣闡釋世界,不要將虛浮聒噪放在心中腦中,淡然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誰的人生不波瀾並起,靜而處之。淡心平和感悟萬物之美,萬物皆有美,或許一時的暢通為的只是後來的風順情閒,青草綠樹,山清水秀,白瀑直下讓這萬物之美藏在皎白的白蓮之中。
將自己的心放在萬千民眾的生活之中,那是仁道。仁愛即心懷天下,心懷萬眾民生,不要讓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生活在水聲火熱之中,不要那極樂淨土變成朽木草灰,家不成,國不就,事事難休,欲語淚先流。帝仁則眾生仁,眾生仁則安國,安國則富強,富強則傲視於天下,對天下仁則天下隨,故仁道乃治國之至道。
將自己的心放在自然之間,山水之間,宇宙之間,那是無為之道。集大成者,斬斷七情六慾,忘卻百姓動亂,隨心而安,隨處而住,隨民而生,隨萬物而安天下。無為勝有為,可以去改變什麼,有一部分會失去原先的本質,變得面目全非。“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劃定的東西極度有可能造成百姓的貪慾,戰亂也隨之爆發,山河破碎,溝壑嶙峋。
望著這株白蓮這顆菩提,靜靜地坐禪打坐,合上眼眸悟道。
看破了是天命,看不破也是天命;看破了因為心誠,看不破因為心濁。
菩提樹下作文2
六年的小學生活就快結束了,陪伴我成長的菩提樹,如今已經衰老。記得小學一年級時,剛踏進校門,我就能看見它挺立在校門前。它的葉片呈心形,它屬於乾燥季節落葉的喬木,而且差不多有兩個籃球架的高度,校園裡兩顆菩提樹的樹幹非常粗大。
我的快樂回憶裡總會出現菩提樹的身影。有一次,我們在上體育課,老師教我們打羽毛球,我一不小心,把羽毛球打到菩提樹上去了。羽毛球刮傷了菩提樹的臉,但有些男同學還用羽毛球拍扔向菩提樹,老師說:「住手!很危險的!」可是,羽毛球已經仍到樹上。最後,我們請校工姨姨小心翼翼地將羽毛球和羽毛球拍拿下來,以免再次弄傷菩提樹。那時,我真的感到很內疚,我想:如果我們能夠為菩提樹想一想,它就不會再受傷了。
每天早上,我和敏雪一定會坐在菩提樹下的一張椅子上,菩提樹總是為我們遮蔭,它從不會覺得累。我們有時候也會向它傾訴心事,它雖然不會回答,卻用那把大傘彷佛默默地告訴我,不要將瑣碎的事情放在心中。我也似懂非懂似的`點頭。當然,我也會和它分享快樂的事情。有時候,我會約幾個女同學坐在它的懷抱裡,愉快地聊天,菩提樹就這樣站著,一動不動地聽著我們說話。
放學的時候,我走到校門之前,一定會向菩提樹說再見,它也會向我們招招手。
不知不覺,菩提樹已經陪伴我度過六年的快樂時光。我寧願一直陪著菩提樹,也不願離開它的身邊。
菩提樹下作文3
一次靈魂的漫遊,在書裡面,有古剎,菩提,僧人,青蓮,和木魚聲的地方。
這裡沒有雍容的牡丹,亦沒有瓊樓玉宇;這裡沒有香樟沒有銀杏,亦沒有轟轟烈烈的四季和變化。樸素色的桌,椅,和迴廊。淡淡的輕煙和清漣。儘管如此,它的神聖無可匹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不昧生死輪迴,從而導致涅槃的覺悟和智慧。菩提是佛教的名片,而佛教是菩提的內涵。 一棵菩提樹,讓六祖做出了四大皆空,一段菩提樹下修行的故事,讓後人明白了大徹大悟。“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齊豫的歌裡,有關佛教,有關禪,蓮花處處開。跪拜在如來跟前,虔誠的吟誦,木魚清脆的聲音有規律的響著,藍白色衣著的僧人,穿著有洞的鞋。莊嚴的大殿,蓮花處處開。那是屬於佛教,屬於心的花朵。
四大皆空,堅性的“地”、溼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一片空白。佛教崇拜的是忘我的境界。把世界都當作虛無,忘掉汙濁的,本質的,一切的,人在佛教面前永遠都是個孩子。林先生筆下佛教是一個境界,靈魂的放逐,心的屏息。可是即使是空白,佛教裡仍然有情。林先生這麼寫過:“美麗的愛是寫在水上的詩,平凡的愛是寫在水上的公文,愛的誓言是流水上偶爾飄過的枯葉,落下時,總是無聲的流走。”《飛鴿的早晨》,《在微細的愛裡》,《愛與恨》,《清淨之蓮》……在林先生的佛教世界裡,細微之愛,宏大之愛,宗教之愛,科學之愛,哲學之愛。佛教並不吝嗇愛。這麼多年來,佛教是用它的仁愛感動每一個人,這些年來,林先生筆下的愛也讓我們觸動了心絃。愛是佛教的靈魂。
“什麼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愛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寬容的人。”聽林先生解讀人,那麼什麼是豐富的人生?就是肉體和靈魂共存的時光裡,懂得愛,懂得美,懂得寬恕,懂得清歡。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無限大的精彩。林先生似的佛教真諦,讓我明白的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榮譽,而是一個純潔的靈魂。就像于丹教授的評價陶淵明一般:“陶淵明的意義,不在於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裡都開出了一片樂土。”做一個陶淵明式精神人物,相守一段清歡的人生。而當我們能夠真正地做到心如止水,古井無波的時候,佛教的精髓便也領悟了。
關於景緻,關於感情,關於人生,關於信仰。感謝林清玄先生,讓我在菩提樹下,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