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作文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讀後感作文

  讀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陶行知先生許多獨特的教育觀點與開拓性地教育實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內心,他讓我看到了教育更為廣闊與深遠的內涵,他也讓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與借鑑的實踐範例。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涵蓋所有社會生活的,教育也是貫穿整個人生歷程的,他突破了學校教育的有限範疇,認為無論是誰,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們更好地生活,教人們一切對實際有用的東西。陶行知先生將其總結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雖然只有簡單的15個字,但這15個字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卻並不那麼容易。

  當前社會,無論是學生、老師、家長還是主管、老闆、政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形成與陶行知先生相類似的觀點,他們希望孩子不僅能夠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能夠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能夠懂得為人處事之道,能夠完成各種工作內容,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只懂課本的書呆子。然而,這些美好的願望在現實面前卻顯得特別的無力,大部分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忙碌地參與各種興趣班,然後是學業的提高班、補習班……他們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精力來接觸生活、感受生活、學習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後難以適應生活,難以滿足老師、家長、或是用工單位的殷切希望。

  面對如此的困境,或許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完滿的解決方案,但我從陶行知先生身上學到的一些東西,也許能夠為改善這樣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需要對教育實情作出全面的調查與瞭解。陶行知先生當年提出理論,開展辦學是在對中國教育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研究之後進行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論文是《中國教育哲學與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國當時的教育形勢,包括教育人口的構成、比例,學校開辦的數量、地域……。正是因為擁有了事實與資料,陶行知先生才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自己的教育觀念,這些客觀的東西會告訴他,也會告訴那些阻礙他的人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對的。如今,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形勢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資訊的爆發使得人們對於許多立場不同的觀點難辨真偽。如果沒有踏實的研究,那麼我們的話語就會沒有底氣,我們的嘗試就會容易放棄,我們的改革就會迷失方向,這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展開調查,收集資料,仔細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檢驗成果,不斷調整。我們也應當藉助許多學者的力量,閱覽文獻,甚至與一些學者合作開展研究,用事實說話。許多教師有時是有想法的,但擔心自己的教學嘗試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績與升學,面對這樣的疑慮,如果能給予這些老師一些相關的實踐資料與結果,那麼他們也許就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嘗試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嘗試的必要,鼓勵這些教師勇於實驗,也幫助這些教師規避風險,在不斷地嘗試與反饋中,相信我們就能逐漸找到最為合適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還需要根據社會現狀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式。縱觀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種教育嘗試,可以發現他在不同階段的教育側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鄉村教育時為了保證鄉村可以更快地傳播教育,陶行知辦了曉莊師範,培養能夠幹農活,能和農民做朋友的鄉村教師。來到上海,陶行知組建山海工學團,組織所有的家庭、農村、工廠、監獄進行集體學習,開展普及教育。後期在戰時,陶行知又投身國難教育,號召所有民眾抗擊日本侵略,一起保家衛國,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變的,他倡導教育者、教育機構應當根據教育所在的時間、地點、教育物件、教育資源的具體情況開展適合的,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教育,不同時代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教學方式應當是隨之發生變化的。在陶行知的時代,在農村孩子會幹農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識。在現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們普遍接受較好的家庭及學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做家務的能力。相應的,由於教育內容的不同,以及學生興趣話題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隨之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些教育都是要培養孩子能夠了解社會規律,適應社會生活,掌握社會技能,促進孩子服務社會發展。對於需要應對統考制度的學生與老師來說,教學內容似乎必須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與統考內容相適應的,但“有”並不意味著“全部”,作為教師,還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教育與學習的目的,在課內或課外適當拓展教育的內容,幫助孩子更為全面地成長。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更需要教育管理體制的改變與教育管理者的支援。陶行知在曉莊師範的教育嘗試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曾經令他的大學老師克伯屈教授都讚歎這就是他一直尋找的理想學校。曉莊師範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影響力與陶行知本人的領導和其獨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曉莊師範目的是要培養適合農村的鄉村教師,它需要教師能夠了解農村實情,參與農村勞作,實際地指導鄉村居民進行科學地生產、工作與生活,在入學選拔時就十分特別地加入了農活考試,要求參加者進行墾荒。在之後的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設定了許多鄉村服務的活動課程,緊密地與當地鄉村進行融合,不斷地透過實踐開展學生的學習。這些都與當時學校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社會效應。當前的教育受制於統考制度,為了保證孩子在統考中的多門科目中獲得良好成績,學生必須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這些學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棄了其他內容的學習,甚至可能放棄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調整,在依舊保持公平的基礎上,減少公共科目的數量,注重學生特長方面的考察,降低學習負擔,提高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涉及整個學校體制的變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長的身份主導進行的。當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國整體教育制度的改變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為的,即使不是最終改變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應當允許與支援各地開展更多的教育實驗,在更自由的環境下進行更多地嘗試,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偉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偉大嘗試是我們現在所不能想像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他的思想,借鑑他的。面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需要腳踏實地,關注實際,大膽思考,勇於創新,將教育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更為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讓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