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宮課堂》觀後感(通用59篇)
關於《天宮課堂》觀後感(通用59篇)
在“天宮課堂”中,將會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可以寫一寫自己的感想。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天宮課堂》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
我喜歡掛在“天宮”空間站的美麗奪目的中國結,它正對著鮮豔的五星紅旗。這樣的空間站是太空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也使我們倍感親切。
在太空裡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以適應失重感,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吃的飯菜原來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飛行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衝熱水澡,但是洗臉洗頭髮都沒有問題。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分解洗髮液——不僅可以把頭髮洗得很乾淨,還十分節約水。空間站的水非常寶貴,所以要儘可能地節約用水。
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間站也有許多休閒活動,可以和家人打影片電話,可以從舷窗邊欣賞日落時美麗的地球,還可以進行晨練,晨練專案是中國傳統健身專案——太極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出艙活動了。穿好“飛天”服,透過氣閘艙來到艙外,透過地面排程人員和艙內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艙外完成相關任務。
在太空也有許多喜事:種植的水稻抽穗了,迎來了太空快遞員,也迎來了新夥伴來進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駐留了三個月,很快就要告別“天宮”空間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見到地球上的親人,非常激動。
太空本身已經非常迷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現帶有五星紅旗的一切,都愈發使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親切與自豪!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是日拂曉,喜訊傳來,國人振奮,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英雄被送入太空,將對接天宮,開啟半年征程。中國航天事業,又上一層。
毛主席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航天事業,科技巔峰,群體作戰,眾志成城彰顯國力,引領未來,造化蒼生。其所耗人力物力財力甚巨,然著眼未來,乃深遠之計,關係國計民生。非下苦功夫,焉得幸福夢。若夫拘於小家之見,則航天與我有何干系,則漠不關心,反怪勞民傷財,真乃愚見。非也,航天事業,人民與共。一者,其事關人類大局,發展之高度,彰顯國力,引人尊敬。二者,其於太空探索,科學研究,造福人民,大有裨益。三者,事關國家安全之大計,搶佔科技制高點,方能不受制於人,乃和平真保障。故對內可科學研究,以成果來造福國民,以榮譽來增強民族自信。對外可服務大家,提高安全,促進人類共贏。如是者,方是航天事業之使命。
由此及彼,探索無止境,上天入地,國之英雄。時代呼喚英雄,唯有敬重英雄,方能民族復興。航天英雄,寄託億萬人之夢,敢於擔當,勇作先鋒,時代之楷模,國人之春風。民族復興,始於兒童。航天薰陶,點燃夢想,去娛樂之浮躁,還高尚之信仰;樹高遠之志向,去物慾之平庸。如是者,少年有夢,理想初衷,非精緻之利己,非利益之蛀蟲,乃民族之希望,民族之光明。
重科技,敬英雄,樹新風,利蒼生,如是者,乃長征精神之延續,兩彈一星精神之傳承,民族有望,中華復興。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曾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詩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諸如此類,方是民族文化浩氣之風。
航天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人有關,人人受益也。故可知,光陰逆旅,點燃夢想,不負使命,造福蒼生,是為航天事業之初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助力民族復興。向航天英雄致敬,上九天攬月,遨遊太空。著眼人類未來,是為格局;立足國家實力,是為務實;弘揚探索問天之精神,是為信仰;以太空為舞臺,科研豐收,造福人民,是為果實。如此者,既有戰略之高度,復有高尚之使命,則知人人有責,國家與共。
故可知,宇宙為家,上天真英雄。勇者無畏,大愛利蒼生。重塑信仰,民族復興。誠所謂:心無國膽人無根,人有擔當國有夢。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
60多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著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取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專案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著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著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
盼望著,期待著,《天宮課堂》終於要和我們見面了,節目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長大後我想當一位人民教師,因為現在同學們的作業太多了,在家長看不見的地方,他們因為作業默默哭泣。都說人有三苦:讀書、趕馬、磨豆腐。現在讀書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後我要讓我們班的同學做到真正的“減負”,讓祖國的花朵笑得更燦爛。
春天,我要帶他們出去春遊、賞花、玩遊戲。夏天,我們一起坐在樹下聊天、談心。秋天,我們一起去看樹葉是如何落下的。冬天,我們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同學們,理想不是空想,需要我們付出實際行動,加油,讓我們一起創造美好的明天吧!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6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7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宇宙探索無止境,太空奏響中華曲。每一次神舟發射總是激動人心,為祖國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總是鼓舞人心,為時代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美麗啟航,我們歡呼。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精彩!
飛天夢瑰麗,樂章總嘹亮。每一次神舟發射都會給我們奏響諸多“首次”交響樂——載人飛船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乘組也將包括中國首次出艙的男女航天員;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等等。每一個“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創新的成果,每一個首次都是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結晶,正是在這些“首次”中,中國航天事業昂首闊步,中國復興偉業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榮,任務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壯美事業的偉大音符,是總結,是昇華,是更上層樓的力量凝聚。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透過神舟十三號任務,將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與協調性。神舟十三號任務結束後,還將組織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所以說,其任務意義非凡而深遠。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組合完美,“老中青”結合,抒寫完美中國太空新記錄。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毫驚鴻之筆。“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麗傳奇,刮目奇蹟。九霄逐夢問天,闊步強國征程。上九天攬月,觀天上宮闕。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是共和國發展壯美詩篇。
浩瀚蒼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寫華章。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偉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員王亞平說,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飛向屬於你的浩瀚星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輟,未來可期。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必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8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著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著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資訊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資訊,為發射視窗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資料,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訊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執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行動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臺等裝置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端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尋救生網路。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路與視覺化研究所航天視覺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資料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螢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執行。”郭陽表示,航天視覺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援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視覺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11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視覺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視覺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9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訊息一出,網際網路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週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執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準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援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誌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重新整理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徵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曆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準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緻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0
古時候,人們總是想把一些探測器送上太空。不過,功能單一,並不能完成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怎麼讓人上天!我們這次採用的是“長征二號火箭”和“神舟十二號飛船”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費很多錢,如果只上去三四個小時又覺得不划算,我們想建一個像酒店一樣能讓宇航員住的地方,就是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一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載人飛船”,主要接送宇航員;第二個是“問天實驗艙”,是用來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實驗;第三個是“夢天實驗艙”,和“問天實驗艙”差不多,也是用來做實驗的;第四個是“天和核心艙”,我們國家的宇航員就是住在這裡面;第五個就是“貨運飛船”,主要是負責運送各種物資的。不過,這個計劃還沒完全完成,現在的空間站只有兩個部分:“天和核心艙”和“運貨飛船”。據說,在2022年的時候,空間站就能補齊了。
傳說有個廣寒宮,是在月球上的,而咱們的空間站是飄在太空裡的。太陽每天都會朝地球放射“能量”,不過我們在地球上曬太陽時,太陽離我們較遠,危險不大。宇航員在太空中曬多了太陽可能會得癌症,所以規定空間站不能高於地球1000千米。科學家們在考慮到經費、實驗效果等各種因素,最終,把空間站定在了離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東西都會掉到地上,這就是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站在平地上扔東西,就會下落;那要是我們把飛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丟”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飛船就可以沿著地球飛了。空間站飛得很快,一個半小時就能轉地球一圈。
從古至今,人來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從空間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為站得高,看得遠。
太空環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實驗,比如說找出一些比手機晶片更緊密的晶片,或是一些環境下能變色的東西。
這次的宇航員上太空主要有幾個小目標:住上三個月左右;除錯一下各種裝置;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實驗;出艙看太空和空間站的全貌。
中國的空間站,讓我們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奧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1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2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一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共同守歲,迎接農曆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共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共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一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捨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一如既往、年復一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恆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一番話。每一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一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一種信念、一種意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鍊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3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4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5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6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螢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示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絡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15:40開始,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7
12月9日,被稱作最硬核直播課堂的“天宮課堂”開課啦!這是讓同學們從不同緯度感受祖國強大、樹立中國夢的好機會。上海市市八初級中學千帆中隊的孩子們懷著期待與夢想觀看了“天宮課堂”。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3名航天員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向青少年演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水膜張力實驗等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的驚呼聲、掌聲不絕於耳。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時,比如往水球裡放入泡騰片,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學生都屏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水晶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水球中的氣泡翻滾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航天員演示的奇妙物理現象在無數孩子的心底播下了一顆有關“星辰大海”的種子。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循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太空出差的頻率更快、時間更長,無不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遨遊蒼穹、“羲和”追日……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大片。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樣難得的“天宮課堂”,對學生來說是一堂精彩有趣的科學課。這次授課活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8
太空授課的“選題”條件是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裝置必須安全可靠、質量小、體積小、功耗小、對航天員健康無影響、不會汙染座艙環境等;當然,也要考慮創意新穎、簡單可行、不需要花費航天員很多時間等因素。
“當時還設計了一個磁鐵實驗,但考慮到磁鐵可能對航天器內部儀器和裝置產生影響,所以這個實驗被放棄了。”龐之浩補充道,此外,化學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安全起見,太空裡的化學實驗通常在實驗櫃或者手套櫃進行,難以向地面學生呈現,因此挑選物理實驗作為太空授課的內容更具安全性和視覺化。
為做好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科普教育活動,當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對活動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策劃,完成了課件、教具製作和地面課堂的準備工作,航天員還為此進行了專題準備。
由於天宮一號是精密飛行器,航天員的授課活動必須小心謹慎,既不能動作幅度太大,干擾到正常飛行,還要當心漂浮的實驗器材、液滴影響到航天器安全。
作為主講人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備課時沒少下功夫。她精心準備授課內容,向專業教師虛心請教講課技巧。指令長聶海勝擔任太空課堂的助教,負責配合王亞平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幾乎是被“捆”在艙壁上聽完這堂課的,因為擔任攝像師的他,要想在失重環境下保持平衡,必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攝像機的情況下,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把太空授課的精彩影象傳回地面課堂。
“未來的太空授課將會有更多、更新穎的實驗內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對比實驗,比較蠶或蜘蛛在太空與地面吐絲的區別,觀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飛舞等。”龐之浩介紹,我國有關部門也已開始組織青少年設計太空實驗,並定期請專家評審,優秀的實驗方案未來有望在中國空間站上實施。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9
太空教育是世界載人航天活動的組成部分。美國女宇航員芭芭拉·摩根於2007年8月乘坐“奮進”號進入國際空間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課。
“當年,芭芭拉主要講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則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課。”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認為,我國的太空授課與美國有明顯差異。美國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國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國太空授課的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透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我們先後研究了‘竹籃打水’‘乒乓球’‘迴旋鏢’‘溜溜球’和‘跳繩’等20多種方案,根據科學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視性、即時性、趣味性等綜合因素考量,經過集思廣益、反覆篩選、嚴格論證,最終確定進行2個方面的物理實驗,即物體運動特性和液體表面張力;隨後,又對確定的實驗專案進行了精心細緻的研究,力求給學生們最好的‘課堂’感受。”龐之浩說,實踐證明,授課專家組最終制定的授課教案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獲得圓滿成功。
“太空授課挑戰不小。”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物資條件下,僅教具的選擇和運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資運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運輸成本遠超1公斤黃金的價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鐘的時間裡,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現象,還要講明白物理原理,對於備課和臨場組織調配要求極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0
據瞭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覆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著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裡,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鐘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說話的。有的託著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透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裡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1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執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幹吃麵、尿不溼、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透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2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衛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裡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說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3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裡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線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4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一號的直播影片。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短暫的片段講解,今天親眼目睹這當時的情景,真的很激動。
影片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們做的小實驗。其中有乒乓球實驗,先準備一杯水和一個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裡,球自然就會浮起來,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裡,再用木棍壓一下這個球,他就會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水膜實驗,首先用一個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隻水管插進水球裡,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開。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卻毫髮未傷,真的很奇蹟。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它讓我們瞭解到失重的環境裡,物體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理。
透過這一次的觀看影片,激發了我對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這個神秘詭異的太空,想去研究這個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充滿了對太空的幻想。所以作為初中生的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我們還會在那裡代代繁衍下去,開啟不一樣的生活。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線憧憬,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讓我們去探索。
也是透過這堂課,我瞭解到我國的航天技術,我為之而感到驕傲。也要向航天員們的不怕吃苦,做事認真、紮實,永不放棄的精神學習,讓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5
2021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託舉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時隔1個月,天和核心艙又迎來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半年。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天宮課堂”第一課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職業自信。航天員王亞平曾寫給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陸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和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了今天我們在太空的底氣!”航天之路雖然遍佈荊棘與淚水,航天人的夢想與信念卻一直堅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堅守和付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背後是航天強國的科技自信。從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到實現我國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幾十年來,我國航天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天宮課堂”背後是大國的擔當自信。一切離不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14億中國人民的關心支援。中國人來到太空的背後,是一個國家數十年的付出與堅持,更是一個民族跨越千年的苦盡甘來、厚積薄發。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6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專案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7
“太空授課”開闢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鑑,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裡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8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在2021年12月9日,我們班全體同學在楊老師的組織下,認真觀看了“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了太空授課。早在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老師就曾在“天宮一號”開展過基礎物理實驗。
雖然我們現在對於那些高深的航天技術,深邃的宇宙知識理解不了多少,但是這卻激發了我探索知識宇宙的強烈興趣。我們每天只能迎來一次日出,可在空間站的宇航員們卻可以一天中迎來十六個日出,因為他們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裡,每九十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這次“天宮課堂”,我們看到了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等。讓我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所有青少年。謝謝宇航員,也同樣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
我想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夢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滿中國的旗幟,我憧憬高科技能傳遍全宇宙,我想象自己成為一名宇航員,搭乘宇宙飛船去探索深邃的太空,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9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0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1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網際網路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里,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裡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慧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2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是“太空教師”王亞平8年前太空授課的寄語。8年前,聆聽授課的學子中,有不少已經追逐著航天夢成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雖未曾聆聽王老師的授課,但依然會對著科技館裡火箭模型嚮往著星河宇宙。
“感覺良好”組,在我們的天合空間站裡,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生活、工作空間。看見王老師的睡眠艙裡貼著她和家人的合影、掛著她喜歡的玩偶,彷彿置身在大學寢室中,如此鮮活、真實。這個16米的空間站,內部空間一望到底,可是每一個細節、每一顆螺絲都凝聚著航天人們的智慧。度身定製的“運動處方“守護著宇航員的健康;貼心的小冰箱,讓宇航員能吃到新鮮的蘋果;再生水系統提供了充足的飲用水。宇航員在空間站裡的生活如此”愜意“,背後是強大智慧的中國航天人。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從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神舟飛船升空,至今已有13艘神舟載著中國人的航天夢啟航。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活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出差三人組“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航天實力。
太空轉身、太空細胞、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和泡騰片實驗,看得我目不轉睛,大呼神奇!今天過後,相信已經有許許多多航天夢的種子悄悄埋進了我們的心間。“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讓我們一起追逐夢想吧!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3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科學史上有著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也許從未想過來到天上,來到月球,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竟有如此厲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擁有自己空間站的中國,迎來了一次生動有趣的“天宮課堂”。
一直對太空感興趣的我,這次課堂,怎麼會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許多不同的實驗讓我目瞪口呆!太空細胞學實驗,在與地球條件相差極遠的時候,依然可以養活種種生命。太空轉身,當你扭動身體時會扭在一起。像這樣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們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就像魯迅說的一樣:其實地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著浩瀚無際的宇宙,是什麼讓我們能學到如此知識呢?是那些勇於為國家做奉獻的宇航員。古往今來,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未斷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於2016年6月25日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成功發射,這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夢想變為現實,中國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創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艱難,都離不開祖國背後的強大支援,我深刻體會到生在新中國,長在五星紅旗下的幸福與驕傲。何其有幸生於華夏,見證百年,見證夢想成真!
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的中國,地大物博!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4
3月23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啟。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並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後,“天宮課堂”第二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例如,太空“冰雪”實驗,演示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透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為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5
啊!宇宙可真是太奇妙了,在太空船裡,既可以看到宇航員的自由娛樂,也可以看到在顯微鏡下一個個好似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又好似一隻只翩翩起舞的螢火蟲閃爍著朦朦的微光在飛行。晚上舒舒服服的睡在睡袋裡面,可以看到一顆顆在空中明亮寶石似的星星,也可以看到深黑色的天空裡鑲著他們日夜想念的星球——故鄉地球。
在太空船裡,他們還給我們展示了一下他們的運動、娛樂,因為在太空中,重力向上,所以人們沒法促成血液迴圈,而正是因為這個太空中水也有變化,水不會倒出來,會形成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球,在空中飄來飄去,他們還會把一個乒乓球放的水瓶裡,在水面上的那個乒乓球好像一個收到命令計程車兵一樣,特別服從命令,沉入水底;還有更加厲害的是:
宇航員拿出一個似放大鏡的東西,在中間註上水,變成了一片薄薄的水膜,放入紙做的花朵,花立刻就變成了一朵盛開的櫻花!我把它叫作“奇花盛開”但是這只是小小的把戲,更精彩的還在後頭呢,只見宇航員不斷的在給小水膜加水,水膜漸漸變大,哇,小水膜竟變成了一顆好似水晶球的大水球!在對面看,他們都倒過來了,再往中間充水泡,中間看過再去又正了,真是太神奇了,他們對水球中的水泡染成了藍色,又放入半片泡騰片,哇,水球像煮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但神奇的是這水球好似有一層透明的外層,水竟穿不破它,這時,水裡的泡泡越來越多,從藍色變成綠色,哇,這裡好似一片片魚鱗,一片疊在另一片上面,美麗極了,等泡泡散去,水還沒合二為一,好似一片藍藍的大海中透著一絲翠綠色,也好像我們那美麗的家園——地球
啊!大自然的,哦不,不僅僅是大自然,也是我們那讓人著迷的,美麗的天空都值得我們去一一探索。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6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衛星的支援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誌著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路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說,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影片流的通訊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最大、難度最高、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畫質影片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衛星進行支援,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援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訊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資料碼速率越高,那麼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裝置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影片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衛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影片資料。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定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衛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衛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訊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說。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訊系統。”龐之浩說。
“測控通訊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影片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7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夢想,我也不例外。我的夢想是駕駛自我設計的飛船去遨遊太空,到月球上漫步,到火星上和火星人踢足球……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送我一架遙控飛機,我開心極了。飛機機身是銀灰色的,有一對寬寬的機翼,很酷。白天,我把它拿到操場上玩,看著小飛機忽上忽下在空中自由地飛翔,我想要是我能坐在飛機上駕駛著飛機,那該多好啊!
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我長大了,正在一艘宇宙飛船的駕駛座艙內。我仔細檢查著每一個儀表,一切正常。當我坐在駕駛座的時候,聽到廣播傳來塔臺同意起飛的命令。我按下啟動鍵,拉起操縱桿,眼睛不停地盯著各種儀表,飛船騰空而起,直上雲霄。地球上的景物變得越來越小了,漸漸地有點看不清楚了。突然眼前閃著一道紅光,不一會兒,飛船就衝出了大氣層,來到了茫茫的太空,眼前的景象變得太讓人著迷了。深藍色的背景下,有無數閃著藍光的星球。我選擇自動導航駕駛,開始執行飛船的各種裝置,這時,飛船外艙蓋緩緩開啟,露出了一大片電視牆,開始播放關於地球的各種資訊,用各種語言,經過不一樣的聲波向外星的生命問好。
正當我在忙著操作裝置,導航螢幕提示,飛船已經接近火星了。忽然,透過舷窗,我看到有一架外星球的飛船飛來,裡面坐的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火星人,我用各種方式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好象都聽不懂,但表情很友善。之後,一陣急促的警鈴響起,電腦螢幕閃著一排紅色的大字:能量不足,請儘快返航!我心裡一驚,醒了過來,桌上鬧鐘在響個不停。原先是一場夢。
我一向記著這個夢,相信我經過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知識,長大了,能夠自我設計一艘真正的宇宙飛船,去探索浩瀚的宇宙。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8
《天宮課堂》終於和我們見面了,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這個振奮人心的節目,這次是把課堂搬到了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航天員們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身處太空,面對地球,面向地球人授課,是中國太空老師的第一人,彰顯了一個航天大國的風度和氣派。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採取了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由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中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環境,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不停的跳動;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實驗現象更加直接和直觀。液體表面張力試驗,使水在太空中變成一張水膜;繼續注水後,形成水球;將氣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還有宇航員在無重力狀態下活動等現象,並實時與地面課堂進行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王亞平說:“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著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的、宇宙是複雜多變的,宇宙中有許多奧秘值得探究。
昔日“上九天攬月”之宏圖,不再是夢,中國航天人要把滿天的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據悉,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將在太空中駐留6個月,中國航天員們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航天員們來自太空的祝福。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更新、更大的“航天夢”,我們終將在星空中寫下精彩的一筆,並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9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全校同學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看後讓我不禁深深感嘆如今航天科技的偉大,宇航員們的優秀!
當神舟十三號的三位宇航員進入天和核心艙並在太空進行空間實驗,成功出艙後,三位宇航員一句“感覺良好”,這幾個字是多麼具有力量,多麼偉大,彰顯了我們中國新的科技成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航空科技和實驗細節上生動美麗的展示,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先進和威力,科技夢張力無限!首先地表課堂演示了組合體型過程,和人如何進入艙內,十分生動有趣!宇航員還帶我們參觀艙內太空家園、衛生區、睡眠區,及個性化模式。太空廚房有飲水分熱器、太空冷藏箱,水是生命之源,在空間站水是多麼珍貴,還見到了宇航員的運動裝備與太空腳踏車,讓我們瞭解到宇航員太空生活的艱苦,可是他們還是如此樂觀,向他們致敬!
葉老師介紹了太空服對宇航員的影響,讓我們想到企鵝服的重要性。又讓我們觀察在太空中細胞的生長、變化順序,展示了細胞跳動一閃一閃的十分神奇,而另一個細胞不像我們的皮膚細胞一樣閃亮,好奇特!有個同學提問在太空中能不能像在地面一樣的自由行走?葉老師演示後說明在太空是失去重力人是漂浮的,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還演示了用擺臂方法完成轉身。
亞平老師解答水在太空中會消失重力,乒乓球也失去浮力,我最感興趣的是由於太空中的失重環境,水在太空中十分有趣,用工具將水拿出來加入水形成了個水膜,不停的注水變成了個晶瑩剔透的水球,用針管插入水球吹氣,形成兩個正反不同的水球,而水球“毫髮未傷”簡直是一個奇蹟!讓我們目瞪口呆。
中國人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廣西同學又提問氧氣和二氧化碳是如何迴圈?艙長解答是建立了吸氧間,可以淨化二氧化碳變成水,大大提升了空間站的飲水條件。汶川同學提問船艙外面環境是怎麼樣的?解答是能看到地球,天空是黑色的,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北京同學提問返航的力度?解答比過山車的力度大,宇航員進入睡袋就可以做夢,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但要固定,很有趣。
一堂“太空授課”,讓我們感知宇宙奧秘和科學的神奇!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從小熱愛科學,紮實學好基本知識,將來有一天我們也能像宇航員們一樣為國家、為人類做貢獻!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0
今天下午的三點四十分,“神舟十三號”裡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教師”為我們講授了一堂關於在外太空生活的課程,我聽完之後感覺非常有意思,也收穫了很多。
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漂浮著的陀螺,之後,就陸續出現了三位老師,首先登場的呢,就是王亞平老師,她給我們介紹了一些在太空艙裡的東西,比如:太空跑臺,太空櫥櫃,飲水分配器等等。我認為太空真的很奇妙,在太空艙裡的太空廚房功能很全,以致他們還可以吃到鮮蘋果,王亞平老師還告訴我們在太空中如果看上去胖胖的,是因微重力致血液上湧,也讓我們知道了在太空中如果長時間不鍛鍊會影響健康。
在王老師的一步一步帶領下,我們看到了葉光富老師和翟志剛老師,他們兩個則是給我們介紹了葉老師身上穿的服裝——企鵝服,它在許多地方都有一些拉帶,也可以對抗肌肉萎縮心管血功能下降,很神奇吧,小小的服裝背後,迎來的竟是科學家的奇思妙想。之後,葉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太空細胞學實驗。等同於他們開展的是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的有關研究,當然,顯微鏡是在“醫學樣本顯微觀察記錄裝置”中拿出來的,把樣本放在顯微鏡的鏡頭下,再利用軟體,就可以對細胞觀察檢測了,在太空中的細胞和在地球上的細胞不一樣,在太空中的細胞非常“活躍”,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啊,看來,這節課對我們的生物學也會有一些幫助。老師在乒乓球實驗當中,給我們傳授了“浮力隨著重力出現,空間站內浮力幾乎消失”的知識。到這裡,就已經有了不少收穫了。
這堂課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於水球的一系列實驗了,在水球裡面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就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如果是在地球上,那麼水球都不可能有,他會直接變成液態後消失,何況會有這一現象?還有一個實驗,是在水球裡面放上一個泡騰片,我們都知道,泡騰片遇到水後都會形成一串小氣泡,三位老師首先是將水球染成了藍色,之後把泡騰片放進了那裡。當時我就想到了這個水球和地球很像,所以有一種親切感。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讓我覺得,中國的發展技術真是一流,以前的中國被人踐踏,欺負,現在的中國終於站了起來!不會在被人欺負!而且我也很敬佩這三位“老師”,他們連過節都回不去家裡,而是為世界繼續在外太空研究東西,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真的希望“天宮課堂”還會有第二課,第三課,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1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於青年一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一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製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處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一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煌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史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科學研究是一項複雜、艱鉅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共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2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徵。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著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他們成為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第二批“入住人員”,這次全球直播的《天宮課堂》更為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願望正一步步實現。22年來,我們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從弱到強的歷史,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們也紛紛為中國航天點贊:“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國,了不起的中國人”!
物換星移,歲月如詩。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為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這一過程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骨銘心。國慶期間,講述父母先輩們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默默犧牲和奉獻的電影《我的我的父輩》燃爆銀幕,其中的一個章節《詩》,就是對中國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崢嶸歲月裡,身為火藥雕刻師和航天工程師的年輕夫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在天上寫詩的人。”在丈夫犧牲之後,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事業和家庭,這一幕幕感人場景讓觀眾破防。如果說愛國是最深沉的情感,那麼奮鬥就是最長情的告白。為民族復興、為航天事業躬身奮鬥的身影,組合起來就是人世間的壯美詩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詩,自在遠方。”說到詩意,中國航天的名字,有著專屬中國人的浪漫內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統叫“北斗”、空間站叫“天宮”、火星探測器叫“天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個沒有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擁有無數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它們與中國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國航天就此有了“傳統”和“現代”的意蘊。把載人航天飛船取名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個滿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建立65週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然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當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念茲在茲。此次太空授課不僅創意十足,更意味著中國航天的傳奇還將向更加深遠和未知的領域延伸。中國航天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太空的“心之嚮往”。相信這份以國之名的詩意告白,最終將凝聚成“奮鬥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3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天宮課堂》探索太空的奧秘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著睡覺一樣,橫著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著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著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裡。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4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釋出訊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正式推出,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
看到這個訊息異常激動,因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一系列奇妙現象。這讓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課。
在僅有的40分鐘裡,航天員們卻只有用了簡單的5個小實驗來讓大家更瞭解在失重環境下,物體的變化以及它變化的原理。分別有水膜實驗、陀螺實驗……就讓我知道原來在失重的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面上把一隻針管插入水球裡,那不用說,水球一定會爆開來。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卻“毫髮未傷”,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蹟!這讓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5
在2021年12月9日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的太空授課。
電視上,太空教學已經開始,航天員們透過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實驗,把我們帶進一個全新的太空環境。溫柔的語調,幽默的語言,讓螢幕前的我睜大了眼睛,聚精會神,透過觀看這次太空授課,我也頗有感觸。
王亞平老師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又透過一些實驗讓我們親眼見證了地球上與太空失重環境奇妙的差別,各種各樣的實驗是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的精心準備,密切合作的結果,是以先進的航天技術為保障的。
仰望太空,我們有牽掛,因為空間站裡有我們兢兢業業的中國航天員;我們有底氣,因為中國航天人的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中國星”閃耀全球!浩瀚太空裡有越來越多中國航天員的身影,正在抒寫著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上完這堂課後,我不得不為我國的航天技術感到驕傲,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作為一名小學生,現在要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將來也要去太空探索奧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6
“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下午15:40開始,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進行全程現場直播。
授課活動將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中國科技館設定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寧、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定地面分課堂。屆時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八年前,在距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宮一號中,航天員王亞平為第一屆“太空班”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活動。如今,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將迎來首次太空授課。首先,“課程表”全新升級!三名航天員將演示更多微重力條件下的物理、化學現象。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7
今天下午的一節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宇航員的直播課程,剛開始我非常的不感興趣。
電視上有三名宇航員,三名宇航員告訴我們了許多個神奇的知識,他們在陸地上是沒有的,三名宇航員首先告訴我們了他們在太空的生活,他們在飛船裡會飄來飄去,喝水的時候是用一隻吸管將水吸進去,然後再放出來一口吃掉,就像吃棉花糖一樣,因為在飛船裡會飄來飄去,所以睡覺的時候他們會在一種神奇的袋子裡用繩子將自己包住,這樣他就不會在飛船裡飄來飄去了,宇航員們在飛船裡吃飯時,要把兩個筷子用繩子繫住,這樣筷子就不會飄了,宇航員在飛船裡生活,還有許多的有趣事情。
宇航員還跟我們講了許多的有趣事情。
看了快要一個小時,讓我最生動的就是宇航員在太空上做小實驗,首先要準備好一個非常大的圓形鐵絲,一杯水,一個泡騰片,一種藍色顏料,還有一個吸水管。然後將圓形鐵絲放在一個地方,讓它支撐起來,用吸水管將水吸取一點,擠在鐵絲中間,水沒有落在地上,而是飄在了鐵絲的中間,就像一個放大鏡,再將那種藍色顏料擠在圓形鐵絲的中間,水變成了藍色的,如果用眼睛在裡面看,會看見東西變大了。最後將泡騰片放在裡面,過了三分鐘,那個藍色的球變得越來越大而且裡面還有許多的泡泡。真是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本身是當一名老師,看了這個影片,我的夢想變了,我想當一名宇航員,去做更多的神奇實驗。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8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時間,搭載神舟十三號的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軌道,由此拉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問”……星辰大海中,中國“星”亮晶晶,中國已由航天大國開始邁向航天強國,當然,我們曾經艱難,曾經受制於人,但有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中國人民,邁向航天強國的步伐無人可以阻擋,隨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實施,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將會在星辰大海中獨領風騷。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開啟之時。偉大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全方位崛起的夢想,無疑,中國航天夢成為重要的方面,也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給百年黨慶獻上的一份厚禮,也將向世界宣告,中國航天新時代到來了,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14億中國人民的驕傲。
中國航天即將進入新時代,讓我們仰望星空,為中國航天祝福,新時代新徵程再出發,征途漫漫,努力奮鬥,弘揚中國航天精神,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富強。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9
_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未來,隨著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
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取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專案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
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著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凝聚著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著我們去不懈奮鬥。
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0
你們瞭解宇航員嗎?可能你們不知道,但我今天看了一個神奇的影片,這個影片裡就展現著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影片吧!
在這個影片中,三位宇航員老師給我們展現了太空神奇。他們已經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非常神奇,驚得我下巴都快合不攏了,這個實驗名字叫做乒乓球沉在水底。在我們地球中,乒乓球放在水裡,它會浮到水面,相反,太空就不一樣了,他們先有一個管子將乒乓球壓在水底,然後鬆開管子那一刻,乒乓球就沉在了水底。而一位宇航員老師將裝有乒乓球的水桶拋起來,結果裡面的水竟然一滴都沒有掉下來。
宇航員老師們又做了一次實驗,而這一次實驗更加神奇。他們首先拿出一個用來做水膜的一個模具,然後他們又往水膜裡灌滿了水,一個宇航員老師又往外面加了更多的水,結果水模就成了一個大圓球。但這並不很神奇,最神奇的是當另一個宇航員老師拿著一個注射器往裡面注小水滴的時候,小水滴進入大水滴之後,還是完完整整的一點破損都沒有,而且他那個大水泡的水一滴都沒有漏下來,於是宇航員老師又在裡面那個小水滴又抽了出去,可大水泡還是沒有裂開。
太空真神奇呀,我也想上去做那些驚人的實驗。唉,對了,他們還做了1個實驗,那就是將他們的水袋裡的水擠出來,然後還可以吃,咱們地球上的水只能喝,而且要是將杯子倒過來它就全倒了,而太空可不一樣,太空倒過來一杯子,水竟然一滴也不漏,太空真的好神奇。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課堂雖已結束,可那些神奇的現象卻還是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第一個吸引我的,便是那個小陀螺。它放在那裡時,安靜的像鄉下的夜晚。可當它旋轉起來時,又快又急,完全沒有了剛才那副安靜的模樣。像是壓抑很久,終於釋放出來,漂浮在空中。
然後便是那晶瑩剔透的水球,它外表看上去和我們飲用的水一樣,可它卻能呈現出陸地的水做不到的樣子。這是因為太空艙圓周運動慣性抵消重力,而且水有較強的表面張力,所以可以。有人問,那氣泡呢?因為水球被氣泡變為了兩部分,中間是空氣,氣泡周圍是水。外圈成為了一個凸透鏡,所以呈現出一個倒立的像,內圈相當於變成了兩個凹透鏡的組合,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個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時看到一正一倒的兩個像。
最令我震驚的便是轉身。在地球上可以輕鬆做到的動作,在太空中竟有這麼難!葉老師先向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不能像在地球一樣轉身;然後便是同學們的各種方法,都被現實駁回了。最後,葉老師終於揭秘了:如果向右轉的話,就要不停的用左手畫圓,如果向左轉的話,就要不停的用右手畫圓。
太空本身就充滿神秘,但在這神秘之上,更多的是為中國驕傲!我們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在浩瀚宇宙中,留下屬於中國的印記!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2
今天下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叔叔、王亞平阿姨、葉光富叔叔變身“太空教師”,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這一堂課讓我收穫了許多太空的知識。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環節是神奇的乒乓球。首先,王亞平老師將乒乓球放在水中,然後用一個吸管把乒乓球給按下去,當她把手鬆開後,乒乓球不但沒有浮起來,反而沉了下去。我很納悶,要知道在地球上,乒乓球如果按進水裡,肯定會浮上來。只見王亞平老師又將裝著乒乓球的水杯一扔,水瓶裡的水不但沒有灑出來,反而還飄在空中不停地打轉,真是太神奇了。
我記憶猶新的環節還有王亞平老師用水袋做水球。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袋裡的水一滴一滴地灑在了水膜上。水膜上的水一點一點變寬,變圓,變大,最後變成了水晶球。接著,王老師往裡面加了一點空氣,只見空氣把一個水晶球又分成了許多個小水晶球,就像變魔術一樣。王老師又將一袋顏料擠進水晶球中,水晶球立刻就變成了藍色的,特別漂亮。她又將一個泡騰片放進水晶球中,只見無數的小氣泡從泡騰片裡湧出,這些氣泡在水晶球裡打轉。想不到水在太空中,會發生如此多的變化,王老師一番操作下來,看得我目瞪口呆。
這節天宮課堂讓我學到了許多太空的知識,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力量。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祖國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讓更多的人都能去太空“旅遊”。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3
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讓我深受啟發,“太空教師”王亞平為我們講解的聲音依然徘徊在耳邊,她之前為全國6000多萬學生太空授課,如今她又飛上太空,將成為中國首位出艙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原來神秘的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在講解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了多種實驗,如: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等,還展示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我最喜歡的實驗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用色素把水球染成藍色,隨後將半片泡騰片放進球裡,只見水裡升起了許多小氣泡,看起來十分活潑,水球還呈現出了藍色、黃色、綠色等,看起來就像人類生命的搖籃-地球一樣,藍色的大海、黃色的土地、綠色的草原、森林等,讓我至今難忘。
談論了這麼久的航天精神,我想作為小學生的我們不正應該去學習“百折不撓”“鬥志昂揚”這些精神嗎?在學習的路上,不乏艱難險阻。讓人頭疼的數學題、睏倦的早晨、總是居後的成績,這些我們都會遇到,我們也許會退縮,想放棄,但我們仍在堅持、努力,苦苦拼搏,這不就是航天精神的生動詮釋嗎?
人生很短,學習很長,讓我們共同努力,帶著偉大的航天精神一起踏上征程吧!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4
天空是蔚藍的,天空之外的宇宙是深邃的。宇宙無窮無盡,更是充滿了神秘與未知。為了在太空中進行長期研究,我們發射了屬於自己的太空站,也成為了唯一一個擁有獨立空間站的國家。今天,央視與空間站進行同步通話,向全國直播,航天員們為我們進行授課,講講他們在“天宮”的故事。
在太空,他們三人會進行一些細胞的培養,並將資料記錄下來,分析細胞在太空條件下的生長狀態。其中,聶叔叔還向我們展示了心肌細胞在光照條件下發出的閃閃熒光和它們那富有活力的跳動。
在空間站裡,可以看到一些凸出來的扶手,它們是幫助航天員們進行移動和轉身的。但在失重條件下,不借助任何外力進行轉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像在地球上一樣直接轉動,那會發現上身與下身總是在相反的方向運動,這是因為角動量守恆,所以,在太空轉身時,他們會用胳膊畫圈,以達到移動的效果。
在太空中,水也變得神奇起來。表面張力似乎被無限放大,可以很容易地構造出一個大水球。在微重力條件下,這個水球不但不會破裂,反而還會呈現出凸透鏡的效果。若是在其中抽成一個大空泡,那麼一段觀察另一端時,就會出現一正一反兩個像,看起來極為神奇。
在評論區中,很多人都發表了自己的感嘆,認為中國真偉大!是啊,偉大的時代有偉大的一代,我們就是中國的未來!所以,現在的我們應當好好學習知識,為了未來祖國的繁榮富強做準備。
天宮之奇,奇幻無窮。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茫茫宇宙!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5
求學之時,在教室的朗朗書聲之中,在窗外的蔭蔭夏木之下,年幼的我不知夢想為何物。世界於我而言太過廣闊,而滿心童真,不知人間疾苦。直到那一天,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的時候,年幼的我第一次看到中國這個“大家”超卓的行動,無數的解放軍戰士與志願者在滿是創傷的大地上,用血肉之軀,用不知疲倦的雙手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生命的大美!眾志成城,血脈相連,炎黃子孫,是為一家!那一刻,我才懂得何為國,何為家,我的心中才有了一個夢,一個願為祖國奉獻我生命的夢。
在我成長之時,我的夢也在悄然成長,而新世紀的中國亦在歷史的程序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追夢途中,我與中國相伴。
當“天宮”遨遊於浩瀚的宇宙之中,太空授課的觀眾中有我充滿渴求的身影。我是多麼希望能夠投身於我最為熱愛的航天航空事業,以我個人學識,讓中國的旗幟在無垠的宇宙之中飄舞!而在我醉心於學習,向著未知的太空進發之時,中國亦在追夢的路上前行、拼搏。
我們的夢想怒放於時代的枝頭,寫就中國的春意盎然,寫就中國夢的春暖花開。這種充滿哲意的聯結,是千年以來“天下大同”的思想傳承,是我們血脈裡的團結一心,是“君子不獨親其親,不獨幼其幼”的全面小康的道德追求,是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現代化的核心。
惟願你與我一般,讓個人夢想融於中國夢,書寫新的故事,新的傳奇,新的詩篇!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6
神秘的太空一直是人們研究的領域,人人都說太空神奇,那麼太空是怎麼個神奇法呢?今天我們觀看的天宮課堂,讓我大開眼界,不僅知道了很多科學知識,也讓我對太空有了更多的嚮往。
首先登場的是宇航員王亞平、翟志剛,葉志富。他們為我們表演了許多在太空上不可思議的事。比如王亞平阿姨在一個飲水杯裡面放入了乒乓球,然後用竹筷把它壓下去,浮力自然消失了,乒乓球也沉了下去,然後王亞平阿姨把瓶子隨便一甩就被另一個宇航員給接住了,更奇怪的是水竟然沒有流出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當然最不可思議的是水球,只見王亞平阿姨首先拿出了一個像螺絲釘一樣的東西在飲水袋裡面弄出一股水,形成了一個水球,隨著不斷的加水和抽氣泡,水球越來越大,然後在裡面加入深藍色的色素和半個泡騰片,水球裡的氣泡變多了,然後水球漸漸變大,直到變得跟地球儀差不多為止。同學們觀看的已經入迷,時不時的發出一陣驚呼聲,真的太精彩了。最後叔叔阿姨們給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奧秘,然後特別可愛的跟我們揮手告別。
這個影片看得我意猶未盡,不僅明白了許多科學道理,也進一步的讓我瞭解到了太空的神奇。世界很大,宇宙更無窮大,人類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小小的我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求知,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未來可期。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7
在今年的12月9日,也就是今天,我國實行了連美國人也沒有實行過的天宮授課。實在是一次了不起的嘗試!三名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為全世界的人展示了一系列太空場景,再次讓中國人在航天領域更進一步,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實力!
航天員們化身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空間站的生活。航天員在太空中因為失重原因,行走、轉身等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在太空卻成了一大難題。但是航天員們可以從各種儀器得以保證健康,再次有力地說明了當代中國的強大,而且太空實驗言語地球上不同,比如太空中的水失去了浮力,而且變成一種似液似物的東西。當航天員用一個儀器放入水中時水立刻形成了一層水膜。向內加入空氣還會變成雙透鏡,一正一反。用泡騰片放進水中時。生成的氣泡會在水膜中膨脹,但不外洩。這些實驗實在是太有趣了,不僅科普了航天知識,還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之強盛。
觀望此刻,我感觸頗深。想想當年中國還只是一塊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奪回國家尊嚴,實現了站起來並且完全站起來了的飛躍!“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如今,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頭號大國,改變了自己的國際地位,傲然於世界民族之林!
未來的祖國需要我們,我們需要更加努力。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8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於10月16日凌晨發射。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不到一個月前,中國歡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勝利凱旋,16日凌晨,中國將再次懷著激動的心情目送神舟十三號飛向太空。“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也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太空敢於追夢、勇於探索、永不止境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當天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趙立堅稱,15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釋出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介紹了相關情況,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6次飛行任務是該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
“我想說的是,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展現了中國為載人航天探索這一人類共同事業作出的新努力、新貢獻。中方將繼續加大載人航天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他表示。
趙立堅稱,可以注意到這一次神舟十三號任務與神舟十二號相比,在成組工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並實施出艙活動,中國航天員們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過春節。“我們期待除夕守歲時,能夠第一時間聽到我們的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讓我們共同祝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9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飛天的直播。裡面講述了教室和老師的不同、老師的太空家園、細胞的神奇變化、乒乓球放入水杯的現象以及水膜張力實驗等。
其中水膜張力實驗最令我印象深刻。首先王老師和葉老師在一個尖的東西上面滴水,在尖的東西上面形成了一個薄薄的水球。接著,王老師往這個水球裡注水,這個水球越來越鼓,越來越胖,越來越大。然後放入一朵在地球上摺好的花朵摺紙,花朵在水球上順時針轉,花瓣緩緩的向外開啟,向一位芭蕾舞者點著腳尖,翩翩起舞。轉了兩三圈,花瓣全部舒展開來,變成了一朵盛開在太空的花。同學們不約而同的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發出了“哇---”的尖叫聲。
緊接著,王老師拿著一根細針管,伸進大氣泡裡推了兩下就出來一個小氣泡。這時王老師躲到氣泡的後面,我們從氣泡的正面看,我發現小氣泡裡面是正的老師,而大氣泡是反的老師。我覺得真是太神奇啦!
老師再繼續往氣泡裡注水,她放進一點深藍色的顏料,顏料慢慢的向四周散開,最後盛滿了整個氣泡,藍藍的氣泡像我們的地球。
最後就到了最驚奇的時刻,老師往水球裡放進了半片黃色的泡騰片。一開始泡騰片還沒有動靜,慢慢的泡騰片融化了,盛滿了整個水晶球,還不停的往上冒氣泡,這時的情景很美麗,同學們都傾著身子向水晶球裡望,生怕錯過了這精彩而美麗的瞬間。
透過看這次直播,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強大,科學的有趣,明白了科技真的能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