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1

  今天我去了湖北省博物館去參觀,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物,同時增長了很多歷史常識。我覺得這些文物都是那些收藏家收藏起來的,所以才能把這麼多的東西展覽出來給我們看。但是這是我們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使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這次參觀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我一定要用這些知識來創造美好的未來。

  歷史,那是屬於過去的東西,當然我們不能忘記,要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但未來與現在相比之下卻更加重要。未來,是屬於當代大學生的,未來的歷史的樂章由我們去譜寫,如何才能寫好呢?那就是我們現在應努力在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增強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做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去報效祖國,投身社會。

  未來是美好的,是更加輝煌燦爛的。為了自己、祖國的明天,我們要從現在起,從此時起把握機遇,創造輝煌,明天一定是我們的!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2

  我一向都向往去湖北省博物館,博物館建築雄偉。壯觀,展品博大精深是值得我們去看一看的。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了。

  走進大門,樓梯階上擺出了一盆盆花,我左看右看,總是不知道是擺著什麼形狀。後來,我才看出來,原來是一個大大的笑臉,正在喜迎遊客呢!

  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綜合樓的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國的侯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仟多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未聞的珍品,其中大約有8件定為國家級文物。

  這些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種架約有750釐米,高約有270釐米,重大約45噸,每件鐘都可以敲出不同的音調,真神奇!站在它的面前,我彷彿聽到了樂官們在敲打著美妙的樂曲。

  最後,我們又來到楚文化館,這裡最有名的是越王勾踐劍是60年代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出土的,劍長有50多米,寬約5釐米。該劍出土時仍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反映了高超的鑄劍技術,為古代兵器中的奇寶。走近它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越王馳騁沙場的雄姿。

  這次博物館之行,給我帶來了許多快樂,還增長了我的知識,我們的祖先是多麼有智慧呀!我很佩服他們!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3

  8月9日11點50分左右,“2010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萬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車隊伴著一絲絲清風,緩緩駛入湖北博物館的大門。我們透過車窗,一眼望去,整個博物館盡收眼底,仿古的建築,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簷,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古樸,那一磚一瓦似乎述說著悠長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餘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 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

  浪漫詩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詩意的青花四愛圖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關注。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他所作《蘭亭集亭》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陶淵明愛菊,其詠菊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流傳。周敦頤愛蓮,其名篇《愛蓮說》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膾炙人口。林和靖愛梅鶴,他隱居於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青花四愛圖梅瓶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豔麗,是罕見的元青花精品。不愧為湖北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則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壓手杯,以十二月份的當令花卉為題。分別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蓮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書寫詠贊詩句。講解員告訴我們,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將詩、畫、書法、篆刻多種藝術形式與瓷器工藝完美結合,可謂是清朝官窯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編鐘聲

  在湖北省博物館裡,吉利文化使者們有幸聽到了穿越千年的編鐘聲。在整個大廳裡,都瀰漫著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演員們身著古裝,編鐘演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有渲染上朝時莊嚴凝重的氛圍的《朝樂》;展現梅花迎風搖曳,高潔安詳的姿態的《梅花三弄》;表現高山流水的自然風光的《流水》。一曲《楚騷》更是將楚人長袖細腰三道彎的舞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敲擊所發出的自然的清脆的響聲,那碰撞所震動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廳特殊的結構下,形成的忽長忽短的回聲,是哪個現代技術也模仿不出來的,就算是錄音,也沒有這種震撼。演員們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陣陣驚歎和熱烈掌聲。

  曾侯乙編鐘。它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出土時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立即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蹟”。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託頂樑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4

  2012年 3月17日,武漢警官職業學院組織我們兵團農五師學員前去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沿途中我們還看到了其他不知其名的美景,讓我們真實地感受了湘湖文化及其悠遠歷史所沉積下來的古色古韻。

  初去博物館,不禁被那裡的氣勢所震撼了。

  博物館裡乾淨、寬敞,給人一種愉快和古老的感覺,讓人在參觀時不知不覺的陶醉在了歷史的長河裡。

  湖北省博物館於1953年3月成立籌備處,1959年春遷至今址。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此後並不斷擴大其規模。至今為止,其總佔地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佔五萬平方米,館內珍藏文物多達14萬餘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在古代發展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內的藏品種類十分豐富,主要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兵器,古樂器,金樂器,古代字畫、錢幣等。

  今天講解員主要帶我們參觀了曾侯乙墓。裡面有許多珍貴的寶物與一些古代的日常生活用品。講解員告訴我們曾侯乙墓發現於1978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棺木。同時出土還有15000件文物以及多種製作精細、外觀大氣的物品。

  我們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曾侯乙編鐘,它被譽為“編鐘之王”。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一個鐘都可以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弘的樂隊實屬罕見。它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發展的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湖北省博物館裡我們更是有幸聽到了跨越千年的編鐘之樂。在整個演播大廳裡都瀰漫著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的樂手們都身著古裝,使用編鐘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

  其次讓我們大家記憶猶新的是那把青銅寶劍——越王勾踐劍。這是一把跨越千年的古劍,但見其通身未有絲毫鏽漬,依然光亮。此劍鑄造精良紋飾線條流暢,依舊鋒利無比。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高超的冶煉鑄造技術和防蝕技術。它被中外專家視為我國先秦兵器中的稀世珍品。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郭沫若曾有詩讚曰:“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日,千秋不朽匠人心。”

  由於時間的原因,我們沒能走完所有的展廳,我們帶著一絲遺憾離開了,但是心中依然很興奮。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件件物品,可領略到的是歷史,感悟到的是革命精神。

  此次參觀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知識。歷史是屬於過去的,我們要在感受歷史奇蹟的同時也要學會如何創造奇蹟,未來的歷史樂章需要我們去書寫。因此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這次來湖北學習的機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辜負家鄉人民對我們的重託,不辜負組織的培養,牢記自己的使命,也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5

  湖北省博物館之行讓作為中國人的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的“心與音”世界民族器樂展更是讓我這個音樂初學者大開眼界,徜徉在文化與音樂交融的世界裡,感受到無限樂趣。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楚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孕育了具有楚地域特色的燦爛文明,八百年的歷史中,楚人以勇於進取的精神創造了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物,是文化的物質載體,透過省博物館的文物展覽,真實具體地展現了楚文化的輝煌:楚國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典雅華麗的楚國漆器是楚文化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它以奇妙的造型,繁縟的紋樣,豐富的色調,深厚的精神內涵,顯示出楚文化的別緻風韻;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楚國在哲學、文學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先秦時期精神文明的頂峰,以老子、莊子哲學思想為代表的哲學,是構築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以屈原詩歌、莊子散文為代表的楚文學,是中國浪漫主義之源頭····音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隨州市曾侯已墓出土的曾侯已編鐘,它是曾侯已墓的出土文物中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它由不同批次多組編鐘組成,共56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全部都是雙音鍾。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

  作為河南人,從小在中原文化的薰陶下長大,對中原文明也有一定的瞭解。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給中原文化帶來幾分厚重,作為古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中華大地湧現了大批文人學者:老子、墨子、張仲景、張衡···同樣,中原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也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由於河南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歷經戰亂,兼以人民生活比較艱苦,逐漸形成了吃苦耐勞、樸實淳厚、堅毅剛直的民風,並養成了民間習武的風俗,陳氏太極拳、少林寺由此而來。音樂方面1986年在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至少16根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的歷史了,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同為華夏文明,楚文化與中原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楚的浪漫,中原的剛毅,都成為各自地域的文化符號,以其不同的文化特色豐富著華夏文明,使之燦爛輝煌。

  文化作為一個地域的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具體反應了本地區的人文特色,地理環境等特點。是這一地區最引以為傲最為重視繼承發展弘揚的精神財富。音樂則作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本地區的文化特色,從而使本地區的文化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同時也隨時間永遠流傳下去。使其文化更加充分地發展與弘揚。所以一個地域必定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同樣也會有獨特的音樂文化。音樂追隨文化而發展,文化透過音樂而弘揚。

  我國光輝燦爛的音樂藝術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五彩繽紛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少數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不僅能奏出美妙動人的音樂,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蘆笙歡歌:蘆笙,葫蘆是苗,瑤,彝,拉枯,侗,壯等少數民族喜愛的自由簧樂器。在節目喜慶時邊吹邊舞,蘆笙樂隊演奏者可達一百人。特大的盛會,場面歡騰,熱烈,壯觀。

  雪域聖樂:藏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藏族音樂作為藏族文化的重觀念和審美求。同時又反映了歷史長河的軌跡和文化發展的脈絡。藏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每一種音樂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藏族的樂器廣泛分佈於西藏,青藏,四川,雲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其中很多樂器是有宗教儀式的法器演變而來。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產生了風格不同的音樂。音樂的地域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的地域性導致了音樂的地域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崇尚自然的印度人民把音樂中的七個基本音與鳥獸的叫聲對應相連,這七個基本音也被印度人民賦予了人對特殊色彩的感覺,這七個基本音成為“拉格”;俄羅斯人深沉而憂鬱的氣質,奔放的民間文化,爭強好勝的民族精神使其音樂也充滿獨特風格,巴拉萊卡俗稱‘三角琴’便是俄羅斯獨有的民族樂器;受中國文化的長期影響,日本的一些民族樂器與中國的民族樂器也有絲絲連繫,日本箏,就是8世紀由唐的十三絃箏演變而來,並分為樂箏,築箏和俗箏。薩摩琵琶,是16世紀由唐傳入的琵琶演變而來····

  音樂之於文明,文明之於世界,世界的音樂把世界的文明連在一起,同時又有屬於自己的地域特色。中國的音樂為世界的音樂添磚加瓦,世界的音樂同時又影響著中國音樂的繼續發展,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承接。

  世界的音樂,音樂的世界。用音樂的視角解讀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欣賞音樂。包容的歷史如陣陣鐘鳴響徹耳畔,震撼靈魂,悠長的笛聲如緩緩清流洗滌日益塵化的精神世界。無需過多言語,你看到音樂了麼,你聽到歷史了麼?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6

  春節期間,我和爸爸媽媽去湖北武漢看望姑姑。早就聽說武漢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有這樣一個好機會,對於熱愛歷史文化的我,可是再好不過了。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便是我向往已久的——湖北省博物館。

  綠蔭掩映中的湖北省博物館,是一座成“品”字狀的仿古建築,坐落於美麗的東湖之濱,佔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館藏文物14餘萬件,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館藏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聞名。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被它高大且,具有古韻的建築,深深吸引住了。這更加讓我產生了進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我們首先來到“曾侯乙墓”展區。曾侯乙墓發掘於1978年,是2400年前的曾國國君“乙”的墓葬。“曾侯乙墓”展區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是我國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其中我最喜歡的幾件文物是:“青銅尊盤”(國寶級文物),“金盞”(國寶級文物)和“曾侯乙編鐘”這三件了。

  “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盤”是盛水器,“尊”置於盤中,是用來冰酒或用來溫酒的。這件“尊盤”以紋樣繁縟細密著稱,它共飾龍84條,蟠魑80條,造型優美,極盡奢華。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鑄造技術。

  在古時“盞”用於飲食的器具。這件“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盞”不僅有金蓋子,盞內還有一把金勺子。“金盞”飾有蟠

  螭紋、綯紋、雷紋、渦雲紋等。那把金勺子一端鏤空成變異的龍紋,所以又被稱作金漏匕,異常精美。

  “曾侯乙編鐘”是“曾侯乙墓”出土中較大的文物。它共64件青銅雙音編鐘,且十二律俱全,時至今日“曾侯乙編鐘”敲擊出的聲音依然洪亮。很難想象當時我國青銅鑄造和音樂文化的是那樣的高度發達。

  接下來,我們又參觀了楚文化館,秦漢漆器,梁莊王墓展廳。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物是“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 是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它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透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青銅寶劍最讓人驚奇的是,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絲毫不見鏽斑,金光閃閃。劍上的花紋是用金屬錫製成的,青銅的亮黃色與錫的亮白色相互襯托,耀眼美觀。一把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

  這次參觀,使我又一次對兩千前我國古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又一次對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驚歎!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7

  早就聽說湖北省博物館建築雄偉,藏品眾多,收藏的歷史文物達20多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640餘件,國寶有16件。暑假的一天,我和媽媽就去那裡參觀了一回。

  那天,天氣非常炎熱,天空萬里無雲。本以為沒有什麼人參觀,可到了才知道,博物館裡真是熱鬧非凡!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參觀了古代陶瓷、梁莊王墓、九連墩紀事、曾侯乙墓、楚文化展、鄖縣人等十多個展館,裡面展品豐富,向我們展現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了:有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鄖縣人一號頭骨化石和曾侯乙編鐘。

  其中,我最喜歡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正巧在我們參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臨時講解員,別看他年紀小,講解起來卻是滔滔不絕。我連忙湊上去,聽他仔細講解。“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於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是青花“四愛圖”,“四愛圖’為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講解員指著四幅圖說。“青花四愛圖梅瓶白秞泛青,色彩清脆豔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花精品……”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贏得了遊客們的陣陣掌聲,我心裡也暗暗佩服,聽得入了迷。

  接著我們還參觀了楚文化館,在那裡我們看到了另一件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它屬青銅劍,製作極其精美,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體現了造劍人的精湛工藝。我不禁讚歎起古代的能工巧匠創造的絕活。

  參觀完後已到了下午,回到家後雖然我感覺有點累,但是我覺得很值得:我已從古代穿越到現代,深深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所折服,也為現代的少年所驕傲。我相信祖國的未來會更美好!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8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湖北省博物館參觀。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東湖風景區,籌建於1953年,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徵集與收藏,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的機構,也是全省發掘文物的中心。它佔地123畝,總面積5萬平方米,擁有文物20餘萬件。

  在這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美的越王勾踐劍。它出土於江陵望山,是春秋晚期的文物。全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潛,自乍用劍”。看著在燈光輝映下散發著古樸而沉韻的光芒的越王勾踐劍,我彷彿看到了春秋時代的滄桑歷史,讓我無比的震撼且回味無窮。

  除了越王勾踐劍,還有曾侯乙編鐘也讓我讚歎不已。爸爸告訴我,斜掛起來的鐘叫做甬鍾,三個以上的甬鍾在一起就叫編鐘。曾侯乙編鐘不僅規模大,更重要的是在編鐘的架子上刻著豐富的樂理知識,經過專家的鑑定,我國古代的樂理和現在世界通用的非常接近,而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我們的祖先真是充滿了智慧啊!

  我還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比如畫著梅蘭竹菊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反映人類進化史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等。

  一天很快就過去了,雖然參觀的時間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這次博物館之行讓我瞭解了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許多知識,這真讓我為自己的祖國而感到自豪,也更激起我要為我們的祖國而努力學習的雄心壯志!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9

  我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就是穿越回到古代就和古人們一起同賞花月,把酒話桑麻,說不定這樣我也能寫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樣的詩句,可是這樣的終究是我的想象,終究不可實現。但是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及其他們的文化產物。從此我喜歡上了遊覽各地的博物館,也就和博物館結下了不解之緣。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們去了湖北博物館,這次旅行我看見了更多的文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雖然之間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想起那些我文物我仍然歷歷在目。湖北博物館雖然是一個省級的博物館,但是的規模足足和國家級博物館相提並論了。

  這一次我看到了讓我終身的不會忘記的東西,它是來自西藏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當然見過不少,但不太常見到真的有一千隻手的觀音像,於是我百無聊賴地站在展櫃前數了一遍:觀音的背後共有990隻手,其身體兩側則另有8隻手,總計998隻手。一般來說,“千手”往往只是虛數,幾十、百餘的造像都可以稱為千手,但奇怪的是,既然已經做到了998,為啥不直接做到真正的一千呢?雖然這個千手觀音已經很是厲害了,但是離完美還有一段距離。還有一件文物也是讓我記憶深刻,我看見了這個編鐘,這個堪稱是世界上最為儲存完整的編鐘,這個編鐘儲存的及其完好,甚至可以感受那種奇妙的感覺,想想他們的歷史,不知道他們給古人帶來了多少快樂。

  湖北博物館的旅行是短暫的,但是也是美好的,我留戀往返的想著在一次回去看看。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我們能做的只有好好的保護它,成為我們和古人交流的工具。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10

  十月一號,是我們全家到武漢的第一天。由於天氣不太好,所以爸爸先帶我們去了湖北省博物館。我可是個博物館迷啊,去過首都博物館、陝西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這次來武漢之前,爸爸就說湖北博物館裡面有很多好東西,我真是急不可待了。

  一下車,我們就被那長的驚人的隊伍下了一跳。只見領票的隊伍曲曲折折的伸向遠方,一眼望不到頭。沒辦法,我們也只好慢慢的排在後面往前挪。只過了一小會兒,我回頭一看,後面又排了好多人了。大概排了一個半小時,我們才進到了館內。

  我們在湖北省博物館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比如畫著梅蘭竹菊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兩千多年前鑄造的越王勾踐劍,反映人類進化史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種文物,在這裡面有好幾件是國寶級的。比如銅鹿角立鶴,這時人類想象的一種吉祥動物,它的身體像鶴,而頭上卻立著鹿的角。還有金盞,全部是用金子做的,是秦朝以前最重的金器。而曾侯乙尊盤是我在探索頻道看過的文物,但當我看到真品時,還是被它那複雜的工藝和精美的造型驚呆了。

  在曾侯乙墓展廳,我最喜歡的是曾侯乙編鐘。我之前在河南博物院看過王孫誥編鐘,我以為那就非常大了,誰知道曾侯乙編鐘比它可要大多了。爸爸告訴我,斜掛起來的鐘叫做甬鍾,三個以上的甬鍾在一起就叫編鐘。曾侯乙編鐘不僅規模大,更重要的是在編鐘的架子上刻著豐富的樂理知識,經過專家的認真鑑定,我國古代的樂理和現在世界通用的非常接近,而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八度, 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我們的祖先真是充滿了智慧啊!

  湖北博物館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希望大家都能早點兒去看看。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11

  好不容易到了暑假,可以好好的參觀省博物館了,心裡期待很久的願望終於要實現了,令我興奮不已。

  這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博物館,一瞬間讓我震驚了,映入眼簾的是一群氣勢宏偉的宮殿的建築,彷彿時間回到了古代,來參觀博物館的客人特別多,值得一提的還有許多不同膚色的外國人。

  博物館裡面的藏品種類很多,有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農業生產工具、化石等。

  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出土於湖北的越王勾踐劍,它是春秋晚期的劍,已有二仟多年了,依就閃閃發光、鋒利無比。

  還有一個大編鐘,它像一個大鈴鐺,雖然已經過了二仟多年,但上面鑄造的圖案清晰可見,還是那麼栩栩如生,非常精美,至今還能演奏美妙的音樂。體現了古人精湛技藝和智慧。令人感嘆不已!

  來到化石館,我們看到了古人用的碗,它們自己生產的工具,石斧、石矛,令我告別驚歎的是看到了一塊出土於紗帽江灘,距今一萬七仟年前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從而證實了我們所在的地方很早就有古人生活在這裡了。

  這次博物館這行讓我瞭解更多的歷史知識,也讓我感到特別驚歎!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浩誠去湖北省博物館參觀曾侯乙編鐘。這是呱呱媽組織的活動,大人不去,小孩單飛,我倆特別興奮。

  進了博物館之後,到了臨時教室,老師給我們看了迷你曾侯乙編鐘複製品,雖然是複製品,我心裡還是帶著敬畏的。聽解說員說,真正的曾侯乙編鐘很大很大,最大的有一個小孩大小,最小的有一個頭大小。我心裡就出現了好多好多問題:它敲起來好聽嗎?要幾個人來敲呢?聲音是咚咚還是怎樣?

  隨後我們去了曾侯乙編鐘複製品演奏廳。這個複製品可大多了,最下面的鐘得用大棒子敲。演奏的樂曲有:古箏獨奏、編鐘獨奏、歡樂頌合奏等等。

  聽完演奏,我們又參觀了陳列廳,真讓我們大開眼界,裡面有:九鼎八簋、鐘鼓饌玉(李白的《將進酒》裡有名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曾侯乙編鐘(原件)、已爛掉的鼓等等。其中九鼎八簋的鼎就是放肉的大鍋,而簋呢,就是放飯菜的大碗,這種待遇只有天子可以享用。但是,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雖然是諸侯,用的也是九鼎八簋哦。

  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想:中國古代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深不可測呀!我們走進歷史,感受歷史,希望中國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