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梅蘭芳》觀後感(精選10篇)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精選10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梅蘭芳》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1
12月4日晚,剛剛很有幸看了《梅蘭芳》在瀋陽的首映,兩個半小時的作品,卻絲毫不顯得冗長,感覺很欣喜,同時這是今年自己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梅蘭芳》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講述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均為50分鐘左右長度,互相的關聯性比較小,展現了梅蘭芳先生三個的不同人生側面。
概括來講,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梅蘭芳(黎明 飾)背叛了長輩,取得了藝術上的輝煌;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梅蘭芳捨棄了愛情,達到了事業的頂峰;第三個故事講述的是梅蘭芳放棄了演戲,成全了愛國的理想。三個故事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成的《梅蘭芳》電影。
又是一個與京劇有關的影片,又是一個描繪“名伶”的曠世傳奇,也許本片最大的看點就在陳凱歌如何突破《霸王別姬》,講述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卻又同樣經典的故事。
但自己看完整部電影,才發現原來被導演給“算計”了,因為在這部影片裡,梅蘭芳已經完全不是那個“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而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簡單到像一張白紙的人物——梅先生骨子裡只是個普通人,他只是想演好戲給大夥一個樂和,同時他要活的正直,活的單純,活的簡單——在眾多對梅蘭芳先生的描述方式中,陳凱歌選擇了最保險的一種,你可以說他講述得不夠經典,但是絕對不會說他講述得不夠好。
對生活最簡單的追求——我們誰能夠否認如此的一種生活態度?這恰恰是生命最高的存在狀態也說不定。正因為梅蘭芳先生致真致純,才能夠將人間百態演繹得惟妙惟肖,成為“伶人之首”——誰敢站出來反駁如上觀點?
但是影片僅僅這樣演是完全不夠的,因為沒有足夠的看點。這樣一群不比主角遜色的配角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最為出彩的是邱如白(孫紅雷飾)一角,這個人物貫穿全戲的始終,也是整部戲裡邊最有看點的一個人。他是梅蘭芳人生的啟蒙老師,是梅蘭芳事業的指導者與開創人,這個人物為了對藝術的追求,可以拋棄事業、拋棄命運、拋棄家庭、拋棄情感、拋棄生命,拋棄尊嚴,到了最後一個章節,他甚至為了對藝術的無止境追求而拋棄了整個的國家與民族——他才是《梅蘭芳》裡那個“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只是他與程蝶依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會唱戲,他只能陶醉地在臺下欣賞,然後大聲地鼓掌叫好,這也就註定了他人生最後的悲劇。邱如白這個人物其實探討的是藝術的最終存在價值與意義的問題,值得每一個人都來深思。
然後比較重要的角色是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陳紅飾)與紅顏知己孟小冬(章子怡飾)。這兩個人物整體刻畫得中規中矩,雖然出彩但是卻略顯淡薄,這和少年時代福芝芳(阿嬌 飾)的戲份被刪有著很大的關係,也可以說這是此部《梅蘭芳》的最大遺憾所在,它直接削弱了整部影片梅先生的愛情線索!
福芝芳作為童養媳成為了梅蘭芳的妻子(影片這點沒有說明),她深知自己存在的意義——維護一個公眾的梅蘭芳,成就他的藝術是高於一切的,她就是為此而存在的人。雖然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與梅蘭芳心心相應,但是卻清楚如何做才是對他最有利的,她窮盡自己的一生維護了梅蘭芳的藝術與名譽。
孟小冬在影片中的出現猶如驚鴻一瞥,同樣作為京城名角,她與梅蘭芳在藝術領悟上心心相印,具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梅蘭芳也在孟小冬身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兩人人彼此欣賞,彼此相愛,可是卻又不能在一起,因為梅蘭芳不屬於某一個人,他甚至不屬於他自己,他只屬於藝術,屬於大家。
“梅蘭芳的孤獨成就了他的藝術,誰奪走了他的孤獨,誰也就毀掉了梅蘭芳。”——這是整部影片裡我最為感動的地方。這樣的臺詞只有理解藝術,理解生命,理解理想與理解現實的人才能夠寫得出來。它講述了梅蘭芳這個人身上真正的矛盾所在,它也講到了藝術的真正矛盾所在——離藝術越近,離幸福越遠。不知道這是藝術的幸運,還是人生的悲哀。
《梅蘭芳》與《霸王別姬》不同,主角形象不再渾圓豐潤,而是變得簡單純粹,京劇演出甚至也不是重點的表現內容,這雖然避免了對前作的重複,開拓了創新的渠道,但是同時也註定了此部影片不會成為陳導的最經典作品。不過回頭想來,1000個觀眾心中有1000個梅蘭芳的形象,也許這樣講述一個如此複雜如此豐富的梅蘭芳形象,也不失為一個聰明的方法。畢竟作為《無極》之後陳導的翻身仗,此部作品已經綽綽有餘了。
作為今年黃金賀歲檔的首部影片,《梅蘭芳》的整體表現還是很不錯的,更多的精彩還是留待大家到影院去慢慢體會吧。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2
從我的感受看來,《梅蘭芳》這部電影應該是這幾年以表現主義為主的中國電影浪潮後另一個開始。
在臺灣成長的我對於梅蘭芳有著與內地觀眾不同的認識。然而在那個時代這麼偉大的藝術家無論後來的人怎麼解讀他的故事,梅蘭芳對我來說都是個值得去了解的傳奇。尤其這幾年呆在北京的時間多了,更可以明白人們為什麼尊敬他。然而這麼一則故事要以電影這麼具象的平臺重述一次,又在家屬的關注之下這肯定是一件需要心思的工作。
說大故事、拍大場面、賣弄中國元素為手法的中國大片經歷了幾個年頭下來,觀眾都累了,而《梅蘭芳》這部電影適時地把戲劇帶回戲劇。陳凱歌先生的確是高手,尤其他刻意放棄所謂大導演們喜歡用的唬人手段,從而顯現出他與其他導演的不同。即使是這麼一個傳記型的故事仍可讀出屬於陳凱歌先生的浪漫。我和許多看過《梅蘭芳》這部電影的人有著相同的看法,前段少年梅蘭芳實在是一氣呵成、戲韻十足,看得十分過癮,這段戲不但漂亮地為梅蘭芳的故事開了個頭,陳導演也巧妙不露痕跡地描述了那個亂世年代悲涼之美。然而我特別喜歡中段黎明與章子怡的演出,這不是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但兩人用著較親的表達方式成功地串聯了這個頭尾沉重的電影,原以為會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反而在這樣輕描淡寫的處理下更令人回味。
看這個電影我也閱讀出屬於我自己的看法,接近觀眾的藝術永遠是在接近觀眾思潮的變革中往前走,而變革往往是受到爭議的,這與藝術家本身或者藝術家的團隊的中心思想有著息息相關。梅蘭芳的成功與他的天分和人格有關係,也與他周圍經紀人等有關係。從個人到產業,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現在進行式的我們的身上,一個歌手、明星、運動員與和他一塊工作的團隊加上這個時代對於這個產業的關係,越來越複雜地互動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看梅蘭芳與他的經紀人邱先生之間累積出種種複雜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身邊的事情來,不勝感嘆!然而我不禁要問我們這個年代也能產生一個梅蘭芳嗎?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3
看完電影《梅蘭芳》,悵然若失。
全片結束時,黎明扮演的梅蘭芳,一襲白衣,朝著眾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輕聲道:“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戲是好戲,詞是好詞,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輕輕巧巧弄了個花腔,逝入雲端,似有若無之間,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結尾,可就是……,就是缺了點韻味,少了點勁道,這個梅蘭芳,總不如我們想的,似乎也並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陳凱歌對媒體的記者說:
“在等著拍他(黎明)的時候,他一直在攝影棚的走廊裡走來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襬,我看了很感動。對這樣的演員,我們還能說什麼?”
似乎的確也無話可說,黎明並非是個不努力的演員,除他以外,當今世上再找一個 “梅蘭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與他在伯仲之間。他在戲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蘭芳,以至於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孫紅雷看完影片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演得真好;以至於梅葆玖看完他的“梅蘭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會授權給第二人去扮演梅蘭芳。
然而,這個梅蘭芳,還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無其神。編劇嚴歌苓說,梅蘭芳是一個溫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蘭芳抵抗的不是某個人,某種勢力,某樣困境,他抵抗的是一個時代。首先,要抵抗京劇從“老戲”向“新戲”轉化時候,來自業界同行、廣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槍暗箭的詆譭,揹負的是“輸不起,一輸就永不翻身”的壓力;其次,要抵抗戲子從“下九流”向“有身份”轉化時候,來自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在內的文化巨擘、社會主流聲音的蔑視與不理解,揹負的還是“輸不起,一輸就是永不翻身”的壓力,他所抵抗的,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他一個人走在時代最前端的時候,整個時代都在拖著他往回走。僅僅“溫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援他拖著時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內在的無比堅定執著的力量,然而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還是那個黎明,那個《甜蜜蜜》中的黎小軍,那個《半生緣》中的世均,只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不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鬥士,他學會了梅蘭芳的妝容,學會了他的身姿手勢,甚至學會了極具專業水準的京劇的身段臺步,但是他沒學到梅蘭芳的鬥志與魄力,因為他從來沒有跟一個時代決絕過——恰恰從前有過一個決絕的人,演過一個類似的絕好的角色,只是可惜:世間已無張國榮。
4月1日,張國榮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宣告了他與這個世界徹底的不妥協,在他留下的難以計數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同樣是導演陳凱歌,評價張國榮的表演是這樣說的:
“張國榮必以個人感情對所飾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這樣的境界。正是他的一個眼神,將《霸王別姬》迷戀與背叛的主題說盡了。”
其實,一個導演對演員,不可能是“無話可說”。只不過也許,他了解到,多說也無用,因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裡的那股瘋魔,除非再世為人,否則難以企及、無法複製。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4
雖然電影《梅蘭芳》上映以來,褒貶不一,但因為陳凱歌以前拍的《霸王別姬》太過華彩,而梅蘭芳這個人物又太有人格魅力,因此上忍不住花了銀子,讓自己沉浸在影院中靜靜地欣賞這部片子。
憑心而論,這部片子拍的還是很認真的,雖然故事情節因為忠實於原著而略顯僵硬,人物刻畫因黎明的表演而稍顯靈動不足,但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梅蘭芳的風骨還是大致顯現了出來。
一直以來,藝術是純粹的、超越時代的,還是時代大於藝術,一直飽受爭議。前者的代表一如程蝶衣,以真性情演繹人間悲歡離合,為藝術痴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後者則像梅蘭芳,追求的不止於藝術,還有人格的尊嚴與完善。我不懂京劇,竊以為四大名旦中他的地位最高,也許正是源於他身上的儒家風骨。
為了使京戲更符合審美,更能打動人心,梅蘭芳一直在進行溫和而執著的改良,為此,他不惜和最尊敬的老師十三燕打擂臺。在把旦角提升到和生角同樣重要的地位中,梅蘭芳的努力也功不可沒。他謙遜待人,家裡常年擺著流水席招待客人,不僅對藝術,還是對人格,他都要求十全十美。但因為伶人的地位,他又要時時受到行業規矩的限制、梅黨的霸佔甚至擺佈,總有戴著紙枷鎖的悲哀。如果他的一生就在這樣的情境中度過,可以當得起一代名伶,但未必能成為一代宗師。從藝人到藝術家總需要一種風骨。而在梅蘭芳,這風骨在“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的國難之時,恰恰展現出來。“不唱”,面對侵略者的威逼,他平靜如往常,簡單幹脆的拒絕,用沉默與蓄鬚進行抗爭。我想,梅蘭芳當時未必會想到若干年後,他會被推舉為新中國的楷模,順應時代的英雄。他只是依著自己的心,真正做了回自己的主人。
“有誰想看一個弄髒了的梅蘭芳!”在他看來,為入侵者唱戲,無異於人格的侮辱。如果他把藝術看做生命,那麼民族與人格的尊嚴比性命還要重。在此之前,他將儒家的風骨融在戲中,戲也就有了風骨。在此之後,他為正義而犧牲了藝術,才成為真正的一代大師。
有趣的是,戲裡幾個配角看起來都比梅蘭芳強硬,十三燕是有名的“輸不丟人,怕才丟人”的'爺們兒,邱如白是“只管一萬,不管萬一,才不會輸”的鬥士,兩位女性也是個頂個的伶牙俐齒、幹練爽快,倒襯著梅蘭芳溫和到有些怯弱。不知是他周圍的人影響了他,還是那溫和內斂中孕育的力量,因平靜而深沉,因深沉而厚重,一朝爆發反而勢不可擋。別人是“有所為”而大紅大紫,他卻用“有所不為”實現了十三燕的願望——提拔了伶人的地位。
電影中另外幾個人物,幾處臺詞也很讓人唏噓。
孟小冬:“別怕!”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愛情是全劇最大的一個亮點。她愛的那麼勇敢,走的也那麼堅強,臨行時雖柔腸寸斷,還不忘安慰梅郎,“不怕!”你不要怕去美國的演出,不要怕梅黨的擺佈,不要怕世事的艱險,不要怕痛失真愛。你要在你的道路上堅定的走下去,才對的起我的犧牲。而與孟小冬在一起,梅蘭芳也確實坦露出了真性情,他甘願為和小冬看一場電影而打破梨園行的規矩,他竟然會當著妻子的面落淚,哭的孩子般傷心。而福芝芳陪著他哭,則更讓人看著心酸,這份理解也不比小冬差啊。
十三燕:“你穿著這戲衣來到這世上,留神弄髒了戲裡的人物。”這段話是十三燕臨死之前說的,雖然唱“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圬淖陷溝渠”的是梅蘭芳,但這當時也正是十三燕的寫照。他對戲愛的真切,對尊嚴看得比性命更重。只是他自尊得過於敏感,不容許小梅蘭芳對戲曲有一絲的改變,怕被說成朝三暮四,怕被看輕。他過於看重皇家的恩賜,卻忽視了觀眾對變革的需求。不過這些都不能掩蓋他在臺上的光彩。場子被砸了,他兀自一絲不苟唱完最後一出,大廈已傾,他還不忘提醒小梅要乾乾淨淨地唱戲。他雖然失敗了,倒下了,卻依然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邱如白:“誰要毀了他這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如果說梅蘭芳是孤獨的,他則比梅蘭芳更加孤獨。他是提倡藝術超越一切的戲痴,為了戲,他可以拋家棄官,僱傭殺手,偏執到近乎瘋狂,他在造就梅蘭芳時卻也失去了他,最終兩個人分道揚鑣。可是,失去了梅蘭芳,他可能尋找到活著的意義?這樣一個為藝術不論黑白的人,本也有他的可悲可嘆之處,但導演有意安排他在開場時對小梅講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對比他後來將藝術至於家國之上,諷刺意味過於濃厚,反倒畫蛇添足了。這樣一個對藝術愛到偏執的人,應該不是軟骨頭,而是性情造成的悲劇。
好喜歡青年梅蘭芳的氣韻,扮上以後眉眼有些像馬蘭呢。漢劇和越劇十幾年的專業訓練也讓他戲味十足。可是,他原是唱小聲的,反串也如此出彩,實屬不易啊。可是,孟小冬的唱怎麼那麼業餘呢?好歹是當時第一女鬚生啊,卻像是章子怡自己唱的。
總的來說,瑕不掩瑜,還是值得一看了。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5
梅蘭芳先生的一生堪稱傳奇,以梅蘭芳做題材實際上很豐富,大時代背景、梅孟的戀愛、京劇改革、男旦的身份特殊性,等等,從不同方面解讀,其實可以拍出很多部電影。偏偏陳導的梅蘭芳幾乎事事都講到了,然而哪個角度都不透徹、不夠味啊,合起來是一部流水賬一樣的梅蘭芳年譜,最後只知道梅蘭芳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梅蘭芳是什麼樣的人。有很多次從某個場景某段對話裡,我以為某個可以深入探討一下的主要矛盾終於出現了,等著看導演怎麼展現,幾分鐘以後終於明白了,原來在那個場景或那段對話裡,這個話題就這麼著過了......
說陳導江郎才盡實在有些不忍心,但從片子來看,陳導近年實在有些混亂,要表達的不透徹,表達的方式也無新意,沒有電影獨特的感覺。這部電影從根源上就是弱的。
比如十三燕最後那出戏,一摔茶壺,所有觀眾齊刷刷瘋狗一樣爆發了....我實在不能理解啊,不至於吧,在打擂臺的時候來的人肯定是專門捧十三燕的,除非被邱如白下了幕後黑手....還有接下來那個鏡頭,從十三燕的特寫轉到劇院的觀眾席,空無一人,也太假了些個。當然這樣很震撼,說明十三燕對京劇的堅守,但十三燕畢竟是一代戲王,雷打不動的鐵桿兒粉絲肯定還是有的。如果我拍這個鏡頭,就這麼著:十三燕的特寫,最好唱的是某出悲劇英雄的戲,鏡頭慢慢轉到觀眾席上,僅剩幾個穿長跑馬褂梳辮子留鬍子的遺老,聚精會神,若有所思所感,十三燕最後一個字一收,幾個老人響亮亮地喝一聲彩:好!在空空的戲院裡略有迴盪的感覺。戲裡人物是悲劇英雄,戲服裡的十三燕是結局慘淡的戲王,戲臺下的老人是清王朝最後的遺民,戲裡戲外,三人引為知己。
還有梅蘭芳與孟小冬的一段故事,多好的故事啊,一個是男旦之王,一個是坤生之後,正是探討男與女、藝術與人生與愛情的關係的好題材,拍得實在不夠味啊不夠味!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6
看了陳導的新片《梅蘭芳》,不由對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感慨萬千。據說出身梨園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聰慧秀麗,1925年她離開上海初闖京城時,正值18歲青春妙齡。她舉止優雅,氣質高貴,楚楚動人,當時北平的許多人都以她為心目中的偶像,暗戀於她。其中就有京城達官之子王維琛。
而這段時間也正是梅蘭芳訪日返京後的日子。一個是伶界大王,一個是坤伶鬚生泰斗,一個如日中天,一個光豔爍人,可謂旗鼓相當。一段時間,兩人形成了打對臺的局勢,雙方營業額不相上下。而且兩人在堂會中不斷合作,同臺演出《梅龍鎮》、《四郎探母》等,後來又一度在開明大戲院聯袂演出《二進宮》。二人本是梨園同行,相互欽羨,惺惺相惜;不斷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愛慕之情。從此,開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蘭芳在北平曾經三易其宅,其時他和孟小冬正住在東城無量大人衚衕的一所四合院裡。此院名為“綴玉軒”,梅蘭芳的許多朋友常聚集在這裡,說古道今,談文論藝。然而,祥和的氣氛中,一場凶兆即將來臨。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會客廳裡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著淺灰色西裝,面貌清秀,文質彬彬,面色蒼白,20歲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學生。他就是這起血案的主角王維琛,當時肄業於北平朝陽大學。王對孟小冬心儀已久,無奈孟此時已成為梅蘭芳的情侶,因此他懷恨在心,到梅宅尋釁。王維琛到達梅家的時候,碰巧梅蘭芳正在午休。代替梅蘭芳出來招待客人的是梅蘭芳的老友張漢舉。張漢舉是當時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紳士。王維琛見出來的不是梅蘭芳,迅速拔出shou槍抵住張漢舉,聲稱此事與張無關,讓張把梅蘭芳叫出來,因為梅奪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賬,否則梅只有拿出10萬元才能解決問題。張漢舉強壓住內心的恐慌,告訴梅蘭芳這位先生要借10萬塊錢。梅蘭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過來,只聽一聲:“我立刻打電話去。”便已不見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軍警圍住。不料,王維琛無意中瞥見了軍警,頓時驚慌失措,拔槍就射向張漢舉。可憐張漢舉在這場不相干的愛情糾葛中成了冤死鬼。聽到槍響,軍警們一擁而上,王維琛飲彈倒地,旋即殞命。
綴玉軒發生如此血案,社會輿論大加炒作,一時沸沸揚揚,種種緋聞,撲面而來。梅孟不得不告仳離。孟小冬經此打擊,痛不欲生,一度於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門。此後數年,她堅決避免與梅相見。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會中,南北名伶匯聚一堂,她卻因梅在場,避而不出。二人最終連合作的機會都沒有了。
一對佳人就此作別天涯。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7
《梅蘭芳》講述的是一代京劇名師——梅蘭芳傳奇、悲情的一生。
古時的演員身份是很低微的,不那麼讓人敬重所以他家人,並不想讓他學唱戲。希望他做個平凡的人,但他生在這個梨園世家,從小對戲曲的耳濡目染讓他還是喜歡唱戲。他是個凡事都認真、進取爭取做到最好的人,所以他爭取到了每一部戲都讓自己唱到最好,讓他贏得了無數的戲迷粉絲。
透過這部電影我隱隱感覺到梅蘭芳的內心是孤單的,從來都是,如果毀了他的這份孤單,也就毀了梅蘭芳——優秀的人註定是孤單的,做不到平凡,註定要孤單,忍受這份孤單吧!他是優秀的、卓越的,不屬於自己也不屬於任何人,福芝芳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有幸能陪梅蘭芳左右,被梅蘭芳認可,他需要忍受跟所有迷戀梅蘭芳的人一起分享這個枕邊人,孟小冬是自私的,但不能掩蓋了他的才華,《天下第一小生》不能忽略他識大體的氣派,人都是自私的,他有權利爭取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兩個優秀的人,兩個孤單的人,註定不能在一起,名人的婚姻註定是讓人關注的。
只有凡是認真的人,才能演出那麼好的角色,梅蘭芳很純真,很無邪,很乾淨,試問多少人可以做到!當時我對自己說:我需要保持純真在純真,我會堅持、會忍耐。我的內心要排除那些干擾,那些汙穢,我需要讀書,學習很多很多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強大起來,讓自己做到最好!
現在的明星我覺得他們是幸運的,生在這個明主自由的世紀,能做更多他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們都應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8
看完電影《梅蘭芳》後,最惦記的是十二燕,他的死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硬生生地硌得我心頭不舒服,我不得不拿出來好好打磨一番。
十三燕在給梅蘭芳的信中說:“記住,唱戲的再紅,還是讓人瞧不起。”這足一個薄薄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撕開的紙枷鎖,但十三燕自從戴上這個心靈的枷鎖,終身部沒有取下來。戴這種紙枷鎖的不僅僅是十三燕,它是新中國建立之前世世代代藝人躲不開的命運。紙枷鎖是座兒,是皇權,是封建制度,是唱戲人的天和地,是唱戲人要苦苦侍奉一輩子的主兒。
於是當卜三燕與梅蘭芳打擂臺時,他被斷送的未來幾乎口J‘以清晰地預見。十三燕失敗了,聽他唱戲的人群站起黑壓壓的一片,瘋狂地向他砸東西以表示不滿。唱到最後,人都走了,椅子乩七八糟地擺放著,戲臺上一片狼藉。十三燕有傲骨,即使沒有座兒也堅持唱完了最後一句。只可惜,這傲骨不是抵擋孤獨的盾牌,十三燕的生命在這場打擊下,輕輕地被折斷了,他悄無聲息地死在一把椅子上、
我不禁想起了攝影師黛安·阿勃絲自殺時那被鮮血染成粉色的浴池水,想起凡·高死前睡的那個剛冷狹小的床.周國平說:“上帝給了他一顆與眾不同的靈魂,卻又賦予他與普通人一樣的對於人間溫暖的需要,這正是悲劇性之所在。”這些可悲的天才們,因為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死.於是我曾認為:無法承受這份生命的虛無之輕的,都是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天才彷彿這是一個真理,尢懈可擊,直到我見到了十三燕之死.
十三燕的死不是因為他是不被人理解的天才.而是同步自封的失敗。但是他的死與那些天才們的死有共同點:因為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他的傲氣原如夏日的萬物生機勃勃,因為害怕改戲被人罵,他固步自封在與革新的梅蘭芳打擂失敗後,他的傲氣驀地荒涼成冬日裡的皚皚白雪,失敗的寒風如此凜冽,他難以抵擋。
我想十三燕這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別人的日光、被那個紙枷鎖牢牢地禁錮住了、他不敢奢望突破這紙枷鎖裡的一丁點兒空間,卑微地想在這可憐的空間裡苟延殘喘,最終還是害了自己。
大多數的人們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活得戰戰兢兢,即使足一些天才們也不例外、我願意相信凡·高之死是因為庸俗的世間灰塵玷汙了他的神性,卡夫卡冷冷地看著世俗,卻也當了一輩子的職員。我們的生命起始於寒冷刺骨、一無所有的荒野,藝術,宗教,運動……傾盡一生不過是為了找尋讓自己的生命稍微溫暖些的柴火,每個人自給自足,與他人無關。生命從來都是屬於自己的,別人的剝奪沒有理由;而最可悲的殘酷是,自己因他人的冷眼而無法承受生命之輕。
於是我們應該知道,失敗、孤獨的對立面不是死亡。死亡僅僅是生的折射面,慎重對待死亡,才能使生有分量.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十三燕之死,不應在我們現代人身上重演。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9
非常幸運在第一時間欣賞了陳凱歌的新片《梅蘭芳》,三段式的陳述由於展開一幕華麗的畫卷來舒展這位大師的一生,箇中演員也竭盡全力來演繹大師的形象,尤其是幾位配角非常努力。然而,當畫卷緩緩展開,呈現在面前的僅僅是華麗的瑣碎剪影而並非完全展示一位藝術大師的風骨和精神。
華麗有餘而氣力不足是第一感覺,三段式的陳述是影片希望繞過簡單的編年史透過帶給觀眾一個完整的形象。與老前輩的“鬥戲”不僅是展現青年時代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最直接的效果是帶入原型為戲劇理論家齊如山的“邱如白”一角色,同時也是本劇中唯一表現了梅蘭芳改編京劇工作的地方。綜合老一代藝術家形象的“十三燕”與青年梅蘭芳鬥戲的失敗,意圖似乎在於“一個時代的到來”和關於戲劇演員藝術暮年的無奈情景,直接帶出了“提升演員地位”的目標與第三段末尾相呼應。但是關於梅蘭芳藝術成就之一的自立“梅派”和致力於創編新戲的部分描述過少,僅僅透過“鬥戲”一節很難體現。
過分渲染“梅孟”戀情是片子的一大看點,也是三段式中的最主要部分,承接了青年時代,又接連到重要橋段“訪美”。不過這段戀情卻顯得過分曖昧和糾纏,貌似故意糾纏的“冬皇”少了點應有的純情感覺和高貴氣質,這一點的描寫不如電視劇《荀慧生》處理的更為傷感和惋惜。而且第二段進入的“梅夫人”在整個片中都顯得過於世故和小氣。槍擊事件的處理儘管再一次刻畫了“邱如白”形象,但似乎這樣的處理於這段戀情有些唐突。包括第二段結尾的“訪美”橋段,沒有展開描寫,同樣是為了“梅孟”戀一個悽美的結局,但是於訪美的成功意義和對西方觀眾的影響描寫的過於蒼白,僅僅是全場喝彩。
第三段以“蓄鬚明志”故事為主題描寫了抗戰期間梅蘭芳面對藝術和民族大義的抉擇。這段描寫以梅派藝術的感染力為主線,是從一個日本軍士對梅派藝術的執著熱愛的角度來表現梅派藝術的不朽,並引出了“明志”的故事。但是第三段的主題顯然有些模糊,在民族大義和藝術感染兩方面搖擺。但是影片顯然利用第三段表現了兩個意圖並且平分秋色。日本軍士的自殺更多的是藝術感染力的體現,而後半部分的蓄鬚明志則是民族大義。
《梅蘭芳》畢竟是一部華麗的商業片,或許放在如今有很多青年已經不瞭解京劇,不瞭解梅蘭芳的大環境下,可能是華麗而悽婉的。但是,從立體表現一代大師的角度來看則太過淺薄,尤其是明志部分如果加上梅大師編排《梁紅玉》激勵國人鬥志的片段,則更能體現出民族大義的一面。這部影片更多的是挖掘出一代大師旁人無法理解的內心的孤獨,透過“邱如白”的演繹表現,但這是不是也是這個環境下我們對大師的一種曲解和誤讀呢?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10
早在《梅蘭芳》上映的時候,我就想要親自到電影院裡去看看這部大片,但一直沒有實現這個願望。然後,我從網路下載下來,等待有時間的時候靜靜地觀賞。無奈,因沒有時間,過了這麼久,我終於看完《梅蘭芳》,之後,卻悄然不知自己已淚流滿面……然後,我被身邊的朋友笑話。
身邊的朋友問我:《梅蘭芳》有那麼感人嗎?我說:不知道。也許,黎明,陳紅,孫紅雷,章子怡等演員演繹得太好了;也許,《梅蘭芳》的故事太讓人感動;也許,有些東西觸動到了我內心的柔軟。我想間或是陳紅的那句話:“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角兒的。”的經典臺詞?也許,是帶著梅蘭芳“紙枷鎖”的無奈一生,註定他是那樣無法自由,想內心想的那樣生活都不可以,甚至和自己心愛的小冬姑娘看一次電影的機會都沒有。沒有辦法,因為他就是梅蘭芳,所以,他必須守住內心的那份孤獨。
其實,生活裡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會有更多的心酸和無奈,可是他們必須自己忍受那份孤獨,思想上的,心靈上的,精神上的那份孤獨。
或許是因為那名日本軍官拼命地解救梅蘭芳,日本人也有善良的一方面,在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精神感召下,他是那樣的可愛。文化是無國界的,被阻隔的只是那顆心。心,可以將距離拉得很緊很緊,也可以將距離推得很遠很遠。就像泰戈爾的詩句中描述的那樣: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愛到痴迷,卻不能說我愛你,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或許是因為邱如白拿著蠟燭,用破碎的眼睛注視那副三人圖,那幅圖下曾經是他和梅蘭芳的結拜,從此兩個人相扶相伴多年,不離不棄。但現在卻只剩下他自己。其實他們是有著很不相同的性格和命運。邱如白,只是一個醉心中國戲劇文化的痴心人,而梅蘭芳卻是有著真正中華精神和藝術追求和探索的人。他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事是不該做的。就如他的那句話:“有人想看一個弄髒了的梅蘭芳嗎?但不能否認的是邱如白與梅蘭芳之間的真摯情誼。美國表演時,在漫漫大雪中有一個單薄的身影屹立著,為梅蘭芳守衛著。白雪下的憔悴面容不能不讓人動容和感動。
或許是十三燕最後明知要輸還要比,他是出色的伶人,也是可憐的伶人。他為自尊而活,但作為最底層的伶人,自尊是很奢求的一件事兒。他的一生的追求,化作最後的遺言:“畹華,你能不能把咱伶人的地位提高一點面子?這是他死去時的心願。
或許,《梅蘭芳》是愛,或許是情,或許,《梅蘭芳》讓人受益更多的哲理 。
也正是因為這很多的或許,讓我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