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通用20篇)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通用20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

  法布林透過實驗介紹了朗格多克蠍子的特點和習性。法布林將一隻蠍子和一隻狼蛛放在一個大口玻璃瓶裡,兩方都有毒針誰會把誰吃掉呢?兩個對手剛剛相遇,狼蛛便半直起身,張開淌著毒液的毒鉗,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勢。而蠍子呢,只是將兩個長長的蟹鉗伸出來,不慌不忙地靠近對手,輕而易舉得抓住了狼蛛,讓它動彈不得。狼蛛拼死掙扎,但是它和蠍子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根本無法對蠍子造成任何威脅。接著蠍子從容地將尾巴伸向狼蛛,不緊不慢地一點點推入狼蛛的身體,同時微微抖動著身子,並輕輕轉動毒針,好像很用力。受傷的狼蛛不停地抽搐,很快便死去了。

  除了狼蛛,朗格多克蠍子和螳螂、灰黃蟲、蜈蚣以及蝴蝶戰鬥的過程也寫得惟妙惟肖,讓我感覺身臨其境,我感覺昆蟲記這本書,對喜愛昆蟲的人來說是最合適的一本書了。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2

  近幾天,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法布林的《昆蟲記》。

  我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述了數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細緻地瞭解了昆蟲。法布林為我開啟了昆蟲世界的大門。以前我並不喜歡昆蟲。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昆蟲有時侯也很有趣,很勤勞。如果沒有蜜蜂,我們就不能吃到蜂蜜;如果沒有螞蟻,人們就很難體會到團結的魅力;如果沒有蝴蝶,大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美麗的花朵……

  昆蟲也像人一樣有豐富的感情,它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3

  我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昆蟲記》,知道了作者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裡面寫了他家非常窮,除了一所房子和小小的園子外就一無所有,後來,他的爸爸媽媽就給他了些鴨子,他把小鴨子們帶到神秘的池塘。在那裡,法布林不知不覺的喜歡觀察動物和植物了,特別是昆蟲。

  法布林在寫《昆蟲記》的時候,也像寫作文一樣,運用了許多好詞佳句,寫得栩栩如生,顯得《昆蟲記》這本書裡的昆蟲像是活在我的身邊一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昆蟲是寄生在蜜蜂身上的蟎蟲——蜂蟎。蜂蟎這種昆蟲沒一兩天就死了,這兩天的生命裡它的全部工作就是繁殖後代。它在繁殖後代時,先是在蜜蜂身上,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它是在蜜蜂巢裡繁殖後代的。在蜜蜂飛行時,蜂蟎就用法寶——大針子和粘液,抓住蜜蜂的軟毛,飛到蜜蜂巢裡,如果把卵產在蜂蜜上的話小蜂蟎就會被蜂蜜悶死了,所以,蜂蟎要在蜜蜂產卵的時候,滑到蜂卵上去。我讀了蜂蟎的故事,我知道了蜂蟎在跟蜜蜂飛行時是很危險的,特別是在蜜蜂高速飛行和與地面摩擦的時候,但是蜂蟎一點也不害怕,它們是一種喜歡冒險的小傢伙。它們不是瞎冒險,而是有自己的絕招,安全地到達目的地。為了不使自己的卵有危險,蜂蟎媽媽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蜂蟎喜歡冒險、善用法寶的精神。我覺得蜂蟎很有母愛,為了孩子不怕危險,我們應該孝順父母。

  《昆蟲記》這本書還讓我知道了其他許許多多不知道的昆蟲,學到了很多的道理!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4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還有會唱歌的蟬竟然是個聾子!豐富的故事情節讓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5

  說起關於昆蟲的書籍,最著名的非《昆蟲記》莫屬。在這本書裡,充滿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在這本書裡,充滿了永不停止的樂趣;在這本書裡,充滿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走進了這本書,就會感到自己是一隻小昆蟲,跟隨著法布林的腳印,飛進昆蟲的世界。

  《昆蟲記》這本書一共介紹了二十幾種昆蟲,每一種昆蟲都有自己的喜好、性格及生存方式都很不一樣。就說孵卵,如黃蜂,它把自己的卵變成幼蟲時,工蜂們競然把幼蟲全部吃掉,連卵都不放過,實在太可惡了!而蟹蛛就完全不同,它用自己的身體遮住卵,每天都日夜守著,蟹蛛已經奄奄一息了,可它還在守護自己的寶寶們,實在感人。那麼美麗的母甲蟲是怎樣做的呢?它的卵是放在梨的最厚部分,那裡粘得很緊,空氣很少,為了不讓它的卵被悶死在裡面,母甲蟲想了個好辦法。預備一個牆壁薄且透氣的小房間,讓它的孩子居住,你是不是也覺得母愛很偉大?

  昆蟲的世界是真實的、生動的、折射出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昆蟲還是人,都要面對本能、習性、婚姻、繁衍和死亡等問題。法布林讓我們走進了昆蟲的世界:在那裡,知道了蟬在地下"潛伏"四年才能鑽出地面。蟋蟀善於建造巢穴。螳螂善於用"心理戰術"制服敵人,讓對方驚慌失措。而螢火蟲會發光是因為它們長著發光器官。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泌物……

  法布林為了研究昆蟲,放棄了自己安逸的生活,五十餘年深入到昆蟲的世界中。用畢生的精力對昆蟲進行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真實、細微、詳實地記錄昆蟲的本能、特性,並將昆蟲的世界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們要向法布林學習,學習他對科學的一絲不苟,嚴謹認真。他為了探求毛蟲使人癢痛的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在表皮上的說法,他不惜把自己作為試驗。學習他觀察生活細緻入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讀完了《昆蟲記》後,我對自然科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感興趣了。今後,要多閱讀一些自然科學類的書籍,積極參加各類科學活動,透過小實驗、小製作來培養科學的興趣。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6

  今天,我讀了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之作——昆蟲記。我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但是吸引我的不僅僅是生動的內容,更是作者法布林堅韌不拔的品質。當你在閱讀昆蟲記這本書的時候,應該不會想到它的法布林在寫這本書時,費了多少精力。為了更好地瞭解昆蟲的生活習性和特徵,法布林毅然放棄了城市的小康生活,來到了偏遠的鄉村。在這途中,法布林絲毫不受外界的喧譁和功名利祿,不管颳風下雨,就算身體不適,仍舊專心致志的觀察昆蟲,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寫下了《昆蟲記》,為人類做出了非比尋常的卓越貢獻。

  我們想一想,法布林為什麼能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研究昆蟲呢?這很簡單,他靠得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正因為他堅持了,才可以在昆蟲學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又想了想自己,記得一次我學滑板,由於自身的穩定能力不強,所以一上去剛滑沒兩步,就從滑板上摔了下來,一連幾次都是如此,這時,我就失去了信心,決定不再練滑板。我所缺少的不就是堅韌不拔的品質嗎?我和法布林比起來,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微不足道。

  讓我們一起向法布林學習,做一個堅強的孩子,無愧於我們的祖國!

  昆蟲記讀書感悟完結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這本書的作者透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昆蟲記讀後感,來欣賞一下吧。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7

  好詞:忽如其來、飄忽、興趣盎然、熠熠生輝

  好句:它真是兇猛如餓虎,殘忍如妖魔,它是專食活的動物的。看來,在它溫柔的面紗下,隱藏著十分嚇人的殺氣。

  好段: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著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著爪子,唔,對不起,是伸著手。頭戴十八世紀寬大撐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琴,裙襬被凜冽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蟬的形象。

  感想:《昆蟲記》是由一個個有趣的故事組成的,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汙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我們要向動物學習,學習黑螞蟻的勤勞、學習蜘蛛的聰明------可紅螞蟻像強盜,總想不勞而獲,這樣的行為我們可萬萬學不得。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8

  好詞:始料不及、咀嚼、初具規模、截然不同

  好句:蟬與我"比鄰相守",到現在已有十五年了,每個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之久,它們總不離我的視線,而歌聲也不離我的耳畔。

  好段:在六種園蛛中,通常歇在網中央的只有兩種,那就是條紋蜘蛛和絲光蜘蛛。它們即使受到烈日的焦灼,也絕不會輕易離開網去陰涼處歇一會兒。至於其他蜘蛛,它們一律不在白天出現。它們自有辦法是工作和休息兩個互不相誤,在離開它們的網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隱蔽的場所,是用葉片和線捲成的。白天它們就躲在這裡面,靜靜地,讓自己深深地陷入沉思中。

  感想:《昆蟲記》中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讓我產生夢幻感,我彷彿看到那些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我歎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9

  好詞:原形畢露、輕紗般的薄翼、無濟於事

  好句:這樣幾下抖動便去掉了舍腰蜂剛剛初具規模的窠巢,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它的蜂巢居然已經有一個橡樹果子那樣大了,真讓人始料不及。

  好段:螢常常要利用一種爬行器——為了彌補它自己腿部,以及足部力量的不足——爬到瓶子的頂部去,先仔細的觀察一下蝸牛的動靜,然後,做一下判斷和選擇,尋找可以下鉤的地方。然後,就這麼迅速地輕輕一咬,就足以使對手失去知覺了。這一切就發生在一瞬間。於是,一點兒也不拖延,螢開始抓緊時間來製造它的美味佳餚——肉粥,以準備作為數日內的食品。

  感想:《昆蟲記》是一個奇蹟,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蹟,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0

  好詞:振耳欲聾、翩然來訪、難以忘懷

  好句:在那蘆葦草叢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蠶的幼蟲,它們各自將身體隱匿在一個枯枝做的小鞘中——這個小鞘是用來作防禦天敵和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災難用的。

  好段:但那個可憐的蝗蟲移動到螳螂剛好可以碰到它的時候,螳螂就毫不客氣,一點兒也不留情地立刻動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擊打那個可憐蟲,再用那兩條鋸子用力的把它壓緊。於是,那個小俘虜無論怎樣頑強抵抗,也無濟於事了。接下來,這個殘暴的惡魔鬼勝利者便開始咀嚼它的戰利品了。它肯定是會感到十分得意的。就這樣,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地對待敵人,是螳螂永不改變的信條。

  感想:《昆蟲記》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述了數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法布林為我們開啟了昆蟲世界的大門,我想,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法布林觀察事物細緻入微的精神,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讀了昆蟲記,讓我知道了昆蟲並不可怕,反而很可愛。還讓我知道了法布林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才,他是透過長期執著的結果,而且他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著大自然中的一切。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1

  好詞:兇猛如餓虎、殘忍如妖魔、美味佳餚

  好句:其實,它的"舉措"簡直像礦工或是鐵路工程師一樣。礦工用支柱支援隧道,鐵路工程師利用磚牆使地道堅固。

  好段:能夠很容易的在穴道內爬上爬下,對於它是很重要的,因為當它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時候,它必須知道外面的氣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幾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做成一道堅固的牆壁,適宜於它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頂端,它留著手指厚的一層土,用以保護並抵禦外面空氣的變化,直到最後的一霎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氣的訊息,它就爬上來,利用頂上的薄蓋,以便測知氣候的狀況。

  感想:《昆蟲記》不僅是一部文學鉅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它告訴我們: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絡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2

  好詞:比鄰相守、破繭而出、慧眼獨具

  好句:鋸齒上還長著一把有著雙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種成彎曲狀的修理各種花枝用的剪刀一樣。

  好段:金屬籠子裡,椎頭螳螂的幼蟲停在一個地方後姿勢始終如一,毫不改變。它用四隻後爪的爪尖鉤住網子,後背朝下,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倒掛棲駐姿勢是如此艱難,然而蒼蠅的倒掛姿勢卻截然不同。蒼蠅雖然也抓掛在天花板上,但是它總要抽出時間鬆弛一下,隨便飛一飛,操起正常姿勢走一走,肚皮貼地,肢體舒展開曬曬太陽。

  感想:《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各種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讀了《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新增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3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透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透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返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

  “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從事這個職業的,我們也不指望從這份工作中掙錢,但是我們不必介意,因為它能獲得很多有趣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比任何職業都有意思。”這是《昆蟲記》中法布林對自我工作的看法。

  亨利。法布林,1823年生,享年92歲。他是法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

  法布林出生於一個農家,從小生活十分貧困,但他透過自學花費20年的時間獲得博士學位。他將自己一生的時光都用在了對昆蟲的觀察與研究中。《昆蟲記》是他在荒石園中透過觀察與研究,為昆蟲寫出的大部頭。

  它融合了作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作者法布林用人性化的方式觀察蟲子,向我們展現了昆蟲的生活。整部書所寫的昆蟲都令我感到有趣之極,其中有一篇文章“白蠍自殺”讓我知道昆蟲面對絕境時的選擇。

  法布林為了弄清白蠍會不會自殺的事而自行實驗。他把一隻大白蠍放在一堆燒紅的木炭圍成的火牆裡,一開始蠍子被火燙了一下,它倒退著在火圈裡打轉,一不留神又被燙了一下,白蠍在火圈裡像瘋了一般,亂無章法地揮動自己的鉗子開始亂蹦亂跳。它揮舞著長槍,再反捲成鉤子又亂舞起自己的鉗子,突然它變得一動不動平臥在地上。當時作者認為蠍子可能已經死了,在最後的狂舞中有一劍刺中自己而死去了。直到作者靠近觀察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那隻大白蠍並沒有死,他把它重新放進沙地中時,它又變得活蹦亂跳、生機盎然。

  大白蠍裝死的行為使我感受到昆蟲對生命的敬畏,面對死亡它小心試探、拼死掙扎、又巧於掩飾。昆蟲尚且如此,而我們不更應該珍惜生命嗎?

  本書中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詮釋這些昆蟲世界的美好,而且在他的言語中並沒有半點虛假,因為他堅持“科學可以被修飾,但不能被修改”。

  如今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遠眺,瞭解昆蟲的世界,探索昆蟲世界更多的奧秘。而《昆蟲記》則讓我們永遠記住“法布林”。

  午後,伴著悠揚的鋼琴曲,我輕輕開啟《昆蟲記》,一縷墨香撲鼻而來,引領滿懷期待的心走進昆蟲的世界,跟隨法布林的腳步,走進奇妙的荒石園,與昆蟲為鄰,與精彩為伴。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瀝盡心血,用畢生的探索為自然和昆蟲獻上的一首讚歌。書中描繪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令人瞠目結舌而又拍案叫絕。

  與昆蟲為鄰,我瞭解到預言中勤勞的螞蟻在現實中竟然是殘暴的掠奪者,歐洲最大的蝴蝶——大孔雀蝶能穿過重重障礙、跋涉千里找到自己的意中人,看似惡毒的朗格多克蠍是一位慈母,象太橡慄象、豌豆象、菜蟲象這些貼有豐富標籤的生物竟是昆蟲,《昆蟲記》讓我在平凡的生活中,見證了另一幅開闊的新天地。

  與精彩為伴,在法布林的筆下,我們見識了各式各樣的昆蟲,它們給我們帶來了溫暖、感動、慰籍、思索與啟發。書中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從昆蟲聯絡到人類,昆蟲的習性、本能、繁殖、婚戀或是死亡,都折射出法布林對人生的思考。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蟬出地洞。蟬在泥地裡生活了四年,終用自己聰明的才智和不屈不撓的鬥志爬出地洞。“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面對挑戰,它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讚頌與學習。到陸地上後,蟬會經歷“金蟬脫殼”的考驗,一次次的磨練,一次次的挑戰,讓它們從蹣跚學步的幼蟲,成長為英姿颯爽的金蟬。然而命運不公,雖然它們在地下經歷過時間的考驗,在地上歷經過風雨的洗禮,雖然他們有著“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鬥志,有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信念,但是蟬在陸地上迎來的生命中的第一個夏天,卻也是最後一個夏天。他們將在歌唱聲中結束生命,宛若曇花一現。蟬在最好的“花季”將自己最動聽的歌喉留給世界,將苦衷留給自己,悄然長眠。

  每個燥熱的夏天,與蟬為鄰的我們,請停下腳步,靜心聆聽“知了知了”的鳴聲,是那樣醉人動聽。

  《昆蟲記》中有一句話觸動了我:世界就是一個首尾相接的圓,結束是為了開始,死亡是為了生存。是啊,自然就是一個無盡延長的大生命,一切小生靈都是為了生命的延續而頑強地活著,我們應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

  書中的其中一個主旨另我怦然心動:幸福生活更在於碧水藍天,它使我們的世界充滿詩情畫意。綠水青山不如金山銀山,我們哪能破壞這景色盎然的大好河山?讓我們向“昆蟲界的荷馬”法布林學習,保護自然,親近自然,感悟自然,善於發現自然之美,平等對待每個生靈。與自然昆蟲為鄰,充實精彩人生。

  夕陽西下,雲淡風輕。我輕輕合上《昆蟲記》,仍沉浸在奇妙的昆蟲世界中,心絃被輕輕地撥動。跟隨法布林的足跡,與昆蟲為鄰,與精彩為伴,我窺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顧佳奕)

  《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透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4

  一個迷濛的早晨,我起了個大早。昨晚睡在樹下實在太難受了,我得自己動手造一個新家。可我力氣太小了,用手腳一點一點挖掘至少要半個月才能完成,我得想辦法利用工具。我開始四處尋找木棍,大的搬不動,小的又沒用。一路艱難險阻,遍地泥濘,還不時有蜘蛛來騷擾我。好不容易找了根合適的木棍,來到一個非常隱蔽的地方,開始一點一點來挖掘我的新家。時間一小時一小時過去了,我的洞穴也在一點一點加深,為了趕在天黑之前完工,我只有拼命地挖。夕陽下山之時大功告成,我終於有了自己的新家。早已精疲力竭的我正要昏昏欲睡,一隻兇狠的蜘蛛爬了進來,新家被它糟蹋得亂七八糟,還將我五花大綁,洞口也被蜘蛛網攔住,我嚇壞了。正當我無助之時,一群螞蟻突然殺入洞內將我救起,它們團結一致群起攻擊,一眨眼功夫就把蜘蛛給弄死了。原來這隻螞蟻軍官正是昨天與我對話的那隻大頭螞蟻,她擺了擺手說:“你還認識我嗎?我們昨天見過面了,對不起!昨天我對你太兇了。其實,昆蟲都是靠自己來保護自己。所以,在你離開這裡之前,你一定要愛護昆蟲,與昆蟲為友,你才能得到昆蟲們的保護和幫助。你願意加入我們螞蟻團嗎?這樣你就不會受人欺負了。”我高興地答應了。心想,原來人類之外的大自然界生活竟如此豐富多彩啊!跟著螞蟻團來到螞蟻宮殿,真讓我大開眼界。

  殿外其貌不揚,殿內別有洞天,洞穴四通八達,佈局井井有條,處處人山人海,卻又井然有序。大頭螞蟻給我安排了宿舍,以後的一個月裡,我都會住在這兒。大頭螞蟻還告訴我:螞蟻團既分工又合作,與蜜蜂團一樣是昆蟲類最勤勞、最勇敢、最團結、最守紀律的大家族。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5

  眾所周知,《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而我,也有幸拜讀了它。今天,就讓我來為你介紹一下《昆蟲記》的內容吧。

  首先,讓我介紹介紹它的作者——法布林的一生的宏偉歷史。法布林是與花鳥蟲草一起度過童年的。經過他刻苦的自學,終於在31歲時獲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自1879年《昆蟲記》第一卷問世,直到1910年十卷全部出齊,220餘篇文章,洋洋灑灑二百萬字,他矢志不移,堅持著作,《昆蟲記》也從此揚名於世,先後被翻譯成60多種文字,他也成為了法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昆蟲學家。《昆蟲記》從此被人們尊稱“昆蟲的史詩”,法布林也由此獲得了“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動物心裡學的倡導人”等桂冠。

  說了那麼多,卻都是法布林的個人歷史,現在該講一講它的故事梗概了。《昆蟲記》主要講了一些小動物、小昆蟲的居住地、生活習性等。比如,有石蠶、蟬、泥水匠蜂、紅螞蟻、採脂蜂、採棉蜂、蟋蟀、蝗蟲以及各種各樣的你所不熟悉的小昆蟲等等。其中,讓我最佩服的就是描寫蜘蛛的這一篇了。法布林居然能看出細細的蛛絲是由幾根更細的線纏合而成的,這種觀察力真讓人吃驚。同時,為了弄清蜘蛛如何判斷蛛網上獵物的真假,他親自做實驗,把死蝗蟲放在蛛網上進行觀察。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法布林的觀察細緻而感到驚歎。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竟然能如此細緻的去看小昆蟲,而且也竟能觀察如此之久,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相比之下,我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在大自然生存了幾億年的小昆蟲罷了。在讀這本書以前,我看書常常都是草草翻過一遍書,然後便什麼也不記得了。哪怕是再讓我看一遍,我也是隻能說出個幾個地方,就什麼也不記得了。唯獨讀了這本書,一開始我也是草草翻過了幾頁,卻被法布林的寫作功力深深的吸引住了。從此,我便改變了看書、讀書的習慣,也開始越來越認真地讀所有的書籍。

  有評論說:“法布林的《昆蟲記》是一般文學家無法企及的,因為它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法布林的《昆蟲記》又是一般科學家無法企及的,因為它有著讓文學家也拍案叫絕的形象和生動。”總之,正是兼具了科學家的理性與冷靜和文學家的感性與激情,才使法布林成為昆蟲世界裡的一名最佳導遊,《昆蟲記》也才成為震撼科學界和文學界的鉅著而深受世界人民喜愛並經久不衰。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6

  作者法布林一生致力於對昆蟲研究的結晶——《昆蟲記》,擬人化、詳細、細膩的描述昆蟲的日常生活習性以及特徵。以獨特的筆風為不一樣的昆蟲留下真實的寫照。

  《昆蟲記》除了真實的記錄了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昆蟲的小說,還是一部關於昆蟲的百科全書。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學習到各種昆蟲的習性、模樣,同時也以簡便幽默的手法來描述,將昆蟲人性化,為我們揭開心中昆蟲世界的神秘面紗。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7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與昆蟲有關的名著——《昆蟲記》。這本書告訴了我許多關於昆蟲的知識,那裡我就向大家介紹其中我最感興趣的一種昆蟲——“螢火蟲”。

  螢火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昆蟲,它的肚子頂端會發出微弱的光亮,就好像肚子裡掛了一盞小燈。在寧靜的夏夜裡,經常看到它們在草叢中游蕩。

  它長著三對短短的腿,它利用這三對小短腿邁著碎步跑動。草叢裡飛舞著的藍瑩瑩的螢火蟲,像是從天上灑下的點點繁星。

  雄性螢火蟲到了成蟲時期,會長出鞘翅,就像其它的甲蟲一樣,而有的雌蟲則永遠都堅持著幼蟲階段的形態,無法享受飛翔的歡樂。

  螢火蟲有著色彩斑斕的外衣,它的身體成棕栗色,胸部是柔和的粉紅色,其圓形服飾的邊緣則點綴著一些鮮豔的棕紅色的小斑點,這就是可愛的螢火蟲。

  《昆蟲記》這本書不僅僅教會了我們怎樣觀察昆蟲,並且教會了我們怎樣識別昆蟲,並且更重要的是它還教會了我們要愛護昆蟲。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8

  作者用那生動活潑的行文,簡便詼諧的語調,向我們描述了昆蟲世界中的一幕幕。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還有,螢火蟲、螞蟻、蜘蛛、蟋蟀、毛毛蟲,燕子、麻雀……林林總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景象,涵蓋了關於昆蟲的進食、保護自我、養育後代、勞作、狩獵及生死,幾近所有的細節。

  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必須能夠明白得更多。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啟發:我們應當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我感興趣的事情應當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我的本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就必須能夠創造出奇蹟。

  《昆蟲記》不僅僅浸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學學他的精神吧!雖然我們不必須要像法布林一樣去探索昆蟲的奧秘,但我們能夠學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19

  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和生物學家,我早聽說法布林寫的《昆蟲記》名揚天下了。那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昆蟲記》,我喜出望外,心裡樂開了花。剛拿到《昆蟲記》,它就像一塊奶油蛋糕深深地吸引著我。因為裡面的昆蟲不但趣味並且生動:有可憐的鳴蟬、膽小如鼠的蛐蛐、可怕的狼蛛、五毒之首的蠍子、勤勞的蜜蜂、長毒刺的黃蜂……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些昆蟲的家庭生活、捕獵技巧和外貌特徵等。

  就說那可怕的狼蛛的產卵和母愛吧!狼蛛是節肢動物,身體主要分頭、腹兩大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蜘蛛之一。狼蛛有一個又小又圓的頭,頭上長著八隻眼睛和恐怖的毒牙,還有八隻長毛的長腿;腹是產卵用的。狼蛛真令人望而生畏啊!一年夏季的一天,法布林在一叢迷迭香的花下見到一隻挺著巨大肚子的狼蛛,這證明它既將臨產。法布林見了立刻用捏子細心翼翼地把狼蛛夾起,輕輕地放入一個既透明,底部又放著泥土的大瓶子裡,留作觀察。幾天後,狼蛛開始產卵了。只見它先在地上織了一張網,大小相當於一隻手掌。蛛網很粗糙,也不成形,卻相當穩固,之後,母狼蛛吐出一些更結實的絲,織成一個圓狀的白色球體。上頭留了個小口子;再把胎部對準小口子,產下一粒粒金黃的卵;;產完後,狼蛛把口子封上。最終,它把那張不成形的網用腳踹到一邊,把卵袋往身上一背,卵帶就成了它的無價之寶。狼珠媽媽把它的“寶貝丸子”保護得嚴嚴實實的,無論行路、休息、捕獵、逃跑,狼蛛媽媽與它的卵袋每分每秒都不離開。如果卵袋意外脫落了,狼蛛也會飛速地拾起卵袋。狼蛛的母愛真深啊!

  讀了法布林的《昆蟲記》,我明白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還明白法布林對昆蟲是那樣的好奇,所以才去專心致志地觀察、研究昆蟲。

  昆蟲記十八章讀書筆記 篇20

  雨果曾經說過:“法布林是昆蟲世界的荷馬。”在讀完《昆蟲記》之後,我深深地被法布林執著的精神所感動。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傳。《昆蟲記》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和特徵描寫得淋漓盡致,它集法布林終身研究成果與人生感悟於一體。

  這本書告訴我,人類並不是孤獨存在的,有許多生命陪伴著我們,如豌豆蟲,聖甲蟲,螳螂,大孔雀蝶……它們都是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部分,昆蟲也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

  在表面上這本書十分光彩豔麗,但是法布林在背後付出了多少艱辛和日日夜夜,這都是我們不知道的。不論遭受多少人的鄙視,他仍不放棄,為了《昆蟲記》,他耗盡心血,用畢生精力,譜寫了一部昆蟲世界的樂章。

  法布林曾在觀察毛蟲時,手不幸被毛蟲傷到過,過了很久都難以癒合,可是他仍堅持觀察毛蟲,對於一種昆蟲,他可以觀察幾個春夏秋冬,只為找到答案。

  法布林也細緻地觀察蟋蟀的一生,產卵,孵化,成長……而且對蟋蟀的卵作了細緻描寫:“卵殼似一隻不透明的白筒子,頂端有十個十分規則的圓孔,圓孔邊緣是一個圓帽,作為孔蓋用。”可見他對昆蟲的觀察多麼認真仔細。

  法布林研究昆蟲的動力,就是源於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