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讀書筆記(通用14篇)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通用1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正面管教》讀書筆記(通用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1

  正面管教,可謂是最近非常流行的育兒之法,今日受命於學校拜讀之下寫之如下之愚見。

  一、孩子是在追尋歸屬感中成長的

  我們再成長,我們卻忘記了曾經的我們成長的“坑”。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想確認的其實是爸爸媽媽是否真的愛我。這種愛,十分的奇特,它完全與家庭的貧富程度是區別開來的。為之父母的我們十分簡單又異常複雜的便是,如何讓孩子能感受到這份愛,給予孩子歸屬感。孩子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群體,從一出生確定與確信世界歸我,我心動而萬物隨我心動,慢慢變為我是宇宙的塵埃,漂浮於塵埃,如何找到依靠,這也是很多家庭出現問題的根本。在他們覺得是塵埃時,我們並未走進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是他可信任的朋友,家庭是他們的港灣。好的親子關係,絕對是有歸屬感的親子關係。

  二、承擔後果的能力

  當年,巨嬰國可謂轟動一時,“啃老族”、“巨嬰大母神”這些詞的出現正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沒有承擔後果的能力,或者說連根本的因——果關係都沒有弄清楚,就“被迫”長大,使得巨嬰們根本沒有行為能力。婚姻中最常被抱怨“雲老公”不就是我們教育的問題,從小沒有承擔過行為能力的後果,多數希望寄託於長大後他能明白,或者,父母總是為他們托起天,天大的事有“老子”頂,卻不知小時不承擔後果,生活總有一天會讓我們吃夠苦頭。責任感是從小培養的結果,是在承擔行為後果的總結。不去承當應有的後果,哪來的責任?

  三、我們厭惡著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卻又不得不重複他們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我小時候,每每覺得父母教育之不妥處,時常會心裡暗自想著:以後,我有孩子堅決不那樣。然而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卻無意識地去重複一些我們父母教育我們的不當方式,而這種無意識非常之可怕就是,你能明白,在這些不當的方式會帶來什麼傷害,卻還是不自覺地對著你的孩子在重複。這就需要你更多地去了解,有什麼其他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或許可以請你的孩子的老師,其他媽媽,看看相關的書,集思廣益。畢竟,教育孩子是比造宇宙飛船更加複雜以及困難的事。

  四、我們的語言是有力量的

  這是我們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我們忽視了語言的力量。我們生氣時,那些沒經過大腦的語言,能深深傷害到別人,這一點適合於對孩子也適合於夫妻,情緒腦發揮作用時我們都冷靜一下,再溝通。讀後感·這也是本書最喜歡的一個點,積極暫停,當我們被情緒腦控制時,不要想著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應該各自暫停、冷靜。

  五、孩子出來問題100%是你出了問題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我們為此感到生氣、沮喪、懊惱時,請停下來指責孩子,想一想,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的方式哪裡沒有正確,我們應該在修正中前行,而不是指責傲慢中失去了我們的孩子。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曾經的教育聖經都不斷被現今理念所不斷打破,所以,你還信你的方式能一條路走到底?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不斷磨合、改進,出來挨著石頭過河,行不出更好的方式。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2

  時光在書香中飄逝,《正面管教》這本書也伴著夏日的緩緩炎熱慢慢展開。

  書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看到這句話,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班的同學,他是個特別不合群的孩子,上課時永遠坐不端正,常常趴在桌上,並把椅子360度旋轉。喜歡插話,走路永遠不在隊伍裡,磨磨蹭蹭地落在班級後面,作業不按時交,訂正從來不按老師的要求寫……我跟他講了無數次的道理,也經常在下課後把他單獨留下來進行教育批評,可是大半學期下來,我的批評教育對他似乎不起什麼作用,每次在我教育他時都是低著頭,但常常是我在唱獨角戲,後來還是老樣子。因為我不認為他是一個笨孩子,所以我決定要在他身上花費更多的心思,爭取對他有更深的瞭解。

  我想起了正面管教裡的這句話,忽然領悟到,這個讓我如此頭疼的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正是缺愛的表現嗎?我決定用愛“收服”他。於是我在每一次的作業中都加一張用可愛的便籤紙寫的小短語,信中著重表現了其實我內心有多喜歡他,字寫得越來越有進步,今天又比昨天好了一些,告訴他他是我在班裡第一個注意到的孩子,我覺得他優秀又陽光,我相信自己的眼光,這一點從未變過!一段時間後,我明顯感覺到了他的變化,至少上語文課時聽課比以前認真多了。

  後來,我對他更加關心,有一次,他感冒了,但是帶的卻還是涼水,於是我就給他倒了一杯開水,還一天多次詢問他有沒有感覺好一些;而當我發現他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喜歡在課堂上玩憤怒的小鳥橡皮,有時還打擾到別的同學。思考良久,我讓他帶著所有的橡皮來我辦公室,在他疑惑時把我準備的兩塊嶄新的學習橡皮和他作交換,並在送他的橡皮上刻下提醒的話……終於,我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收穫,他跟最初相比有了極大的進步,聽課比以前認真多了,當然成績也突飛猛進,期末考試考了“優”。

  《正面管教》一書中“安排特別時光”一節中講到“放學後只要花幾分鐘作為給一個孩子的特別時光、就能幫助這個孩子感受到足夠的鼓勵停止其不良行為,儘管在這段時間裡並沒有提到不良行為。”我對此深有感觸,我們班裡有一個小朋友,上課極易分神,學習上很不踏實,試卷常常做的一團糟,小測驗的成績也不行極差。因為家長做生意,接小孩經常晚點,她常常是一個人在教室裡做自己的事的。

  有一次,我很偶然的發現不是值日生的他在很努力地去擦黑板並且整理講桌,我很感動,大大地表揚了他,並且跟她約定以後一段時間如果媽媽又來晚了的話我可以在教室陪她,我和他之間將有十分鐘的“特別時光”,孩子聽了很興奮,像和我共有了一個小秘密。事實上我也照做了,一開始他跟我聊天時很拘謹,後來在我的引導下越來越放得開了,她很願意和我分享自己的生活,甚至把他前一段時間狀態不好的原因是爸爸媽媽老是吵架的事都告訴了我……當然,在“特殊時光”的作用下,她進步非常大,不僅是成績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此外,書中還告訴我們要常常鼓勵孩子。說真的,有時我們會認為鼓勵並不容易,尤其是做一個班主任,通常由於心急很習慣以負面方式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作出回應,批評能促使孩子改善他們的行為,很少有人深想過批評帶來的影響。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幫助孩子的最佳方法就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批評,才不會再犯。而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要鼓勵。《正面管教》的作者一直強調,懲罰雖然能暫時制止不良行為,但不能永久地解決問題。只有透過鼓勵來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才能獲得長期積累的效果。這一點對班級裡的所有學生,都是可以發揮作用的。

  看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我受益非淺,從中學到了很多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努力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去,真正讓學生們受益。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3

  利用假期,把《正面管教》這本書拿出來仔細讀一讀,感覺不論對自己孩子的培養,還是對教學過程,都有很大的啟發。下面具體談一談我的感受。

  一、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我想這是這本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一個宗旨,如果我們能帶著這個前提走在我們教學的道路上,相信,我們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出現在大的問題,我們都能透過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決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來越糟。

  二、理解了以下四種錯誤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老師的關注時,學生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學生自己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師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學生得不到歸屬,但他至少能讓老師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這幾種發生在學生中的錯誤目的其實是他們行為不當的真正的內在原因,也是他們出現問題的內在驅動力。但作為老師,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學生們的負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實質,很多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實,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很多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的原因。如果我們老師能真正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東西,也許許多問題我們處理起來就會容易的多,也會更有效。

  三、自尊,一個容易造成錯誤的概念,讀了這本書,使我對我們以前常常掛在嘴邊的自尊有了新的認識。

  我相信,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學生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一場“給孩子自尊”的運動延續至今,內容包括我們課堂內外經常運用的讚揚、快樂小貼紙、笑臉以及讓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這些都可以是好玩兒而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於外在的他人的評價之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這一觀點我要好好的琢磨,並在我以後的工作中能不斷的透過改進而實行。

  四、孩子們需要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我們怎樣來“贏得”孩子。

  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住,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

  五、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如果我們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我們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老師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並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態度就會不同了,我們就不會以為孩子總是在故意搗亂,總是喜歡跟我們對著幹,而且也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六、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照著去做。

  七、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

  當老師記住了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時,我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學生們都是在愛的資訊傳遞中消除隔閡,增進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正面管教》這本書,是一本真正的好書,以後在工作中,相信它能引領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4

  初次接觸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在一個育兒群中一位媽媽分享的音訊,覺得這就是我想要找的方法,於是買了《正面管教》這本書,書的作者是美國教育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書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終生受益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樣的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例項,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經常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也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遷怒於孩子,也會為了節省時間而代替孩子做了許多本應讓孩子自己的事。一直以來我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和我自己都感到很難受,在孩子的眼裡,媽媽總是看我不順眼,在我的眼裡孩子總是不能達到我想要的樣子。

  那麼怎樣做才算有效管教呢?這就要回到書中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1、是否和善於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為基礎。“和善而堅定”代表了家長的態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記住這幾個字會讓我們與孩子的相處中變得更加平靜。

  從接觸正面管教後,我嘗試著把這個方法運用到生活中,剛開始還是會回到原來的方法中,於是就趕緊讓自己暫停,讓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以後,再去和孩子談談當時的感受,讓孩子也發表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發現更能把問題愉快的解決,還能想像一下下次發生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對待。有了平等的交流和溝通,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5

  家長要學會肯定孩子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把每次犯錯當做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學習,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愛。最好選擇在平靜的時候處理問題,這種教育方法既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教育自己。

  我們來看看嚴厲的教育方式:用嚴厲的方式管教在短期內是有效的,長期來說會產生四個反彈:

  1、憎恨;

  2、報復;

  3、反叛;

  4、退縮。

  這四個詞語是孩子所做的反應。

  越是嚴厲,孩子的自尊水平就越低,從而就沒有自律性。當父母盯著孩子從小到大學的時候,認為自己的任務完成了,其實孩子在那時是沒有自律的,全是父母逼迫自己做的不想做的事情。好比一根彈簧,不斷的積壓、把壓力放到最大的時候,父母放手的時候,就立馬反彈了,所以一到大學就懈怠了,就放縱自我了。試問家長是想要一個這樣的孩子嗎?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父母應該像個導遊一樣,去解讀、去告知。

  可以學著,用和善而有邊界的愛,讓孩子找到自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覺得有人愛。當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是在尋找歸屬感,希望有人愛。童年沒找到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會到成年後從配偶哪裡獲得。

  拜託了冰箱第四季,找到教育孩子的長期有效的正面管教方式:和善而堅定。

  當與孩子有正面衝突的時候,學會轉身離開,告訴孩子:今後每當你讓我生氣的時候,我都會轉身離開。我是充分的尊重你,等我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再回來和你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真正的自尊是讓孩子感到有價值的,如何贏得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愛的聯絡,當孩子表現出錯誤的時候,父母會說,媽媽曾經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可以告訴事情的自然後果,沒關係的。學會了什麼?

  把孩子的犯錯當作是學習,而不是譴責。如果一味的譴責知道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想劃清界限和孩子,你認為這不是父母的錯,我教過他了,其實是自我怕受到譴責,不能面對問題。讀後感·因為父母也有習慣性的不願意面對困難,這是一種自然性。但是當你能和孩子一起面對他所遇到的問題的時候,你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

  學會道歉,向孩子。真誠的道歉,尋求原諒,找到解決方法。任何一個家庭都會犯錯的,當孩子學會道歉的時候,家庭會出現很多修復的機會。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6

  鼓勵的方式有很多。

  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例如:班主任安排課堂上愛搗亂的學生當班長來管理班,交警叔叔安排闖紅燈的行人在路邊維護幾分鐘的交通秩序。

  作出彌補。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感覺與等值懲罰有點相似。

  安排特別時光。想起在《小王子》這本書中,狐狸請小王子馴養他的那個故事。“第二天,小王子來到原地。‘最好是在同一時刻赴約’狐狸說,‘比方說,你定在下午四點鐘來,那我從三點鐘開始就會感到高興。會面的時刻愈是臨近,我就愈發感到高興。一到四點鐘,我就會激動起來,興奮起來,我會認識到要獲得幸福是要付出代價的!可是,如果你什麼時候來壓根就沒準兒,那我就不知道該在什麼時候醞釀我的心情……會面就得有會面的講究。’”狐狸的這段話不由讓我們感受到約會般的美好心情。在家中,雖然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但是,哪段時間是真正屬於孩子的美好時光呢?安排一個與孩子共處的特別時光,讓一個時間從此變得意義非凡,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光也充滿美好的回憶。

  鼓勵自我評價。從肯定孩子的有點開始,鼓勵孩子對自我進行評價,從而改進不完善的地方。

  花一些時間訓練孩子。訓練孩子要注意:用清晰的語言使孩子明白該如何做,達到什麼樣的標準。用啟發式的語言幫助孩子改進。可以用充滿樂趣的遊戲方式來進行訓練。在我們改變做法之前,要告訴孩子。

  日常慣例表。在寒假,孩子制定了寒假作息計劃,其中包括起床、學習、睡覺、玩耍等的時間。今天上午,到了學習的時間,孩子還在玩得興高采烈的,我提醒他說:“接下來到什麼時間了?”他回答說:“作業時間。”說完,就去房間寫作業了。按照日常慣例表幫助孩子慢慢學會自我管理。

  啟發式問題。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試試抱一抱。有一次,小女在衛生間不小心摔倒了,她哭著走進客廳,坐在沙發上的我給了她一個擁抱。沒一會兒,她就不哭了,告訴我說:“不疼了,媽媽。”然後就去玩去了。擁抱好像是一張創可貼,能夠安撫受傷的心情。

  這一章的內容非常豐富,中心是讓我們牢記一點“鼓勵”,只要心中想到的是給予孩子信心,那麼就不會做出懲罰的事情。面對不良行為,要善於運用啟發式語言引導孩子自我發現、自我改進、自我提高。對於孩子不會做的事情,要花一些時間透過訓練讓孩子學會。在家庭中安排一個特別時光,感受家庭的溫馨,讓浪漫與愛駐我家。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7

  作者最開始提出了一個問題,也是很多父母和家長的疑問,即“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沒有在以前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的那種責任心和上進心了呢?”,對此,魯道夫·德雷克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的見解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經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

  這個給我的感想就是時代在變化、歷史在發展,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既往的經驗和觀念上面,育兒方面更是如此,若是父母故步自封、不思進取,老是想著“我當年沒有如何如何不還是正常長大了”、那怎麼有能期望小孩好好成長呢。再有就是不要拿著以前對待小孩的標準和尺度來要求現在的小孩,畢竟大家處的時代和文化環境都不同了,像是以前生活條件不好追求小朋友吃好喝好“胖乎乎”的,現在則更關注的是“健康”,等等。

  幾個比較觸動我的關鍵詞:

  和善與堅定。這是作者多次強調的對待孩子的態度。其中“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父母和老師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說教,並對孩子提要求。孩子們經常以抵制或反叛作為回應。多學習一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於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並增進孩子們的合作。

  行為不當。作者對行為不當進行了全新的定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他們抱有錯誤的想法”。

  不良行為。同樣,作者指出,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而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

  對上述3個概念加以深入理解,就能正確看待小孩子的所謂“不良行為”並加以和善而堅定地應對。當然了,具體到行動上面如何應對、怎樣應對還需要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共勉!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8

  來家有學童版之前,有人向我推薦過《正面管教》一書,我沒有看但很認同這個觀點。今天我依然沒有看,但是想寫個讀後感,因為我認為此書精華就在“正面”一詞。

  節前,我回復了一張兒童問題貼,當時就在想,這壇上多人推薦了《正面管教》一書多次,為什麼這個“正面”做得如此不到位?於是想借借他山之石。搜了一下關於這本書的帖子,卻明白了我初來此壇時面臨的狀況。

  就如同社會不公平問題的現象總結,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觀點:平等意識不到位。但是如何做到平等,卻手把手教不了,因為人多元。同理,正面管教意識也是一種認識,但是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一書中的事例和行為指南,首先應該是幫助家長們去理解什麼叫“正面”,而不是一種教條的行為結論灌輸。舉個例:小時候背“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可不是為了“天”只能對“地”,“雨”只能對“風”。否則,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就在這種唯一正確中給教沒了。所以,我不看書的內容,也可以寫自己對正面管教的理解,因為現實家庭情況可以不同,但“正面”的原則相同。

  《正面管教》這本書在進入中國後,還出現了一問題,國內營銷活動給這本書加上了不實之詞。比如:“正面管教講述的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對於那些愛心無比,現實中又因為管教孩子而無比心痛的父母親來說,這可是最好的廣告詞,但僅是廣告詞而已。豎立規則和界限,如果語言文字就可以了,還要監獄幹嘛?記得以前某偶像電視劇中有句臺詞“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嘛?”,說得正是這個道理。

  這樣的廣告詞,對於營銷父母們去學習學習“正面管教”是雙贏,但是對於教條思維的大腦來說,也伴隨著,世上有無負面管教作用(神仙手段)的虛妄認識。這不是該書應有的東西。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9

  作為一名普通的望子成龍的家長,我常常困擾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不十分明晰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達到圓滿有效。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是我學著作一名合格家長的過程。我透過與優秀孩子的家長、老師的探討,不斷地自我反省並改進自己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也讀了大家公認的育兒方面的一些好書。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剛讀完兩本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國外著作,心靈被觸動,深有感慨。這裡摘錄一段與大家共享:

  “魯道夫.德雷克斯把對待孩子時和善與堅定並行的重要性教給了我們。“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嬌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簡.尼爾森《正面管教》。

  對孩子的管教,我們作為家長或者老師,都應該避免兩種極端情形。孩子的要求和行為不論對錯全盤服從,過於溺愛與嬌慣的結果最終很可能培養一個寄生蟲;無論何種情形都由家長主觀臆斷,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無原則服從、過度控制的結果也只可能造就一個毫無創新力的應聲蟲而已。所以,我們應該在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的基礎上,找到一些易於被接受的處理方式,既讓孩子體會到愛與關懷(和善),又讓他們自覺遵從一些必須的準則(堅定)。相互的理解與尊重,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是講究技巧的。

  希望透過我們家長和老師的不斷自我完善與正面管教方式的實施,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集陽光、向上、富有責任感等諸多美德於一身之人。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10

  正面管教的書本中好多概念讓我意識到我傳統的觀念或者傳統的養育方面需要進行一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一次大變動。在書本中很多概念如同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如何與小孩子更加友好,親密的大門。

  “和善與堅定並行”。感覺上我在很多方面也是做到尊重小孩子的想法但是有時候讓我疑惑的是我是否讓他學習到了尊重或者尊重他人呢?書中說過“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但是如何去做到和善與堅定呢?

  我們總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說教,並對孩子提要求,孩子經常以抵制或反叛作為回應。孩子是隨時隨地的都在發展和變化的社會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簡單的歸結批評和獎勵,我們應該在讓孩子形成良好自我價值感的'基礎上,培養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和信賴。

  我們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願的配合,否則孩子就學會了透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失去了自我評價和內省的能力,從而逐漸被我們培養成“討好者”或者“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書中有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於我們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之後自己在生活中要將這些話語運用起來。

  有時候我不知道如何能夠去讓孩子感覺我們的愛吧。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怎麼做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小孩只有感受到愛後才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就如書中所說我們都會犯錯誤,所以更有益的做法是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表明了自己能力不足。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了可以透過犯錯誤來學習時,我們是否就不會介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呢!反而可以從錯誤中獲得有價值的幫助的機會!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夠照著去做。

  在我沒有接觸書本之前我會在女兒在一些犯錯誤的時候會告訴她:“早跟你說過了”,“讓你不要這麼做,你不聽”等等的話語,在接觸書本後感覺到我的話語是會讓他失去自信,不敢冒險,逃避事情,害怕等等情緒。希望自己之後可以告訴她:“太好了,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又可以學習了。”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接觸書本後我才知道所謂的不良行為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中。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權利之爭如此常見的原因。書中提出了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使我們瞭解到孩子是透過這些方式在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這樣我們之後可以運用這四種錯誤目的表從中尋找我的感覺對應上去從而她現在是透過何種方式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從而我們找到相對應的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他,從而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11

  作為一本風靡全球的教育類書籍,《正面管教》(簡·尼爾森)確實值得仔細品讀。

  《正面管教》是以“積極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根據作者的的實踐經驗,為許多家長和老師提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操工具。正如文題所示,書裡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正向教導”,它倡導教育者要透過鼓勵、感知孩子的感受等方式激發孩子內心向善、向上的力量,從而培養孩子具有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傳統的家教觀念是“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嚴格”成了必要的教育態度,“慈愛”變成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即使內心是慈愛的,然而,臉上還要端著嚴肅,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績時,適時的打擊,潑冷水,避免孩子驕傲。這樣的教育觀念直接導致了親子關係的緊張,對抗的發生。近幾年,隨著“正面管教”的興起,這樣的教育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可以說,隨著孩子接收知識渠道的增多,他們對於師長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崇拜和敬畏,因而,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只會帶來更大的阻力。《正面管教》所提倡的教育方法適時而變,比較符合當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性格特點。

  這本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教育結晶,其中有幾點讓人印象深刻。

  其一,《正面管教》指出,有效管教的有四個標準:

  一是教育態度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

  二是教育行為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三是教育措施是否長期有效;

  四是教育內容是否能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和善是指在教育孩子時,語氣要平和,不要情緒化。堅定是指教育時,家長或者老師要堅守原則,不能毫無底線,過於寵愛。而父母和教師在堅守原則時,不能過於強勢,態度要和善。良好的態度是溝通的前提,堅守原則和底線是教育的基石。

  作者一直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問題,是由於他們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假如教師在實施教育行為時,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歸屬感和價值感,那麼,教育行為是有效的。而哪些教育行為能為孩子提供歸屬感和價值感?作者提出,傾聽、共情,認同,激勵等行為能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判斷一個教育措施是否有效,作者指出,這要看這種措施是否長期有效。在孩子做錯事情時,很多家長會進行懲罰,之所以要進行懲罰,很多家長認為,懲罰是為了讓孩子長記性,避免以後再次犯錯。然而,尼爾森教授認為,懲罰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不能起到長期的效果,鼓勵或者幫助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起到長期的效果。有時候,孩子受到懲罰後,會因為生氣而不去反思自己行為,他暫時不幹“壞事”只是畏懼懲罰,而不是認識到問題所在。很多孩子還會繼續幹“壞事”,只是行為更加隱秘而已。教育不是看管,而是透過鼓勵,培養孩子形成自律。

  其二,《正面管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用的工具,即合作四步法。當家長與孩子發生摩擦,或者老師與學生髮生衝突時,可以採用以下四個步驟:

  一是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二是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

  三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四是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第一步是拉近兩位溝通者心理距離的方法。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產生矛盾,原因之一是矛盾雙方互不理解,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理解對方的觀點。教師只有理解學生的感受,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

  而教師在表達出對學生的理解後,還要表達出對他們的同情,感同身受能讓人產生感激之情,從而使對方放下敵意,平和溝通,這樣,溝通雙方也容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在與對方建立好良好關係後,教育者可以著手解決雙方的矛盾,教師或者家長可以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表達感受時,注意要客觀地描述事實和感受,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觀評論,例如,你可以說:“你今天在課堂上對我大聲地反駁讓我心理難受。”這樣的描述是比較客觀的。假如你說的是“你總是喜歡頂撞我,讓我很沒有面子”,這樣的描述可能會激起學生的憤怒,因為“總是和頂撞”這兩個詞是帶有評價性質的,會讓人內心不愉悅。因而,客觀地描述事實、表達感受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了困擾,從而理解教育者的教育行為。“合作四步法”的最後一步是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作者一直強調,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教育者要關注問題背後的原因,然後把重心放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放在懲罰孩子這件事情上。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需要教師或者家長引導孩子想出來,不是教師或者家長直接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三,《正面管教》提倡師生或者親子一起解決問題。尼爾森教授指出,教師可以嘗試在班裡召開民主會議,師生一起探尋解決班級存在問題的方法。具體操作是每一位同學提出一個本班急需解決的問題,教師在召開會議之前,選出一個問題,組織學生在民主會議上輪流發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說,問題一旦被提出來進行討論,這個問題可能就被解決了。尼爾森舉出一個例子,她說有一位老師發現他們班同學近段時間經常嗑瓜子,後來她提出這個問題讓大家一起討論,那次會議學生似乎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法,老師比較煩惱,後來有位學生告訴她,班級嗑瓜子的現象少了。她才意識到,原來問題被提出來討論後,可能就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而問題就被慢慢解決了。所以班主任可以和學生一起召開民主會議,解決班級問題。而在家庭中,家庭會議也十分重要,家長透過家庭會議,讓孩子參與到教育管理中來,慢慢變得自律,有責任心。尼爾森教授這種教育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雙方的,受教育者只有內化了教育內容,教育才能起到作用,而主動參與教育,就是對教育積極內化的過程。

  《正面管教》是一本十分實用的教育類書籍,仔細研讀,用心實踐,我相信很多教育難題會迎刃而解。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讚揚,書中說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麼什麼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讚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讚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讚揚嗎?

  帶著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瞭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著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於“別人會怎麼想,怎麼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

  這位孩子(長大後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常常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麼”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讚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瞭解到同一句讚揚鼓勵的話對於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讚揚和鼓勵。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諸多批判、期望、職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是我們為人父母、師長,可以、更應該採用的正確教養方式。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就是美好人生。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13

  當我們與孩子相處時,經常會因為孩子的不聽話,或者行為不規範,而去對孩子進行懲罰,懲罰的作用可謂是立竿見影,短期有效,但平日裡的懲罰累計起來,卻發現我們的懲罰在慢慢失去效果,或者說,只有加重懲罰的力度才能達到效果。日積月累的懲罰後發現,孩子的脾氣隨著懲罰越來越大,那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正面管教》裡提出,我們需要用堅定且和善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積極的暫停”就是孩子在犯錯時,我們可以去運用的一個小工具。

  我們都聽說過“衝動是魔鬼”,因為人在暴怒的瞬間,理性腦的蓋子打開了,人在此刻處於被“動物腦”控制的時刻,這個時候說出來的話就是氣話,做出來的事也是極具破壞性而且對解決問題是無濟於事的。所以,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意識到自己有脾氣來了,理性腦的蓋子即將要掀開了,要有意識的察覺並採取“積極暫停”的方法。

  適當的停一停,聽上去很不合理。問題都發生了,為何不立即解決,反而要求停止呢?可是這恰恰符合人的心理訴求。我們只有在情緒平靜的情況下,才能比較理智的解決問題。當我的孩子因為觸犯了一些原本定好的規則時,我會去指出,或者制止孩子,但孩子的反應很有可能是不認同,不配合。而他的不配合,就會引起我的怒火,開始罵孩子這不對,那不對,越說越來氣,這時的我簡直是點著的炮竹,如果他再做一點點錯事,我絕對是會忍不住想要動手懲罰他了。

  經過多次的努力後,我嘗試了積極的暫停,當我意識到自己在不停的嘮叨時,我決定暫時離開案發現場,去沒有孩子的地方待著,這樣的好處是,沒有孩子在眼前,你的理智腦彷彿在恢復過來,動物腦開始慢慢退下去。當我覺得可以再面對孩子時,我重新找到我的孩子,跟他說,媽媽剛才太著急,態度不好。我發現當我的態度處於平和狀態時,孩子也不那麼激動,而且也願意配合了。我想這大概就是“積極暫停”的功效。

  “積極的暫停”,不只是為了讓孩子感覺好起來,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感覺好起來後,一起商量計劃,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書中還提了幾點怎樣進行“積極的暫停”,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暫停去,讓他們自己決定暫停區是什麼樣的,放什麼東西。還可以讓孩子給暫停區取個特別的名字。當他們沮喪時,問“去你的某某區有幫助嗎?”讓孩子意識到暫停區的作用。還有就是做出使用積極暫停的榜樣,等我們自己沮喪或者生氣時,去我們自己的暫停區。

  也許家長們會問在孩子“暫停”時允許他們做些愉快的事情,允許孩子玩兒玩具、讀書、休息或聽音樂是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獎勵。大家會覺得孩子要遭到懲罰(感覺更糟)才能做得更好,當往往是當孩子們感覺更好時會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在你讓他積極暫停的時候跑了出來怎麼辦?是不是要繼續送回“暫停區”呢?實際上只要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了改變,就沒有必要再送孩子回“暫停區了”。

  我們要做的是要記住積極暫停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變行為,而不是用權力讓孩子吃苦頭,如果當時孩子自己選擇去他的“特別的地方”——一個他幫著佈置的地方——直到他心情好起來,就會更有效。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找到對自己孩子行之有效的管教工具。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篇14

  通讀《0—3歲孩子的正面管教——影響孩子一生的頭三年》這本書後,我將其操作特點概括為四項:無表揚,不懲罰,有鼓勵,設界限。人們常常把表揚和鼓勵混為一談。正面管教則建議父母可鼓勵,但不要表揚孩子。這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即“自我價值感”。本書第2章指出:“真正的自我價值感並不是來源於被愛、一大堆好東西,而是來自於擁有能給孩子帶來處理生活中的起伏和失望的能力感和適應能力的技能。”表揚會讓孩子把關注點從完成事情本身的成就感轉移到他人的評價上。但生活是殘酷的,不會永遠有啦啦隊跟在孩子身邊。鼓勵則是具有針對性的,只針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肯定。不懲罰,則是源於對孩子大腦及生理發育特點、階段性的瞭解。

  非常小的孩子,大腦尚在發育,對事情前因後果的理解力和經驗都很缺乏,尚未有成熟的判斷力和預見力,往往會做出一些令大人頭疼的行為。正面管教對此提出了一個“發展適應性”的概念,認為孩子不應因為其年齡而對應的行為而受到懲罰,這會打擊孩子探索世界的熱情。懲罰只會取得短期效果,久而久之,甚至會讓孩子養成自卑、懦弱的性格。然而,孩子的行為也必須有界限,這不僅是為了讓孩子能適應社會規則,更是為了孩子自身的安全。孩子需要反覆嘗試才能確認界限。正如本書第4章指出的:“任何一個有自尊的孩子都會感覺必須迫近你設定的界限,並且會時常對它們進行試探,只是為了確信那些界限是不可動搖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