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之百聞不如一見
成語故事之百聞不如一見
導語:百聞不如一見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多;聞:聽見。 後面用來比喻即便聽人說一百遍,也不如親自看一看,瞭解情況處理問題要多作實地調查研究。
聞不如一見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多;聞:聽見。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西南)人。他很熟悉漢初西北疆的匈奴和西羌族的情況,武帝、昭帝時,率軍反擊匈奴貴族的攻擾,勇敢善戰,任後將軍。宣帝即位後,封為營平侯。
公元63年西北羌族各部落奴隸主頭子會盟,聯合發兵進攻漢朝。宣帝先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義渠,部族名,當作姓用;安國,名)去征討,結果被打得大敗,一口氣逃到今居(今甘肅平涼西北),再派人向朝廷討救兵。
漢宣帝經過與大臣商量,覺得在將軍中只有趙充國最熟悉西羌的情況,可是他已經七十六歲了,還能出征打仗嗎?於是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徵求趙充國的意見,看這次出征派誰去最好。趙充國自告奮勇地說:“要平定西羌,我這個老頭子就適合。”
宣帝同意了,便問他:“老將軍這次出征,你準備帶多少人馬,怎樣去征服西羌?”
趙充國回答說:“百聞不如一見。兵難喻(音yú 於)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意思是說:聽說百遍不如親自去看一看。打仗用兵,很難在遙遠的地方作出估計。我到了金城,偵察瞭解了情況後,才能夠制訂出作戰的計劃。
趙充國到了金城,西羌人天天都來挑戰。趙充國吩咐將士們堅守營地,不許出戰。經過充分的.瞭解後,趙充國就先後四次上書宣帝,報告了自己征服西羌準備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屯田防守,一是著重勸化。對不聽勸化的頑固頭子,就抓住時機狠狠打擊。前三次上書,漢宣帝召叢集臣研究,都沒有得到完全的贊同,並指責趙充國遲遲不進兵,催促他發兵進攻。後來,漢宣帝經過再三思考,又覺得趙充國講的確有些道理,就把派去征討的各路騎兵撤回來,只留下趙充國在那裡屯田防守,開展各種工作,主要用教育、勸化的辦法,去征服西羌。這麼一來,果然很有效,西羌那邊很快就安定下來了。
後來,人們便把“百聞不如一見”引申為成語,用來比喻即便聽人說一百遍,也不如親自看一看,瞭解情況處理問題要多作實地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