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

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是增長才乾的一種好辦法,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1

  參加了高中語文新課程培訓,按照學習程序,利用課餘學習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知識,自己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轉變教育觀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必須更新觀念,尤其是教材觀。解決了教材觀才能談改善教學,才能談有效教學,高效教學,魅力教學。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新教材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礎,合理引導學生有選擇地選修,吃透教材,宏觀調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閱讀和寫作分開是新教材的又一亮點。引導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積累,然後多寫,採取多種方法促進學生在三個寫作序列練習中,養成良好的能力。寫作要遵循創作的規律,採用階梯式的訓練方法,進行系統的記敘文、議論文的訓練,讓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長,而不是搞高考應試式作文訓練。

  新教材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了明確的規定和具體的要求,不能隨意化,要作為語文課的一部分,做到口語訓練和課文教學互相滲透、互相促進。

  二、形成教師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期以來,對教學的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不看過程,導致教的過程“走過場”;對學習的評價也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或只注重記住結果,而忽視親歷親為的重要性,這是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講了兩千多年,“啟發式”教學早已寫進了語文教學大綱,至今我們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這與我們忽視對教學過程的研究、管理和調控不無關係。我想在教學中我們,一是教師要研究自己的教學行為,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思路,對語文教學過程實施有效地調控。二是要落實教學的具體環節,使過程“到位”,每個環節中還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和方法,並做到各種方式、方法綜合貫通,做到教學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師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和學習過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學習的有困難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四是要使教學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建構的需要,循序展開。五是要轉變教學評價指向,即由側重評價教師教的過程和藝術,轉變為側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三、教會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

  方法最重要,教會學生學習更重要,指導學法,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體系,督促運用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通向學習樂園的嚮導,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它才能引導你在知識的樂園裡遨遊。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對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是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成為課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認真備好課,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努力把每堂課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讓學生回味無窮,從心底裡喜歡上語文課。這樣,才能激起他們高昂而持久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廣大語文教師應抓住契機,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採用形式各異的激勵辦法和開展各項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時代的進步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又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先進的手段和更為廣闊的空間,語文教師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擴大語文外延。

  四、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

  我們知道一線教師任務重,時間緊,平時教學中的得與失往往在一霎那間忽閃忽現,即便有心勁兒也沒時間捕捉,沒功夫理會,於是教學失誤惡性迴圈,教學智慧轉瞬即失,教學實踐在費時費力中不見成效。而本次培訓,給了我們教師這樣的機會,有完整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給了我們教師這樣一個平臺,集中學習,同位次的交流和溝通,學員之間的交流撞擊出思維火花,互相學習,在反思中進齲特別是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的反思顯得最有價值。而作業的原創原則,也使大家的表達和思維的深度從艱澀走向了流暢,在這個過程中正是我們教師自己的積累和整合,也是我們教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們教師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們教師自己的提升和進步。

  我堅信:新課程改革,一定會讓學生接受到鮮活的語文,讓他們的大腦積極思維,讓他們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讓他們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於反思和總結,積累教學經驗

  重視模組學習、夯實各種能力基礎,養成學生語文素養。模組學習做到“教什麼,考什麼;怎麼教,怎麼考;怎麼教,怎麼做”,在新課程下模組學習與考試一定會一直體現“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這二十個字的高中語文總目標。所以,我們要研究模組,更要在教學實踐中以總目標為指導。要實現總目標,關鍵要轉變觀念。新課程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與以前的教育教學相比,更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注重有效知識的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終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就要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只有學生髮展了,教師才能更快的提高!模組學習,語文綜合素質的較量!要在較量中取勝,需要我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更需要我們自己提高綜合素質——終身學習。

  總之,前幾天的學習讓我感覺很充實,解決了很多我沒有想明白的問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給了我很多啟示,我更加相信課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課程條件下,學習和成長的學生,會成為學習的主人。當然我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到實踐中去尋求最佳答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2

  高中語文新課程重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在語文新課程的學習中,我頗有收穫。

  一、在語文新課程中我們應該面向全體同時著眼全面。

  語文新課程要求我們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針對一小部分學生安排教學計劃。教師給學生設定學習目標時,既要給優生髮展性匹配,即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識和新方法,讓學生感知最新資訊,激發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又要給中差生適應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斷獲得成功,逐步增強信心,形成學習上的良性迴圈。切實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備課包括教材內容的加工,課外資訊的利用,學生生活經驗的挖掘,啟發性問題和講解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等,都要統籌考慮。備課給各層次學生確定的教學目標,上課時還要機動靈活地落實。每節課要透過對學生的質疑、答疑、討論或練習等判斷學情,瞭解每個學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學有的放矢。依據層次目標,設計有梯度的問題或訓練題,要遵循以下三個前提:

  1、掌握學生已有的經驗或知識,使設計的問題和訓練題與之銜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

  2、能引起學習興趣,激發各層學生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3、使學生有認識上的困難,值得思考與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證使每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全面充分地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爭取大面積地提高語文教育質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讀寫聽說每一方面又有多種方式。讀,學生可以朗讀、默讀、讀熟;教師可以範讀,指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體驗和感受。學生也可根據內容略讀或精讀。學生精讀時要在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觀點和看法等,並在討論和訓練時,說或寫出來。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透過合作、討論、互助,排除學生對課文理解、領悟的障礙。在討論時讓學生見仁見智,遇到有價值、有話可說的問題,可引導學生辯論,活躍學生思維,在真實的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辯論雙方(或多方)必須要專注地聽,聽出對方的觀點,聽出對方的'漏洞,還要在聽的過程中觀顏察色,辨析語氣語調等;辯論時,學生必然要快速及時地組織語言表情達意,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等。課外語文讀物可以略讀。略讀課外讀物後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寫出來,並說出來與人交流,綜合訓練讀寫聽說能力。還可以把研究性學習的理念貫徹到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把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的要求,變成語文教學的具體環節和學生的具體實踐。

  二、運用多媒體裝置創設生動的情景,引起學生興趣。

  多媒體教學裝置具有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勢,特別在創設情景這方面。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為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就在於它能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學習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充滿好奇、疑問和探索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創造力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其實生疑、質疑、討論、釋疑等是思維過程的具體展示,也是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孔夫子說:疑慮,思之始,學之始。在教學中應該切實地把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真實而有序地展開。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獨立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在具體的語文學習實踐中,逐步提高觀察、發現、判斷、推理、概括、想象和創新能力。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四、注重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期以來,對教學的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不看過程,導致教的過程走過場;對學習的評價也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或只注重記住結果,而忽視親歷親為的重要性,這是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講了兩千多年,啟發式教學早已寫進了語文教學大綱,至今我們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這與我們忽視對教學過程的研究、管理和調控不無關係。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立足於過程的到位與最佳化。一是引導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行為,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思路,對語文教學過程實施有效地調控。二是落實教學的具體環節,使過程到位,每個環節中還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和方法,並做到各種方式、方法綜合貫通,做到教學流程合理。三是分層啟動,教師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和學習過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學習的有困難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四是使教學內容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建構的需要,循序展開。五是轉變教學評價指向,即由側重評價教師教的過程和藝術,轉變為側重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3

  一、我對新課改的認識

  我認為“語文新課標”是在對我國已往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套更具科學性與前瞻性的高中語文教改方案。雖然其中條目繁多,但我覺得是最根本的有兩條:一是彰顯了語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學健康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以往的語文教學功利性太強,為了讓學生擠過高考這個獨木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把一篇篇課文或美文像醫生解剖肢體那樣分割開來,然後逐字逐詞的去分析解讀,漢語優美的韻味和意境就在這樣的“肢解”中蕩然無存,原本應該充滿活力和生機的語言課也因此變得乏味枯燥,也難怪一些學生對語文作出了“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評價。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技巧的訓練,幾乎完全淡去了語文的思想教育功能。於此不同,“新課標”則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除了積極有效的努力促使學生知與能的雙重發展外,還必須注重對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激發引導與培養,新課標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百年意識,懂得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未來其個人生存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必須克服既往語

  文與生活脫節的現象,我們應該認識到,一切教育都應是出於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就語文的具體教學而言,聽說讀寫既是內容又是形式,語文不管教什麼,最終都要落腳到這四個方面上來。語文的教學效果最終也必須透過這四個方面來檢驗,所以對這四項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總而言之,我覺得讓學生成為一個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熱病人,然後能正確使用合理優美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也許就是這次新課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學嘗試

  1、激發興趣,注重課內知識的學習。

  有人作過的一個調查顯示,當前高中尤其是農村高中主體參與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高,多數學生認為語文課男學,難找到感覺,收穫感差,約有五份之二的學生上語文課經常不認真聽,思想開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課堂互動的進行情況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在課堂上,絕大多數教師仍以一問一答的集體提問為主,平均每節課學生參與活動時間大約僅佔八分之一,多數語文課仍然是教師“一言堂”。在調查中,幾乎所有老師都承認升學壓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點。這個調查結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們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還處於較嚴重的被動狀態,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的主題參與權實現不充分,教師沒有賦予學生參與的氛圍,沒有給與他們充分的時空,致使學生謹小慎微,獨立思考的意識與創新意識處於壓抑狀態。

  針對這些現狀,在新學期的第一講,我安排了一個課時的專題討論課:什麼是語文?怎樣學語文?透過我自己對語文的感悟,我首先讓學生明白了語文的內涵涉及現實的社會生活、人生命運、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學科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其獨特的美,它可以點燃我們渴望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慾望之火。我告訴學生,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也是我們棲居於這個世界的根基。一個人只有學好了自己的母語,才有可能學好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作為一箇中國人決不能拋棄對語文大美的眷戀。語文是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學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學習其它課程,何樂而不為呢?透過這次討論,我發現學生輕視語文的現象有所減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普遍較高。

  現在我們知道一套教材一統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對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這絕不是說教材可有可無,甚至棄置不顧。我認為無論選用哪套教材,都應該讓學生學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與水平,語文與邏輯性很強的數、理、化不同,教學中多上一課,少上一課,對語文知識的繼續學習影響不大。但不管怎樣也不能把文字變成課堂上的點綴。迴歸文字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對文字進行解讀、閱讀品味,挖掘文字中豐富、深厚的資源,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務。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體會解讀文字的快樂,改變以前那種“滿堂灌”的形式。如講《故都的秋》,在帶著學生抓住“清、靜、悲涼”分析了“庭院清秋圖”後,我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圖畫是怎樣體現北國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討論以小組形式展開,再選派代表發言。我只要最後點評一下學生的表現就可以了。這樣做既解決對文字內容的分析,又體現了新課標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開拓視野,注重課內外相結合。

  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僅僅是捧著幾本薄薄的課本來學習語文也太單調了,所以我提倡學生要立足課內看課外。進而對學生學習語文提出明確的要求:兩條腿走路————開拓視野,課內外相結合;兩隻手掌舵————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一顆心思索————感悟和薰陶。同時告訴學生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注重點點滴滴的積累。人生的路有多長,語文的路就有多長。對此大部分學生還是聽進去了,課內課外都做了很多的積累,平時該熟練背誦,該完成的訓練內容都做得比較到位,絕大多數人沒有出現“欠帳成長”的現象。由此我想,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想學習,而是他們缺乏一條進入學科大門的路徑。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找到這條路,並不斷鼓勵他們。

  3、注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除過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的文字,我也充分利用課本的內容作為閱讀的物件。在5本必修課本中,絕大多數的課文是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選出來的。對於這些文章我提倡學生要邊讀邊思考,邊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讀的越熟,就能夠越進一步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課文的語言熟記於心,才可能有一天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如《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剛開始我要學生起來讀的時候,學生讀得非常快。等學生讀完我做過這樣的評價:“大家讀的很流暢,但我感覺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們知道朱自清此時心裡頗不寧靜,所以在讀的時候應該”,“緩慢一點,低沉一點”,反覆了幾次之後學生讀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閱讀,我經常會給學生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這個學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閱讀的三本名著《大衛。科波菲爾》、《巴黎聖母院》、《家》讀完。前幾天詢問了一下:75的學生已經看完了其中的兩本。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準備再搞一個“閱讀沙龍”活動,給學生建立一個交流所讀書籍內容及心得體會的平臺,如果這個交流平臺得以真正建立起來也可以帶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除了讀名著之外還引導學生讀一些名篇名作﹑經典美文。我跟學生提出過這樣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讀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讀一篇文章,讀書必須要循序漸進。

  除此之外必修⑴還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資料《陽光課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為閱讀的物件。在讀文章的時候要求學生用圓圈圈出自己覺得用得特別精當巧妙的字詞,用波浪線標出自認為寫得好或自己特別有感覺的語句,並且有時會要求學生就文章自主設問,並從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後要學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適當的批註。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學生讀了文章之後我會進行相應的檢查:第一步我們只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與以及在閱讀時是否做標記、批註。第二步我們就檢查批註的字跡是否工整,批註的語句是否通順。第三步我們就尋找出批註得相對精妙的正面案例進行表揚,在給批註個體鼓勵的同時也給全班學生示範。第四步個別整頓批註不甚理想的學生。(注意:我們特別強調“個別”整頓,維護學生顏面,保護學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透過以上活動能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使他們在青少年階段打下一點“精神的底子”,好終生受益。

  關於“聽”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載了課文的配樂朗誦和語文相關的富有人文氣息和積極情感的歌曲(如在講《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關於歌頌母愛的詩歌時,放了《母親》這首歌曲);還有課外的配樂散文、配樂詩歌朗誦以此來豐富語文教學。我記得有一次在放一組幾首關於汶川大地震的配樂詩朗誦時,全班默無聲息,但我可以看見原本青春洋溢的臉上此時個個表情沉重,有的學生眼裡還不時閃出晶瑩的淚花。這充分說明學生已經進入到了文字所需要表達的境界,同時對學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是老師施教的物件,而是和老師一起經歷一段生命情感體驗的夥伴,這也體現了師生關係的平等吧。我總感覺語文教育更是一種生命教育,一個人生命的姿態、生命的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接受了怎樣的語文教育的方式與內容。所以我想用這些好的音訊素材使學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滿平等氣息、文化內涵的語文課堂上盡情的生長綻放。

  關於“說”方面,除了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踴躍發言,參與討論外,我也借鑑了目前在城市較流行的一個活動,那就是在課前設計“課前五分鐘演講”的環節,每天安排一個學生,不設主題,自由暢談。但由於效果不是特別理想現已擱置下來了。下學期我打算重新調整一下,蒐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把這個“說”的環節進行下去。

  語文課程改革培訓總結4

  透過《十年語文課程改革之路》培訓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這次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豐富了教師的知識面,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

  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結合我校的現狀,我認為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才的奠基石。現社會我們的學生一定要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為以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發揮更廣的想象力,從而顯示出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平時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普遍喜愛語文課,但有個別學生普遍厭學語文。為什麼呢?原因出在哪,我認為是教學的方式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進行認真研究,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缺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厭學語文課,可能存在這些原因:師生之間缺少感情交流,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在不自覺中移植到對語文學習上,長期以往便導致學生厭學語文。由於條件環境有限,在教學中只有一本書,一支粉筆,這些便是整堂課的教具,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的思想不夠集中,加上課業負擔沉重,繁瑣重複的讀、背、抄、寫成了學生的語文作業固定模式。

  針對以上症狀,怎樣才能激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我認為最重要的要做到這幾點:我認為教師一定要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親和力。尊重學生,不斷地調動課堂氛圍,使學生對教師產生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影響學生更專注的學習語文課程。我認為學生學習語文在於積累,主要反映在上課時學生一定要做好筆記,便於反覆研究思考,保持良好的學習方法。多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組織演講、知識競賽等,才能觸發學生寫作靈感,想象力一定有長足的進步。

  以上是我的幾點心得,也透過這次學習,發現自己在教學中存在不足,我一定要加強學習來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地提高,我將帶著收穫、帶著感悟、帶著信念、帶著滿腔熱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汲取專家的精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讓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更上一個臺階。為我們農村的教育事業做出最大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