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總結(通用17篇)

品德與社會總結(通用17篇)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社會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

  在這一學年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現對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注重指導,使活動能順利操作。

  對學生的指導,要從活動方法、活動要求、活動過程的組織等方面進行,使學生先學會操作,再從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知識,逐步形成能力。“小組學習”是我們常用的活動形式,透過這種形式,學生們學會了合作探討,培養了一種集體精神。但是,如果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不巡視、不深入、不啟發,只是在等待一段時間後要求結果,那麼,這種活動就流於形式了。所以,活動前要有明確的要求,活動中要善於發現問題,有選擇地加入到小組學習中,收集學生活動的情況,對於不會的、偏離方向的,及時啟發引導學生的活動中,老師不是旁觀者,或者說不介入,而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參加到活動中去,做好指導。

  (二)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絡。

  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

  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

  不同的教學內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於蒐集採訪和交流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於社會》中“行行出狀元”學習單元,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我採取了“採訪蒐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的學生的視野。

  2、根據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

  學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學生的知識形成有其階段性的不同。應根據學生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期與下期中都有對家庭生活關注的內容,上期的要求是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下期則側重於學生對家庭生活的參與和對父母家人愛的表達。因此,上期適宜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而下期開展實踐彙報活動更為合適。

  3、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遊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

  (三)反饋資訊,及時整理活動安排。

  在活動教學的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

  分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數學生的共同問題,那一定是我的教學組織中有什麼失誤,如果是個別學生的情況,我要從其活動過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問題,還是哪個環節的問題。而且,我希望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暴露問題,能交給學生們自己去解決是最好的途徑。

  (四)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實效性。

  活動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於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學具就成為玩具,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會損壞東西,互相責怪。

  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探討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2

  一、充滿實力的備課組

  我們備課組裡強手多:有理論涵養深厚、發展全面的盧亞蘋老師;有對教材鑽研較透、鑽研較深的章麗偉老師;有教學經驗豐富,認真虛心的俞華秀老師;有利用業餘時間認真查詢資料,不斷豐富教學資源的何秋萍老師……在工作中,大家精誠合作,共同探討,為了學生的成長無私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攜手共進的集體備課

  在備課中,大家就揚長避短,不僅貢獻自己的才智,也吸取他人的智慧。《思政》與《歷史》中有些內容是重複交叉的,如何把它們進行整合,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集體的智慧了。如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教學中,我們是把《歷史與社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三個原則整合進思政課中,這樣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知識就比較完整。

  在資訊社會,可供選用的教學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如何取材很重要。面對紛繁複雜的教學資料,備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我們不僅要考慮材料呈現形式的多樣性,又要考慮材料的運用應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這種注重以正面積極的、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材料來引導學生的教學方法能避免產生負面效應,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良好的品德。在多種形式的材料中,影片材料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但是如果我們發現影片資料拖沓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就棄之不用,代之以簡潔的文字材料或漫畫、圖片等。如在學習《共同富裕》時,我們就捨棄了《從貧困走向富裕》的錄影資料,而用“華西村與小崗村”結對的例子說明讓一部分地區和人先富起來的作用與先富帶動後富的方式,學生更能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

  三、共性中凸顯個性的時政演講

  時政演講是《思品》課教學的常規環節。當然九年級學生的時政演講與七八年級又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面臨著中考的挑戰,中考試卷題型重能力,所以我們備課組的老師都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選擇具有時效性的重大國內外新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新聞作為演講的內容。演講的成績作為期末結構評分的一部分(演講表現滿分10分,演講稿滿分10分)。具體到演講過程和演講稿的要求,根據各班級實際情況和教師的特點,又顯示了一定的個性。如章麗偉老師要求學生準備演講時先熟悉理論基礎,演講時把理論和時事結合起來,在她的輔導下,學生的小論文寫作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俞華秀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對重大事件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分析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何秋萍和盧亞蘋老師則鼓勵學生做成時政小報的形式,除了摘錄的新聞,還要有該生對該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評論,允許其他學生根據演講內容提問,要求演講者應答,允許學生之間就不同的觀點展開爭論。為了既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又不影響課堂教學,每次演講安排一人,時政演講的時間給予一定的限制(7分鐘以內)。透過這種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選擇處理資訊材料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夯實基礎的平時教育

  每個教師承擔一部分出題任務後,在進行試題整合時還需要仔細推敲,精選精練。我們更重視講評課堂作業、測試卷。要求學生認真訂正錯誤,講評完後,作業本和試卷還要再交上來進行批改,評價,以鞏固基礎知識。當然,學生的作業、測試、講評、訂正等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也為學生學習其它學科備戰中考節約了寶貴的課餘時間。雖然這樣做給我們增加了很多的工作負擔,但是我們無怨無悔。所以,當中午時分,我們辦公室常常有學生來訂正作業;當天色已黑,辦公室裡還燈火通明,我們總是批完作業或試卷才離開學校;當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違反紀律,我們也是各顯神通教育他們,有和學生個別談話的,有找班主任一起協商的,有透過家校通與家長聯絡的,有請家長來學校進行溝通的……總之,為了學生能夯實學業基礎,我們願意奉獻自己。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3

  本學期我任教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設計教學方案,紮紮實實抓教學。在工作中,我不斷反思,總結,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下面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加強理論學習,為課前備課教學指明方向

  抓好教學,掌握理論是關鍵。我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掌握本學科教學理念,我深知備課要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並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不同型別的課,認真預設教學,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懂得了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讀透教材,嚴抓教學,力爭課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在教學活動中,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學生展開活動。小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小學生獲得彼此聯絡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生有信心,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態度投入到實際教學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深感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導、帶的重要作用,努力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學最終實現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學有成效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講究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應求“全”,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生活動和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渠道多樣化,採用教師評、學生小組互評、自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並且評價講究及時、適度,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學習引導,充分地發揮評價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及時的表揚、激勵,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透過《品德與社會》課與班級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與生活學習興趣,並養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習慣。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加強專業教學水平。教師的專業即是教師之本,我將是具體的教研活動中,在教案編寫、課堂教學、課後反思等方面加強鑽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學水平,並透過聽課加強互相學習,透過撰寫反思、教學論文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更有趣、有效,更富創新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4

  小學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轉眼間,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即將結束。為了方便以後的教學工作,特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一、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透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透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三、動情用理,辯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辯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後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並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

  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透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5

  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定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定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透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6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共有學生72人,男生有38人,女生有32人,同學們團結互助,好學勤奮,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慾,熱愛班級體。但是還存在著所有獨生子女共同的特點—自私,無論做什麼事,都為自己著想,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其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其受益終生。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二、主要成績

  1、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全面把握目標,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3、在我的教育教學中,我隨時隨地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4、能夠正確對待成功,在取得成績或受到表揚時不驕傲,不斷進步。

  5、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

  6、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7、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8、聯絡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

  三、 存在的問題

  1學生和教師的 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化,過於敷衍了事。

  2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3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7

  本學期,我承擔了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件、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絡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啟用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

  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透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8

  綜觀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教材的全貌,都是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我們的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樂於交往,體驗快樂,形成好的生活習慣,並能有一個正確的生存態度和處事方法,可以說這一套新教材它很合適宜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對老教材已經過時的無奈和新時期的教學改革慾望都得到了釋懷,並有了一種欣欣然的暢快!

  本學期我堅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引和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是重在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上下功夫、構建生活課堂、規範學生行為習慣,抓好養成教育。

  二、是突出課改重點,深化教研內涵、開發教育資源、最佳化教學行為。

  三、認真學習,理論聯絡實際,掌握教材實質

  在備課過程中,我認真仔細地領悟著教學目標和綱要,一絲不苟地做著教學準備,並千方百計地從各個渠道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和課程資源,這一環節我從沒馬虎和懈怠過。我認真挖掘《品德與社會》教材培訓材料,進一步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具體的課例帶來了更感性的認識,從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制定好《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並認真實施。

  四、利用集體備課,體現課程理念。

  自參加課程改革以來,接觸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對教育教學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然而,理論如果不變成教學實踐,再先進也是沒用的。為了把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本學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質,尋找更符合學生的切入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動中去,提高學生的自豪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對教材精心策劃、反覆推敲,將教學思想、教學設計在教研組內交流。課後,結合教學反思,和其它教師的意見,在教研組內進行評點,分析。

  五、規範學生的品德行為,用校園文化薰陶學生。

  一學期以來,我們大力加強良好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從小、從近、從實、從細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並結合校園文化重建,把新《守則》、《規範》上牆,並設定一些富有教育內涵、學生易於接受的固定宣傳標語,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實踐,更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讓兒童的品德在生活裡萌芽,讓兒童的生活在笑聲中飛揚。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9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採取的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二、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中表現出的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紅花或激勵為主的語言反饋給學生鼓勵學生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三、取得的成績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學期初制定的目標,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本人將揚長避短,在培優補差方面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0

  轉眼間本學期的工作即將結束,一年級的思想品德課也圓滿完成了。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自己盡職盡責。依照大綱請求制定並施行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

  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究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覓有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果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協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使學生進一步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宗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順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義務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的形成。品德與生活課程目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經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取得豐厚的情感體驗、構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一步適應和參與社會的才能,掌握必備的根底學問。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結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維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經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進步,到達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1

  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能對事物作初 步地分析、推理、判斷和能力評價。教學中,應該讓所有學生參與評價,透過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能力,增強道德規範自我約束能力。

  (一)展開討論,相互評價。共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學生應多進行議一議,討論等形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

  (二)判斷正誤,提高學生的識別評價能力

  一、自我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為的形成,光靠個人經驗不行,還必須使學生集體都獲得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體學生動腦 、動手、動口參與情感體驗、行為體驗,從而豐富和加強內心體驗,並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變為自己的內心需要。

  二、自我督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的情感轉化後,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透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讓學生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

  當學生提高了道德認識,激發了道德情感,產生了行動動機之後,就要把正確的行為方式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當中去。

  (二)自我監督,克服不良習慣

  學生的良好習慣必須透過反覆訓練才能養成。

  三、自我做起,終身受益

  我發現許多學生只懂得接受長輩的愛與關懷,不知道關心別人,有的甚至從未想過回報長輩、體貼父母這一傳統美德。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講述父母愛我的故事。學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邊,感受最深,因而發言踴躍,從理性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緊接著我又讓學生進行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悔,讓學生說說平時在家裡是怎樣關心體貼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夠?你今後打算怎麼做?

  這樣,讓學生透過自我體驗,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後就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事。受到父母鄰居的表揚,更加堅定了體貼、關心父母的決心,不自覺又強化了自我體驗。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2

  這個學期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有較深的印象,對社會常識、科技知識方面的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入地瞭解,對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對一些社會問題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結這一學期的教學,覺得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方法可以發揚:一、要求學生上課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社會課堂上經常有一些學生提出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教師從來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圍繞這些課堂的生成資源來進行進一步的教學,這樣大大調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於社會這一門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教學第一單元:《講誠信,多合作》:本單元的主題與語文課本的第二個單元的主題不謀而合,所以,我充分利用兩本教材所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語文課本上的課文可以成為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上交流的話題,“品德與社會”課本上的故事又可以成為語文課的課外延伸。透過這個主題的學習,學生懂得了“遵守諾言、說到做到,就是誠實守信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守信用,人們才會信賴他、尊重他,願意和他交往。”

  二、用《品德與社會》的習題來給學生做拓展訓練,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使課本上的知識得到有效的補充。平時上課的時候明確要求學生當堂作好課堂筆記,對於要求掌握的知識劃記好,加深印象。期末與學生一起制訂複習的題綱,也便於他們快速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結合教材內容與國家大事精心準備課外閱讀資料,並開展相應的活動,透過閱讀與活動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透過大量翔實的歷史與現實資料直接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

  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如還可以設計更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展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對於個別學習興趣缺乏的學生可以採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他逐漸對社會學科產生興趣;另外學生對於社會知識的複習與鞏固還可以進一步加強。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並著眼於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3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從小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下面將本學期的教學做如下總結。

  一、取得的成績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三維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瞭解相關的民族文化。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沒有很好地與本地區的實際相結合,充分體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實性與社會性。

  2、沒有增加符合學生特點、來自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因為德育不僅僅在課堂上,它蘊藏在學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教師在平時沒有多注意學生身邊的事進行教學。注重學生周邊的事既教育了學生,也使學生增長了知識。

  3、沒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種資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是規定了一定的教學內容的材料,而教師是活生生的人,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鑽研教材,活學活用,而不是一味地死用教材。

  4、沒有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所提供的各種手段,把生活搬進課堂。

  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1、我將與其他幾位擔任《品德與社會》這門功課的老師建立合作研究的制度,促進被此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之間互相聽課,課後共同研討,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改進的策略。

  2、教師應該積極參加參與研討,互動式的研討和交流,吸取別人的成功經驗,提出自己的困惑,針對具體情況解決具體問題,不斷地積累經驗,加快專業發展。

  3、教師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

  4、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的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改正不足,繼續努力。

  走進21世紀,社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4

  一、指導思想: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宗旨在於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紮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2)班有54名學生,其中男生35人,女生19人。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們的求知慾十分強烈,這是完成品德與社會教學任務的有利因素。 四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合作和奉獻助人的精神。同時,他們也處於自我中心向他人發展的階段,他們開始喜歡交友,但在人際交往中,有的表現為比較封閉、退縮,有的表現為比較放任、攻擊,往往因為不會與人溝通而與他人發生衝突,其社會化發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礙。兒童許多良好的品質都是透過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因而,正確引導學生結交朋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觀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學會交往溝通的技巧尤為重要。四年級的學生對於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是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也相應出現了許多的煩惱,一些不良傾向不僅使學生們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其性格和道德行為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五個單元:有困難,我不怕、我們的快樂大本營、做聰明的消費者、公共生活講道德、大自然發怒的時候,在個人學習、集體生活、社群生活多個場景中,對學生進行了挫折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本冊教材的內容也變得更豐富,形式更多樣。教材內容充分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五個單元主題都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內容,而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個話題。透過這些話題,引導他們學會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指導行為,並使知識意義化、價值化。例:做聰明的.消費者。教材形式則活潑多樣,版式新穎富於流動感,採用了各種圖畫、照片、學生作品,既富於變化又從多角度豐富學生的感知,對話式的兒童語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親切感。例:我們的快樂大本營。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

  1、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2、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五、教學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1、定期做好家訪,及進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狀況,努力形成學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進的進步。

  2、教師要全面滲透激勵教育,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對後進生增加感情投資,用愛心哺育,用耐心教育,用恆心轉化。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5

  一、加強課題引領,促進有效教學

  我們教研組本學期立了一個新課題《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人力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研究》,因為我們認為教師要上好品社課,需要藉助“外力”,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而“人”本身就是最豐富的活的資源,一切與課程、與兒童有關的人員,都可成為學校課程實施的人力資源。《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我們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選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個點進行實踐研究,指向性更加明確,研究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透過研究,進一步加強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探索並形成具有本學科特色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我們在這個課題引領下,本學期也加強了這方面的理論學習,如《什麼是人力資源》、《如何開發教師資源》、《如何開發學生資源》和《如何開發社會人士資源》。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每節課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而社會人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老師課上多研究。我們對我們研究過的的區級以上的公開課進行了梳理。如金麗潔老師上的《成長的腳步》充分利用了家長這個社會資源,王麗萍老師上的《做個文明的消費者》充分利用了店長這個社會資源,官春敏老師上的《公共設施在哭泣》充分利用物業管理人員這一社會資源等等。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也進行了課堂實踐。如盛玉英老師上的《居家防隱患》,在教研組的反覆磨課修改的基礎上,研究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如:緊密聯絡學生實際,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景;尊重學生,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落實行為訓練,教給學生實用、適用的方法等等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的策略,盛老師還代表我們教研組上了一節高階教師展示課,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張春紅老師上的《我願小區更文明》,利用“文明小使者”評選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的“文明行為”進行評價,使學生的心靈有所震撼。課上利用小區的各種社會人士資源的行為給學生辨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陸老師上的《共同維護食品安全衛生》也充分利用社會執法人員維護食品衛生安全,向學生介紹食品衛生安全的重要。

  除了教研課,我們的教研活動也利用機會聽一些精品課,如高階教師展示課,錄影課。本學期,我們組內就再一次聽了顧丹鳳老師上的《感受綠色》,並學習區裡面的《品德與社會情感體驗教學模式》以及課例分析,並結合學校的課題進行了研討。

  我們的教研活動在實踐中反思,改變了一下以往的形式,提前一週把教研課的內容,包括教本、教參都印發給每位老師,並進行個人備課。上課老師根據自己的鑽研和備課組裡的老師進行研討,備課,提高教案的有效性。同時,其他教師在聽課的時候也有目的和針對性,而且在評課活動中能圍繞教學目標,圍繞課題開展評課,大家各抒己見,夯實教學基礎。採取了這樣的形式以後,老師對教材的把握明顯提高。

  近兩年來,區裡面在開展“教材解構”的學習和研究,我們頗受啟發,在區級學習的基礎上,我們在組內的“集體備課”也嘗試用“教材解構”進行備課,雖然我們的“解構”圖不太規範、但是我們正在努力著。

  本學期,我們再一次學習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改進課堂教學的措施》,並積極研討,提出了改進意見,提供給區裡。其中,我們的修改意見有一條就是根據我們最近學習的《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策略》,提出4、6、7條可以合併,其實都是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1、鑽研教材,善用文字資源,從教材文字中開發教學資源2、就地取材,善用生成資源從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中開發教育資源3、建立網路,善用社會資源從社會現實中開發教學資源。

  二、加強教學管理,規範教學常規

  加強教學五環節

  1、備課方面:以備課組為單位,每位教師分工重點備幾課,組內資源共享。在原始教案基礎上每人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對教案進行二度修改,對他人的教學設計進行點評,課後進行反思(不少於三分之一)。並且我們有健全的集體備課制度:教案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備課組、教研組加強集體討論備課,每學期學校檢查兩次備課,並做好檢查情況反饋,並在校園網上向全校公佈,幫助教師提高質量,確保備課有質量。

  2、上課方面:我們以推門課、教研課、展示課、彙報課等為契機,不斷研討、學習提高教師專業發展。

  3、作業方面:認真完成品社課的“活動作業”,真正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糾。根據學校學生自身的特點,老師還積極自行設計作業,最突出的如四年級的品社作業,我們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活動作業了。其他年級也在慢慢地努力著。

  4、輔導方面:我們品社組內有80%的老師都擔任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做到計劃、內容、人員、時間四落實,每週一次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品德教育和社會活動,如本學期開展的“萬花筒”、“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傳統美德”就是根據我們品德與社會學科和學生實際開設的拓展活動。

  5、評價方面:以發展性評價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診斷、矯正功能,強化過程性評價,做好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每位教師在《成長記錄冊》品德與社會一欄中,家長、學生、本人、同學進行互動留言。

  三、積極參加區、市級活動。

  1、積極為區站投稿,盛玉英老師的文章《 讓美育在品社課堂中詩意地“棲居”》 發表在區級站。

  2、積極參加《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育人價值研究》的投稿。

  3、積極參加市網路教研活動,學習徐匯的先進經驗,在各位老師總結的基礎上總結教研組建設和校本培訓方面特色以及有效做法,上傳網路教研平臺。

  4、王麗萍老師在區級開設講座《教學匯入技能》後,我們也在自己教研組進行了學習和消化。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研組工作也應該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我們將繼續加強課題研究,以課題為引領,紮紮實實地進行有效教研,有效教學。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6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

  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

  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品德與社會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一、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

  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與活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17

  本學期繼續擔任二、三、四、五年級品社教學,現在將本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教學內容和各個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後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一草一木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透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4、培養學生各種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培養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能遇到有困難的人去主動幫助,拾到東西自覺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在今後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