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語錄
俾斯麥語錄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語錄吧,語錄是指富有哲理與特殊意義的名人之言、網民言論、社會事件所產生的新詞條。還苦於找不到優秀的語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俾斯麥語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俾斯麥語錄
1、世間堂皇之物每每與墮落天使相仿:華麗但欠和平,計劃及努力卓越然不得成功,驕傲卻又憂鬱。
2、我們德國人,除了上帝誰也不怕,但正是因為對上帝的敬畏,是我們珍愛並維護和平。
3、笨蛋只會從自己的錯誤吸取教訓,聰明的人則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
4、我們的鬥爭只可能有兩種結果:要麼敵人踏著我們的屍體過去,要麼我們踏著敵人的屍體過去。
5、失敗是堅忍的最後考驗。
6、比起不靠譜的重點防護,還是全面防護值得信任。
7、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沒有障礙,人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8、信仰比知識更難動搖;熱愛比尊重更難變易;仇恨比厭惡更加持久。
9、世界上變革的最強推動力不是統治群眾的科學認識,而是賦予群眾以力量的狂熱,有時甚至是驅趕民眾向前的歇斯底里。
10、我們必須咬緊牙關,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則,我們將一事無成。
11、如果日爾曼民族不在強大到可以浴血保衛它自己的存在的話,它就應當滅亡。
12、人類的整個生命離不開三個論點:鬥爭產生一切,美德寓於流血之中,領袖是首要的、決定性的。
13、社會事業的不易完成,它的癥結所在,不在施行小惠,而在恢復民眾的權利。
14、尖頭的子彈勝過尖刻的演說。
15、國家的安全不能寄託於別人的恩賜上,歷史總是在軍刀上前進,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嚴,就需要有強大的軍備。
俾斯麥事蹟
早年時代
1815年4月1日午後1時,奧托·馮·俾斯麥誕生在普魯士的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他的母親威廉明妮25歲,這是她的第四胎,前兩胎早夭。父親費迪南德43歲,看到兒子呱呱墜地,他心花怒放。這時費迪南德差遣一名僕人騎快馬到柏林去了。次日正好是星期天,當柏林各教堂早禱鐘聲鳴響過後,人們可以在好幾家報紙上讀到這樣一則短訊:“我以萬分興奮的心情報告各位至愛親朋,我的妻子昨日產一男孩,母子平安,謝絕賀喜。勃蘭登堡申豪森費迪南德·馮·俾斯麥。”小俾斯麥的父親費迪南德小時入軍校,以前曾在腓特烈大王侄子的麾下與法國人打過仗,3年後退伍。1813年再次穿上軍裝入軍事輔助隊。費迪南德有個兄弟一直留在行伍裡,他參加了1813—1814年對拿破崙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次戰爭中他當上了將軍。
俾斯麥的外祖父路德維希·門肯在腓特烈大王和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朝中任過高等文官,當過普魯士駐瑞典大使,任過內務大臣。門肯家族是書香門第,一百多年來,他們在大學當法律和歷史教授或當律師。他們的祖籍是薩克森的萊比錫。俾斯麥出生後的第二年,他們家遷至波美拉尼亞的克尼普霍夫莊園,這是俾斯麥父親在此地繼承的3個小莊園中的1個。1822年,8歲的小俾斯麥在柏林威廉街139號普拉曼學校註冊上學。這所學校是由基督新教中歷史較為悠久的福音派牧師於1805年建立的。俾斯麥在學校裡很快就學會了游泳和擊劍,體操訓練使他的身體更加結實強健。學校還按照裴斯泰洛齊的設計,讓每個孩子在校園裡耕種一小塊土地。開始他和哥哥對突然離開家庭過獨立生活不適應。但畢竟是孩子,整日有一群年齡相差無幾的玩伴肯定開心。第一學年結束,俾斯麥的評語單上說:“該生性格開朗、熱情奔放,受老師同學們喜愛。”
19世紀初,德意志還是個農業國,有3/4的居民生活在鄉村。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和1815年對拿破崙的戰爭取得勝利,德意志的近代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柏林因工商而致富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名牌學校接受教育,柏林貴族們講究門第,大多不願讓自己的孩子與平民子弟為伍,他們不是另擇貴族學校就是在家延聘教師。威廉明妮將俾斯麥送到普拉曼學校,無疑使她的孩子如鶴立雞群。又一個學年後,俾斯麥顯得與同學們格格不入。這也有些像拿破崙小時候上學的處境。小俾斯麥越來越厭煩柏林的都市生活,渴望在克尼普霍夫騎上他的小馬到處漫遊。他在學校常常用紙筆推算施特丁郵車到來的鐘點和眼下離放假還有多少時日。這時與他為伴的常常是格林兄弟編的兩本《兒童與家庭童話》和《德國民間傳說》。
俾斯麥11歲時,第四個學年後,學校評語說:“該生今後必須剋制好發怒的習氣,在學校的娛樂活動中應注意適度,不能放縱自己,更不能對作業敷衍塞責。”最後一學年時,普魯士宮廷畫師弗朗茨·克雷格爾曾給他畫了一張肖像。它是一張半身的3/4側面像,頭微微向前傾,下巴微微收縮,一個結實的胖乎乎的小男孩,一頭亂蓬蓬的硬扎頭髮,鼻子微翹,嘴寬,雙下巴,招風耳,挺括的校服上翻出白襯衫領子,眼睛從右向左正視前方,一臉玩世不恭的微笑。
教育歷程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掌握多國語言的天才,併為其日後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愛好語文和歷史,他的語言天才這時正初露端倪。古典拉丁語和希臘語是必修課。他先學了英語,兩年後他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法語;他還能說俄語;懂荷蘭語和波蘭語;還懂一種小語種。在學習古希臘文和拉丁文時古希臘史和古羅馬史文獻就是他們的範文、教材;學習德意志史時他覺得輕鬆愉快,他覺得很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就是兒時在克尼普霍夫莊園聽老牛倌布朗德講過的有趣故事;英國曆史是一些和德國曆史不同的有趣故事。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格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了很多惡習,曾與同學進行過27次決鬥。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他卻並不滿意。雖然畢業後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
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議員生涯
這一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的命運徹底改變了。他首先是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2月中旬,易北河的凌汛到了。排山倒海的浮冰從上游堆移下來,若不及時疏導,就有可能在有河壩橋樑的地段壅塞堆集,大塊的冰凌和不斷累積的水壓有可能沖決河壩堤防而吞沒易北河兩岸的田莊牧場。每年凌汛都有一個月左右。俾斯麥倒是很願意接受這個挑戰,他心中還有一個榜樣,就是歌德在魏瑪當大臣時在易北河上流耶那也身體力行鬥過凌汛浮冰。因此他很稱職,很快樹立了正面的形象。他藉此機會參加了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2月聯合邦議會一位馬格德堡市議員生病,格拉赫兄弟要俾斯麥代表他作為薩克森議員,去參加在柏林舉行的聯合邦議會會議。俾斯麥的田產在申豪森和克尼普霍夫,它們屬於阿爾特馬克和和波美拉尼亞,按理他不能代表薩克森貴族。朝中有人好做官,小格拉赫給他扯了一門薩克森貴族親戚就上算了。1847年4月14日普魯士聯合邦議會會議開幕,俾斯麥於5月11日才趕到柏林。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時是1847年5月,俾斯麥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但就在次年,歐洲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魯士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次革命。
政壇發跡
1851年,俾斯麥出任法蘭克福邦聯會議的普魯士王國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185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立即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稱威廉一世。剛登基不久,威廉一世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當內相,因此並不履行。
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魯士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取得了絕對勝利,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2]
1862年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透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隨後國王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這個結局。他們會在我歌劇廣場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我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不死得體面一些?是死在絞架上,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我們必須抗爭到底!”從此,國王和他的首相間形成了一種十分特別的牢固關係。俾斯麥就任首相後,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援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他開始籌劃三場王朝戰爭。
鐵血宰相
1864年2月1日,普、奧聯軍6萬多人,火炮158門,在普魯士元帥弗蘭格爾指揮下,向丹麥開戰。7月初,日德蘭半島被佔領,丹麥無力抵抗,被迫於8月1日向普、奧求和,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接下來的《加施泰因公約》是俾斯麥的得意之作,這個“猜不透的迷魂陣”規定,石勒蘇益格歸普魯士管轄,與普魯士接壤的荷爾施泰因反而歸奧地利管轄,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應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里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俾斯麥以此為藉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1866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帝國樞臣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著德國統一。隨著俾斯麥加緊統一德國,普法矛盾越來越尖銳。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糾紛。普魯士做了些讓步,但拿破崙三世得寸進尺。當時在埃姆斯溫泉療養的威廉一世以溫和的口吻予以拒絕,然後將其與法國大使會見的經過用電報通知俾斯麥,讓俾斯麥對電報內容作必要的改動後發表。俾斯麥認為這是一樁對普魯士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提供了一個刺激法國宣戰的機會。在與軍方人士商議後,他當即篡改電報內容,使其帶上侮辱法國的口吻,並相信這“將對‘高盧牛’起到一塊紅布的效果”。7月13日電文一發表,便引起法國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決定宣戰,翌晨,法軍接到動員命令。同日晚,普魯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邦聯發出動員令。7月16日,南德諸邦也動員起來。7月19日,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此爆發。
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發起進攻。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反攻法國。在色當戰役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10月5日,威廉一世的大本營遷到距巴黎22公里的凡爾賽,百餘年來這裡都是法國國王的主要居住地和政府所在地。俾斯麥住在聖克盧大街普羅旺斯路一幢樓裡。10月19日,威廉一世在陸軍廣場舉行了閱兵式,以紀念萊比錫大敗拿破崙一世57週年。1870年11月以來,俾斯麥在考慮,或許統一德國的時候到了。南德四個大邦,包括最好分庭抗禮的巴伐利亞,都有了統一的要求,他們派了代表團來凡爾賽。然而,對法戰事正處在相持階段。歐洲大國有插手干涉的跡象,尤以英國為甚。俾斯麥抓住契機,建議召開倫敦會議。會議使英國獲得面子,俄國得到實惠,從而排除了列強對普魯士割讓法蘭西的干擾。柏林帝國議會壓倒多數透過,並宣佈德國統一,以便獲得大量賠款。[2]
他們派出了30名議員組成的代表團於12月16日抵達凡爾賽宮。兩天後的下午,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行政長官署大廳接見代表團。帝國議會主席,70歲的愛德華·西蒙致詞:“願陛下愉快地接過德意志的皇冠,以為我們的統一大業做出奉獻。”同時遞呈的函牘中,稟告議會通過了與南德各邦所簽署的條約,以及對憲法的兩處修改。議會還批給了政府1億塔勒。去年,因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反對此項撥款,反對兼併法國領土而被捕入獄。這位主席正是1849年那位國民議會主席,當年他曾代表國民議會推戴威廉四世就德意志皇帝位,而為威廉四世堅拒。俾斯麥給威廉一世起草的答詞,滿是空洞搪塞的官腔。但也可算得上一次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登基前的公開宣告。新的一年在炮轟巴黎外圍要塞聲中,在籌備德皇登基的緊鑼密鼓中到來。威廉一世告訴太子,在第一位普魯士國王加冕的170週年紀念日那天,即是1月18日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
俾斯麥剛當普魯士首相時,並無多大名氣,而且鐵血政策的出籠,還給他帶來了小惡名。普奧戰後他任北德聯邦首相,“鐵血宰相”有大名聲了;普法戰後,帝國宰相、中將、侯爵加身,“鐵血宰相”有了赫赫名聲,成了歐洲家喻戶曉的大偉人。但是這時在國內他的地位已有了隱患。
退出政壇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即位99日後,腓特烈三世即病故。其孫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執政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權力鬥爭中,俾斯麥漸明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於是,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2]1890年3月20日夜,世界各地都知道了這一頭號新聞——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辭職。
俾斯麥辭職或曰罷官後還在柏林待了9天。他到威廉一世墓獻了3朵玫瑰;拜會了腓特烈三世的遺孀;新首相卡普里維將軍就職的那天,他在皇宮做了示威性的亮相。威廉二世特地封俾斯麥為勞恩堡公爵,還將他晉升為陸軍元帥銜海軍上將。俾斯麥譏諷地說:“奇怪得很,皇上把出類拔萃的將軍任為首相,卻把輕車熟路的首相捧出來當個空頭元帥、將軍。老皇封我侯爵即是王侯殿下,還要公爵錦上添花?外出匿名?”9天中,慰問電報、信件、名貼、鮮花鋪天蓋地地向相府湧來。俾斯麥自嘲說,這是一級國葬。客人們也使他應接不暇,小邦君主、政黨頭頭、各國大使川流不息。此中也雜有不少幸災樂禍看風險者。3月29日,俾斯麥一家在民眾的歡呼簇擁下來到達勒爾特車站。儀仗隊和軍樂隊早恭候在此。列車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聲中啟動,俾斯麥眼前晃動的禮帽、頭巾、手帕、飛吻,漸漸遠去,它們全都像他的政治生活一樣,留在了柏林。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身後之事
1898年7月30日,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身後之事,俾斯麥預先都有安排。報紙公佈了1890年俾斯麥辭呈的全文。辭呈指斥威廉二世妄改外交政策破壞對俄友誼。俾斯麥去世時,威廉正泛舟夏天的大海上。得知訊息他立即從挪威海濱返航基爾,並電告赫伯特移靈柏林舉行國葬。8月2日,威廉抵達弗里德里希斯魯,假模假樣地向鮮花和花環叢中的俾斯麥遺體誌哀。至於國葬,只好免了。老頭早已選好此莊園一片針葉林中的一塊空地。威廉碰了一鼻子灰返回柏林。
7月31日,《帝國新聞》報道:皇帝陛下親臨弗里德里希斯魯,對上帝為實現德國統一和這一不朽的偉大思想而養育的義工——俾斯麥深表哀悼。對威廉二世,俾斯麥是至死不買賬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馮·俾斯麥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實的德國僕人。”
俾斯麥離世後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改革從此終止,德國迅速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