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通用6篇)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通用6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 篇1

  孔子有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作為一名教育新人,讀一讀我國五千年來教育的發展歷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國內最權威的教育史應當是華東師範大學孫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國教育史》。該書再版多次,全國發行數百萬,是國內以及國外學者專家研究中國各階段教育的重要資料,也是教育者從教的重要參考。

  下面來談一談我對本書的具體把握。本書將我國的教育歷史主要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第一,原始社會教育的萌芽階段;第二,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第三,封建社會末期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曲折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下又詳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狀況,下至村學社學,上至國學州學,描述全面且詳略得當。在這三個階段當中,第一階段屬遠古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教育萌芽並對文明的進步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程序卻十分緩慢,也是各個階段中時間最長,成效最小的一個階段。第二階段也就是從夏朝開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這一階段,是華夏文化繁榮大發展的階段,也是教育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朝代更替,隨之而來的也是文化的不斷替換與更新,有數之不盡的教育範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稷下學宮”等教育的直觀反映,也產生了不計其數的學術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釋三家最為著名,然儒家最終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統領文化和教育達兩千多年,創始人孔子也被後世奉為至聖先師、師之表率。本階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對於文化發展和文明程序是具有較大積極意義的,但到了後期,則完全淪為了禁錮人民思想的枷鎖,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以致最後被推翻,重塑。第三階段是從清王朝覆滅前夕到新民主主義社會,也就是從清末洋務運動到新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這九十年間教育的發展過程。這一階段是個階段中時間最短,但發展跨度最大的階段,也是中國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艱難過渡階段。在這九十年當中,中國社會經歷了多次歷史鉅變和社會革命。在動盪不安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的發展也是風雨飄搖,極不穩定。但正是伴隨著社會鉅變,教育也脫胎換骨,有了全新的發展。由落後的且嚴重阻礙歷史程序和文明發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進步到與世界大方向接軌的近現代教育。在這一階段中有幾點不得不提。

  第一,洋務運動和戊戌維新運動兩大運動中,早期覺醒的民族資產階級嘗試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權和改革教育,雖然最後都被封建反動勢力打壓下去,但是這畢竟是從無到有的突破,新式學堂和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教育滲入了落後的東方教育。

  第二,新文化運動,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知名學者教育家在尊孔復古的思潮興起時引導發起的,大範圍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文化革命運動。其中,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也是在國民受到西方知識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啟迪,以及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激勵,掀起的愛國運動。這一時期的大小運動都與新文化的傳播和新教育的普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第三,袁世凱復闢帝制。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竊奪革命勝利的果實,並公然復辟帝制,同時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思潮,教育界受打擊到極大的衝擊,已廢除的四書五經重新回到課堂。這無疑是歷史開倒車,無疑是要否定先進的教育成果而恢復到封建的落後教育,後來因袁世凱倒臺,這一趨勢得以遏制,歷史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

  第四,蔡元培改革北大。一代教育學界泰斗蔡元培於1918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大學前身為清光緒皇帝接受梁啟超建議所創辦的高等學府,旨在培養扶持新政的高等人才,從其創立到改革前,北京大學官僚氣息濃重,師生紛紛以入仕做官追求富貴為目的,輕學而重術。這一高等學府名不副實。蔡元培接手之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措施,改革校園風氣和學術氛圍。改變了治校模式和管理制度,新開設了不少學科以糾正輕學而重術的現象。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大學走在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前列。

  縱觀我國近五千年的教育發展歷史,幾乎可以說它是與華夏民族的發展史如出一轍。在古代社會,在相對穩定的時期,文化教育也無多少發展壯大可言,相反在動盪不安的過渡時期,文教發展反而愈加明顯,如春秋戰國時期,也正是百家爭鳴,文化繁榮的階段。每每到朝代更迭,文化興衰也是一個明顯的標誌。和平安定的時代,平民大眾只求安居樂業,故統治者所施行的文教政策也只需為安撫百姓培養順民,為統治者粉飾社會本質上的不公平和矛盾。然而,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不公和矛盾日益激化,明顯。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異軍突起,出現另一種或多種順應民意的文化,抨擊原有落後腐朽的文化。當文化上的交鋒仍舊無法解決社會矛盾的時候,經濟政治的問題也會同時爆發,最終導致政權顛覆,改朝換代。當然,並不是所有社會變革都是文化引起的,但它必定是主要或次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和飛躍並不多是太平盛世的產物。近代教育的飛躍發展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看過古代教育史之後再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毫無疑問,今天的教育相較歷史已經是發展空前了,然而,不及之處也屢見不鮮。當今社會的道德教育比起古人已經相去甚遠了,古人施教,其目的最終就是著落於道德教化,為人,處事以君子修養為標準,講求修身自律,並將德禮之教滲透於生活日常之中。以師為範,因規而矩。反觀現在的道德教育,已經逐步被獨立為一個學科,專門的教師,專門的教材,專門的時間施行專門的教育活動。我不禁想問道德教育是不是就被侷限在了這樣的一堂課上呢?暫且把這看作是當代道德教育上的一次嘗試吧。但其效果如何,過些年自有明斷。還有一點,起於隋唐,止於清末的科舉選拔制度給現代教育遺留下了不小的影響。我國的當代教育,考試仍舊是選拔和區分學生的主要方式,雖然和科舉相比,有許多進步的地方,但因考試衍生出來的應試教育與科舉的惡劣影響無二,這樣的教育使得學子空有學識而無實才,除了能夠做題答卷,並不善於應用所學,改善生活服務社會。久而久之,多的是滿腹經綸的所謂學者專家,少的是具有實幹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再結合當前社會的現實情況,超高速度的發展,理論家是不能支援這一點的。所以,打破應試教育,落實全面素質教育才是我國現代教育的必經之路。

  對於這本《中國教育史》,我也只能說是大致瀏覽了一遍,產生了以上這些感想。總體來說,我國的教育發展史對文明的進步依舊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今天的中國社會和文明也是已這過去的五千年為基礎而建築而成。去粗取精才能照亮我的教育前路。李世民也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讀過這本教育史,相信對我日後從教必是會有巨大幫助的。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 篇2

  工作之餘,以讀書來充實我的生活和知識,提高我的自身素質和教育程度。近期,我讀完了《中國古代教育史》。這部書透過對中國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介紹,瞭解中國教育發展歷史的脈絡和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通過了解從先秦諸子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對教育作用、教育物件、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認識。借鑑前人的經驗,加深對教育規律的把握。提高教育實踐程度。

  《中國古代教育史》是一部厚重的著作,不僅僅是它廣大厚重的裝楨,更是因為它對於我國漫長教育史的高度總結。當然,對於這部書的閱讀的收穫絕非一片讀後感所能概括,而且,我也無法對這部鴻篇鉅著做一個整體的感言。於是,我撿拾起閱讀過程中零星閃爍的思考的火花連綴成一片文字,姑且稱之為讀後感。

  當然對於“史”著作,(當然我所說的不是單純的歷史著作,而是涉及文學、文字等的著作)我早已讀過不少。《中國文學史》、《中國文論史》、《語言學綱要》等等不一而足。對於我國曆史發展的軌跡業已有了些微的認識。特殊是些特殊的時期,在腦海中總是有抹不去的印記,不時會憑窗默坐,品味一個時期的人文歷史,箇中滋味難以言傳。當我再次以“教育”的名義走進這歷史的時候,那種沉潛在內心的滋味不禁再次泛起,一些時期、一些人物、一些典故次第登場,給我以觸動。

  當我在“戰國時期的教育”中感受那個動盪時期裡私學發達、學術活潑時,我不禁想起另一個動盪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史上,兩個時期同樣演繹出百花齊放的光輝。諸子百家的著書立說,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共同造詣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事;魏晉文人造詣我國古典文學的第一次高峰,這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期”。這一時期的詩歌發達,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體裁和文學理論,同樣多彩多姿。三曹、阮籍、左思、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脁、庾信等等都是文學史上殘暴的明珠。兩個時期有著共同的繁華,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思想解放的文學、文化的發展。就是這樣的先入為主的認識讓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充斥期待。因為,我看到了戰國時期的教育的盛況。

  在戰國時期教育部分,我沒有讀到任何屠殺的資訊,恍若走進一個太平盛世。因為,這一時期的教育的盛況,讓我感受到的是士子們優遊的生活狀況,我看到他們自由的身份、看到他們獨立的人格,在那個養士的時期,我第一次看到知識分子的分量,也看到他們那份自信甚至可以說狂傲。“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孟子,不滿魯穆公待之以友,以為其應以師事之的子思,他們真正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當我走進齊國的“稷下學宮”時,便徹底被這個時期的教育氣氛所折服。管家舉行,私人主持的情勢給學宮帶來思想自由、學術繁華和人才競出的盛況。各派各家都能夠在這裡擁有一席之地,都能夠著書立說教育後學,激烈的爭辯,尖利的爭鋒,相互牴觸又相互交融。這不禁讓我想起蔡元培時期的北大,“思想自由,相容幷蓄”的辦學思想給北大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稷下學宮在數千年前便造詣了這一盛況。儘管這一時期也只能是曇花一現,但是,這一現確已經給我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讓我真正體驗到那個戰亂紛爭的時期裡,教育發展的春天。

  當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時,我的充斥期待的心情一點點地被侵蝕,我還停留在文學大發展的夢中,我以為這一個同樣人性崛起的時期裡,這樣一個同樣紛爭的年代裡,也會演繹出繁華的教育,可是,我看到了什麼?官學的時髦時廢,似斷又續;私學、家學的不平衡發展……我徹底地被這個時期所迷惑。為什麼?為什麼這樣一個教育廢毀的時期湧現那麼多傑出的人物?為什麼同樣思想解放的時期卻讓教育沉靜?

  掩卷尋思,我除了感慨以外,也留下些理性的思考。細心剖析兩個時期,不難看出紛爭表面之下的質的差異。戰國時期對於士子的器重,對於人才的尊敬不能不說是那個時期思想、教育、文學等等發展的幸事,更重要的是官方舉行教育卻真正給諸子們留下自由主持的空間。沒有大一統思想,沒有政治的壓抑,這樣一個看似紛爭的時期其實恰恰有其溫馴的一面。而翻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則不難看到血腥,文人志士的鮮血讓全部時期充斥可怕。思想的壓抑讓更多計程車子三緘其口,更不要說什麼思想自由了。最致命的恐怕就是門閥制度的流毒了,那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時期,有多少寒門士子的汲汲追求的豪情被澆滅,儘管這份憤懣造詣了詩歌文學,但是,投身教育的心早已死灰。這不禁給歷史留下遺憾。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 篇3

  在中國近幾千年的教育史上,湧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者。這本書對中國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對教育家也給出了簡單的介紹,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個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國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氣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傳了數年,經久不衰。他的教學思想是非常豐富的,包含了很多有價值的教育主張,而且還包含了深刻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即使從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現在,中國社會已經發展了兩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對於當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學原則仍有深遠的意義。

  幾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且在學習過程中,要有三個環節,即:學,思,行。還提到了一些教學原則,比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並重等等。記得初中時就學過《論語》,上面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就是說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乏不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思結合,不偏不重,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這對我們的學習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透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將學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只有透過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印象。這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極為需要的。

  至於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氣小了很多,但是經歷過考研的人至少都會熟悉一些。他在哲學史上是有名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為基礎的。學哲學的時候一直就有一種印象在頭腦中存在著,就是覺得王守仁是個“壞人”,當考試時出現在選擇題中的時候,一見到這個名字,就會想到主觀唯心等等。但是現在這些想法已經得到改觀了。

  王守仁一生對教育十分關注,他將自己的哲學思想貫穿於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獨特的視角對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主張,這在整個封建統治時代都是非常大膽和有創見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例如,他強調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並且王守仁堅持了我國古代儒家教育的傳統,把道德教育與修養放在學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實這樣做對於我們的素質教育是有一定啟迪和幫助的,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修養素質。

  他還多次提到了循序漸進,並且還強調了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資質、個性、長處、短處給以不同的教育。他的這種主張是應該肯定的。其實因材施教這一說法,孔子的教育原則裡都已經提到過。說起因材施教,就想到了當前的教育現象,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是始終成效不是很顯著,幾千年錢提出的教育原則,到現在也沒有好好地實踐,不能不說這是教育的一大遺憾。

  陶行知也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一位教育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人民教育事業,提出許多教育理論,比如生活教育理論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事業有很大的歷史和現代意義,特別對於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其中他的素質教育思想,對於我們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質教育,有著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他還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還提到了對教師的一些要求。將來我們很大可能就要成為教師,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師德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他曾經說過必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若一任學生趨樂避苦,這是哄騙小孩子的糖果子,決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這句話原本是說老師用來教育學生的方法要樂學和苦學相結合。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是適合學生用來自我教育的。尤其是對我們這門不很成熟的學科的研究生來說,更是具有教育的意義。

  只有我們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我們才會繼續地鑽研,只有我們能苦學,能夠坐下來深入地理解並體會專業的`精髓,甚至創新,才會讓不夠成熟的學科慢慢地走向成熟!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 篇4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學問》中提到:“讀史使人明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瞭解國內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種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當然,僅粗略讀過《中國教育史》的我遠未達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識具有力量,歷史的確讓人深受啟發,我深刻認識到兩點:

  首先,教師應具備批判性思維。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清末新政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全盤否定孔教直至後來的全面推崇“西學”都是走極端的體現,倡導者雖出於改良社會現狀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說矯枉過正了。或許如陶行知先生那樣,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結合我國當時社會現狀,在理清“教育”與“生活”關係之後,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國實情的教育實踐理論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種資訊包圍的時代,批判地看問題,批判地接受資訊,批判地採納各種教育教學理論,不盲從,不生搬硬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選擇、有效地實踐,這是多麼重要。

  其次,教師應有開闊的視野。近現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樹的人,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蔡元培、梁漱溟、陳鶴琴、陶行知等無不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進教育思想又關注國內社會現狀、善學善思的才學滿腹之人。身為教師,我們當向前輩學習,敞開心胸,不僅關注教育領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個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學習範圍不侷限於當前的方寸之地,開闊眼界,吸收並蓄。這不僅為提升個人素養,更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一絲精彩!

  上世紀60年代,法國教育人士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思想,他認為接受教育並不只侷限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教育應貫穿於人生的各個階段。這一思想在世界產生深刻影響。我想教師基本是我一生的職業了,我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書”教好,可是,沒有廣博的知識,沒有深厚的積累作基礎,教好書談何容易!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然而“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 篇5

  一讀起

  看到一文,認識到一人,無論其聞名與否,想說起時,總覺得無從下筆。那種置身於茫茫迷霧中的蒼茫感,迫使著我在尋找著一條走出的路徑。當一種框架的思想在逐漸產生之時,便尋思著構成框架的經、緯與血脈該是什麼。於是,史便成為一條清晰經線存在。

  二讀法之悟

  曾計劃著,按照以往的看書習慣的話,估計在規定的時間內難以讀完,還會剩下一百多頁。沒有想太多,或許就是因著一種喜歡的緣故,便只管看了開來。沒有想到,提前完成閱讀任務。

  想起曾經和同事開玩笑地說“要訓練提高閱讀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書。現在想來,或許,是因為專攻的緣故,這一想法有希望成為可能。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沒有如以前一樣同時讀幾本。而是在看此書很累或沒有感覺之時,看一些別的書,這樣的閱讀體現了主次分明。以一本書為主要內容之時,睡覺前思考與醒來時在被窩裡的閒暇便成為了了消化與思考的時間。把一本教材當作小說來閱讀,雖然這樣的閱讀過程會丟失好多,不過,在以理解為主要記憶方式的我而言,或許,這便是對於知識的一種最好吸收方式。不為著什麼,只為著自己喜歡,只為著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許,這樣的放鬆狀態下的閱讀,因為著專一,而成為一個思考的整體,或許已在大腦中進行了相關的儲存。

  三在讀之思

  1換一種眼光看

  喜歡中國歷史,一直是站在讀故事與背誦的角度去看,作來一種靜默的知識存放在了腦海裡。從教育的角度去看時,體會到的是教育與中國各階段社會命運的密切聯絡,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關於中國教育與革命的關係的實踐,證明了教育對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依賴、影響與制約。

  報考藥學或中藥學專業的人員,成績有效期內專業科目未全部透過(且報考條件相同)的,可以修改專業,保留原檔案號和公共科目成績,否則不允許修改專業。

  第一條 為了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制定本條例。

  從儒家思想統治中國的歷史,可以看以曾經使中國一度興盛,一度又因為宋朱理學的滅人慾的極端而成為中國的桎梏。於是,以太平天國的代表的便舉著滅孔反儒的旗幟試圖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實現。在事實的不斷證明中,作為封建統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卻又被搬了出來。兩次鴉片戰爭的外來侵略, 使得清末的洋務運動一度促進了中國的發展。然而,穿著鞋走新路的尷尬終於被新文化運動所替代。

  換一種眼光看歷史,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種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總是隨著社會的現實需要而存在,其適合與否,總有社會這部不斷前行的機車來選擇或淘汰。

  由換一種眼光看歷史,想到如何換一種數學的眼光來看生活,如何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許,在以歷史,以生活事件為主幹,以教育,以數學為輔線,各自構建起一個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絡的網,是一種轉換角度轉換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運動為什麼能夠成功?

  因為有著位於教育先列的教授們所指導,還有著以北師大為代表的相當數量的愛國青年在影響著,實踐著。

  由新文化運動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個性與自由”的啟蒙運動,在那時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愛”為何沒有真正實現?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個性為目的文化啟蒙運動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嗎?

  3對康有為,陳獨秀等的認識改變。

  在以前所學習過的歷史中,一直把康有為作為變法失敗的逃亡者,而與梁啟超作以比較。把陳獨秀作為右傾投降主義的一員來看。連同那胡適,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而有著一種近乎於不屑的那種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為考學所背誦的歷史與政治知識,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許,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進歷史的長河中,伴隨著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開放性思想,認識到康有為、陳獨秀都在某些方面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對於無知,對於歷史從屬於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當下生活的每一個點都是向前前行的著的歷史車輪中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點。“歷史不相信思想,歷史要的是行動”,或許,所有的功過是非,只有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中才能更加顯現。

  在一節美術課上,老師讓學生們把自己的夢想畫出來。等大家都畫完後,老師指著牆角的一片區域說:“下面我們請最可愛乖巧的女生展示一下她的作品。”這時.坐在牆角的一個學生站起來,剛要舉起自己的作品時,老師說:“青青,老師說的不是你,應該是小文同學最可愛乖巧。”老師說完後,青青忍住要掉下的眼淚,環顧了一下四周的同學,怯怯地坐了回去。老師的做法。

  4為什麼禮會成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寶促進了日本的先行,卻沒有給我國帶來後來強盛?

  在閱讀的過程中,這一直是困惑著我的一個問題。當讀到唐朝的大度與教育的自由與紛繁現象之時,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對於中國的發展那種無形的推動力量。可是從宋朝開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當時的統治者也都在努力著藉助事教育來實現國家的富強與繁榮, 但是,又都以維護其統治作為根本。後來,這種思想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的是鴉片戰爭的暴發。當世界已在進行工業革命時,我們還在拿著大刀揹著八股文。

  考生離開考場時必須交卷,不準攜帶試卷、答題卡、草稿紙離開考場。提前交卷的考生應舉手向監考員示意,待監考員收卷後,經允許方可離開考場。離開考場的考生,不準在考場附近逗留和交談。

  單純站在教育這一方面的理解是狹隘的,但是,可以從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國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與荀子的思想,使我對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說歎服中沉醉。

  看完中國教育史,看到現在所實施的各種教育制度,很多都能從祖先那裡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叢生。不禁在想,中國的教育改革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到底發展了多少?中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麼?

  其實,為誰而活這個問題的兩個答案,是兩個層次上的答案,任何把個體的小原則上升為普遍適用的人生準則的時候,都是危險的。康德當年運用理性去批判理性,肅清了一個時代的思維弊病,為新的科學的形而上學尋找到了可能,關鍵的一步就是重新審視了理性的適用範圍,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或許有啟發意義。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裡,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站在書本的角度,站在中國的角度,只能從一個固定的方向來看,走出課本,走出中國,在比較的體系中,或許,會更清晰些。

  從迷霧中走來,再向著新的迷霧走去!

  中國教育史心得體會 篇6

  “30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是靜悄悄的,讓我娓娓道來——

  第一:師生之間的變化

  “教師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專業,教師要熱愛學生,好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情懷,要有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我國教育中師生關係的變化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傳統的教育方法隨之也發生了變化。我們雖然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教育,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中華人文精神豐富人類歷史文化寶庫,但毋庸置疑,教育發展道路今天,新的師生關係就傳統的教育和新時代的教育紀委不協調,在新課程背景下我看到了新型的師生關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從古人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思想,到五六十年代,小學教師提出“母愛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構建的素質教育模式——和諧教育,乃至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異曲同工。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從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入手,以積極的情感為動力去推動認知學習的。

  這些年的變化都是圍繞這如何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係讓孩子更願意去學習去探索,加強感情溝通,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一線教育忠我深有體會,一個學生是否願意上你教授的科目就是看你是否跟學生有了情感上的溝通,只有瞭解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孩子很願意上你的課,期盼上你的課,也有很多教六年級的班主任深深地體會到青春期的孩子不好教,不懂得尊重學生,確實,在過去,老師為了在學生面前樹立起所謂的威嚴,往往會使用讓人難以理解的手段,要知道,得不到尊重的學生,他們會尊重自己的老師嗎?我認為是我們老師太不瞭解我們的孩子,如果在拿出以前的教育方式一味地批評相信這些孩子根本就是跟你對著幹,還像以前在門縫裡偷看然後抓著學生到辦公室使勁批,這種不公平的關係,勢必讓學生討厭老師,只有做到了相互尊重。現在看到了心理學這門課走進了學習每個老師都是心理專家,對每個時期的學生用每個時期的方法,效果很顯著。

  第二:傳道受業上的變化

  小學課本中有一則寓言叫《狐狸和葡萄》,很久以前我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孩子都是聽老師講的。到了2021年,我第二次講這篇課文。剛剛提出問題,孩子就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是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瞭?仔細一問,孩子擁有了更多課外的學習資料,能自學了,這對老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2022年,我第三次講這篇課文,剛講完,一個小朋友舉手提問了。他說,老師,狐狸無論怎麼樣都吃不到葡萄,它找一個藉口放棄了,不是很快樂嗎?如果它一定要吃到這個葡萄,不是很痛苦嗎?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小朋友還說,我從網上看到,醫院裡有一種療法叫“酸葡萄療法”。“網路時代,孩子們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遠遠超過了我的想象。這就是學生的改變推動教師的改變、推動教育的改變。一個合格的先生首先要成為永遠的學生,不斷地學習”。

  第三:學校硬體上的變化

  在以前每個學校的計算機的數量很有限,哪還有計算機這門學科,現在呢,每位老師一臺,還有計算機教室,保證每個上計算機可的孩子們都有電腦用。

  每個學校還配備科學實驗室,所有的實驗器材很全面,圖書室琳琅滿目讓孩子們知識的海洋裡遨遊。

  第四:學校環境的變化

  以前的校園都是水泥地孩子上體育課遊戲都會有體傷事故,引出很多的麻煩,現在每個學校的操場都是塑膠跑到,有效防止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我已經退休,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一個好老師標準,是能為孩子燃起一盞向上向善的心燈。教師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行,更是關乎學生的一生,關乎民族的未來。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湧現出來,他們用愛與責任,詮釋出三尺講臺的全部內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