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田園的陶淵明真的很貧苦嗎
歸隱田園的陶淵明真的很貧苦嗎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歸隱田園的陶淵明真的很貧苦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很多人一直以為,陶淵明辭官歸隱以後,就成了貧下中農,生活質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時揭不開鍋還要去討飯。梁啟超甚至說他“不過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民”,“真是窮到徹骨,常常沒有飯吃”。
其實,陶淵明的祖輩已仕宦三世,是潯陽的名門望族,陶淵明出生後,雖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為有家產田業的官宦門庭。歸田後,詩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閒居、園田居和南村等處,田莊別業則有西疇、南畝等處,遠不止“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歸田初,陶淵明在家飲酒賦詩,琴書自娛,生活清閒。這時的詩人,過的是舒適的文人閒居生活。50歲以後,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再加戰禍綿延,境遇確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常著文章以自娛”,勞逸結合,也不是一位赤貧的農民。
陶淵明晚年的《乞食》詩被很多人看成他淪為乞丐的重要證據。但清人陶必銓指出這是借韓信乞食的故事以起興,故題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詩人晚年遭災時所作,並非反映其平時生活狀況。詩人寫此詩的.意旨,主要是讓子孫後代瞭解他在貧困的情況下如何勵志苦節。
陶淵明的晚年,與有“五斗米”俸祿的時期相比,生活狀況是有變化,但他除農業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資,還有顯貴的饋贈。至於故人延請,新知相邀,飯局一直不少,給詩人的資助也是司空見慣的了。所以,魯迅先生就斷言:“縱使陶公不事生產,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淵明確實敘說過自己的清貧景況,並寫有相當多的嘆“貧”苦“寒”之句。其實他的“窮”,只是比起祖輩來要“窮”,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窮”,比起門閥世族的鉅富來是“窮”。但是,他絕非一貧如洗,與真正的貧農相比,則要小康得多。
拓展:陶淵明故事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東晉高官,祖父是知府。然而,由於他還是個孩子,他不喜歡官場的習慣,專注於閱讀。
陶淵明年輕時,常在家門前種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樹蔭下看書。當他在快樂的地方讀書時,他甚至忘了吃飯。當有什麼事使人悲傷時,他用酒來淹沒他的悲傷。這家人很窮,沒有錢買酒。沒關係。它是由它自己的朋友寄來的。所以只要喝酒,喝醉,睡覺,醒來,散步,繞著院子轉。他的院子是什麼樣子的?破牆,系滿了雜草,綠油油的,草地上充滿了金色的陽光。微風吹拂著他破舊的衣服。餓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這個罐子。罐子也是空的。儘管別墅已經破敗,經常捱餓,但他的心情還是很愉快。
陶淵明讀了很多書。他瀏覽各種學者、詩歌和歌曲。他讀這些書從不感到厭倦。
因此,他的思想是非常開放的,他的觀點是光輝的。他周圍的人都欽佩他。
陶淵明還寫了一本五流先生的傳記。吳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這篇文章中,他自由地寫下了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後來,人們也叫他“五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