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提出大一統的背景

董仲舒提出大一統的背景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人,西漢哲學家,儒客大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董仲舒提出大一統的背景,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1、董仲舒提出大一統的背景

  漢武帝時代,封建經濟已經恢復並發展,而由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力,造成中央與地方、漢民族與匈奴貴族、地主和農民等矛盾日益尖銳的狀況。再提倡“無為”,就必然會危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了加強和鞏固封建統一政權,建立一個適應封建統治的理論十分必要。所以,漢武帝一執政,即下了一道詔令,要各地方長官推薦“賢良方正”的學者到長安獻計獻策。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應運而生了。

  2、董仲舒提出大統一的意義是什麼

  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對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緩和了漢代嚴重的社會矛盾,維護了中央集權的政權統一和國家的繁榮穩定,為漢代社會的新秩序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論依據。“大一統”思想對於統治者的特權有了限制,並且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使得儒家思想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相容精神得到了體現和豐富,是一種社會和諧觀的表現。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在其主觀意願上,都帶有不同程度上的排他性。

  董仲舒所提倡的“大一統”思想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天的體系,既把任何事物分類,又把其納入“大一統”的思想體系中,著這都為吸收採納儒、道、法、墨、陰陽等不同思想創造了客觀條件,因此,“大一統”思想本身就體現了相容性。在以後最為三大宗教的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並能與之共存,互相交融,這都離不開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所具有的相容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