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怎樣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怎樣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希望有所幫助!
我們已經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每家每戶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差別很大,許多父母困惑於自己很努力,為什麼孩子不理解、不配合,為什麼不能獲得預想的結果?有位教育家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形成家教差別的因素有很多,歸結起來是缺少“三力”——精力、毅力和能力。許多父母總是說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教育孩子。還有的父母憑著自己的興趣和心情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高興時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不愉快時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被拒絕。重要的是每位家長在做父母之前都沒有透過家庭教育理念。
一、要有科學的育子觀
成功者有方法,失敗者有原因。孩子的問題在家長那裡準能找到答案,也就是孩子“有病”家長應該“吃藥”。所以掌握科學的育子觀是從根本上、源頭上解決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我們家長不懂得科學地愛你的孩子,往往是大人從愛出發,卻給孩子帶來傷害。
例如,有一個休息日,父親和兒子在家,這時家裡來了一個客人,爸爸在和客人說話。外面天快下雨了,這個九歲男孩要去室外玩球。爸爸對抱著球的兒子說:“不能出去玩!”兒子說:“我就玩一會兒。”爸爸回答道:“我說不行就不行!”這時爸爸又轉身和朋友聊天,於是孩子在爸爸不注意的情況下跑了出去。沒過多長時間孩子被雨淋得像落湯雞一樣跑回了家,凍得一直在打哆嗦。這位父親看到後,上去朝兒子的屁股就是重重的一巴掌,並說:“我不讓你出去你就是不聽話,你這樣的孩子就得要打!”孩子哭著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其實,這位父親在不讓孩子出去玩時是怕下雨淋溼了孩子,他應該跟兒子講清楚。那麼孩子已被雨淋得像落湯雞一樣還凍得一直在打哆嗦,爸爸就不能再教訓孩子了,而是應該幫助孩子換掉被雨淋溼的衣服,幫助兒子儘快暖和過來,然後再給孩子講道理,這樣效果會很好。可是,這位爸爸由愛出發,最後導致的是傷害。所以,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設加油站,不要做攔路虎。雖然我們家長是無意識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充當了三隻攔路虎。即負向教子、包辦代替、急於求成。我們必須堅決打掉它。
正確的方法是:
一、關注優點、積極思維、正向教育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你用什麼方法無外乎以下:一是正向手段:表揚、鼓勵、讚美、誇獎、欣賞、肯定等;二是負向手段:批評、打擊、挖苦、指責、挑剔、懲罰等。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兩種手段共用,但要有所側重。正向手段要多於80%,負向手段要少於20%。為什麼呢?原因是正向手段符合人的天性。心理學家曾這樣說過:“表揚、鼓勵和讚美對孩子就相當於陽光對於植物一樣重要人都喜歡錶揚。在家庭、學校、社會都如此。不要說孩子子就是作為大人的我們不是也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表揚、讚美和肯定嗎?而負向手段則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一是限制孩子的潛能的發揮。例如: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把跳蚤放到玻璃杯中,跳蚤每次都會從杯子裡跳出來。實驗者用一個玻璃片把杯子蓋上,由於有玻璃片阻擋,跳蚤就無法再跳出來。時間久了,實驗者把玻璃片拿開,可是發現沒有了玻璃片的阻擋,跳蚤也無法跳出來了。如果說把我們的孩子比做是跳蚤的話,我們家長的負向教育手段就是杯子上的玻璃蓋,家長限制了孩子的成長和孩子的潛能的發揮。
二是蚊子、孩子一起打
當孩子的臉上有一個蚊子,你就想把它打死,於是,你一巴掌朝著孩子的臉狠狠地打去,蚊子確實被你打死了,可是孩子的臉也會傷得很重。如果說蚊子是孩子身上缺點的話,你打掉蚊子的同時也打掉了孩子的自尊,特別是當著外人的面。我記得有一次,我在江蘇省海安縣講課時,課間休息,有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來到了我的面前,我看了看孩子後笑著跟孩子的媽媽說:“你兒子個子長得真高,多好呀!”這位媽媽說:“長那麼高有什麼用,光長個不長心眼。”我還是笑著有點找話地跟她說:“身體很好吧?”媽媽卻說:“他呀就喜歡吃,身體好什麼?就知道生病。”她的回答讓我看到站在她旁邊得兒子很難堪。
三、是珍珠和斑點一起削
有一個人得到了一顆美麗的珍珠。他十分高興,愛不釋手。可是他發現珍珠上有一個斑點,他想如果沒有這個斑點該多好。於是他就拿來刀子削,削掉了一層斑點還在,他就再削一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就繼續削,他就是想讓這顆珍珠完美無瑕。當他把珍珠上的斑點削到沒有了的時候,珍珠也不見了。如果說我們把孩子比做珍珠的話,珍珠上的一點點斑點就是孩子身上的缺點。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的,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不也一樣嗎?許多家長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並告訴孩子這個不許碰,那個不許拿。孩子在家裡不敢動任何東西,如果一旦把房間搞髒了或亂了,家長就是罵孩子甚至是打孩子。家是什麼?是孩子的樂園。而許多的家庭為孩子設立了多個不準。家長把許多個天才扼殺在搖籃裡了。如果你經常說你的孩子笨蛋、沒出息、傻瓜,你的孩子就真有可能變成笨蛋、沒出息、傻瓜。
正確的方法是:
(1)關注優點
我們家長要學會發現、培養、擴大、鼓勵、欣賞、讚美、積累、展示孩子的優點。我在山東省濰坊市講課時,一位家長向我諮詢。我還沒有說話,她就一口氣說出孩子七個缺點。孩子才上二年級,真可謂“罪惡滔天”。我讓她說說孩子的.優點,她搖頭說:“沒有。”我讓她想一會兒,於是我就接待另一位家長。最後我又和她交談,她說出孩子四項優點。我說:“不是孩子沒有優點,而是你沒有發現孩子的優點。有趣的是她說的四項優點中有兩項細心、聽話,在七個缺點中也有粗心、不聽話。我說:“你這不是矛盾嗎?”她回答說:“有時細心、有時粗心;有時聽話、有時不聽話。所以,關注優點,優點就會發現;關注優點,優點就會增加;關注優點,優點就會不斷表現出來。我建議家長們為孩子建立一個優點本或榮譽箱。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進步、成績,無淪大小都記錄下來,把孩子學習和參加各項活動取得的獎勵證書或能證明他們成績的物品(小紅花、獎狀、表揚信……),統統記到或放到優點本或榮譽箱中。各位家長,你從今天開始,三個月後,一定能見到成效。
(2)積極思維
成功者的思維是積極的思維。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全過程中也要貫穿積極思維模式,家長一定要學會。有兩位一年級的學生數學考試都得了98分,孩子高興地回家告訴媽媽。心態消極的媽媽說:“你們班有幾個人得了100分?孩子回答:“三個。”媽媽馬上就說:“那你得意什麼?下次一定要得100分!”孩子說:“知道了。心態積極的媽媽說:“剛上一年級你就能得98分,真了不起我今晚做幾道好菜為你慶賀!”孩子說:“我班有三個人得了100分,下次我一定考100分。”前者得到的是打擊和失敗,變得被動;後者得到的是激勵和成功,變得主動。家長要不斷告訴孩子:我能行!讓孩子學會和自己比,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沒關係,只要努力,下次追趕前面的那一名同學就行。這樣我們的孩子就能夠從不會到會,從不敢到敢,從不行到行。
2.不包辦代替,自動化成長
有人統計過,美國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的時間平均是兩小時,中國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的時間平均是0.2小時,中國城市的孩子每天家務勞動的時間平均是8分鐘。難道說我們中國的孩子比美國的孩子懶嗎?不是。是中國的家長太勤勞,包辦代替得太多,是我們做家長的不讓孩子做、不教孩子做。我在江蘇省講課時對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進行調查,在“是否自己背書包”這一項問卷中有27.6%的學生回答五年來自己從沒有背過書包。
2006年春天的一個早晨,天空下著小雨,我在北京的一所小學門口看到早晨學生上學時的一個情景讓我至今忘不掉。有一位男孩正朝著他的媽媽大聲地吼著,我走近他們的身邊看到媽媽一隻手為孩子撐著雨傘,另一隻手為兒子拎著飯盒和水杯,卻忙得忘了給孩子背書包。兒子瞪著雙眼氣憤地向媽媽說:“你傻呀!上學不知道拿書包,還不快點回家取去!”媽媽氣喘吁吁地向著家的方向跑去,兒子嘴裡還在嘟囔著什麼。我看到這位母親遠去的背影,心裡為她將來老了擔憂,但願我的擔憂是多餘的。
記得在一個媒體上有過報道,有一年高考,一位考生的媽媽堅持要進考場,原因是她要幫助女兒找廁所。還有一位武漢的研究生不會剝雞蛋,因為他從小看見的都是媽媽已經剝掉皮的雞蛋。雖然這兩個例子有些極端,但它反映出了我們家長包辦代替到了何種程度。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天我在洗臉,我就讓孩子幫我拿毛巾,他卻說:“你不是告訴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我笑著和兒子說:“別人的事情要幫著做。”他答應了一聲幫我拿來了毛巾,我趕緊說了聲:“謝謝”!他笑著說:“不客氣。”轉身要去玩,我一邊拉起他的小手一邊說:“媽媽還沒說完呀!還要不會的事情學著做”。
他聽完後去玩了,嘴裡還唸叨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我看到兒子可愛的樣子,心裡十分甜美。現在兒子已經在清華大學讀直博了,“自理能力強,樂於助人,勇於探索”,這是在他讀大三入黨時同學們對他的一致評價。孩子兩歲開始就應做家務。孩子在勞動中可以開發智力,有責任感,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長大後會換位思考。要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既有享受的權利,也必須要承擔責任。家務勞動是孩子分內的事,從家務勞動中讓孩子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己是別人需要的,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心。孩子獲得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就是體驗。這種體驗是用錢買不來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我們代替孩子幹這幹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
二、科學地愛孩子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要學會愛,我們經常以為自己愛孩子、愛父母、愛伴侶、愛他人……卻忽視了只有用心接收,心裡感受得到的才叫愛,這個行為叫不叫愛,是接受的人來決定的,而不是由給予者決定的。我們有愛,但是有愛和有能力給予愛是兩回事;我們想去愛,但是想愛和能愛是兩回事,我們能夠給予愛,但是能夠給予和給予高品質的愛又是兩回事。否則結果是:傷害我們最深的人,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反過來,我們傷害最深的人,也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因此我們要有愛、想愛、能愛、去愛、會愛。孩子心中有愛就有陽光,否則,他們情感的天空總是陰的。
各位家長要走出愛的八大誤區:
第一,過分溺愛
關懷的過度,導致孩子能力欠缺,物質給予得過多,精神上太貧乏。
第二,功利的愛
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就笑臉相迎,表現不好的時候,怒目而對;學習成績好時,能夠得到父母的讚許誇獎,考不好時,不僅得不到安慰或鼓勵,還要捱打。
第三,強加的愛
大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意見去做,不管孩子是不是能接受,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
第四,貪婪的愛
孩子掌握多少知識都不嫌多,如果孩子得了90分還要求得100分;得100分希望得雙百;得了雙百分希望孩子永遠保持住。
第五,補償式的愛
常常出現在工作比較繁忙曾經忽視過孩子的父母或單親家庭。
第六,聚焦式的愛
父母或幾代人把眼光和愛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完全沒有個人空間,一舉一動都在長輩的監護之下。家長按照自己的一直去設計了孩子的人生,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第七,情緒化的愛
高興時愛得不得了,又親又抱;不高興時,就大發脾氣,非打既罵,拿孩子當出氣筒。
第八,無原則的愛
孩子小的時候,表現出一些不合理行為時,父母不在意.甚至還不經意地鼓勵強化了這些不良行為的滋長和蔓延。孩予大了,意識到錯了但為時過晚。父母無條件地愛著你的孩子,世界上無人可比,他們長大後參加工作、自己組成家庭,想想看,誰能像父母那樣愛他、包容他?否則他們就不平衡,不滿足。家長要做到科學地、理智地愛孩子。不要那麼淺薄和外露,把你的愛藏起一半。
正確的方法是:
1.愛孩子就應該把孩於生存的權力還給他們
父母應該給孩子成長的愛。這裡說的成長包括一個孩子生存所具有的方方面面。而能力的獲得,也就是我們該把孩子生存的權力還給孩子,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一切事,都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辦代替。孩子透過親手做獲得能力,有開發了智力。讓孩子在做家務中學習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學會關愛,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學會交往、尊重……然後構築起他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驚喜中獲得知識、能力,發現和創造快樂。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獲得他應有的能力,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只要學習好就行了,什麼都不要管。”真的不用孩子管嗎?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能幸福嗎?恐怕很難有人敢這樣斷言。今天我們一些父母已開始認識到,只有好的學習成績的孩子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備方方面面能力的孩子,對每件事都能自豪地說我能行的孩子才可能幸福。
2.愛孩子就應該培植孩子的情感
讓孩子學會感受愛、理解愛、付出愛、表達愛,愛是人類生命的動力源。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父母都不愛,在學校不可能愛老師、愛同學;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不愛他的領導、同事;組成家庭,不愛他的妻子,她的丈夫,那麼這個社會還有什麼和諧可言。家長要從小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孩子心中有別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家長也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關注植物和動物的成長,培養孩子體貼、關心、照顧的關愛之心。例如.父母帶孩子植樹、栽花,養蝌蚪、小貓、小狗等。我在公交車上曾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令我至今還為那位母親擔憂。
記得是2003年的秋天,在北京,我乘坐305路公交車。站在我身邊的一位母親在用關愛的目光看著坐在座位上的已經上中學的兒子(從他們談話內容中得知的),媽媽幾次用手去撫摸孩子的頭,兒子都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到了北沙灘站,上來了一位拄著手杖、上了年紀的老人,售票員在提醒乘客為老人讓座。媽媽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確,可是孩子沒有理會。車上有人說:“這麼大歲數了,家裡人怎麼不陪著?讓老人一個人出門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起來。這時媽媽問兒子:“我要是到了這個年紀,兒子你會讓我一個人出門嗎?”兒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紀的老人,對媽媽說:“這麼大年齡了還出來幹嗎?給別人添麻煩,你到時候就安樂死唄!”車上沒有了議論聲,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的身上,我清楚地看到母親的淚水已奪眶而出。
我在每期親子訓練營上都會做這樣的調查:問父母是否愛孩子?回答是100%的愛;問孩子父母愛你們嗎?回答愛的平均不到30%。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不是父母不愛孩子,是愛得太多了,不科學,所以孩子感覺不到。孩子們需要的母愛、父愛不應是溺愛、寵愛、偏愛、私愛之類,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
3.愛孩子就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愛
愛是什麼?是用心靈去體會別人最細微的精神需求。孩子最早的這種感受就來源於父母。孩子心中愛的種子是需要培育的。“無情無義”孩子的出現,是家長過度溺愛的結果。教會孩子從索取愛到懂得愛別人,這是一個讓他學會包容的過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有一個博愛、開放的胸懷。其實,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好孩子,孩子要得很簡單,他們快樂的理由和條件也很簡單,只要父母的愛是健康的。我們的孩子也不是沒有愛,而是在表達時被你拒絕了。多次的拒絕,孩子就認為你不需要,甚至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就喪失了這種美好的情感。孩子的愛與情感培育就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給媽媽盛碗飯,給爸爸倒一杯水,給媽媽送一個節日禮物,給爸爸送一個生日禮物等,週末r去看看爺爺奶奶,都是愛的情感的最佳培育方式。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給孩子一點兒愛的機會。
4.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慾望
法國思想盧梭在他的一本書《愛彌爾》裡曾提到:“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嗎?有一個方法,那就是無休止地去滿足孩子的慾望。”當我們無休止地滿足孩子慾望時會毀了孩子。任何一個人的慾望都是無止境的。想想我們大人,我們在拿即使塊錢工資的時候在想什麼時候有100塊錢就好了;在拿到幾百塊錢時就想什麼時候上千;有了3000塊錢工資時,我們希望更多。我們大人的慾望都是無止境的,何況孩子。所不同的是我們大人在外界條件不能滿足自己的慾望時,大人會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慾望;而對於孩子當我們無休止地去滿足孩子的慾望時,就會使孩子的理性自控力喪失。這種例子在我們今天的獨生子女家庭不勝列舉。
5.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從一開始就應該做正確
一棵參天大樹,長了一個小芽,你想掰掉非常容易。可是你沒有掰掉它,一直讓它長成一棵粗大的樹,再想掰掉它就很困難。同理,當孩子的一個小毛病第一次出現時,應該把它扼殺在萌芽之中,當孩子第一次出現的問題,你去糾正,讓他知道這世界的規則就是這樣的。可是如果你沒有糾正,一直讓它形成一種習慣再去糾正往往是大人痛苦,孩子也痛苦。所以孩子的小問題要及時正確地糾正。我們家長要同時養育孩子的兩個生命,既肉體人和精神人。我們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隨時掌握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物質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放手讓孩子在自我體驗中學習成長,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品質,這是具備家庭教育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做學習型家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深深刻在孩子心裡。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常言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的生活習慣、思想意識、作風情操對孩子都有影響作用。
孩子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家庭氣氛特備敏感,這些因素都會在子女性格中有所體現,有所反映。如父母經常吃吃喝喝、打牌、搞不正之風,這些就會使孩子不用功學習,不努力上進。如果父母經常失信孩,用謊言推諉,孩子慢慢地就學會撒謊。父母氣不順時就打罵孩子,容易使孩子養成做錯事去怪罪別人的惡習。想要孩子改變,先要改變自己。
在賽場上,表面上看是隊員和隊員之間的競爭,其實在隊員的背後是教練和教練之間的競爭;在學校裡,表面上看是孩子和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在孩子的背後,是家庭環境和家長素質的競爭。想要當會計,要先學習財會;想要當律師,要先學習法律。當家長的如果想要孩子就必須學習先進的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千萬不要再美歐準備的情況下,就稀裡糊塗地做了父母,也不要到孩子出現了問題才想到教育。面對孩子,每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都應該重新學習。總之,你想培育一個優秀的孩子,你就做一個優秀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