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精選15篇)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精選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
伴隨國家“雙減”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全國上下將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雙減”工作的主旨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還原孩子們童年最本真的模樣。“雙減”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本著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轉變作業設計理念,在關注知識與能力的同時,指向關注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設計走向學科文化浸潤的作業設計新正規化,將知識技能鞏固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景,開發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的小學生數學實踐作業,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的形式,追求多感官、多角度的手段,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
一、數學實踐作業的形式
數學實踐作業設計應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所見所聞、情感體驗等方式,讓學生以更主動的姿態投入到實踐作業中。數學實踐性作業的形式可以有:
1、遊戲類作業:遊戲是激發興趣的最好載體。將數學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提升訓練隱藏於學生喜歡的遊戲規則中,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感悟知識,這類作業主要適用於低年級學生。
2、創作類作業:數學創作可以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增強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可以是數學小論文、數學故事等不同的文學形式。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身邊的數學知識、學習中發現的數學規律、解題中的新方法、某些運演算法則、公式的新的推導方法、對某個知識點產生的疑問等及時記錄分析創編以數學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定期互相交流,從而養成善於觀察、思考、總結的好習慣。
3、設計類作業:數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整體素質,培養綜合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提供一定的資料,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設計作業。然後,讓學生交流。讓學生學會在眾多的條件、資訊中選出需要來解決的問題,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究類作業:可以培養學習者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系列學習內容後,圍繞學習中心,從內容、認知、技能、數學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導學生整理“探究課題”。讓學生透過觀察、考察、嘗試等活動,可加強社會認知,提升社會參與意識,促進個體社會化程序。這類作業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採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二、數學實踐作業的設計策略
1、有效性:在設計數學實踐作業時,應選擇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讓學生真正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感受,領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指導我們的生活。
2、針對性:數學實踐作業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徵,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比如:遊戲類、製作類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調查類、設計類、創作類比較適合中高年級的學生。
3、全面性:同樣的作業內容,應根據學生的個性、能力等因素分層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例行選擇,讓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作業而得到不同的提升。
4、融合性:在設計數學實踐作業的過程中應關注學科的融合、文化的融合。讓作業在突出理性思維的主旨上打通學科壁壘,看到語文、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元素、人文特色。同一類數學實踐作業,也因學生的年齡不同,而設計的側重點也應適度調整。比如同樣是設計類的數學實踐作業,低年級學生,我們關注的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悟,而高年級,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在設計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方案。
5、合作性:在設計數學實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多關注合作探究。也就是我們的實踐作業設計要創造更多學生與家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等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
有人說教育行為是精神形態的創造性勞動,具有無限的多樣性。確實,數學實踐作業設計就是一項需要教師的創造意識、開發精神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教育行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實踐作業素材蘊含於學生的生活中,蘊含於課本中,蘊含於靈動的社會生活中,教師要用敏銳的觸角來開發、挖掘、重組、設計……將作業設計在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結合點上,將作業設計在學生興趣與思維的興奮區內,讓實踐作業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用學生的潛能。只有教師成為一名主動的數學實踐作業設計的開發者,把學生帶入豐富多樣的世界中去,數學實踐活動才會有不竭的源泉。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2
近期,國家出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雙減”政策。為堅決落實“雙減”政策,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後服務水平,各中小學實行課後延時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5+2”課後延時服務全覆蓋,透過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推進政策全面落地,為同學們開啟新學期學習生活。
透過龍港市小學數學最佳化作業設計的學習和培訓,在我們學校以老師“應教儘教,學生學足學好”為原則,對“雙減”政策下在作業設計方面制訂了各項細化制度,在課堂中、作業裡有效落實“雙減”政策”。
學生作業有著”承前啟後”的使命:與其說作業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還不如說作業貫穿我們教育始終,是撬動“素養課堂”“素養評價”的重要載體。它不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中用以消化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和技能,培養、訓練學生以形成能力的一種實踐手段,也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良好數學素養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下面就這次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培訓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作業佈置層次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如何因材施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這就決定了現行的教育必須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實行分層教學。為了讓學生都喜歡上數學課,讓優秀學生更優秀,讓學困生想學數學,會學數學,在小學數學作業佈置是對不同學生進行“分層”作業。對全班學生布置相同的書面作業,如果只佈置基礎題優秀生就沒有什麼興趣去多動腦筋和檢驗,而只追求速度,長此以往,就會養成求快不求質的浮躁解題習慣,作業質量無法保證,直接影響數學教學質量。如果大難吧,優秀生有興趣了,但對學困生來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錯,自信心受到嚴打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我們在設計、佈置數學作業時,不能一棍子打死——按同一要求、標準來佈置,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差異,佈置有層次性的作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
一般來講,對於基礎好的學生,在其掌握了書本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佈置一些有深度或綜合性強的作業,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進一步發展其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提升其數學品質。對於基礎一般的學生,除了掌握書本知識外,也要適當穿插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使其也能有所提高。而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則應佈置基礎性的知識,讓其經常體會作業成功的喜悅,建立能學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
二、作業佈置多樣化。
佈置作業時,除了佈置一些如計算題、基本應用題等常規作業外,還應編選一些操作題和開放性習題。如今的數學遠非只是算術和幾何,而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一門學科。它要處理各種資料、度量和科學觀察;進行推理、演繹和證明。而“做數學”的方法也遠非只是計算或演繹,還包括觀察模式、驗證猜想、估計結果和動手操作。當然,學生的數學作業也不應是一些簡單的書面作業,還應包括觀察模式、驗證猜想、估計結果和動手操作的內容。所以在小學數學作業的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我特別注重這一方面,如:四年級在教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之後,可以佈置這樣的家庭作業:
1、做一做:用紙條或木條做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平面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哪些平面圖形是梯形?
3、說一說: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特徵;梯形有哪些特徵?
4、塗一塗: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平面圖形並塗上不同顏色。
這樣,學生透過自己的做、說、塗加深了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理解、認識和應用。
三、作業佈置實踐化。
以往的數學作業形式比較單一,僅侷限於學生個人完成,數學課本知識範圍的書面作業,遠離學生的實踐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應該變化作業形式,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佈置操作性作業、日記型作業。但不是單一地做數學題,而應把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質疑能力、動手能力等融入作業中,設計多種形式的實踐作業,讓作業內容豐富起來,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讓作業成為學生的樂趣。比如學習”圓”以後可以佈置如下作業:
1、如何找到家裡吃飯的碗的圓心
2、生活中圓的運用
3、聯合國召開圓桌會議而非長桌會議等等
四、評價作業人性化
小學數學作業評價,不能填寫單一的“優、良、差”等級或打分,而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用賞訓的眼光和心態去批閱學生的每次作業。“等級+簡語來評價描述學生的作業水平。“輕視”作業結果,“重視”作業過程。
總之,數學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方法。數學作業應由單一書面機械重複向多層次、多形式、開放型、自主性的方向轉變。作業過程要真正體現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佈置作業要把數學與現實生活實際聯絡起來,讓學生在數學原理與實際操作中學數學,透過實際操作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絡,使每一個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喜歡做數學作業,在數學作業這個樂園中全面發展,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快速地發展。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3
教學多年,也佈置了同樣長時間的作業,雖然“有效作業”的口號喊了很多年,其實採用的還是那幾本練習:作業本、口算。想法也簡單,一是作業本和口算都是上級訂購的,是必做作業;二是我認為這些作業已經夠了,這兩本的批改和訂正已經花掉了我的所有在校時間。昨天,學習了陳加倉老師的““雙減”政策下的有效作業設計”,才讓我真正意識到優秀的作業設計能開發學生的智力,讓學生更喜歡數學。
作業本和口算作業只是學生作業的基本部分,目的是鞏固學生的課堂知識。這兩項作業是很重要的作業,孩子們如果連基礎知識都無法掌握,那麼數學學習對於他們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更別論什麼拓展提升作業了。而我如今的班級裡的部分學生就是如此,所以我才會在本學期實施當天作業當天結的方式,就是為了讓孩子們不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
然而僅僅是這樣的作業,學生對數學學習最多就是逆來順受的被動式學習,時間長了,終會消磨光孩子的學習激情,淪為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這樣的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失去了小學老師的全程監督,很有可能會不適應初中的學習模式而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得想辦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陳老師的講座給我指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趣味題和思維題。
關於趣味題和思維題,首先要認識到的就是這些題目的量不多,一節課也就一題而已;其次一點,這些題不要太難,要能夠讓學生們跳一跳,夠得著。也就是說,這些題目不是如今校外培訓班中上的那些特別困難的奧數題。我兒子五年級的.時候,曾經問我一些培訓班的奧數題,說來慚愧,我講解的準確率不高,每5題裡面有1題會出錯,甚至有些題目我都沒有什麼頭緒。奧數越來越難了,這不是打擊學生自信心嗎!而我們佈置的趣味題和思維題,和奧數題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這些題目帶有童話色彩,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數學資訊,且和本課知識有掛鉤。比如陳老師舉的例子:圓形池塘裡的老鼠和池塘邊盯著它的那隻小貓的故事。就是在學習了圓周率的知識的時候的一道趣味題。你看,配合上情境,學生們肯定能學得開心。學生們開心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就來了嗎?
當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產生了興趣,那麼數學日記、數學小報、ABC分層作業等等,學生們不僅不會排斥,反而會很期待呢。
說這麼多,那麼數學趣味題和思維題的來源在哪裡呢?全靠自己想,肯定不夠,我們平時有看到聽到時多多積累一些,比如陳特講座中的例子、哪本書中看到的例子、生活中巧遇的數學問題等,如果能有一些專門的書籍那就更好了,就好像陳特的《小學數學拓展課程》的書籍一樣,這樣就能給忙碌的一線教師帶來更大的幫助。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4
“雙減”是這個時代教育迴歸最有力的政策之一,可以說是改變教育生態、迴歸教育本色的一次“糾偏”,雙減的意義是立足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中小學教育不再緊盯分數,而真正認識到發展的多元性以及素質發展的主導性價值,走出應試教育內卷化的“劇場效應”,逐漸減輕家長和孩子的壓力與焦慮,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童年。聽了陳加倉老師《“雙減”政策下有效作業的設計》的講座,也使我們一線教師更加堅信:“課堂指向核心素養,課後指向更精準的作業評價,使學習目標與學習評價精準接軌,這其實就是學習過程教學評的有效性”;而作為一線教師作業評價的變革恰是直接顯現“雙減”效度的關鍵一環,讓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減少了,負擔減輕了,對作業的質量要求更高了,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挑戰和考驗。
對於一線教師,“雙減”政策下作業之變關鍵在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效的課堂是基於學情預設學習目標下的課堂,既是基於學習目標下“精準打擊”的學習過程,更是基於學生實際問題的“排障解惑”的學習過程,這就是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指向明確了、問題明確了、精力集中了,學習變得更有效。那麼,作業之變正是基於課堂的有效性,它是課堂有效性的有力支撐,更是“課堂前陣地”、“課堂中陣地”、“課堂後陣地”有效評價的有力抓手。課堂效率高了,課中作業時間充分保障,評價在課中行,查漏補缺在課後行,預習籌謀在課前備,作業的評價、預測、診斷功能在學習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作業的有效性也是顯而易見。由此可見,作業之變是一線教師落實“雙減”政策的有效推手。
“雙減”政策下作業之變的關鍵是在於讓學生自覺得喜歡上“作業”,透過有效、有趣、務實的作業點燃孩子們學習與探索的火花。陳加倉老師給我們今後作業佈置提出六大建議,對我們很有啟發。數學作業的佈置應當要分層設計,每個學生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我們應該讓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體驗和發展。我們要結合課本,適當地有目的添上一些引人入勝的內容,讓學生學起數學津津有味,正如邱學華老師說的那樣數學“一抓趣味性,二抓思考性”。數學作業不應只是數學知識、方法、過程的簡單堆砌與疊加,數學作業也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機械傳遞與搬運,數學作業也應當是學生不斷用心去觸控數學本質、感受數學內在文化特質的自由天空。因此我們作業設計和佈置體現數學的核心素養,應摒棄大量機械重複的作業,注重作業的開放性、探究性,注重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雙減”政策下有效作業設計讓學生實現真正的提質增效,我們在學習著、探索著、實踐著。“雙減”路漫漫,且行且珍惜!讓我們更加珍惜教育的生態環境,倍加珍惜孩子們成長的自然天性,讓教育不再焦慮,讓孩子們快樂成長!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5
自從推行“雙減”政策以來,作業的設計與佈置是一個我們各學科老師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工作室李老師的安排下,我認真觀看了《“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與管理》主題教研活動影片,收益頗豐。
在“雙減”政策之下,為了給學生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作業負擔,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打造高效的課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做到精講精練,向四十分鐘要質量,要儘量做到“去掉無效,改變低效,打造高效”,每節課上課前都應吃透教材,精心備課,每一節課都要把控學生狀態,都應做到心中有數。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一、要控制作業時間
我們老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嚴格把握好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學生做作業時間不是越長越好,超過了一定時間以後,學習效果就會變差。如果作業做得太晚,導致睡眠不足,還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狀態和效率。
二、設計分層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關注到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最大程度的挖掘每個孩子的潛能。如何讓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對此,我們需要根據學生學情不同,設計符合孩子發展的分層作業。
三、設計自主性作業
孩子是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孩子參與到學習的每個環節中來,能自主的開發作業。因為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知識,學生透過自主性作業,個性化作業完成了對知識的掌握,已經達到了學的目標。
四、設計趣味、實踐性作業
學生能否對作業產生並保持濃厚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業的形式與內容的趣味性和新鮮感。小學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制約,興趣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活動,設計具有童趣和親近性的作業,能使學生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提高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業是教師精心設計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我們也將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討如何讓作業設計真正做到減量、提質、增趣。讓孩子期待數學,愛上數學。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6
2021年7月24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檔案(簡稱“雙減”),從政治高度規範了學校的作業行為。
“雙減”即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並不是降低學生的學習質量。需要保證學生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達到較高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課後用最少的時間完成較高質量的作業內容。教師要正確掌握“雙減”的理念,瞭解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設計佈置作業時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並且教師還要注重在作業量減少的同時保證學生能夠得到數學素養的提升。以下提出幾點我們教師在面對“雙減”時數學作業的設計思路:
(1)明確作業目標,提高作業效率化。
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明確作業的目標,不然作業的針對性不高反而會降低作業的效率,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來設計作業,對於數學學科而言,作業就是要能滿足數學知識間的數學邏輯發展需要,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2)精華作業內容,避免作業大量化。
許多數學教師都認同一個觀點:“數學成績的提高必須有大量的題量積累”,所以數學教師寧願讓學生做許多種題型也不願意讓學生把同一道題做很多遍。“題海”戰術並不是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好方法,“雙減”明確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量。那我們教師要善於將一題多變,透過發散思維達到舉一反三,將知識點濃縮在一道題中,讓學生能夠做“精華題”、拓展“多思維”。在作業內容上做“減法”,在作業質量上做“加法”。例如,數學題通常都會有一題多解的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道數學題,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深入的拓展,也有效避免“題海”戰術帶來的作業大量化。教師還可以在每一個單元學習之後綜合單元內容設計探究性的作業,幫助學生建立整個單元的知識框架,進一步幫助學生建模以回顧學習過的內容,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探究性作業設計代替大量的練習題訓練,帶來多於原來的學習效益。
(3)以特色生活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內心深處激發出對數學的興趣,學生才能真正願意去學習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通常只關注作業對於知識點的鞏固作用,而會忽略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學習體驗感,將作業形式設計得單一枯燥。教師要能夠深入教材內容出發設計具有特色的數學生活作業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作業,讓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實際進行學習,還能夠提高學生對於數學知識的理解,更能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統計這單元中,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開放性的數學統計作業,讓學生統計小區停車場中不同顏色轎車的數量。首先學生在統計前會思考統計的作用:一種資料的直觀處理方式,學生要自主設計一個統計表,在實踐過程中記錄不同顏色的轎車數量,當統計表已經完成後,學生還要根據統計表繪製一個條形統計圖。這個綜合數學實踐作業,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於統計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掌握統計相關的基礎知識和統計的基本技能。
(4)以特色分層作業適應不同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
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於每一個學生都提出統一的作業要求,是不能夠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要求的。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內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總結課內知識,並進行分層作業設計。圍繞新課程標準對分層教學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來分層設計實踐作業,滿足學生需求。讓學生們透過多樣化的操作,利用拼、剪、量這些步驟來對理論知識靈活應用,這其中也包括分類、轉化、數形結合等各種思想。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加強對分層作業的管理。在評講過程中,從變式訓練和一題多解入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輔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5)增加實踐作業,提升學生的能力。
實踐類作業怎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或者推理能力呢?例如,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幾何教學中有一項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即圖形的三檢視,這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難度很大。教師可以從實踐出真知的角度,讓學生回家觀察圖形繪製三檢視,可以是正方體的牛奶盒或者圓筒狀的茶葉盒,學生從正視、側視、俯視三個角度觀察。這種數學實踐作業從實際觀察出發,更能夠直觀地幫助學生提高几何的空間想象能力,並培養空間推理能力。生活化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如上面舉例的統計停車場汽車顏色作業都是可以培養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動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身也會隨著年齡和大腦的發育,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發生變化。有些學生最初可能基礎差,需要更多基礎性練習,然而後期數學思維能力增強,對於數學期待有更多挑戰性的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分佈置時,應適當遵循學生意願。根據學生的意願,結合對學生當前的學習掌握情況的瞭解,在後續的教學中也能更加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確保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同時在進行作業評價時也要注重分層。確保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評價內容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根據教師的評價來樹立學習自信心,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根據評價的建議進行查缺補漏,對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及時鞏固。例如,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可以就學生作業完成度、準確度等方面給出詳細的評價。要注重發現學生作業中好的地方,對於學生完成較好的部分給予及時的肯定,確保學生能夠保持學習自信,對於學生在作業中的不足,教師也要給出更加專業的指導意見,確保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透過這種多元化的分層評價方式,既維持了學生的學習自信,也能為學生後續的學習給出有效的建議,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7
“雙減”背景下, “提質增效”是我們教育教學的目標,為了促進老師們的專業成長,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學期,九一小學數學團隊開展了紮實有效的研究活動。
一、最佳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提質增效,不是簡單地做加法,需要轉變教師觀念,改變教學方式。為了打造高效課堂,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青年教師研究課活動。
不斷研磨打造精品課的過程,是老師們專業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紮實的課堂教學,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為一體,學生有了更大的收穫。
從學校,到學區,再到海淀區,學校給青年教師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鄭校長、王校長多次走進老師們的課堂。
課堂實踐之後絕不是研究的結束,不管是哪個類別的研究課,都要具備個人備課、組內交流、學段交流、課堂實踐、反思提高五個環節,每一個過程都有跡可循,每一次都是專業成長的歷練。
二、最佳化作業形式,減輕學生負擔
作業是學習的延伸,作業使學習再發生,為了落實“雙減”相關要求,數學團隊教師最佳化作業形式,圍繞單元核心概念,設計單元“長作業”;圍繞課時重點知識,設計拓展性探究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責任心和毅力、自主學習和元認知能力、自主管理時間能力的培養。
1、巧用數學小報 梳理單元知識
數學的學習只有將學生已有經驗和學習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學習目標,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其思維得到有效啟發。當學生學完一個領域之後,可以對單元知識進行反思,這個思考過程可以用數學小報的形式記錄下來。
2、使用數學日記 鞏固重點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做作業的積極性才會提高,才能高質量地完成作業。數學日記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愛好,用不同的形式記錄自己對重點知識的思考過程,也可以記錄自己的困惑。
3、利用思維導圖 串聯所學知識
數學單元包含許多小的知識點,而這些小的知識又是在不同的課時中學習的,若沒有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歸類、綜合整理,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對學過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網路。因此,在單元作業中學生若能堅持藉助思維導圖梳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一定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4、用學習研究單 尋找圖形聯絡
在多邊形面積的複習中,學習研究單可以將這些凌亂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模組,藉助這種模組形式學生只需要記住某一個多邊形的面積公式,就可以推匯出其他多邊形的面積。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進行知識的回顧思考,最終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5、妙用數形結合 進行單元整合
數形結合就是建立在數形優勢互補的基礎上,抓住數與形之間本質上的聯絡,以“形”直觀的表達數,以“數”精確的研究形的思想方法。在跨單元作業設計中運用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停留在會算上,而且能使思維水平往更深層次發展。
創新的作業形式給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更加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了作業的質量,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熱情,使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活動、提供學習素材,從引領到逐步放手,使學生從逐步“學會”到自己“會學”,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雙減”不減教學質量,“雙減”下我們的課堂應該更加高效,我們的作業設計應該是思考與思維的提升。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建構者”,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因為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激發出來,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起來,學習才能夠真正發生。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8
“雙減”,無疑是最近一個月來教育領域最熱的詞。11日晚,有幸聆聽了特級教師陳加倉老師的講座《“雙減”政策下有效作業的設計》。這次的講座猶如一頓饕餮大餐,給予了許多啟發和思考。“雙減”政策落地,一線教師對於作業佈置和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有著兩難選擇。而此次講座也為我們一線教師帶來一場及時雨,為我們開啟“雙減”政策下如何去設計和實施作業。陳特圍繞著“兩大關鍵”和“六大建議”展開講解,令我茅塞頓開,有了一下點滴心得體會:
一、打破作業常規創新邏輯思維
一線教師通常是佈置作業本與口算,讓所有學生必須完成,這兩本的批改和訂正已花費了較多時間,作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但在陳特的講述作業方面,才讓我們真正意識到優秀的作業設計能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能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數學。
長時間佈置常規的作業,學生對數學學習往往是逆來順受的被動式學習,終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熱情,淪為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因為個體差異,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學習數學方式。因此,作業佈置要因人而異,作業更需要分層。陳特運用不同的佈置作業時間。平時開展必做的《作業本》、《口算》等作業,其中每日一題,讓我觸動很大,在我之前的教學中,也曾使用每日一題,但最終因各種原因,沒有堅持做下來。我是列印在一張作業紙上,每天一張紙,透過學習去講述本題的解決方法和步驟,錄製成影片放置在公眾號中,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對於雙休日可開展一些列的數學日記、數學小報、數學思維導圖等實踐性作業。對於陳特指出的分層A、B、C練習,我大為贊同,倘若都為同一個作業,有些孩子吃不飽,有些孩子吃不下,因此分層作業設計急需提上日程。在講座中,陳特有一個點觸動了我,思維創新題,課前書寫黑板上的思維創新題,讓學生每日進行思考拓展,讓更多地孩子發散創新思維,日積月累,一本本思維創新題的本子,也是孩子思維的成果,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關鍵問題發力提升課堂效率
一線教師對於常態課,往往更重視過程性學習,探究問題的結果,從而過多的時間花在探究問題上,往往老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導致出現課堂效率不夠高,作業時間增多的現象。陳特從四種方案中映射出,課堂教學,需在關鍵處發力。透過展示《分數乘分數》課例,若沒有在課堂教學關鍵處發力,會造成課堂教學拖拉,擠佔學生做作業時間,在課堂教學關鍵處沒有發力,會造成學生對知識理解與掌握不夠,也是作業練習多的原因之一。讓學生重複做大量的的作業、是對自己教學思考或準備不足的一種補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對於後進生,因作業產生的恐懼,應該得到老師各班輔導或者友善幫助。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丟擲關鍵問題,在關鍵處發力,讓學生有效得出結論。利用課堂時間完成課堂作業本並校對答案。
三、合理練習思考提升核心素養
陳特透過講述“桑代克”迷箱實驗,進一步讓我們理解做作業的目的和意義,學生雖需要練習,但過量的練習往往適得其反,而“雙減”作業設計往往更要關注可以提高思維能力、發展智力和創造力,進一步體現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於機械式地練習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發展觀。因此,讓學生應合理練習,多加思考。
四、豐盈六大建議拓展學生思維
陳特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重要且接地氣的操作——趣味題和思維題。
對於此類題目,讓學生知曉題量不多,一節課就佈置一題左右,難度無需太高,讓學生們跳一跳,夠得著,透過每日一題作業,主要是抓趣味題、思考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陳特透過一系列數學例子,透過設定生活情境故事,講述“一題多解”作業的優點,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力,引導孩子積極創新,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透過不同途徑去解決問題。在一道數學題中設定“題組練習”作業,在對比中加深理解,多方位地創新學生的思維。在平時設計作業時,可建立一題多變的模型,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混淆點,透過一題多問的形式,讓學生有不同的思維火花碰撞。建立“變式練習”,讓學生客服思維定式,避開相似知識的誤區。為建立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佈置操作體驗類作業,透過陳特立體圖形模型的製作,讓學生對於知識理解更徹底,透過繪製國旗、黨旗等操作,進一步完善主題研學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應用意識,進一步完善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中。
陳特講述的六大建議,讓我備受啟發。他在不同階段對作業的研究,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從不同孩子的角度出發,構建不同的學習需求,需設定不同的作業練習,有著不同的學習體驗,數學的本質要求孩子思維創新與邏輯發展。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9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調整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雙減背景下,為了提升龍港市小學數學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為教師作業設計提供範例與參考,最佳化作業設計,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龍港市組織小學數學教師開展“作業最佳化設計的實踐研究”培訓活動。
首先是金老師分享的內容《素養導向下的單元作業設計——以四下“三角形”單元為例》,對作業進行重構,重構它是撬動課堂改革和後面評價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從金老師發言中已經真正的去讀透教材,讀懂學生,而且讀懂了上下前後縱橫,怎麼樣聯結聯絡。真正的把作業當做讀透教材,讀懂學生的一個重要的載體。最關鍵的我讀到金老師的一些關鍵字,很注重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很注重對作業的思維,還有注重整體的思考,很注重聯結、開放,才能有適度的一些看法。
曹老師分享的內容是《立足單元視角,最佳化作業設計》。曹老師關注兩個點,一個是作業設計,一個是單元作業。關於作業設計,浙江省教育廳主任張豐在學習設計與作業設計融會教與學全過程一文當中指出,如果說課堂是教師在現場組織學生開展的集體活動,那麼作為作業便是教師在隱身狀態下引導學生開展的自主學習活動,它是承載學習內容,體現學習方式,實施過程性評價的難題。作業研究的切入點逐漸從形式到作業的功能。預習、促進、理解、診斷、學習引導、合作、知識整理、習慣養成等作用。設計單元作業是期待在鞏固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讓學生的網路知識遷移到方法當中,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曹老師對“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從基礎性作業和發展性作業兩個層次進行設計,發展性作業圍繞著數學核心素養以及專案化學習理念等關鍵詞進行設計,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指向深度學習與最近發展區。
溫州市教研員雷子東老師的講座《小學數學單元素養作業設計構架例談》。基於雙減背景下,作業改革檔案的學習與制定,結構學習思考。一為何重構二如何重構。作業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過程,作業也是課堂活動的重要來源。作業檢測學情。(課前學情、課後學情、課中學情)。作業承載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使命;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主要素材來源。作業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可以把數學素養的累積過程比喻成種花生,基礎知識顯然就是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數學方法)種下去的種子,透過人們的精心栽培(教學活動),再經過必要的營養要素(數學文化)的滋潤,於是萌芽、破土(數學能力),並不斷成長(形成數學素養)。作業也是學校科研“彎道超車”一路徑;作業承載著新使命。雷老師還給大家帶來小學數學單元作業編寫指導方案,小學數學單元素養作業編寫指導方案。
此次活動,為龍港市小學數學教師作業設計指明瞭方向,理清了思路,給出了路徑,做出了示範。定位了作業的地位,作業作為貫穿教學始終的重要環節,不僅是“評價的載體”,更是“學習本身”。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0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及時鞏固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解決問題、創新實踐、思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課上聽講基本只能達到"會用”,要使學習的知識形成技能,轉化為能力,還必須透過複習、完成作業等活動才能實現。
現今,孩子的課業壓力是比較大的,有些孩子寫作業都要寫到晚上很遲。這是個大問題。在“雙減”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關鍵是要解決作業設計的問題。
昨晚聽了陳特關於“雙減”政策下的有效作業設計的分享,收穫滿滿。接下來講講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要設計好作業的時間。
作業時間不是越長越好,超過了一定時間以後,學生可能作業做的時間越長,學習效果就越不好。如果導致睡眠不足,還會影響第二天的學習狀態和效率。
二、要設計分層作業。
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業的效果也就不同。從培養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作業應該具有情境化,注重學習知識和技能,要圍繞一定的主題來完成,注重作業的開放性。越開放的題目,就越能夠激發孩子探索精神。
三、設計趣味性作業
小學生由於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就會直接影響學習活動,促使他們思維處於積極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設計具有童趣和親近性的作業,能使學生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應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所以應把數學作業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經常佈置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讓所學的知識得到應用拓展與延伸。
五、設計探究性作業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鞏固知識,導致作業機械重複。為此,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探索性作業。
其他還可以設計“多題解”作業、題組練習、變式練習、操作體驗類作業等。
總之,在設計作業時注重目標和內容的一致,既要設計科學,又要設計合理。在“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1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作業最佳化”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很榮幸在《基於雙減背景下作業最佳化設計的實踐研究》主題培訓活動中,聽到了溫州市教研員雷子東老師的專家講座以及龍港五小曹海鷗老師和龍港十一小金理聘老師的學員分享。從這次培訓中,我收穫了很多專業知識,也開始有了一點自己的小想法,下文我將根據雷老師的“為何最佳化”、“如何最佳化”,談一談自己的所感所想。
一:為何最佳化
雷老師從“有減必有加”到“作業承載著新的使命”,不斷強調“雙減”後,“如何最佳化作業”是我們一線教師必須且一定要重視的問題。從以往的作業佈置中不難看出,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減負”,但是大多數學生依舊每天在經歷“重複”、“枯燥”、“繁瑣”的機械式作業,從一本練習冊到另一本練習冊,在題海里暈頭轉向。但是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呢?學生對作業產生厭煩情緒,把作業當成一項任務,只管做完,不管做好,所以就出現了學生作業馬虎,不做作業的現象。雖然,反覆的練習可以讓一些基礎薄弱的孩子取得暫時性的進步,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弊大於利。針對這一現象,“雙減”檔案中對“作業量”和“書面作業完成時間”有了新的規定,這些新的規定都在告訴我們這些一線老師,最佳化作業迫在眉睫。
二:如何最佳化
作為一名普通的數學老師,最佳化作業似乎太難了。怎麼做?有時間嗎?我這麼做有效果嗎?以前這幾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但是,從這次培訓中,雷老師和其他兩位老師的想法讓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透過此次培訓,針對如何最佳化作業,我有了以下3點想法:
1、找適合孩子的作業。
作為一線老師,我們一定要堅信這句話: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學生。我們可以透過課堂教學,課堂作業本的練習,找到學生薄弱的知識點,從而針對性地挑選一些習題,作業求精不求多,對症下藥才是良方。
2、佈置分層作業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更何況一個班裡的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雷老師在點
評金老師的報告時也強調到:作業設計要來源於學生,為學生服務。所以我們可以將班裡的孩子分成幾個層次,佈置不同的作業以適應他們的學習能力。
3、作業要有發展性
以往的作業以檢測孩子的基礎知識為主,但其實學生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學生的邏輯思維、說理能力等等都需要得到發展,因此在作業設計中,如果加入一些能夠體現孩子思維能力的題目,更加能檢測出他們的學習效果。
此次培訓,頗有感觸,珍惜龍港小數的每一次活動,願和龍港小數一起慢慢進步。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2
9月11日,聆聽了特級教師陳加倉老師線上講座《“雙減”政策下有效作業的設計》,針對現在的“雙減”政策,給廣大教師提供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教學建議及作業設計方法。一堂精彩的講座總能讓人有所思有所想,聽了陳特的講座,也讓我更深刻地明白落實好“雙減”政策,我們年輕教師必須要做好這三件事。
一、踏實地去研究每一節課
“雙減”本質就是為了減輕孩子與家長的教育負擔。踏踏實實地去備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效率,做到課中學就能課中會,那才是將“雙減”落在實處。減輕孩子學習負擔不是刪減學習內容,而是提升課堂學習效率,“雙減”實際上也是對“高效課堂”做了全新的詮釋。
二、認真地去設計每一道題
講座中強調了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從講座的例子中可以發現,陳特一改以往的書面作業呈現出來更多的是操作型作業、自主探究型作業、調查型作業等等。豐富的作業形式豐富了我對於作業設計的認知,特別像小池邊貓抓老鼠的設計,既有趣又有深度。又譬如像國旗等的繪製課,將數學與美學相結合,給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數學課,也給了我們一種新的思考。
三、合理地去改善評價模式
“雙減”政策下,我們需要去注重對於孩子的評價,也需要去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模式。以前總是以“分數”量化每個孩子,中下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下顯然會對學習失去信心。那該怎麼去改變呢?從陳特的講座中,不禁思考能否以報告單的形式代替測評成績?在單元測評結束後,發給孩子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分數,而是對於本單元知識掌握的“體檢”報告單。內容可以包含:該學生某些知識點掌握不足,某些知識點掌握較好,還需要針對某些知識點再強化練習等等。給每個孩子量身定製單元體檢單比起冷冰冰的分數測評,能更好地保護每個孩子的學習初心及更好地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
“雙減”政策的落實,對於我們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將所思落實到所行,相信我們會站在歷史的潮流之上。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3
“雙減”政策給學校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它聚焦了作業、教學質量、課後、校外培訓等,特別是作業,作業原本是教師學校日常教學中“小事”,如今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大事。雷子東老師提到:“有減必有加”。作業改革勢在必行,龍港市小學數學一線教師在最佳化作業方面負重前行,此次雙減背景下作業最佳化設計的實踐活動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在“雙減”進行時,如何玩轉小學數學作業呢?華羅庚曾說:“學數學不做題,等於入寶山而空返。”做題當然要做,就看做怎樣的題。一線教師根據教學用書,合理利用起課堂作業本,個人認為已經很了不起了。我認為朱小青老師建議的錯題收集就非常適合我們去實施:收集本週數學課本與課堂作業本上學生出現的錯題,分析原因後,最佳化設計週末作業,學有餘力的學生只需完成拓展部分的作業,學生作業的量明顯減少,質在不斷提升中。對於作業設計,我們要把力氣花在刀刃上。最佳化作業設計,合理作業評價,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都是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在批改作業時,儘量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尊重,如果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學生的每一份作業都是一件作品,哪怕是一道簡單的習題。
從最佳化作業設計的角度看,人人可以做不同的作業,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最佳化作業能促進學生充分吸取數學的養分。我們是普普通通的教師,做的卻是重大的事,任重道遠且阻,感激此次龍港市小學數學“基於雙減背景下作業最佳化設計的實踐活動”的舉辦,在這條路上,我們相伴而行!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4
“雙減”落地,如何將作業設計得多樣化且創新成為老師們的困惑。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作業的教學價值,作業不是簡單的佈置和重複訓練,而要進行最佳化設計,著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充分考慮作業的育人價值。
10月20日下午有幸聆聽了“基於雙減背景下作業最佳化設的實踐研究”的主題講座,感謝雷老師、金老師和曹老師的傾情分享,受益匪淺,讓我對作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作業還可以這樣佈置。
金老師以《三角形》這一單元為例,從單元學習目標、單元評價目標、學情分析和發展素養等幾個維度闡述了單元素養作業設計的方向。他的作業素材大部分來源於《數學課堂作業本》和普通的教輔,經過重組和創編,普通的題型變得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一題多樣的形式給我很大的啟發,如“一個三角形,剪一刀可能變成兩個什麼樣的三角形”以判斷的形式出現,讓學生經歷從猜一猜到動手操作驗證,然後畫草圖、寫理由說明。這一系列過程實現了學生對三角形的圖形建構及對錶象的穩定內化。原來作業不再是單一、機械、枯燥的,進一步改變了我對作業的認知。
“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雷老師的一字一句猶如醍醐灌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舉《圓的認識》課例,從一畫成圓—二畫規範—三畫體會—四畫深入—五畫設計—六畫藝術的作業設計,從形式上作業原來可以如此多樣化,內容上又追求著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層次分明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對圓的感知層層遞進。對於設計單元素養作業,雷老師指出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學業評價標準》對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制定單元學習目標,根據目標設計“著眼要點,鞏固完善”、“針對難點,聚力突破”、“促進理解,杜絕機械”的基礎性作業,設計“著眼知識的形成過程”、“著眼知識的結構體系”、“著眼知識內涵與外延”指向核心素養的發展性作業。
透過這次的學習,讓我對“雙減”背景下的作業最佳化設計有了更明晰的方向,數學作業也可以很有意思很有意義,不僅僅是做題,可以閱讀、實驗、遊戲、繪本、魔術、還可以進行專案化學習。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且行且思,探索著,努力著……
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設計心得15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之下,深度學習、作業評價等熱詞席捲教師圈。對於早已習慣於直接佈置作業本和購買課輔的我們,作業設計成了一個既熟悉又迷茫的新領域。今天,教研員朱小青老師組織開展了“基於雙減背景下作業最佳化設計的實踐研究”主題活動。
在本次活動中,我聆聽了金理聘老師對四下“三角形”這一單元為例的單元作業設計、曹海鷗老師對四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金理聘老師基於教材,從學生視角出發,設計了形式多樣、層次分明、有創新性的作業,注重讓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動手操作後理解、掌握知識——即“做中學”。而曹海鷗老師更注重於從日常書本、作業本的習題中選取典型習題,進行針對性鞏固,並給學困生提供思考的腳手架。
最後雷子東老師給我們做了“小學數學素養作業架構與思考”的講座。雷老師從為何重構作業設計和如何重構作業設計兩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為何重構?因為作業承載著新的使命——作業承載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使命;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主要素材來源;作業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作業也是學校教研“彎道超車”的一條路徑。其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業不只是鞏固課堂知識的工具,更是貫穿這個教學過程的重要載體和素材。也就是說,作業可以是課前預習的材料,也是課堂教學的環節,還是課後鞏固的練習,更是之後素養評價的鞏固。雷老師也分享了兩個由“作業撬動整堂課”的典型案例,由此發現對於學生已有一定基礎的知識內容,可以透過課堂作業的形式摸透學生的底、暴露學生真正的疑難點,集中發力攻克學生的學習難點,做到高效地教、學、練。
如何重構?雷老師解讀了省市兩級有關於素養作業設計的檔案精神,更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作業設計應注重“教——學——評”一致性,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設計“著眼要點、針對難點、促進理解”的基礎性作業和“著眼知識的形成過程、結構體系、內涵與外延”的發展性作業。作業設計來源可以是精選、選編或改編優秀作業。而作業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書面習題、口頭交流、動手操作、數學閱讀、數學遊戲、實踐體驗等。不論哪種型別作業設計都應遵循課標、緊扣教材,要有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和創新性。
透過今天的活動學習,我對作業設計有了一定方向和思考:
1、作業設計既要心中有“教材”(即整個小學數學知識體系),又要眼中有“學生”(即學生的作業心理和發展需求);
2、分層設計作業,平時已經開展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拓展提升,但是習題的選取、選編和量的控制還可以再斟酌,學困生的作業選擇接下來也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設計;
3、作業如何真正發揮本身的作用,也是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