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

  《課堂密碼》編寫的目的

  《課堂密碼》就是想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大家盡其所能地用科學的眼光來審視課堂教學,因為只有科學化的課堂教學,才可能被我們深入研究,我們才可能根據研究成果,改造自己和他人的課堂;而那些藝術化的課堂教學,雖然會讓我們很興奮、很激動、很崇拜,但並不會對我們的課堂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真正的課堂密碼,並不是可以啟動核爆炸的按鈕,也不是可以開啟保險櫃的金鑰,而是一種對待課堂教學的科學觀念和思維方法。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心得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

  前段時間,閱讀了培育室推薦書目《課堂密碼》。這本由教育學博士周彬編寫的書,開本並不像流行小說那樣大,封面也平淡毫不起眼,但是書名中的“密碼”二字讓我眼睛一亮。轉而又想,這一類的書鋪天蓋地,該不會又是哪一位“大家”將以前的談論稍稍改裝一下而冠之以名吧!於是我隨手翻了翻目錄——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倒是很有條理,系統性很強。隨手又翻到書中某一頁,語言很平實,沒有讓人感覺深邃的理論,沒有讓人覺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條說教,和我們平時的教學隨筆差不多。從第一頁開始看起,感覺這本書如同此時心境應該沖泡的一杯綠茶,陪你梳理已被紛雜的事物擾亂的心緒;又如同工作中的導師,系統地闡述了他關於課堂教學的思考,又引領你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者帶著我們走近課堂,既不遠離課堂,也不走進課堂,才發現課堂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正如作者所言,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

  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此深有體會。首先在課堂紀律上,記得剛工作當老師時,總覺得孩子們多麼可愛,不忍心拉下臉來,一段時間過後,發現孩子們倒是對我很親熱可上課“神遊”的現象與日俱增。無奈之下,只好一頓鎮壓,孩子們個個面面相覷,大氣都不敢喘。這下自己反倒覺得可能課上得太枯燥乏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理想中的課堂應該是很活躍,大家積極參與討論的。不過想法好,方法必須也好,不然課堂氣氛就很難控制,越到後來課堂氣氛越“熱烈”,幾個調皮的學生也藉此機會“爭先恐後”。提出一個問題,更多的時候不是大家積極討論分析這個問題的本意,而是有些鬧哄哄的吵問題之外的東西,讓我不得不制止他們的“奇思妙想”。這其中作為教師我在引導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課節奏上,我屬於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幹要幹得精。剛開始教書總是在課堂中洋洋灑灑地說上一大片,隨自己性子,想到哪說到哪。慢慢地,我發現自己的問題了,在充分相信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明白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說上課的時候沒有注意循序漸進,一下把難的簡單的都灌下去這課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時候上課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注意過度,從書本上的基本知識點直接過度到一些比較難的實際練習,學生往往就比較“迷惑”地看著我,這個時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學出了問題,需要我重新結合知識點把要解決的問題解釋再解釋,因此也浪費了不少時間。到現在好多了,我會在課前先預測學生易於接受和難以接受的知識,易於接受的知識或學生有一定基礎的知識一語帶過,就重點難點著重講解,注重練習。這樣課堂節奏有條不紊,任務總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還有是在學生與教師主體與客體的處理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對於提高學生積極性,學習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發現自己的課堂我易於向孩子以灌輸為主,很少讓學生主動參與操作,他們的主動性被我遏制著,往往是我牽著他們走。其實這樣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維也發生了變化。

  面對著這些問題自己一直在思考:針對這樣一個好動好玩的班級,我的課堂教學從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從《課堂密碼》一書中受到了一些啟發,是值得我遵照和學習的。

  一、面向全體,面向基礎,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發展的人要透過全面發展的教育來培養,但全面發展並不等於平均發展。我們的教育不是讓每個學生變成統一規格的“標準”,而是造就充滿活力的、具有個性的一代新人。我們美術課上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有個別是毫無基礎可言。因此,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有全體目標,又要有分層目標。也就是在課堂中實施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課堂評價時也不能一鍋端,應遵照其原有的水平來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水平。

  二、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課堂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努力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最佳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打破“傳授——接受”教學模式,採用“問題——發現”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透過獨立自主研究來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提出探索目標,激勵學生學習動機;能透過質疑、設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能精心講解、適當點撥,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的主體作用於主要體現在學生能積極思考;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學習知識;能提出問題,並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樣的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鑽研精神。

  “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新世紀沒有創造能力,就只能在別人身後爬行。教學最本質的規律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生存,教會學生鑽研,教會學生創新。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只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由原來的“學會”變為“會學”,教師也由原來的“教”到達“不教”。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歸宿——學生獨立探究和創造力得到發展。也可以嘗試使用“指導——自學”式、“提問——討論”式、“引導——探究”式等創造性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

  教學是教師的主要職責,課堂教學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在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當中,我發現了很多問題,也發現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過問題總是接踵而來,不知何時能成為一名成熟的,優秀的教師,我將為之不懈努力。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2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這些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的任務,如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工具的能力、思想教育、文學教學、知識教學等。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我覺得應該結合語文教材的特點運用“有趣教學”“有效教學”。

  “有趣教學”:我認為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願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心理活動、年齡段和科目等特徵為依據,發掘語文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運用多種、多變、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刺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需要教師採用一些外在於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教師既要向學生說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又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絡起來,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每堂課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都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著學生能否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課堂密碼》)在這裡談到了教師的激趣作用極其重要,可以利用講故事的形式,如童話單元;利用意境激發興趣,語文課文絕大多數是“美文”,尤其是詩詞曲作品,更是令人百讀不厭的好文章。這些“美文”,關鍵一點是意境的創造令人神往。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特點,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意境美,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情緒高漲,興趣倍增。如《山居秋暝》一詩,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優美的圖畫,我們可讓學生透過繪畫、音樂等形式來深入理解詩的意境;利用名言警句激發興趣,學生經常抄錄一些自己喜愛的名言警句作為座右銘,教學中,可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格言、警句,來激發學生興趣。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談到的“捨生取義”的觀點,可讓學生聯絡到孟子的一句名言“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這些格言,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成為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教育內容,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時,背記名言警句,也是提高自身修養和參加中考必備的要求;利用參觀、遊覽激發興趣,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其見識面,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利用討論來激發興趣。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與思維來鍛鍊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些在課堂中堅持下來,且仍然興趣盎然的學生,肯定是掌握了將學科知識串起來的方法的學生,也只有他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科知識的樂趣與價值。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3

  我本期讀了《課堂密碼》一書,深有感觸,它為我們的教學方法改革指明瞭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學”、“有效教學”。本人教學幾十年,一直教數學,深知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維性、知識性和邏輯性,如何培養學生實際運用邏輯思維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課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學任務,採用“有趣教學”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學”,顧名思義,那就是在教師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教育家鳥中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的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願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心理活動、年齡段和科目等特徵為依據,發掘數學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識,運用多種、多變、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刺激、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密碼》一書中講到:“要讓學生對學習趣味較濃,需要教師採用一些外在於學科知識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外包裝與廣告效應。教師既要向學生說明這些學科知識的未來價值,又要將這些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絡起來,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科知識的外在興趣。在每堂的課堂切入時,對學科知識的包裝都特別重要,因為這決定著學生能否將之集中到課堂上。”《課堂密碼》中的這些話談到了教師在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著重要作用,那麼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可以採取這樣一些措施:用生活例項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利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師可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如機率一節中用擲硬幣來探究頻率、頻數,讓學生親自參與,從中獲得快樂。同時,利用參觀、實地考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的見多識廣知識。

  總之,激發學生興趣,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的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有持久的興趣,那就必須用學科知識的邏輯思維來鍛鍊學生,讓他們在對學科知識的整合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價值。在實現了課堂的有趣之後,我們又談如何實現“有效”呢?如何僅僅停留在“有趣”這一層面上,學生課堂上很高興,但卻毫無收穫,這樣的興趣是難以持久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持久的興趣,就得讓他們在課後有真正的收穫,而且覺得有趣之外,覺得這種可持續的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趣的同時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總會發現,在些學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對一些實際應用,其探索的題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分析問題也比較深刻。但有些學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總是模糊不清,邏輯思維較亂。但他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許就能夠做好些,這說明他正在努力追求進步,對學科學習有興趣,和積極趕上。因此我們不能把他和優秀的學生進行比較,而去批評他,應該看到他的點滴進步,保有他有了些收穫,就會有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是持續性的,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透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逐步提高,這樣他們就會越來越愛學習。

  要真正地促使課堂有趣和知識有效的互換與互助,需要為兩者的轉換預留足夠的時間,教師在學科知識結構的整合中,學科邏輯與思維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數學的總複習,教師就得進行對每個知識面點系統複習,進行歸類,知識點的整合,各知識點的展示,並進行解題的方法指導,學生方面要善於反思總結,一堂課學生究竟有沒有興趣,有沒有知識上的收穫,最佳的決定者是學生本人,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和參與和體驗是其產生與維持興趣的決定要素,因學生要能夠同想,自己去適應、反思、總結。

  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與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溝通,多引導他們,明確學習學科知識的目的,端正態度,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心理世界,瞭解他們的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這樣他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科知識,這樣才能實現“有趣”與“有效”之間的轉換。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4

  課堂上,為什麼我們的教師積極忙碌卻徒勞無功?為什麼有的學生總給老師製造麻煩?為什麼有學生聽課走神?為什麼學生會沉默不語?為什麼學生不聽老師的話?這些問題常常困擾著一線教師。而《課堂密碼》一書,就像是解開這些課堂現象的密碼,透視出掩藏在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有效的指導教師對自己的課堂實踐作出反思,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課堂密碼》從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五個方面開啟“課堂困惑”之門,讓我們深深感覺到:莫把課堂只當課堂;莫把課堂只當教學;莫讓課堂止於安靜;以學生為師,在學生的心靈中教書,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課堂為友,會尊重同事的勞動成果,更樂意向同事的課堂學習,不是把聽課、評課當作一項任務,而是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才能發現課堂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本人認為《課堂密碼》提出的觀點、問題、案例很值得我們去深思與研讀,特別以下幾個觀點我更有興趣:

  一、學得好,還要考得好”

  周彬老師用“愛人教育我”放、找東西的例項來說明在平時的學習中,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也不管我們用什麼邏輯來掌握學科知識,似乎只要記住了或者儲存好了學科知識完事大吉了。可是,當我們身處考場時,儲存得好好的學科知識,不但不會主動跳出來,即使我們去找,也不見得能找到。然後論述一、從“知識的儲存”向“知識提取”的轉變,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師和學生呈現出來的疲憊、顯現出茫然,學生不可能考好成績;考試的競爭不是知識儲存量的競爭,而是知識提取量的競爭。二、“知識提取”對“知識儲存”的工具功能,發現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知識儲存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越簡單,學生的知識提取就越是難;邏輯越是清晰,學生提取知識就越是容易。

  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儲存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提取知識;不但要讓學生在做作業時提取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在考試中提取知識。既要讓學生理解學科知識,還能讓他們提取出來的學科知識為他人所理解,還要求教師與學生能夠不斷地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在儲存新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不忘記舊知識。三、為了“知識提取”的“知識儲存”,在教育的意義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並不在於他儲存了多少學科知識,而是在於提取多少學科知識。有的學生有了辛苦的儲存,但卻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學科成績不好。因此,重視學科成績的提取,在於強化學生的學習責任,更在於促使學生在學習環境中進行互動並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是為了別人,更是為了自己。

  二、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

  周彬老師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顯得很聰明,但最終卻一事無成”。這種現象現實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頗有同感。周彬老師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1、深陷課堂教學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時間管理上,有的老師認為,我們每天課都上不完,哪有時間看書?很少人會想到,在今天這個時代,一個不投資的人自然是買不起房子的;一個不再看書的人,必然會在每堂課中都處於掙扎狀態。要上好一堂課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課都上好卻是非常困難的。教師要從課堂教學能力向學科教學能力的轉變,需要課堂教學經驗在量上的積累,但更需要教師學科教學能力在質上的突變。前者需要教師潛入課堂教學之中,後者需要教師跳出課堂教學。

  2、踏上學科教學的“理性之路”,我們行走時若只是盯著腳下的路,雖然每一步都走得穩健,但離最終目標往往相去甚遠。我們認為學習與儲存知識點時要“盯著腳下的路”,但在總結與提取學科知識時要“盯著前方的路”。學科教學的困惑在於,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就必須將學科知識肢解為知識點,讓學生逐點學習與掌握。可是在學生逐步學習與掌握的過程中,越是仔細,越是投入的學生,就越是難返身整理與總結學科知識,也就是說,在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學科的知識能力,又要培養學生綜合學科知識能力,可分析能力與綜合能力本來就是一對矛盾。因此,不管在學期初,還是在學期中與學期末,只有站在學科教學的高度,始終盯著讓學生掌握系統化的學科知識的學科教學目標,再在每次課堂教學中努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點,才能避免雖然學科教學贏得知識點上的勝利,卻偏離了最終的學科教學目標的情況。

  3、開啟教育教學的“展望之窗”。學校是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好的地方。學生學習得更好有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是學生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二是學生越來越喜歡學習了。如果只是對學生的短期學習成績負責,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對學生的長期發展負責,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負責,後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學校只是對學生的短期成績負責的話,難免會以犧牲“犧牲越來越喜歡學習”為代價。

  一旦犧牲學生對學習興趣,最終的結果恐怕只能是即沒有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讓學生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需要學校與教師的眼界,又需要與教師的教學水平的。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系統駕馭,遠比訓練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點更為困難;培養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又遠比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更為重要。

  周彬老師在《課堂密碼》中對課堂的獨特見解,本人學習後,在課堂教學中受到了一些啟迪。上面只是我一些點滴的感悟。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5

  《課堂密碼》是一本很不錯的書,裡面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學科深度上,當學科還沒有分化的時候,教師普遍看重育人,這就是韓愈所講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學科分化之後,教師普遍看重教授知識。至今,我們評價一位教師有沒有教育智慧時,雖然也看這位教師對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卻是看學生的學科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學科知識有兩個來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師。教材上的學科知識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現的。之所以說它一次性,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解釋;之所以說它平面化,是因為它不會根據學習情境的變化進行演繹。但也正因為如此,教材較教師提供的學科知識更有權威性,也更有邏輯性。於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科知識,並不重在學科知識本身的權威性與深刻性,而是對教材弱點的補充,也就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教材提供的學科知識進行多重解釋,根據學習環境的變化對教材提供的知識進行多樣演繹。因此,教師在學科知識上的深度,並不是讓教師在學科知識內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在內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師,學生學起來就越艱難,能夠掌握學科知識的學生人數也越少。在內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師,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得更有趣,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掌握學科知識。

  其次在教育廣度上,教師教學生,是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而非專業選手。當專業教練教專業選手時,可以把專業選手描述成是“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可是,對於學生來說,儘管學習是他們的專職工作,但在眾多學科中喜歡上哪門學科,致力於哪門學科,並沒有強制性的限制,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學生稱為業餘選手,把他們描述成是“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而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這些業餘選手,以便讓他們在專業學習這條路上更願意走下去。只有他們願意走下去了,才有機會發揮專業教練的專業價值。兩相對比,專業教練教專業選手,走的是專業深度的道路,教學廣度對他們的要求並不太高;專業教練教業餘選手,就得先走教學廣度的道路,因為教學廣度是教師推進專業深度的前提與手段。

  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就意味著必須把學生當作是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這樣可以在以下3個方面來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第一,學科教師要全面愛護與關心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總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師生關係的前提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師生關係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與愛護,師生關係本身也就不復存在。如果連師生關係都不復存在,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也就無從談起。“親其師信其道”講的也就是這個道理。第二,教師要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對書面語言的理解與使用還需要鍛鍊,他對文字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薄弱,而書面化學科知識的最大弱項在於,它的表達方式是書面語言而非口頭語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維而非具象思維。因此,學科知識生活化的過程,就是教師把學科知識從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從抽象邏輯轉化為具象邏輯的過程。第三,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教材所呈現的學科知識並不是對學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對學生學完教材後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用最終目的去要求初始學習的學生,往往會嚇跑了學生。

  教師只有從對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中走出來,才可能以“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更願意向一個“人”學習,而不願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學習。如果教師以“學科知識”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那麼他也勢必會獲得死板、平面化與抽象的形象。

  對教師個人而言,這本書可以改變學科教師只對學科知識負責的意識,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科深度不再越來越深,而教育廣度越來越廣。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6

  今年暑假,讀了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彬著的《課堂密碼:對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一書,假期中靜下心來讀了讀,該書分為五個部分,即: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這本書很有條理,系統性很強。隨手又翻到書中某一頁,語言很平實,沒有讓人感覺深邃的理論,和我們平時的教學隨筆差不多。這本書如同工作中的導師,引領我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課堂時,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我們每天都在喊""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並不是很好,我們每天在忙碌中度過,早上進教室指導早讀,收作業,批改作業,督促改錯,輔導學生;我們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學生這個題講了好幾遍,學生依然出錯。抱怨班上總是那幾個調皮的學生讓你不省心。我們每天都在責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奮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沒有做好。

  我捧著《課堂密碼》坐在桌前,靜心地品味"密碼"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時,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隱隱的陣痛,又彷彿給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讓我毫無選擇地細細盤點著自己走進課堂的點滴收穫。當看到周彬博士觀點時,有一種被感動的感覺,特別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問題也都是走進課堂時看到聽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麼透徹,我自己也收穫頗多、感悟不少。

  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周博士在書中告訴我們,要"打造有效課堂"。什麼叫課堂教學?什麼叫"有效課堂"?彷彿沒有比考試更直接、更權威、更有說服力的。作者對考試前師生既緊張又忙碌的日子描寫讓人不免一笑:用忙碌來麻痺自己的神經,減輕緊張感。教師生怕還有什麼知識點沒有講給學生聽,學生生怕還有什麼知識點沒有掌握,大家都在過著查漏補缺的生活。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識點,學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師與學生呈現出來的疲態、顯現出來的茫然,很難讓人相信這支疲憊之師能夠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確實,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知道:在學生前期的學習中,儲存知識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識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後期的學習中,提取知識的能力就顯得更有價值了。當然,只是根據學習的階段來區分知識的儲存與提取哪個更有價值,既不科學也不全面,因為不管是知識的儲存還是知識的提取,都是貫穿於學習、教學的整個過程的。

  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公式:"成績競賽=專業競爭+時間競爭"。在教育理論上,良好的教學業績至少要三個要素——教師是的教學專業水平、教師的投入程度和教學工作環境,其中教學的專業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尤其是教師間的教學競爭中,這個結論就不那麼準確了。在一個學校中,教學的工作環境可以不予考慮,所以教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師投入的時間就是考察一名教師的教學成績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對於一名教師的專業化素質是比較固定的,就像是一個人的智商和體質往往是天生的,雖然可以改變,但是改變的成本非常的大,過程也很長,為了達到快速提高成績的辦法目的,很多老師就不得不在時間上打主意。

  對於很多事情"笨鳥先飛、勤奮、忙碌"都是褒義,但是對於教師來說怎麼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第一,在教學上,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能力,這樣就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仔細研讀把握教材,備課時不斷提升自己對課堂的預見能力,設計生動有效地活動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真正的給學生們帶來他們喜歡和需要的知識。這個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與不斷地學習、思考和嚴格要自我要求,這也是提升教師專業化素質最好加以改變的一條。

  第二,在自身素質提高方面,教師的個人素質是決定教學專業水平的關鍵,像是專業知識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的思想都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條件。像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思想都是與生俱來的,要想改變非常的難,需要堅持不斷的努力和實踐。所以不斷地學習,給自己充電,不斷為自我實現而努力。

  第三,在時間分配方面,教師的工作瑣碎而繁雜,但就是在一樣的工作強度下,還是經常看到很多教師不會佔用學生的課下時間、利用課間時間充分的運動、課下進行午休,並且他們也不把工作帶回家中,一樣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他們怎麼做到的?秘訣就是合理分配時間:由於課前備課十分精細,學生們能夠當堂達成學習任務,課下基本不用找學生輔導;合理制定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項項工作;不拖拖拉拉,把工作趕到前面做。每當自己撓頭於眼前大把的工作而猶豫先完成哪項的時候,別人早已進行一半了。做到合理計劃工作時間,不僅有利於自己的工作,對於身體和心情也是一樣有利的。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7

  看完《課堂密碼》總覺得也應該說些什麼。既然是“密碼”,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無法解開所有密碼。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強自己了。因為現在的教師,即使他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而他的“課外功”不夠,還是算不了一個“好”教師,僅僅因為他教的學生的成績沒有那些“課外功”十足的教師教的學生的成績來得好。嗚乎,悲哉!人人都清楚,這十足的“課外功”要耗去一個教師的多少精力和時間,他哪會有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學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更不用說透過閱讀來提升教學理念來。

  回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業餘時間裡,自己有足夠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學書籍及雜誌,當然還有不少的專業雜誌。在上班時間裡,備課、批改作業、課外輔導。我總是能找到時間找學生談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從容,有條不紊,也從來沒有喊過一聲“苦”“累”,因為那個時候,真不覺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書這個職業當作自己“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一生”的事業了。至於學生,他們有時間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做好事”“文藝匯演”“參觀工廠”“學農”等等,而這些活動表面上看是佔了學習時間,實際上卻是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所有這些讓他們懂得: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那個時候我們學生的英語課本沒有現在這樣厚,學生要記要背的單詞也沒有現在這麼多,可是,他們的英語基礎和語言能力卻要比現在的學生好得多。學習的興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來的。

  然而,現在的教師,早上6:30到校,“督促”學生早讀或稱作“早輔導”白天上課、備課、做課件、改作業、教育學生充斥了他們的每一天。說實在的,連備課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認認真真了,更不用說有時間好好地研究學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學生談談心,也不忍心佔用他們的時間了。早自習?要早讀,不忍心打斷他們;課間?一天至少8節課,總不至於課間可憐的10分鐘也去佔用,而且很多的時候是不到10分鐘的,老師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課的,自己累點沒有關係,但真不忍心;午間?一大堆的作業放學前要上交,又不忍心佔用他們做作業的時間。所以,除了不得不處理的問題,隨時隨地解決,能省的“談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著心腸”佔用他們的早自習、課間或午間時間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種怎麼樣的腳步?灌鉛似的!記得一年青教師的媽媽問她女兒的一句話:“你們老師都有沒有‘家’,他們燒不燒飯,吃不吃飯?都這麼早上班,這麼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輕鬆,我可能很多的時候會餓肚子。因為很多的時候“累”超過了“餓”。可想而知,一個“累”超過“餓”的人當他回到家裡時會作出什麼選擇。弄吃的還是“睡一會兒再說”?往往這“睡一會兒再說”,即使醒來也不想再起來了。有過不少這樣的經歷。這樣一種狀態,怎麼可能會有精力看書?即使有心看書,不一會兒就會睡著。至於現在的學生,學校裡上課,做作業,到了家裡繼續做作業。正像我兒子說過的:“反正我做好了作業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學生混著時間做作業。哪來以前學生“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的境界?學生和老師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為了讓學生學得輕鬆,也為了自己教得輕鬆還是得注重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課堂密碼》封底周彬說了下面這些話:“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

  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課堂時,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8

  《課堂密碼:對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彬所著。該書分為五個部分: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初讀此書,是被書名所吸引----《課堂密碼》,究竟課堂上有什麼秘密?想要精準把握課堂有有什麼訣竅?想要把學生教好,又有什麼密碼呢?我們到底需要把課堂打造為什麼樣子?怎樣才能打造高效課堂?帶著這些疑問,我讀了此書。下面我針對本書中關於“有效”課堂教學的部分,來談一談我在讀此書的一些收穫。

  一、關於課堂

  我認為老師們不能把課堂只當課堂、不能把課堂只當教學、不能把課堂止於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當前的知識競爭不再是知識儲存量的競爭,而是知識提取量的競爭。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知識儲存過程中運用的方法越是簡單,學生的知識提取就越是困難;邏輯越是清晰,學生提取知識越容易。課堂上,教師在學科知識上要有深度,即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要深刻,這樣就越是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就越能讓學生學得有趣,就越能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教育的廣度。教師要把學生當做“一個學習學科知識的人”(專業選手)而不是當做“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業餘選手)。從“一個人在學習學科知識”的立場出發,就意味著必須把學生當做一個整體的人來對待,可以從三個方面加強學科知識對學生的吸引力:一是學科教師要全面地愛護與關心學生;二是力求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三是要從學生的知識原點出發,引導學生走到學科知識的終點。一堂成功的課需要教師在課前做精心的準備,也需要教師把握當時的課堂情境。

  二、關於課堂效率

  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求老師們明白課堂教學的真正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非常努力,但學生不參與,那麼課堂教學的效果肯定為零。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真實教育意義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換而言之,教師的主導只是服務於學生主體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評價一堂課優劣的標準,從目標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進度。課堂效率需要教師的努力,需要學生的參與,更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協同合作。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與投入,但在教師與學生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相互照顧對方的進度,才是最佳的選擇。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三、關於“6+1”高效課堂

  讀完此書,我不禁聯想到學校近年來大力實施的高效課堂模式,即“6+1”高效課堂。此模式是由石家莊精英中學首創的既有理論依據,極富推廣和使用價值的課堂教學模式,尤其是在當前新教材剛剛開始使用的全新階段,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施勢在必行,但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認為傳統教學方式並不能完全摒棄,我們需要在傳統教學方式和新課程教學理念上取得平衡點,打造一個兩者都兼顧的新型高效課堂。

  學校自20xx年就開始實施“6+1”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我發現課堂上經常出現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課堂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太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應該在課前讓學生進行預習並提前思考課堂上的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從而節省課堂時間。如果條件成熟,儘可能藉助網路查閱相關的資料。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備課,充分考慮學生對於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從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儘量編寫適合學情的導學案。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輕鬆的組織課堂教學,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做到遊刃有餘。這也符合書中所倡導的站在學生那面的教育的思想。站在學生的那面,並不是去縱容他們,而是接受學生的現狀,理解學生的現實。站在學生的那面,就意味著教師既不可能直接改造學生,也不可能替代學生,而是做學生的欣賞者與鼓勵者。

  教育一個人,並不是讓你去改造他,而是讓你去塑造他。改造是站在學生的對面,挑出學生身上的刺與不足,然後再為學生嫁接上美麗的花朵;塑造是站在學生那面,透過發掘學生身上的潛力,改進學生身上的不足,從而在學生身上培育出美麗的花朵。如果教師站在學生那面,教學設計就要根據學生的經驗與知識來展開,這更容易讓他人看到學生的智慧,它並不直接體現教師的能力,而是透過學生的學習幸福感與學習有效性來予以展現,但是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非作秀的教育。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優勢出發去設計課堂教學:鼓勵與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勢與成績,是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根據學生目前的優勢與成績來設定教學目標,是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二步;讓課堂教學還原學生優勢與成績的獲得過程,是從學生優勢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第三步。課堂教學並不是來教訓學生的,更不是用學科知識塞飽學生的無知,而是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使用自己獲得優勢與成績的方法,透過自己優勢與成績的拓展,來填補自己因為年輕而擁有的幼稚與無知。

  地理與其他科目相比,在高考中,分值不是最高的,所以課下想要與其他學科爭搶時間,條件是不成熟的。所以,課堂上的時間就顯得尤為珍貴。我總是對學生說,一節地理課,無論如何,都必須實實在在學到點東西,否則就是坐班曠課。所以每節課,我都會明確告訴學生,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目標是什麼,任務是什麼,你應該做什麼,才算達標。這樣,讓他帶著目標去學,才能做到有收穫、有進步。同時,課堂教學不應該止於學科生活化,還應該以學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為最終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完成學科生活化之後,進一步推進與完善學生生活學科化的過程。另外就是打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參與感,這樣不容易犯困,可以集中思想,積極思考。

  我每節課都試圖把自己的課堂打造的更加有趣,我認為有趣的課堂應該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吸引過來的外在興趣,這種興趣有比較價值,但並不一定有內在價值;另一個是真正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的內在興趣,這依賴於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對邏輯與思維的把握與練習。這兩種興趣缺一不可。課堂管理最成功的境界,就是發掘學生群體的力量來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課堂管理最失敗的境界,就是對學生群體的失範行為無能為力。除此以外,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喜歡設定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究。那麼,我認為,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創設有價值的探究情景,讓學生有疑問、有興趣,主動思考,從而解決問題。一定不能為了探究而探究,更不能簡單的提出問題就萬事大吉。

  目前,我所帶的高一四班和高一八班,雖是實驗班和重點班,但是學生的主動梳理和總結能力還是有所欠缺。尤其學生們在初中階段並未認真學習地理,所以有一些知識框架、思維導圖,雖然我非常希望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出來,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以,我會先以某一知識點為例,帶著學生把思維導圖一步一步畫出來,讓他們明白設計思維導圖的意義和作用,再讓他們自己去設計下一個思維導圖,而不是隻負責佈置作業而不思考作業的意義。次數多了,學生自己看著自己設計的思維導圖,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同時還有助於增強學習地理的自信。透過一次次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有了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興趣,那麼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就是一種享受。

  最後,我還想說,20xx年即將過去,20xx年已在路上。過去一年,風雨兼程;新的一年,更有期待。征途漫漫,唯有奮鬥。在教書育人征途上,我會繼續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不斷提升本領,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9

  讀了《課堂密碼》一書,真的讓我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

  一、博大而熾熱的愛

  名言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是的,對於教師來說,愛是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會傾盡精力,啟用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它所熱愛的事業和學生。名師魏書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學生獻上了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愛。這也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人生追求的原動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把我全部的愛與熱情獻給我的學生,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樂學善學的智者

  現代社會是需要終身學習的社會。教師更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源頭活水,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向書本、向實踐、向各種資訊渠道學,引千道清泉、聚萬座富礦、集百家之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才能用自己淵博的學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興趣。成為學生的“活字典”和“百科書庫”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師都應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師直到七八十高齡還在與小學生親密接觸,他們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遊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試問他們又怎麼不會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又怎麼會不親其師信其道呢?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總之,做一個“有效的”教師,實施有效的教學,是所有教師應有的追求。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0

  本書主要從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教學情景等方面,透過一些好的、差的案例來闡述瞭如何才能上好課,怎樣的一節課才能真正符合新課改要求。這本書很好地解決了教師的困惑。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我讀本書的一些感受。

  一、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實際上是透過一定的教育活動,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裡的教育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必須從三方面入手:

  1.教師的教

  教師在備課之前必須瞭解學生的基礎,備課時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在教學中,教師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妙用競爭方法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2.學生的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勤於多問。學生只有自己會思、會問、會學,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除此之外,學生要敢於實踐。透過實踐,藉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於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

  3.師生互動

  課堂上師生之間除了認知資訊的交流外,還有情感交流。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夠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下學習。

  二、課堂的生成性

  1.抓住契機──做有效生成的催發者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從宏觀課程的觀點看,課堂中的各種因素:教師本人、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中的各種資訊,都可看作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師生在圍繞著教學內容展開的真情互動中,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相互促進,從而求知的慾望被激發,情感的閘門被開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這樣,師生間的互動對話的過程可以催發、生成許多教學契機。對於動態的數學教學資源,教師要善於抓住並加以利用,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在課堂上有靈感出現,有智慧的火花迸發,要把它轉化為可生成的資源,需要教師敏銳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則,契機稍縱即逝,而且無法複製。

  2.做生成資訊的提煉者

  教師在真情呵護學生純真、稚嫩的童心,積極誘導學生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時,必須加強引導,及時調控,充分發揮教師“參與者、組織者、指導者和激勵者”的作用,為“生成性資源”定向導航。在課中準確洞察學生心靈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學生在課堂稍縱即逝的變化;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裡湧現出來的各種資訊,見機而作,適時調整。而不能隨波逐流,要有撥亂反正的膽識,要有取捨揚棄的智慧,要在課堂上不斷錘鍊,煉就一身揚沙揀金的功夫,使學生能在活而不亂、趣而不俗、新而不謬的空間裡暢所欲言,自由放飛,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拓展延伸──做生成資源的拓展者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題,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教學時要適當地將教材進行拓展、延伸、給學生一片新的天地。這樣可以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思路,增長他們的見識,培養他們求異思維與創新能力。

  三、教學情景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正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在教學中創設生動的情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主動探索。良好的教學情景能充分調動學生。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是提高教學實效的一條重要途徑。作為教學活動組織者的教師應有對教學內容的多種理解和認知,尊重學生認知能力的不同,以情景創設的多樣性去實現學生不同的學習選擇,以多樣的互動去啟用學生的主動性,提供學生多種學習的起點和多條學習的路徑,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也將不斷最佳化教學情景使學生達到最佳的情緒狀態,讓他們的潛在智慧、創造性充分獲得發展.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而課堂教學是我們達到此目標的有效途徑。怎樣使課堂更為有效,我想《課堂密碼》會給你正確答覆。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1

  本學期一直在看教育學博士周彬先生的作品《課堂密碼》一書,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題”;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

  正如書中所說的,對待課堂,現在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教學效率”。正是這句話,成為不少老師不懈努力的動機。我們小學每節課又是40分鐘,我們在靜下心來想這句話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在實踐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忽略學科的整體性呢?上好了每一堂課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就能夠學好這個學科。往往效果並不會有我們教師預期的那麼好。所以如何處理好課題和學科的關係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力和體力去管制學生。當我們不再用要什麼就取什麼,看不慣什麼就改什麼的心態來行事,而是尊重學生,尤其是學生的生活,尊重同事的課堂時,才肯過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的課堂中獲得成績。”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是抓緊課堂上的40分鐘時間,每天都為孩子們的學業而努力中,但是讀到這裡,我才明白孩子們的成績並不是老師在努力就能夠得到的。

  因材施教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需要用到的。書中提到,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的學生資訊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說是比較難實現的,我們不能與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也只有每次40分鐘時間,再加上數學每週僅有的4個課時,在課堂上也有每天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樣的內容也許大多數的孩子可以掌握,但對於個別孩子來說還是會有困難的,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也只能努力的拉著孩子繼續學習。正如書中所說,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但越是美麗,對孕育它的條件就越苛刻。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細細品味,書中很多的道理都值得我們去慢慢深思,慢慢思考。在教育的道路上也許我們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的,但是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在引領。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2

  暑假裡,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書中那些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個性化的解讀,那些經典的教育言論、深邃的教育思想、藝術的教育技巧,讓人驚喜,讓人豁然開朗,也讓我深思揣摩。讓我帶著新的姿態和視野去重新審視自己不太樂觀的初中數學課堂的教與學現狀,更讓我帶著前所未有的勇氣去實踐。

  透過閱讀學習,我對什麼是有效的課堂教學似乎有了一些認識。仔細想想,課堂的有效似乎已經涵蓋了課堂的有趣。也就是說,課堂有趣與否,本身就應該是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這樣的認識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為了追求課堂的有趣,教師往往熱衷於用頻繁的問答來製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熱鬧場面,教師濫用提問時,使許多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二是學生的參與只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手段。一些教師將教案視為固定的劇本,自己是演繹劇本的導演和主角,根據這份“劇本”中“劇情”發展的需要,設計幾個需要學生參與的活動作為“點綴”,學生沒有主體地位,僅是“課堂表演”中的一個配角。這樣的課堂不可能激發學生產生“我要參與”的內在需要,即使參與了課堂,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參與。我以為有趣課堂並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只是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課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結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結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改善學生課堂參與的對策。

  1、抓好預習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著教師不能總在課堂上做低水平重複的事,不能做無用功。在教學中,採取了預習提綱的方式,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有效的。上課前,先學生提交上來的預習提綱後,就明白哪些地方該重點教,哪些地方可以點到為止,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個別問題,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群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懂了的而教師還在教,學生沒有懂的教師卻一帶而過的情況。有效教學的前提應該是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不是在任何教學內容上都精打細算。

  2、抓課堂氛圍,促進有效教學。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是民主平等的。課堂上,老師要讓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互動的、和諧的、民主的關係,要成為引導學生學會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組織者和領路人,成為學生表達觀點、傾訴情感的知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3、抓好基礎教學,促進有效教學。

  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進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捨得花時間打好基矗只有基礎打紮實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課堂教學。我在教七年級新生時,前一個月都在慢慢地抓學生基礎,學生能力提高後,我才逐漸提高教學進度,事實證明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4、抓好“生幫生”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有些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課堂常常“吃不飽”。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在排座位時,可讓這些學生分散到班級的各個角落,讓他們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向部分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講解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成績,又能使自己在講解中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課堂是鮮活的,如何把握課堂密碼,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講臺上辛勤耕作的老師們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願如周彬博士所說:“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的課堂變得更有趣一點、更有效一點。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3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得是《課堂密碼》。這一本書的作者是周彬博士。為什麼會挑選這本書呢?還得從我自身的感受說起,初入職場從教的我在每一堂課後,每一週,每一單元,每一學期的課上下來後,都覺得是那麼不安與無奈。我只知道自己的課堂肯定出現了問題,卻也沒去想過出現了什麼問題,更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看到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我茅塞頓開,它就像是解開這些課堂現象的密碼,不僅真實地道出了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而且提出了可行的解決策略與實施意見。現在讓我們粗略地來看一看《課堂密碼》這一本書吧!

  正如本書作者周彬博士所說:”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利和體力管制學生。“深刻剖析了當前的課堂教學,周彬教授說不要把課堂只當課堂,也不要把課堂只當教學,更不要把課堂止於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文中第32頁《從”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學“》讓我感觸很大。感觸在周博士敢於講真話;感觸在淺顯的道理卻從未疑惑或少人問津;感觸周博士對當前教育體制和形式的深刻剖析。

  書中總結道,因材施教至少有兩個前提:一是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掌握學生的學習潛力與學習現狀;二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掌握學生資訊為原則,而不受其他原則的干擾。很顯然,這兩點對於我們來說都有難度。我們不能與學生生活在一起,就連上課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再者,教學中我們即使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程度,也必須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去完成任務。同樣的內容,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能掌握的很好,但對於個別學生來說,就很困難了,但即使我們都知道這一點,我們也會拉著他繼續走。因此可以說,因材施教是一個美麗的教育理想,然而在當前是難以做到,甚至無法完成的。他把先聖孔子與柏拉圖的教育理論做了比較,雖然他們都是今天教師嚮往的生活,但之所以嚮往,是因為不復存在。

  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人,他的學生;而今天我們講的”材“卻是具體的教材。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點不是教材,而是學生的現狀;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是因材施教。但是生源的龐大、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家長和學生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當你對一件事情感到不滿的時候,不外乎兩種態度:一是轉身離去;二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學習這件事情要想轉身是不大現實的,那就只有轉念了。既然我們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現實的,就要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不要被動地跟著教師,盼著他對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動地在教學進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學“。畢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文中提出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並不是看課堂教學過程如何,而是看課堂教學產生的學習結果如何。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課堂密碼》一書還提到了很多,比如為何教師總是忙而無功、是學生失序還是教師失趣、以”有趣課堂“實現”課堂有效“、”課堂管理“管什麼……都有一種看到題目就想立刻了解的感覺。所以今天我就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4

  6月16日,我有幸聽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的報告,感觸頗多。作為一名年輕教師,一直疑惑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德課堂?什麼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聽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後,才覺得豁然開朗,解開了我心中茫然,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報告分為“課堂信仰密碼”、“課堂模式密碼”、“師生關係密碼”三大內容。於老師以有條不紊的邏輯,以在和我們拉家常般的平實的語言,在循循善誘中帶著讀者一步步揭秘高效課堂:溝通知識、生命、生活之間的額聯絡,是課堂效率的應然內涵。正如於春祥老師所言,課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達而快樂。聽完報告以後,我對自己今後的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想法。

  一、設計恰當、具體可測的學習目標

  備課時對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場地、器材的運用要做充分的思考與準備,並結合五年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把“過程與方法”融入到課堂中,設計出具體可測的目標。

  二、有針對性的提前預習或學習

  針對每一節課的學習目標,佈置學生學習,把學習目標透過問題給學生提出來,學生在提前預習或學習時,在解決老師所佈置的問題的同時,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生動活潑的展示

  展示是高效課堂最具革命性的課堂獨創。課堂展示要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在課堂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種多樣。展示是學生智慧的展現,學生的能力和自信得以昇華的同時,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也得到了培養。“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在新世紀沒有創造能力,就只能在別人身後爬行。教學最本質的規律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生存,教會學生鑽研,教會學生創新,促使學生由原來的“學會”變為“會學”,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與歸宿——學生獨立探究和創造力得到發展。

  四、點撥生成促發展

  在學生展示以後,進入生質疑、糾錯,師生質疑及師生點撥階段,在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在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中,教師的點撥很重要,而教師點撥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引導學生找到的匹配新知識的原型和學生真正的原型相距多遠。點撥互動讓課堂智慧在挑戰中生成。

  五、課堂及時檢測,反饋目標的達成

  課堂檢測是高效課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教師瞭解學習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可以多樣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到精練有趣實用固定練習和隨機練習結合個人和小組參與結合精心設計。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可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哪些同學已達到了學習目標,哪些同學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下一步教學教師可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予以幫助。它還可以檢測教師的教學情

  況。教師的備課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往往估計不足。進行了課堂檢測之後,教師才能發現備課中的不足,才能及時的調整方法,改變教學策略,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

  感謝於春祥老師,讓我再一次深度思考我的課堂教學,進一步明確了努力的方向。讓我們一起在課堂上開行一列“動車組”,即小組合作學習,相信它會把學生帶進一個理想的境界。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5

  高效課堂是每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帶著教學中的困惑和對高效課堂的追求,假期裡,我細讀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被這位博學多識的“草根教育專家”所折服。數十載,於老師堅守在教育改革一線,但從未改變過初心,勤於研究,樂此不疲。他不僅是我們教師的楷模,更是我們教育事業的指路明燈。

  在研讀《發現高效課堂密碼》之後,深深地體會到這本書不僅是一縷清風,為我們教師吹散迷霧;也是面鏡子,讓我們教師看清課堂缺陷。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個人體會。

  在第二章中,於老師總結的“課堂教學規律”,給我指明瞭方向。其規律概括起來講就是“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以上“六動”可以界定為高效課堂“生命狂歡”的基本形式。這就是於老師的課堂效率觀。其中“學習快樂律”和“二八”教學律,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關於“學習快樂律”,於老師說“快樂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預習”。換言之,“預習催生自信,自信激勵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樂”。回顧自身教學,我給予學生的“預習權”和“表達權”少之又少。學生對英語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督促學生的預習,並花時間進行檢查,讓他們養成預習的好習慣。針對學困生,我還會對他們進行相應的預習方法指導。並在新課開始之前,告訴學生新課上會解決哪些問題,讓他們有目的、有方法的去預習課文,熟悉教材,從而讓他們在課堂上自信學習且快樂習得。

  關於“二八教學律”,即一般情況下,課堂上20%的屬於重點、難點的內容需要教師教,而80%的內容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掌握的。在我們的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建立在“學”的需要的基礎上,從而實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動態生成”。回顧自身教學,往往不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常常課堂上“滿堂灌”,這種錯誤的課堂教學觀念,日後我一定改善,且爭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在第十章中,於老師的傳統課堂“十八怪”,讓我陷入沉思。十多年前,新課改,新理念就傳入到了我們教師群體中,可是真正實施的卻寥寥無幾。教師依舊做主宰課堂,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依賴課件無法自拔,學生依舊天天膩於題海,應試教育魂魄猶在。我不僅回想了自己平日的教學,我給了學生多少思考的空間?學生有多少展示自己的機會?是否可以精選題目,讓學生跳脫離題海,減輕他們的負擔,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英語課堂是否一定要依賴於課件?我能否用更高效的方式來整合知識?帶著這些疑惑,我再次深入於老師的高效課堂中,並解讀他的密碼。於老師說“課堂上指望一個老師帶四五十個學生,再苦再累也不會帶出高效來,一旦把小組帶成‘動車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我明白了,要讓小組合作更多一些,實一些,課堂教學才能更加高效。民主是課堂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會有“精彩”。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的精彩。

  細細品讀這本書,不論是於老師的博學、樂學、專研精神,還是其提倡的高效課堂教育理念與方法,都是我們教師這一生所要解讀的密碼。教育生活一旦成為我們研究、探索、創新的資源,“幸福美感”就會不期而至。研究不管是其過程,還是結果,都伴隨著一種“幸福美感”的體驗,這種體驗便是對生命的滋養和回饋。

  將來教師之間的競爭,主要取決於誰學習的速度快。現代版的遊戲規則是“快魚吃慢魚”。學習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然被淘汰。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有更多的愛,那麼你就要在你的心中創造更多的愛;如果你要這個世界更優秀,那麼你也要先讓自己更優秀。學習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讀書而精彩!

  課堂密碼讀書心得體會16

  暑假裡,我閱讀了於春祥老師的《發現高校課堂密碼》,書中句句真言,文字富含哲理,又不乏風趣幽默,在覺得有趣的同時也讓人收穫頗多。書本封面上印著兩行醒目的字“一位草根教育專家的課改宣言,一份高效課堂完整解決方案”,是的,於老師是一位“草根教育專家”,他堅持研究與學習,詮釋了高效課堂的密碼。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一直不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讀了於老師的《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後,才覺得豁然開朗。何謂“高效課堂”?作者認為:高效課堂是在新的課堂觀、效率觀基礎上誕生的,它與傳統課堂單純以分數為旨歸,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分數的效率觀大相徑庭,而是主張在課堂上要演繹“生命的狂歡”,生命活力與課堂效率的偕同共振才是高效課堂的價值所在。這本書致力於高效課堂本質與規律的研究,共分十三章,每段文字中,都有作者獨到的視野和觀點。

  於老師文化底蘊深厚,在“高效課堂大揭秘”一章中,他提出“課堂乾坤大挪移”,令人耳目一新。他認為:學生是“天”,教師是“地”,“地”永遠不與“天”爭精彩,而是以“天”的精彩作為自己的精彩!學生的精彩才是課堂真的精彩,學生的精彩才是師者最大的精彩!《易經》的啟發之於課堂,竟是如此貼切。諸如此類文化與哲學於一體的闡述,書中比比皆是。許多課堂哲理,教育規律,就靠於老師如是的文化解讀,讓人印象深刻。

  於老師認為,課堂的藝術,就是動與靜的藝術。他將高效課堂“生命狂歡”的基本形式界定為“六動”——動手做,動腦思,動眼看,動耳聽,動嘴議,動身演。反對以教師的動,替代學生的動;以教師的動,強迫學生的靜,從而將“動”、“靜”闡釋得淋漓盡致。他還突出強調了“板演效應”,提高記憶效率。

  於老師提出的“零界現象”也值得我們反思,“課堂醫案巧拾零”能夠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零關注、零起點、零閱讀、零書寫、零生成、零體驗、零疑問、零批評、零板書、零作業,這些都是我們在課堂中要避免的。面對當前課堂上老師一味激勵“零批評”的現狀,作者給出了臨床診斷書。他認為:課堂需要激勵,但卻不能拒絕批評,學生犯了錯誤就要承擔責任。當然批評應該建立在尊重、理解、責任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學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勵的讚美之中,他們的性格將會變得脆弱。在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時,教師要注意頻率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激勵失之嚴謹,不提倡過多地採用“物化”的激勵性評價方式。由此,我想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在激勵學生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要讓學生將優秀變成習慣,而不是為了圖表揚才表現優秀。

  作者的課堂“動車組”理論也獨特新穎,為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有效引領。他還對小組合作的價值、操作路徑、使用方法等做了詳細的講解。正是由於於老師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課改追求,才把高效課堂詮釋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正是他痴迷於高效課堂多年來的心血和經驗之談啊!

  於老師精於課堂細節的研究與推敲,生成了許多理論的精彩,作者在第九章裡用一些實實在在的課改敘事,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的是非對錯,通俗易懂,讓我們在裡面或多或少捕捉到自己抑或他人的影子,從而改變自己的觀念,再付諸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之中。

  於春祥老師還說:“高效課堂功夫在課外。”我想,教師應該把讀書、寫作、反思當成一種習慣,當成一種生活狀態。教師素質提高了,學生自然會受益。而對於學生來說,只要真正注重其素質的培養,應試會是相當輕鬆的事。只有堅持讀書,堅持反思,堅持創新,我們才能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反思我自己,在自己從教幾年的時間裡,我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比如,每次作業我都會認真批改,有錯的,我也會及時讓學生訂正,對他們嚴格把關,有些學習程度不好的學生,我在課下會專門地輔導他們。每次上完課,我並沒有急著回辦公室,而是走到學生中間問問他們的聽講情況,對於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我還會走過去再跟他們講一講,爭取讓他們掌握住每天所學的知識,增強想學習的自信心。但是教育學生光教給他們知識就夠了嗎?當然不夠,“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學生,我會用無聲的行動教育學生,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見到地面上有垃圾,我會主動地撿起來,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也會自覺地把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