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眼中的魯迅
張愛玲眼中的魯迅
引導語:在我們大家的心中,魯迅先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也是一名偉大的作家,那麼在張愛玲的眼中,魯迅又是如何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民國那個紛繁複雜的年代,不僅眾多的草根實現了政治上的逆襲,而且湧現出了很多的天才式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以及可以稱之為大師的人物。提起魯迅和張愛玲,總感覺兩人不是一個年代,是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物。就好像時下的李敖和張小嫻一樣沒有交集,要說有,充其量都是主要以文字和思想示人。
其實也就是這樣,魯迅作為19世紀的“80後”,而張愛玲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人。當魯迅先生逝世的時候,張愛玲還是一個16歲大的花季少女。
兩人的家境說是相似,其實也()不盡相同。魯迅先生是家道中落,從一個小康家庭墜入困頓局面,生活拮据。魯迅的祖父周福清(1828~1904)曾是前清“體制內”的人物,37歲的時候中了進士,殿試三甲,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但僅僅過了三年就散館。
之後,周福清又當了金溪縣知縣這個芝麻官。即使這麼一個小官,也遭到彈劾,被朝廷以“歸部改選教職”為名處分,直到1888年才被循例捐升內閣中書。雖是京官,但十分清苦,無絲毫油水可撈。按照周作人在《魯迅的故鄉》中說,“雖然還不要用家裡的錢,但也沒有一個錢寄回來”。其清苦程度可見一斑。
等到了1895年的時候,由於母親(也就是魯迅的曾祖母)去世,周福清離京回鄉為母奔喪守孝。翌年,因為慈禧六十大壽,恩科提前一年舉行鄉試。而周福清因為對當時浙江的主副兩個考官比較熟悉,就想透過行*幫自己的兒子(也就是魯迅的父親)順利透過。
不料行*之時蘇州知府也在現場,於是事情敗露,投交信函的傭工當場被抓,周福清也最終被判以死刑。之後,魯迅的父親又身染重病,由是開始家道中落。
張愛玲的家境比起魯迅相對要好一些。但是,他的祖父張佩綸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中法戰爭爆發後,因為張佩綸主戰,那些平時嫉恨他的人就說“你說打,那你就去打吧”之類的話,讓他去打仗。張佩綸抵達福建後,那些官場老油子也樂得推卸責任,放開手讓張佩綸去搏。但是,文人只會清談,真讓他去做就慫了。
戰事以失敗告終,張佩綸本人在大雨中頂著銅盆逃走,並且被福建人嘲笑:“兩何沒奈何,兩張沒主張。”(“兩何”指福建總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兩張”指會辦軍務的張佩綸、福建巡撫張兆棟。意思是說他們沒主張,坐失戰機,幾乎全軍覆沒。)後來他遭到朝廷革職,流放邊疆。1888年流放歸來,張佩綸進入李鴻章幕下,因為當時張的妻子已死,李鴻章便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了他。
不過等到張愛玲父親那一代的時候,張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全家上下碌碌無為,而且沉浸於“祖上闊過”的不思進取心態之中,整天高談闊論“我們老太爺”“相府老太太”。張愛玲在這樣看似生活條件很優厚的家庭中,生活得其實並不幸福。相對於魯迅的家道中落、苦難而帶來的不幸,張愛玲這種不幸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兩人各自不幸的人生使他們看透了世間的冷暖,對這個黑白世界的認識也格外透徹。
魯迅因一篇批判封建吃人禮教的《狂人日記》而聲名鵲起,日後他又撰寫了大量的雜文小說來批判黑暗的社會以及國人的麻木,被後人譽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張愛玲雖說以寫男歡女愛的小說而名揚天下,但是,其早期用外文和後來寫的一些小品文、散文之類的,對中國人的心態洞察得十分分明,格外到位,讓中外讀者都嘖嘖稱奇。
從其《洋人看京戲及其他》一文中就可窺見一二,譬如她批判中國人的擁擠:“據說全世界唯有中國人罵起人來是有條有理、合邏輯的。英國人不信地獄之存在也還咒人‘下地獄’,又如他們最毒的一個字是‘血淋淋的’,罵人‘血淋淋的驢子’,除了說人傻,也沒有多大意義,不過取其音調清楚,聊以出氣罷了。中國人卻說:‘你敢罵我?你不認識你爸爸?’暗示他與對方母親有過交情,這便給予他精神上的滿足。”
批判中國人缺少私生活的這一問題:“就因為缺少私生活,中國人的個性裡有一點粗俗。‘無事不可對人言’,說不得的便是為非作歹。”
除此之外,張愛玲對愛國還有一種獨特的見解:“多數中國人愛中國而不知道他們所愛的究竟是一些什麼東西。無條件的愛是可欽佩的——唯一的危險是:遲早理想要撞了現實,每每使他們倒抽一口涼氣,把心漸漸冷了。我們不幸生活於中國人中間,比不得華僑,可以一輩子隔著適當的距離崇拜著神聖的祖國。”
由此不難看出,張愛玲在琢磨國人的.心理上,以及對國人的批判上並不遜於魯迅。只不過張愛玲也許是太不在乎政治了,由於和胡蘭成的婚姻,也不免遭人指指點點,所幸後來定居美國,不然以後命運真不敢預期。
那麼在這個對國人的品性有著獨到見解的奇女子眼中,同樣是批判國人劣根性的魯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想大概是有著一種即使不是崇敬也是惺惺相惜的感覺。定居美國後的張愛玲到了晚年,在美國丈夫去世後,很少與外界聯絡,經常宅在家中,不接電話,拒絕見客。
但也有破例,她曾經長時間的接待了一位來自臺灣名叫水晶的粉絲。水晶本名叫做楊沂,他也是吃了張愛玲的兩次閉門羹後,才得以見到這個曠世才女。他非常喜歡張愛玲的作品,甚至達到了可以背誦的程度,和張愛玲也很能聊得來,有著共同的話題,甚至有著一見如故的感覺。
在這次談話中,張愛玲談到了魯迅,張愛玲“覺得他很能暴露中國人性格中的陰暗面和劣根性。這一傳統等到魯迅一死,突然中斷,很是可惜。因為後來的中國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幟下,走的是‘文過飾非’的路子,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很是可惜”。
張愛玲的這番評價雖然有些偏頗,但亦是中肯的。張愛玲雖然也曾在文章中間接或直接地提到魯迅及其作品,但像此番評價之高也是絕無僅有的。也許張愛玲不願意用過多的筆墨讚頌魯迅,只是在私下場合表示,由他人公之於世,不得不說和其年少成名的傲氣有關。但不容否認的是,魯迅和張愛玲,算得上是那個時代文人的兩個典型代表。
張愛玲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型別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張愛玲結識作家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09月0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