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故事:紀昌學射箭
中國寓言故事:紀昌學射箭
中國古代的射箭知識,大家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古代紀昌學射箭的中國寓言故事,我們一起閱讀學習吧。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讚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後,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後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裡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裡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彙報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裡,選一根最細的犛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繫上一個小蝨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視窗上,兩眼注視著吊在視窗犛牛毛下端的小蝨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蝨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犛牛毛下端的小蝨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彷彿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於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彷彿車輪大小的蝨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蝨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蝨子的犛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並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恆。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中國寓言故事:磬鳴有因
在洛陽的一座寺院裡,有一隻磬(qing)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出響聲,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又沒有人去敲擊它,它總是這麼自己響起來。僧房裡的僧人對這隻會自鳴的磬十分恐懼,總以為是鬼怪在作祟,時間長了以後,這位僧人因驚恐而嚇出了病。寺院裡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他們請來許多術士、法師,讓他們施展出各自的高招,也沒有一個人能制止這隻磬的自動發聲。這件事搞得僧人坐臥不寧,惶惶不可終日。
僧人有個好朋友,名叫曹紹夔(kui),他聽說僧人病了,便前往寺院探望。這一天,曹紹夔來到洛陽的這座寺院,見到自己的朋友面目憔悴,眼神惶惑,很是同情,便詢問病情病因。僧人把磬自鳴的'情況和自己的懷疑都告訴了曹紹夔。正說話間,寺院裡敲起了齋鍾。忽然,那磬又自己響起來了。僧人一聽到磬又響起來,自然是嚇得臉色慘白,跳起來一把抓住朋友的衣袖,哆嗦著說:“你聽……你聽……”曹紹夔已基本明白了磬鳴的原因。他見朋友嚇成那個樣子,不覺笑了。他對僧人說:“這樣吧,我能替你解除磬自鳴的侵擾,你明天擺好豐盛的酒宴等著我!”
僧人迫不及待地央求道:“為什麼要等到明天呢?今天不行嗎?”
曹紹夔神秘地笑了笑說:“我必須回去拿一樣東西來才能解決問題。”
僧人以為朋友跟自己鬧著玩,不大相信他說的話,但是,還是抱著一線希望,為曹紹夔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宴席,第二天,曹紹夔果真來了,僧人十分高興,招待曹紹夔吃過飯,便一同來到那隻會自鳴的磬跟前。只見曹紹夔不慌不忙從衣兜裡掏出一把銼刀來,在磬上連銼了幾下,就告辭走了。
說來也怪,打這以後,這隻磬真的再也不自鳴了。僧人不解其中奧秘,便專門找到曹紹夔,問是什麼原因。曹紹夔笑笑,解釋說:“你僧房裡那隻磬和你們寺院裡那口鐘有相同的頻率,那邊敲鐘,鍾一響就引起磬的共鳴,於是磬也就發出聲響,哪來什麼鬼怪作祟!我只不過將磬銼幾下,破壞了它原有的頻率罷了。”僧人聽了,如釋重負,病也很快就好了。
凡事只要懂得它的科學道理,就能掌握它並改造它,而不致於疑神疑鬼了。
中國寓言故事: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著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說:“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說:“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著惠施的墳墓,長嘆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kao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