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的寓言(精選23篇)

韓非子的寓言(精選23篇)

  韓非子還善於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

  韓非子的寓言 篇1

  【原文】昔者,紂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③,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則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必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⑥ 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⑦,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喻老》)

  【註釋】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象筍”。象牙製作的筷子。②箕子,名胥餘。是紂王的叔父,官居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曾勸諫紂王,但紂王不聽,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滅商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詢治國之道,記載於《尚書洪範》。傳說箕子晚年前往朝鮮居住,死後追諡為大聖王。③加於:放到。土鉶:鉶(xíng)古代盛羹的鼎,兩耳三足,有蓋,常用於祭祀。《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一件像個黃沙大碗,説是帝舜當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④菽藜(shū huò):豆和豆葉。泛指粗劣的雜糧。菽,豆子。藿,豆葉。旄象豹胎:未生出的犛牛、大象和豹的幼胎。旄(mào):旄牛(即犛牛)。⑥卒(zú):終了,結局。⑦肉圃:各種肉類裝點的園子。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銅格子。俞樾《諸子平議韓非子》:“蓋為銅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博雅》臨,大也。故事解讀;從小處知大處,傢俱是講究配套效應,一張好的地毯就要與好床好桌椅配套。這樣總共要花很多錢,人的習慣也如此,一個小的習慣就要與其生活配套。所以由儉入奢易,反之則難。所以人要注意這一點。

  韓非子的寓言 篇2

  【原文】歷山之農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②。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③。東夷之陶者器苦窳④,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嘆曰:“耕、漁與陶,非舜官也⑤,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⑥!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⑦。故曰:聖人之德化乎!⑧”(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註釋】①歷山:根據“舜耕歷山”的傳說,自稱是舜耕過的歷山,北至黃河逐鹿,南至浙江上虞,西至山西永濟,東至山東濟南,全國共有二十一處。侵畔(pàn):侵,侵入。畔,田界也。—《說文》。②期年:舊讀(jīnián),一週年。甽畝:甽(zhèn),田邊水溝。畝,田中高處,壟。甽畝,即田中壟溝。③坻(chí):水中的小塊高地。④東夷:歷山東部地勢平坦而廣闊的地方。苦窳(yǔ):苦,通“盬(gǔ)不堅固 ”。窳(yǔ):粗劣。⑤官:職責。⑥信:果真,的確。⑦躬藉處苦:躬,親身,親自。藉(jí):藉田。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之田。自周初始,統治者就很重視農耕,並直接參加農業勞動,史稱“王耕藉田”,一般於早春擇吉舉行。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及各級農官皆持農具,至天子的莊園象徵性地犁地,推犁次數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⑧德化:用德行感化人。故事解讀;舜是一個好官,能為人民做實事,幫助人民。真正好的人就是為人民辦實事,說實話的人。朝廷上官員很多而只有心裡想著百姓的人才能得到百姓擁戴。

  韓非子的寓言 篇3

  【原文】孟孫獵得麂①,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麂②,答曰:“餘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③,復召以為子傅④。其御曰:“曩將罪之⑤,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麂,又且忍吾子乎⑥?” 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註釋】①孟孫:春秋時魯國大夫。麂(jǐ):鹿科的一屬。本屬共9種。中國分佈有3種:黑麂、赤麂和小麂。②至:到達。③居:《集韻》通作其。④子傅:兒子的老師。⑤御:侍從。曩(nǎng):以前。⑥忍:殘忍;忍心;狠心。又且:又怎能;豈能。故事解讀;巴西子是很有仁義的人對動物有愛惜之故能得到孟孫信任。而現代喜歡動物很正常,許多人愛狗貓。喜歡動物並不能代表其仁義,有人就愛動物而不愛人。

  韓非子的寓言 篇4

  【原文】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對曰:“信。”公曰:“安信?①”曰:“信名,信事,信義②。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惡不逾③,百事不怠。信事,則不失天時,百姓不逾。信義,則近親勸勉而遠者歸之矣。”(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註釋】①救餓:出自《韓非子》難勢第四十:“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餓者不活;今待堯、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說也。”安:疑問代詞。什麼,怎麼。②名:《玉篇》號也。號令也。名者,即今之文字也。又稱說,說出。事:引申為職守;政事。政府施政的事務。義:儀制,法度。③逾(yú):過分。超越法度。怠(dài):疲塌,荒廢。故事解讀;箕鄭以信義立國,誠實守信,強調責任制,言行一致,注重實事,實效而不是做雷聲大,雨點小的口頭文章。要取信於人不能讓人家失望,真正的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

  韓非子的寓言 篇5

  【原文】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③。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④,蟻壤一寸而仞有水。⑤”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⑤(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註釋】①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曾任齊國相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隰(xí)朋:齊莊公的曾孫,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大夫,任“大行”之職,是齊國重要的外交大臣。孤竹: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縣一帶,誕生於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今冀東地區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中原霸主齊桓公,齊桓公北伐救燕,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②失道:迷路。③得道:尋找到歸途。④山之陽:山的南面。山之陰:山的北面。⑤蟻壤:蟻穴周圍防雨水的浮土。仞:古代計量單位:周尺八尺為一仞。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⑤不難:難,難堪的意思。師:效法;學習。故事解讀;老馬識途就是因為其經歷的事多故能識途而不迷返,老蟻常居山裡故知水源。管仲等人是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的學問知識。韓愈文章中說過,士大夫以學為恥故不能有識,而樂醫百工不以學為恥而能進步有成就。

  韓非子的寓言 篇6

  【原文】 客有為齊王畫者①,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客曰:“犬、馬最難。”齊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②,不可類也 ③,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註釋】 ①客:指外來的畫師。②罄(qìng):顯現。 ③類:通“纇(lèi)”。缺點,毛病。《集韻》音壘。偏也。故事解讀;鬼是最容易畫的,因為沒人見過鬼,是純粹靠想象出來的。畫鬼就是畫沒見過的東西,靠腦子想出來,發揮自己創造力,所以說畫鬼是好的。

  韓非子的寓言 篇7

  【原文】宋之富賈有監正子者①,與人爭買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③,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④。事有舉之而有敗⑤,而賢其毋舉之者⑥,負之時也⑦。(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說林下》)

  【註釋】①賈(gǔ):商人(古時‘賈’指坐商,‘商’指行商)。②百金:形容錢多。亦指昂貴的價值。《公羊傳·隱公五年》:“百金之魚公張之。” 何休注:“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 璞:未經雕琢的玉坯。③佯(yáng):假裝。負:通“賠”(péi)。賠償,補償。④理:《說文》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毀瑕:毀損造成的缺陷。④溢:溢價。⑤舉:施行;辦理。⑥賢:勝過,超過。⑦負:放棄。時:時機;機會。故事解讀;這故事看出了富商的精明,他在買東西時將美玉損壞,這樣就沒人要了,然後再自己拿出錢買,買回時再用心雕琢。當然美玉缺一角是難看些。可是富商還是加以開發利用而成寶貝。所以事情是靠人做出來的,人要做事做好事,能使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不管事情如何總比不做要好多了。摸著石頭過河,總歸他走過,比沒走過的要好。

  韓非子的寓言 篇8

  【原文】 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①,其妻問曰:“今褲何如?”夫曰:“像吾故褲。②” 妻因毀新令如故褲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註釋】①為褲:為,做;製作。②故褲:故,舊也。——《廣韻》。③因:依據。令:使,讓。故事解讀;卜子妻子是很機械呆板的人一定要按照舊褲那樣穿著,甚至將編好的新褲弄成舊褲。這樣的行為很可笑,其人妻真是愚笨。做事情要講究實際不能總是教條主義。這與前面所則所說的宋人一樣,死心眼。

  韓非子的寓言 篇9

  【原文】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①。飲酒醉,過而擊之也②,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③。居數月④,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⑤。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註釋】①楚厲王: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長子,東周初期的楚國君主,警: 報警訊號。為:將。與:表偕同的意思。跟別人一起。②過:錯誤。③罷:歸,返回。④居:當, 在。⑤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故事解讀;擊鼓戲民是一中拿自己信義開玩笑的事,隨意欺騙人家感情,將人家當做猴耍,拿人家不會再相信你。比如做了件好事,不討好,就沒人來救了。所以說言而有信,言出如山,沒有信義的人是會被別人拋棄的,就像那個一天到晚喊狼來了得孩子,三次一來,狼真得來了,沒人來救,羊群被吃完。

  韓非子的寓言 篇10

  【原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①,明日,會天疾風②,左右止,文侯不聽,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遂自驅車往,犯風而罷虞人③。(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註釋】 ①魏文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②虞人:又單稱虞、山虞,古代官名。掌管山澤草木鳥獸牧獵的職官, 早在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便有關於虞人掌管山林草木鳥獸的記述。期:約定。明日:第二天,次日。會:恰巧,正好。③犯:頂著;冒著。罷:取消。故事解讀;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要取信於人,首先要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連自己都做不好怎麼去要求別人哪。

  韓非子的寓言 篇11

  魏王又送給楚王一個絕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鄭袖,內心非常嫉妒,對外卻表現出比楚王還要喜歡她,珠光寶氣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讓魏女挑選,然後送給她。鄭袖的這些假象,完全矇蔽了楚王,楚王對鄭袖說:“夫人知道我喜歡新來的美人,你能順承王意、愛王之所愛,喜愛她卻甚於我了,這是孝子贍養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為啊!”

  鄭袖確信楚王不再懷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裡加快了設計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對魏美人說:“楚王非常寵愛你,但不喜歡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見大王的時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這樣就會經常受到楚王的寵幸了。”

  於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聽從鄭袖的話,每次見楚王時,都掩住鼻子。楚王對鄭袖說:“新美人來見我,經常掩住鼻子,這是為什麼呢?”鄭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裝糊塗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緣故。”楚王絲毫沒有意識到鄭袖的構陷,不知不覺地落入了鄭袖精心設計的圈套,硬要追問個水落石出。鄭袖竊喜時機終於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說:“不久前曾經聽她說過,不喜歡聞到王的臭味。”楚王一聽怒不可遏,大聲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來!”

  由於鄭袖事先曾經告誡侍衛說:“楚王如果有什麼命令,必當立即執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衛順勢揮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韓非子的寓言 篇12

  春秋時期有個宋國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塊美玉,連忙跑去獻給掌管工程建築的新任“司城”子罕。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子罕執意不收。獻玉的人笑著說:“這塊寶玉,我悄悄拿給雕琢玉器的工匠鑑定過,他認為絕對是塊難得一見的珍寶,我才敢拿來敬獻給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還是收下吧!”

  子罕義正嚴辭地回答道:“我把潔身自愛、不貪圖財物的操守視之為寶,你則把這塊玉看作是寶。假如你把美玉給了我,我又貪婪地收下你獻的美玉,我們兩人豈不是都喪失了自己擁有的‘寶’嗎?不如各自珍視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吧!”

  子罕的這一番話,說得獻寶人滿臉愧色,叩頭至地多時,然後緩緩對子罕說道:“大人啊!小民獻玉,並不是要攀附權貴。您可知如今惡賊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寶,遠近皆知。小人若懷藏著寶玉,走不出鄉里就會遇到危險,保留著它就等於自己找死。我還是把它送給大人您吧!這樣我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了!”

  子罕明白了獻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裡住下來,而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後讓玉工精雕細琢,再賣出去,把錢全部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一個富翁。最後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還派人加強緝盜,保證百姓安寧。獻寶人千恩萬謝,歡天喜地返回家裡,四鄉百姓都敬佩子罕不佔不貪的高尚品質。“子罕辭玉”的佳話從此流傳開來。

  韓非子的寓言 篇13

  宋國有個釀酒的生意人,他開的酒家,量器精準公平,對客人服務周到恭謹,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懸掛的酒旗高揚醒目。

  按理說,這個酒家一定會生意興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發酸變質卻賣不出去。

  店主也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鄰里中有學問的楊倩老人請教。楊倩老人問他:“您家店鋪裡的看門狗很兇嗎?”店老闆迷惑不解地說:“狗的確很兇,但如此好酒為什麼賣不掉呢?”楊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懷裡揣著錢,提著酒壺、抱起酒罈,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惡狗卻衝著顧客齜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還有多少人敢來買呢? 所以,直到發酸也賣不出去。”

  一個國家也有惡狗,有道德有才幹的人,身懷絕佳的治國方略與理想,想去幫助、開導大國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惡狗一樣,齜牙咧嘴擋道咬人。這就是君王受矇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幹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韓非子的寓言 篇14

  戰國魯穆公時,公孫儀做了魯國丞相。他特別喜歡吃魚,一國上下能夠接近他的人,都爭相買來一筐筐活蹦亂跳的應時鮮魚進獻給他。但是,公孫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門徒有些不解,規勸他說:“先生特別喜歡吃魚,又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這是為什麼呢?”

  公孫儀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明確拒絕別人送魚。假如接受別人的魚,難免就會仰承別人的臉色。仰承別人的臉色辦事,將會走上違法的道路,違法就會被罷免相位甚至入獄蹲監,這樣一來雖然想吃魚,未必還會有人無緣無故地送魚給我,我又失去了俸祿,吃魚的機會就沒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為官,就不致於違法而失掉相位,這樣我雖然愛吃魚,還有足夠的俸祿,能夠長期供給自己吃上多種多樣美味可口的魚。”

  公孫儀清醒自律、廉潔守法的思想品格,在這裡明白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訴人們,‘需要別人的幫助,等著別人來監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韓非子的寓言 篇15

  春秋時齊湣王賜封田嬰於薛城,號靖郭君。靖郭君到薛城後,準備大築城牆。一些貴族的門客、策士,大多認為這樣做,既勞民傷財又會引起齊王的猜疑。紛紛上門勸阻。靖郭君命令負責傳達通報的奴僕,不要為那些前來勸說的人通報放行。

  齊國有個非常聰明的訪客,想了一出奇招,他首先用極富誘惑力的驚人之語製造懸念,對靖郭君說:“臣下請求說三個字就行了!多一個字,情願把我投入鍋中煮死。”這一招果真引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因而破例接見了他。

  齊人趕快上前稟告說:“海大魚。”然後轉身就走。靖郭君對這三個字,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趕忙說:“客人請等一等,留下把話說完吧!”齊人說:“卑微的小臣,不敢把自己的生死當兒戲啊!”靖郭君說:“不要走,繼續說吧!”

  齊人見進言的時機成熟了,於是有條有理地回答道:“您沒聽說過海中大魚的故事嗎?魚網不能攔阻它,魚鉤不能牽絆它。可是,在平坦無水的地方,連小小的螻蛄和螞蟻,也可以在它面前得意忘形了。

  如今,強大的齊國,就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遠有齊國的蔭庇,還築這小小薛城的城牆幹什麼呢?假如您失掉了齊國的保護,即使把薛城的城牆築得與天一樣高,又有什麼用呢?”

  靖郭君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高興地說:“對!”於是,放棄了在薛城築城牆的打算。

  韓非子的寓言 篇16

  楚國郢都有一個人,夜裡急著給燕國丞相寫信,一邊思考一邊寫著。由於燭光昏暗,就命令持燭的下人“舉燭”,意思是使明燭高照,寫信才看得清楚。那時,他腦子裡想著“舉燭”,嘴裡念道“舉燭”,不知不覺地竟把“舉燭”二字,誤寫在信上了。隨後又未經仔細檢查,就急急忙忙把信送了出去。

  信寄到燕國,丞相讀來讀去,對“舉燭”二字,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堂堂燕國丞相,又沒臉面去向別人請教。只好自作聰明胡亂解釋一通,說:“楚人之才的確高深莫測,這‘舉燭’二字真是用得太妙了。原來是希望我有明亮銳利的眼光,尊重賢明之人,也就是要選拔任用有才德、有見識的人。”

  燕國丞相,把他穿鑿附會的理解,稟告燕王,燕王非常高興地採納了丞相的意見,廣納賢才,一段時間燕國曾治理得很好。

  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楚人誤書,燕相謬解。誤打誤撞,竟成了燕國的國策。不過,這只是一種僥倖罷了,不足為訓。可是,當今推舉那些所謂治學的人,大多近乎於這種型別啊!

  韓非子的寓言 篇17

  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簡子派稅官出去徵稅,負責稅務的官吏向他請示徵收標準。趙簡主說:“不輕不重為好。稅收重了,從事生產的收穫或交易所得,過多上交官府,國家富足了,老百姓就會生活貧苦;稅收輕了,從事生產的收穫或交易所得,過多歸於老百姓,就會民富而國窮。這件事,只要國家官員不從中圖謀私利,就可以做到不斜不偏、不輕不重了。”

  當時,有個叫薄疑的衛國賢人,對趙簡子說:“依我看來,您的國家中飽。”

  趙簡子聽得飄飄然,還以為簿疑誇獎自己的國家,達到了中等富裕水平呢!因此顯出一副十分高興的樣子,故意問簿疑:“怎麼個‘中飽’呢?”薄疑毫不隱晦地指出:“您的國家上面國庫空虛;下面百姓飢寒交迫;而中間那些經手錢物和有權有勢的貪官汙吏,卻利用工作之便,從中得利,將自己的腰包裝得滿滿的啊!”

  趙簡子聽了這番話,對自己的國家如此糟糕,感到非常吃驚!

  韓非子的寓言 篇18

  齊宣王問唐易子:“射鳥什麼最重要?”

  唐易子說:“在於小心謹慎地在鳥群出沒的地方,多撒一些穀物。”

  宣王迷惑不解地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唐易子說:“鳥群中有數十雙眼睛,在高度警惕地張望著撒谷設餌的人;可是射鳥的人,卻只有兩隻眼睛,看著不同方向飛來的鳥群。由於這樣,怎麼能不小心謹慎地多撒一些穀物呢?”

  宣王說:“那麼治理天下該怎樣借鑑這個道理呢?現在君主兩隻眼睛不停地巡視著全國各地的情況,而舉國上下所有人的眼睛都注視著君主,我又將怎樣在眾目暌暌之下,自覺地按這個道理辦事,與天下人同享天下的利益,贏得廣泛的讚譽和擁戴呢?”

  唐易子語重心長地回答齊宣王說:“鄭國有一位長老,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君主不要顯示自己的慾望,更不要讓臣下窺見君主的好惡。'否則就會有人投其所好,設下射鳥一樣的誘餌啊!”

  韓非子的寓言 篇19

  延陵卓子,乘坐身高八尺名叫“蒼龍”的四馬拉動的彩車。馬匹受到嚴格的限制,向前有絡在下巴的皮鉤與馬勒,向後有尖銳鋒利的有針刺馬鞭催趕。因此,馬匹向前難以進,向後不能退,只好避開前後而從兩邊亂跑。

  造父是一個著名的駕車能手,路過時看見這種情景,忍不住傷心地哭泣,涕淚滿面,仰天長嘆道:“古代的統治者,治人也是這樣啊!那些眼花繚亂的獎賞,本是用來勉勵人們立功創業的,或許立功受獎之後,你畢生的努力就此毀於一旦;懲罰本是用來抑制犯罪禁誅奸佞的,可是於法之外,卻有人美譽加身。馬憑藉廣闊的原野,才能奮蹄狂奔;人憑藉寬鬆的環境才能有所作為。如果把人的思想和行為禁錮得太死,人們不知所措,只好站在中間觀望。這也是聖人為人們的境遇,悲哀哭泣的原因啊!”

  韓非子的寓言 篇20

  伯樂教了兩個徒弟,專門辨認一種常用後蹄踢人的烈性馬—也叫“踶馬”。有一天,他們兩人一道前往晉國正卿趙簡子的馬棚裡實際觀察。其中一人選到一匹踶馬,另一人走到馬的身後詳細巡視了一番,連續輕輕拍了三次馬的屁股,可是那馬卻不踢人。選馬的人以為自己看走了眼,另一人卻說:“您沒有看錯,這是一匹踢人的烈馬。只是它現在扭傷了肩胛,膝蓋發腫。那踢馬舉起後腿向後猛踢的時候,全身的重量都落在前腿上。這匹馬受傷後,前膝腫痛,不能支撐全身的重荷,所以後腿舉不起來,就不能踢人了。您獨到的眼光,的確善於辨認踢人的烈馬,不過您還不善於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失察於它不能承受重荷的腫膝所帶來的影響。”

  任何事情出現特殊的狀態,必定伴隨著特殊的原因。能夠掌握和運用踢馬腫膝難以承受全身重量,因而不能踢人的道理,這就是聰明人獨有的智慧。

  惠子說:“把高智慧的猿關在籠子裡,就會變得跟小豬一樣。”

  這就是說,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原有的優勢難以發揮,就沒有條件施展才能了。

  韓非子的寓言 篇21

  衛靈公的時候,彌子瑕年輕聰明漂亮,還是孔子高徒子路的親戚,自然受到衛靈公千般寵愛。所以,彌子瑕專權於衛國。

  有個專門供衛靈公取樂的矮小藝人,對彌子瑕非常不滿,當他見到衛靈公時,壯著膽子在衛靈公面前說:“我的夢終於應驗了啊!”衛靈公好奇地問:“什麼夢?”矮小藝人回答說:“我夢見爐灶,結果就見到了您呀!”衛靈公怒氣衝衝地說:“我聽說,將要見到君主,會夢見太陽。你為什麼見到我,卻夢見爐灶呢?”矮小藝人說:“太陽普照天下,一個東西遮擋不了它四射的光芒;明君聖主功德蔭庇全國,一個人隔絕不了他的福音。所以,人們說將見君主會夢見太陽。

  可是生火燒飯的爐灶就不一樣了,只要有一個人把持著灶門烤火,他身後所有的人,都無法看見灶膛裡的火光了。

  現在,或許就有那樣一個人,不是完全擋住了君王的光輝嗎?那麼,我雖然夢見了爐灶,結果見到了您,不是正好符合眼前的實際情況嗎?”

  韓非子的寓言 篇22

  魯國有一對夫婦,丈夫擅長用葛麻打草鞋,妻子會織白綢。由於平日兢兢業業,家境還算豐裕。他們久聞越國是個魚米之鄉,便想到那裡去闖蕩一番。鄰居知道了,有人勸告他們說:“不要去那裡,你們到那裡肯定會淪為貧窮人家的。”魯國人迷惑不解地問道:“那是為什麼呢?” 鄰人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草鞋是賣給別人穿的吧!可是越地多是水鄉澤國,越人從小就習慣於赤腳走路;白綢大多是用來做帽子的吧!可是越國經常下雨,所以越人喜歡披頭散髮,不戴帽子。你們雖然各有一技之長,但是到一個無用武之地的國家去,想不受窮,可能嗎?”

  魯國夫婦態度堅定而語言委婉地回答說:“到了那個暫時用不上專長的地方,我們可以引導那裡的人們移風易俗,養成穿鞋戴帽的文明習慣。使男兒穿上草鞋,歩履更加矯健;越女戴上帽子,更加楚楚動人。隨著鞋帽產品不斷推廣,我們怎麼會長期受窮呢?”

  這就是“市寵為尊,便巧易售”的道理啊!

  韓非子的寓言 篇23

  君主不堵塞牆壁的隙縫和孔洞,而費盡心機用赤土和白土去粉飾外表,一旦遇到暴雨疾風,牆壁就一定會倒塌;不消除眼前的禍根,卻在那裡憑空思念孟賁、夏育那樣力大無窮的武士,為自己拼死效力;不嚴防內部的禍患,卻在邊遠地區加固城中之城;不相信國內賢臣研究討論的問題,不採用國內賢士的計謀,卻去結交千里之外的大國。

  如果這樣,一旦國際國內突然發生變故,即便有孟賁、夏育般的勇士也來不及趕來救援,國外的同盟者更是鞭長莫及。所以,國家面臨的災禍,沒有比這種捨近求遠的用人處事之道,更為嚴重的了。

  在當今社會中,為君主忠心耿耿獻計獻策的人,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君主,去學燕王那樣“內憎其民而外愛魯人”;不要使當代的人,不懷自厲之心儘自身之責,而只知拜倒在前人的腳下,去懷念追慕古代的賢人;不要指望越人中的游泳高手,能及時趕來施救中原的落水者。

  這樣,君臣上下就能親密無間,國內就能建功立業,國際上也可以成就威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