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精選10篇)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精選10篇)

  希望知曉一個情況、一個事件時,我們常常要開展全面的分析研究,最後用調查報告將調查成果展示出來。調查報告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1

  我們採用問卷的調查方式對我校學生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查!我們主要採取網路和走訪教室、圖書館、宿舍和路邊攔截的方式,傳送調查問卷。團隊合作為了順利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同時也想幫助更廣大的在校大學生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形勢!在採訪物件中有剛邁入大學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處在風華的大二學生23名,更有已經到了擇業和繼續深造的大三學生27名。能夠全面地瞭解在校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和了解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在這期間大學生的數量更是突飛猛進。大學生也有過去的“天之驕子”成為今日的“無人問津”!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怎樣才能讓大學生更好的就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呢?帶著這一問題和思考,同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我們進行了這一次調查並進行了準確統計和深入分析:

  被調查的學生為我校大學生。我們採用自制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透過qq線上、深入宿舍、自習室、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有效問卷調查者主要來自機電專業、工業設計專業、外語專業、資訊專業、經管專業和金融專業!採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從調查的資料看出,大學生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是由社會、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和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一致造成的。我們主要對這四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場競爭情況

  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5%左右,那為什麼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呢?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主要是難在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一人對當前形勢樂觀,60人之中只有2人認為當前形勢還是較好,有9人佔調查的15%認為還算正常的就業形勢,而其他50人佔總體的83%普遍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感到壓力重重。現在大學生都普遍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受訪者中有僅有2人不瞭解、一人認為其不重要,而認為重要的佔到調查的75%。在當前學的專業和工作不對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的專業是有前途的,其中認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認為自己專業較有前途的則達到36位,佔所有調查者的80%,僅有6人認為本專業很沒前途。可以看出大學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由於競爭的加劇,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問及畢業初的薪酬時,有31個人認為起初工資為1500元,14人認為應該為2500元,兩部分加起來佔總人數的75%,在物價日益增加的基礎上,大學生要求這樣的工資是不高的,可以看見競爭的大學生的影響。

  第一,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還會不斷有一些工人下崗或者失業,這批人的就業難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人數比較大。比如說大學生,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這也是近幾年來最高的。今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在600萬人左右。第三,中國農村有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要轉移到城市裡就業。基於這三條原因,做好就業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前社會普遍壓迫大學生,尤其是剛畢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的能力還只浮於理論上,社會經驗不足,處事和辦事能力不夠,況且每年有那麼多大學生,供大於求從而造成當前的局面。

  二、學校對安排大學生就業方面指導不足

  在我們受訪的大學生中,只有5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感到很滿意,感到較滿意的有24人,兩者合計佔48%,而感到不滿意和很不滿意達到52%,充分體現我們學校的就業指導還需加強,照顧到更大多數學生的情況。教育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與生產相脫離。我國現在生產模式是“世界加工廠”,主要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經驗的技工,是體力勞動者,而大學教育培養的是高價勞動力的腦力勞動者。所以,要說“頭腦還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那不是大學生,而是指責大學生的專家、學者和領導者自己。但這不是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應當是:中國不應該是大學生供過於求,需要降低大學生的價值體現,而是要儘快改變我國的生產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使中國能夠自主創新,發展生產。黨中央一再強調發展自主創新經濟,但大學生就業難卻成了問題,這種情況說明發展自主創新經濟還沒有落到實處,還是停留在檔案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可以檢驗黨的發展方針。

  第二,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產業化要“正義”,說法可以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產業化是為社會生產人才。那種為學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產利潤,應該叫做“教育資本化”;現在許多學校名曰“產業化”,實質資本化。而社會培訓機構被“產業化”人士評為資本化,是為自己謀利益,卻為市場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貢獻。像我們最熟悉的北大青鳥教育就可以稱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要學習培訓機構,根據社會發展的程序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是觀念問題。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教育應當是“公有制為主體”,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投資,而應當是社會對發展的投入,是一種社會積累。教育費用應當由國家、社會承擔,從物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為祖國、為社會“回報”而學習的思想觀念。教育費用由國家、社會承擔之後,還縮小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勞動力的生產價值的個人差別。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很深遠的意義。

  三、大學生自身素質因素

  在談到畢業後的打算後的打算後,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創業等,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學生是害怕面對社會競爭的,採取考研是為了更晚一點面對競爭,也是對自己以後能找個更好的工作。在問及到,畢業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時,有15個人認為興趣是最重要的因素,佔總人數的25%,而更多的人選擇最要的因素是“個人發展空間的重要性”,佔總人數的61%,而其他因素則被大學生看輕。在大學生考慮工作的地方時,20個人選擇留在大學所在地,10人則選擇回家鄉,38人則是主張去發達城市闖一番,而對於崗位過剩的西部地區則只有2人選擇。在大學生所重視的素質中面試技巧和計算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佔50%左右,而專業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是專業不對口的結果。大學生就業難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大學生自身準備不足造成的,在受訪者中,有相當一般分的大三學生對所要去的企業竟然一點也不瞭解,,佔總人數的33%。調查中他們普遍感到經驗不足是造成他們就業形勢嚴峻的主要因素,約佔50%。除了這些方面,我們大學生還存在以下問題:

  (1)、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髮現求職時有一定的證書、文憑、履歷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有的大學生憑勤奮刻苦,在大學期間努力爭取獲得相關證書,不刻苦學生則透過投機取巧或造假來騙取企業初步信任,對大學畢業生整體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

  (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於近幾年公辦高校擴招,加之民辦高校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不斷降低,加上不少大學生大學學習不認真,動手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

  (3)、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於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造成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嚴重影響就業。據中新網報導造成本科學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態。

  (4)、求職途徑把握不準。不少大學生透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透過熟人“託關係”、“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於“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透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四、用人單位誤區

  (1)、過分關注文憑。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體研究生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

  (2)、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絡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係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於大學生公平競爭。

  (4)、過分看重工作經驗。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於招聘某一方面能人,並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就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1、學生應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1)、注重專業學習。專業強、基礎實、理論深、技能佳,是每個用人單位渴望的人才標準。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注重加強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苦練內功,提升素質,培養能力,掌握技巧,為順利就業打基儲創條件、做準備。

  (2)、加強實踐鍛鍊。從進入大學起就要有意識的進行就業規劃,透過各種途徑尋求實踐機會,為將來的就業競爭增加砝碼。要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重視校內和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特別是社會兼職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加強實踐學習,熟悉工作流程,豐富社會經驗,拓寬人際關係,是大學生進行能力鍛鍊、施展個人才華的重要舞臺。

  (3)、調整就業心態。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說,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直面壓力和挑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特別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轉型和轉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變社會的情況下,要逐步調整自己的心態,適應社會的要求。改變過去那種“一步到位”的就業心理,放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舊知識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務員當成“救命稻草”(畢竟能如願的只是極少數),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健康觀念,先爭取工作崗位,為社會和家庭“減負”,再在工作中磨練自己,尋找機會進行突破。

  (4)、還應在大學時全面關注社會動態,早早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奮鬥。同時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適當的做些兼職工作,增加對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大學的資源,全面掌握知識,以便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快速接手工作。同時大學生們也應避重就輕,不要總湧往發達城市,西部地區更有利於發揮大學生的抱負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於東部,為西部發展做出貢獻。

  2、單位:切實糾正用人偏見。

  用人單位一方面要與學校加強互動交流,多瞭解學校裡各專業的特色,還可以借鑑大學生見習制度的思路,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寒暑假實習基地,既鍛鍊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有助於企業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要進一步轉變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切實糾正用人選材的偏見。一個單位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充滿激情、有闖勁,富有創新精神,而且理論功底紮實,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對他們適當加以培訓,一定能為企業帶來更好更長遠的發展。所以,企業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別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首先,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人人競相成才。

  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說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第三,確定科學招聘程式。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

  3、高校提高大學生就業對策

  (1)、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轉變觀念,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加強世界高教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辦學水平。高校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積極培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具有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科學精神,能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綜合素質優秀的大學生。

  (2)、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絡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現有科類結構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能完全適應,必須適時調整。

  (3)、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儘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並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資訊服務,諮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4)、學校應該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不僅在未來的發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調節上面,減輕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同時老師們應該對學生們加強教育,並進行積極暗示,多增加學生們的鍛鍊機會(別出現面試事心裡緊張表達不清等情況)。

  4、社會及政府其他對策——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

  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政府要透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2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大學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隨之產生了,近幾年,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下降,供需比日趨上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因此,我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以瞭解相關原因和一些措施。

  一、主題簡介

  1、瞭解大學生就業問題

  2、瞭解造成就業難的原因

  3、瞭解解決就業問題的方法

  二、活動日程

  1、20XX年2月5日:去太倉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報刊資料

  2、20XX年2月6日:在網上查詢相關資訊,向附近的公司、工廠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瞭解情況

  3、20XX年2月7日:整理資料,完成報告

  三、調查情況

  1、調查背景

  按要求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份真實科學的調查報告

  2、調查目的

  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問題,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相關準備

  3、調查物件

  就業的大學生以及周圍工作的親戚朋友

  4、調查方法

  查閱相關書籍報刊;查詢網上資訊;詢問親戚朋友、公司職員

  5、現狀與問題分析

  經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狀況嚴峻,面臨就業難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社會原因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也就是供過於求,而且差距逐年增大。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持續的擴招進一步稀釋了大學原有的教育資源,部分學校以營利為目的,難以保證教學質量,親戚中有幾個民辦高校的學生就提到了這個問題。

  (2)自身原因

  首先,大學生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大學專業設定脫離社會的需求,學生的實際能力得不到培養。大學生有較紮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此外,有些在校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校時沒有想到就業的殘酷,並沒有有把心思花在學習,而是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玩樂。我詢問的人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在擇業時往往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所以只能聽從長輩的建議,從而導致工作不適合自己而缺乏興趣,最終失業。最後,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願意從基層做起,寧願等待,這樣勢必會在求職過程中受挫。

  6、解決方法

  (1)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政府要出臺相關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如舉辦大型招聘會等。除了企業,各高校也應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2)大學生自身方面

  大學生要擺正就業心態,不要侷限於某些崗位和區域問題,抓住政策優勢,樹立自主創業的觀念。大學生不能等待機會,而是要清楚用人單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以積極的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畢業生應該先就業後擇業,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

  四、結語

  透過這次的調查,我瞭解到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而且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雖然透過政府的努力,大學生就業問題已得到了部分解決,但問題的根本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對就業來說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現在要努力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去適應社會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希望我們大學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超越自己,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3

  研究目的

  高中生的努力學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上一個好大學,有一個較高的的學歷,繼而獲取一個好的職位。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中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頭腦,進行思考,高學歷是否等於高就業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有了高學歷是否就等於有了一個美好的未來,這關係到高中生的未來。因此,我們組進行了調查,對高學歷與高就業關係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

  研究方法

  調查分析法:我們透過對高三學生何老師及在校大四學生的調查並結合有關資料的分析,加上我們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綜合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

  調研專案

  1、對現中學生與老師的調查分析

  高三學生即將面臨高考,而高考後對於大學及相關專業的選擇更關係到他們的未來。那麼,它他們對於高學歷與就業的關係到底怎樣,我們對100名學生10位老師.調查資料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和老師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關,只有少部

  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只有一位老師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由此可以得出,在未進入社會的在校高三學生眼中,高學歷與與高就業有很大關係,在大多數老師眼中,高學歷與高就業有關係。

  2、對現大四學生的調查

  現在的大四學生已經直接面臨著就業問題,因此,我們對100名大四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資料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現大四大部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直接關係,有小部分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無關。因此,從整體上看大四學生認為高學歷與就業有關。

  3.相關資料觀點及看法很多人都認為有了高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繼而捧起金飯碗。然而在就業競爭十分激烈的今天,勞動力過剩已不僅僅是困擾低學歷者的問題,一大批擁有較多知識的高學歷人才也正加入到失業大軍中。現在揣著大學文憑在人才市場上屢屢碰壁者絕不稀罕。據北京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失業保險處的有關人士說,高學歷失業的人群中畢業即失業的人要比就業以後再失業的多。

  根據上海媒體的報道,上海市很多大學生因難以承受找工作屢戰屢敗的壓力,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還有的學生一邊考研,一邊找工作,心理承受不住了,紛紛走進心理中心諮詢。一位學生已經悉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所有招聘會,投出了上百份簡歷,參加過許多公司的面試,均以失敗告終,現在變得心灰意懶,表示不打算繼續找工作了。由此,可以看出現在社會上對高學歷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

  研究結論

  現在大部分大學生都面臨就業問題,即使是許多高學歷的大學生也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出高學歷與就業是有一定關係的,但並不是絕對的。學歷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衡量的標準,它不是最重要的卻是必需的。學歷是一塊敲門磚,同時也是一種標誌,是一個人通常情況下經歷歷程的高度概括。沒有高學歷這個敲門磚,能夠進入優秀企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人力主管不會要一個沒有較高文憑而又想謀求高職位的人。。在當今社會高學歷容易就業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然而,工作經歷同樣重要。企業需要的是合格勞動力,並不希望要一個只會讀書而缺乏必要的工作、實踐能力的碩士畢業生。有過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在對待相同型別的工作時,一定比“初來乍到”的碩士、博士做事成熟而周到,可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後者的“後勁”或許更足。唯有不斷補充職業知識,方能快速提升自身的經驗附加值,只是沒有了高學歷、高文憑,工作選擇權的籌碼卻不知從何談起。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4

  第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自1999年開始,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使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到了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漸露端倪,成為近幾年突顯的社會問題,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勢。2004年,全國共有高校畢業生280萬人,比2003年增加68萬人;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338萬,比2004年增加58萬;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更是創造了690萬的記錄。據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經高達727萬,就業形勢緊張的現狀已很難避免。尤其是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就業可能就是難上加難了。大學生就業難!這已成為社會上“老生常談”的社會問題。

  “畢業就失業”是所有將要走出大學的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問題,他們的就業面臨著巨大壓力。因為目前中國正處在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的高峰期,勞動就業人口總量在最近兩三年將會達到峰值。就業壓力則可能使就業結構矛盾更加突出。

  中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優秀傳統。可是走到今天,我國的高校體制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卻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探究的問題。

  第二部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整個社會就業問題的縮影,很多國家都存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但是中國目前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大,為了儘量滿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願望,勢必會造成大學生人數增加,導致就業問題日益嚴峻。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創造不了如此多的就業機會,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需求。

  一、社會

  (1)、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結構性矛盾影響就業狀況。導致就業難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的擴大所導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難處於“兩難”境遇:一邊是畢業生想去的地區和單位不要畢業生或畢業生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另一邊經濟發展較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貧困山區及鄉鎮長期招收不到應屆大學畢業生。

  (2)、是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三是就業競爭激烈,市場達超飽和。大學生畢業人數的不斷增加,然因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崗位數絕對減少大學培養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等,使他們在求職擇業競爭中處於劣勢。

  (3)就業過程存在著不足。首先,就業資訊的雙向不暢通,畢業大學生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完備資訊,同樣,用人單位也由於資訊不完善無法找尋到最合適的人才。再者,就業環境中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男女就業不公平,文理就業不公平以及面試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學生就業的趨勢更加嚴峻。

  (4)社會壁壘的形成。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許多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都有“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經歷,由於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戶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國家就業制度和相關政策法規不很完善。用人指標、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放棄既有機會,用人單位招不到人。

  二、學校

  (1)、高校的專業設定和調整滯後於社會發展,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進行主動調整,往往依據自身師資條件等,專業設定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失衡。

  (2)、課程設定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對於實用性強的技術崗位招聘,很多單位在透過與學生面試中反映,高校部分專業課程設定無法與單位實際需求相適應。

  (3)、忽略職業素質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據專業的不同開設了賞析課,卻沒有高校在課程中設計職業素質課。這讓許多高校畢業生在工作中連最基本的職場禮儀都不瞭解,為自己職場發展造成了障礙。

  (4)、教師工作量加大,整天忙於應付事務性的工作,沒有時間補充新知識,缺乏職業生涯指導的專業研究。

  三、大學生自身

  (1)、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許多企業人力資源部人員認為當代大學畢業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欠缺:①、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不強。③、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勝任更高層次職位的需要,大學生缺乏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較差,缺乏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有些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還存在種種缺陷。

  (2)、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確。大學生缺乏對自我客觀科學的認識,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社會需求不關心,對職業目標模糊,不能很好地將自己所學專業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有不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不能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過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質的職業和社會提供的條件,缺乏正確的擇業定位。主要表現在:擇業期望值普遍過高,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投地,而並未考慮自身是否具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實力;過分看中單位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標鎖定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公有制企業、外企上。擇業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腳踏實地從基層開始幹起的精神。“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尷尬原因。

  (3)、大學生自身性格缺點。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很多都是“90後”的獨生子女,他們普遍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缺乏獨立的為人處世的能力,而且社

  會對“90後”這一代的評價褒貶不一,用人單位認為“90後”大學生員工普遍存在著散漫、忠誠度低、責任心弱等缺點,使用人單位招聘時有所顧忌。

  第三部分、解決措施

  (一)、國家

  (1)、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機制,促進就業。透過各項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的政策,消除戶籍、檔案等人為限制畢業生自由就業的障礙,加大對支邊、支農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政府應注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協詞增長。經濟的發展不只是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還要增進人民的福利。國家應該構建以大學生就業為核心的公共政策體系,努力擴大就業,在有的時候還應該不惜犧牲一點經擠增長速度慄保證大學生的充分就業。

  (2)、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引導和規範。企業是消耗大學生的第一大基地,所以政府應透過合理的優惠經濟政策來引導企業吸收大學生就業、透過法律法規已經其它政策來規範企業行為,從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3)、利用市場經濟來推動和加快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在專業設定上要改造傳統專業和基礎學科,加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專業建設力度,適當減少專業數量和專業知識課程擴大專業知識面,使得專業設定更加最佳化;在人才培養上,高校應該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各學科的融合,建立學用結合的培養體制,依據企業需求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決定性環節,加大複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4)、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素質。高校在推動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同時,要狠抓教育質量,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教書應先育人,學校在育人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強引導。高校還應該加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讓學生有目標地安排大學生活,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用人單位

  (1)、社會上的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實際的人才觀。單位要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摒棄用人歧視,鼓勵人人都作貢獻。其次,選人標準要合理。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5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級性特徵,總結我國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它強調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中國的經濟正在快速地發展,但在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國家,並且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大學生就業問題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

  對於此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報告,在學院的問卷調查中,以全院學生為主要調查物件,共發出20份調查問卷,實收20份,回收率達到100%。

  在被問及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與否主要取決於能否擇己所愛,該專業能否在將來幫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歡的工作。調查發現,有21.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較滿意,有66.6%的大學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學生比較不滿意,有2.4%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非常不滿意,各專業的滿意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對專業不滿意的直接表現是對本專業的學習動力不足或畢業後不願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行業。高考填報志願時對專業的瞭解與自身瞭解的缺乏,可能是導致只有21.0%的學生對所學專業持滿意態度的原因之一。因為對大學生活的憧憬,對五花八門的專業的不瞭解,抱有神秘感,從而選了一個自己以後不喜歡的專業。另外,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個同學對某種專業很有興趣,但社會需求相對比較少,此時可能會產生心理衝突,也許選了一個自己並不感興趣的但賺錢的專業,夢想與現實出現落差,從而對所學專業不滿意。而專業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職業取向,如果對本專業不滿意或態度模糊,勢必會影響自身潛能的開發,以及今後的擇業。但對於對就業的認識與瞭解的問題上他們有大部分則表現得很茫然,從這表明他們對現階段中國的就業情況不是很瞭解。

  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調查分析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中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以及大學生如何正確樹立就業觀。

  在面臨就業問題的前提下,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也要有良好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要達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儘可能培養自己,處理資訊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第四,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當前大學生可利於人才交流會、網路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幹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第五,先就業後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後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後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在當今一職難求、就業壓力巨大的階段,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讓自己的經濟獨立是大學生的首選,將理想和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力爭在工作的逐步調整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階段。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心中有理想自身有行動,身處逆境仍可為大事。心中不滅的理性才是成功的動力,矢志不渝的努力一定換來需要的東西。

  畢業生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自身的價值和分析就業形勢,明確自身發展方向並清晰定位。要樹立正確的就職觀念,不挑三揀四。積極爭取適合自己的就業之路。在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待遇的單位發揮才智和作用。並以合格的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素養、健康的身心素質、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及以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面對當下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人才緊缺的現象。高校畢業生人數在大幅度增加,而就業的難度也在響應地增加。及時掌握就業資訊,把握市場需求的發展態勢,時刻處於備戰狀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便在畢業時能夠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此次的調查報告具有極其重大而又深遠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6

  前言:

  雲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為研究物件,透過抽樣,採用追蹤調查,統計分析後發現其就業創業的價值取向是:就業意願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的特點。透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調查背景: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形勢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體育類專業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更令人堪憂。如何針對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追蹤考察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從而有利於根據學生不同年級階段的求職需要和心理特點對其開展適宜的就業創業指導,切實提高該群體的就業面與就業質量。

  1.調查方法與設計

  採用追蹤調查法,選取10名雲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進行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追蹤調查,透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2.研究結果分析

  2.1雲南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2.1.1就業意願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表1中可以看出,調查學生就業意願和是否希望得到相關部門輔導與幫助的情況是:100%的學生想就業,並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而得出雲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意願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

  2.1.2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透過調查,所有人的就業標準單一,且幾乎一樣,入學的前兩年,都希望找到穩定的工作,並且到學校工作。後面幾年20%的人出現了想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願望,但還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是在職在編人員。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不願嘗試、不願冒險,講求安逸、穩定,受“鐵飯碗”思想的影響,趨於現實化:

  2.1.3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展空間價值方面的需求調查,選擇審美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人,佔總人數的10%;選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佔總人數的40%;選擇歸屬與愛的需要和認知需要的學生人數各6人,各佔總人數的60%;選擇自我實現需要的學生人數有9人,佔總人數的90%;而選擇尊重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0人,佔總人數的100%。從以上資料分析雲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發展空間價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實現需要。這就可以看出該群體很想透過專業學習後,透過就業創業,從而改變現在的命運,該群體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2.1.4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調查發現,該群體入學的前兩年不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100%,而後幾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創業。除了有20%的人對自主創業從未想過,也不感興趣和10%的人想開超市外,其餘70%的人創業都基本一樣,單一且跟專業息息相關,都是想開辦體育類培訓班、當教練。沒有整體的職業規劃和思路,創業觀念不成熟。

  2.1.5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中專業價值取向方面的調查,選擇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學生人數有9人,佔總人數的90%;而選擇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學生人數只有1人,僅佔總人數的10%。從資料看出該群體對學校教育比較認同,對所學專業認可,擇業態度主動自信,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希望透過專業的學習,利用所掌握的專業技能,找到與之相一致的工作。

  2.2雲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

  2.2.1忽視學校因素從表4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影響因素調查,選擇學校因素的學生人數有3人,僅佔總人數的30%;選擇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學生人數各有9人,各佔總人數的90%。從資料看出影響雲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和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而學校因素則顯得不重要,因此透過本研究,如何加強學校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出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模式,從而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顯得尤為重要。

  2.2.2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以自我為中心,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之勢。就業都希望到學校當老師,就是偶爾有不當老師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穩定的,帶編制的企事業單位工作。創業要不就沒有想過,感興趣的都是希望開辦體育培訓班,當教練。該群體就業創業都呈現單一化特性。

  2.2.3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都是要與專業相一致,就業選擇是當體育老師,創業則是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體育培訓班,而現實中體育專業的專業就業率歷年都很低,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並不大,體育專業的學生就業面不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該群體不會透過大學的拓展課程發展自身潛能,拓展專業以外的能力,他們過分的依賴專業,對將來的就業創業缺乏整體規劃和拼搏冒險精神。

  2.3改善雲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的建議

  2.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養模式需遵循“社會需要、服務地方、區域特性、學校實際”等原則,不要一概而論,更不能照抄照搬。雲南省各設有體育類專業的院校應該利用轉型發展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認真論證,制定出能培養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養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目前,社會、家庭、高校等都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各盡所能。社會各界給予各種政策,創造各種崗位;家庭高度重視,為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學校調動所有力量,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這些種種,雖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並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特別是針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指導模式,是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2.3.3發揮榜樣作用俗話說“沒有吃過豬肉,還沒有見過豬跑嗎?”,意思就是見過就能照著摸索出來。沒有主見和完全形成獨立思考的大學生,都有“從眾心理”。學校應該利用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特性,定期邀請就業創業非常成功的校友來作交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示範作用,讓大學生們有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楷模,讓他們感受到就業創業可以“依葫蘆畫瓢”,從而減輕壓力,減少迷茫感,進而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就業創業,使之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

  3.結語

  從追蹤調查及收集的資料綜合分析看,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特點是:就業意願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存在:忽視學校因素;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等問題。建議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發揮榜樣作用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切實提高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創業質量。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7

  前言: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其發展狀況將會對社會的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合天津工程師範學院職教學院學生的發展狀況,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瞭解,有助於掌握學生能力發展的現實狀況,瞭解他們在學習、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背景

  當前。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學生是否學有所成。是否能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作用、實現個人價值。實際上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教育效果是否得到彰顯。以及是否將“以人為本”落到了實處。

  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及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我院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調查了學生的現實能力發展狀況。分析了他們在學習、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二、研究過程

  筆者對我院職業教育學院2006~2008三年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分析。面向在校學生髮放了88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7份),對34名畢業班學生進行了訪談。召開了四場不同層次學生的座談會(學生幹部、骨幹、黨員、普通學生)。走訪了五家用人單位和四名校友。

  三、現狀分析

  全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遞增。從2000年的107萬人激增到2007年的495萬人。增長速度極快。然而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卻始終維持在70%左右。大學生畢業後未能就業的人數逐年遞增。在2005年後突破百萬。達到169萬人。近年來雖然有所回落。但是仍然維持在百萬人以上這不但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對學生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更顯示了及時瞭解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了何種問題。並據此提出好的解決對策的重要性。

  我院職業教育學院學生就業的基本情況從生源上看。職教學院學生男生佔24.4%。屬於農業戶口的佔35.8%。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全部是高中生源從學業情況上看。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畢業班的英語四級考試透過率在60%以上。六級透過率達30%。考研率在20%左右。同時,在校生中有88人、共計384門次課程成績不及格。畢業班學生畢業前補考的達16人、36門次。全院學生3門以上課程不及格的人數達31人三年內。我院的兩個專業年底就業簽約率均達到77%以上。整體就業狀況比較樂觀。但近兩年來考研和在教育部門就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人數的30%。因此。我院為職業教育培養師資的目標並沒有完全實現。

  四、調查結果

  透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

  理論與實踐脫節。對職業教育瞭解不深。對專業技能掌握不全調查發現。大約有46—3%的學生沒有從事過社會實踐活動。有32.8%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注重學習成績。而相當多的企業非常重視應聘者的實踐經歷。在訪談過程中。學生認為所學知識過於理論化。缺乏對職業學校的具體瞭解。在與教師交流時。教師也普遍感到對職業學校缺乏瞭解另外。學院尚未對心理學專業、職教專業制定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職業技能培養方案。目前兩個專業的學生只能考取辦公自動化職業資格證書。專業課程設定與社會要求對接不夠在調查學生如何看待專業與工作不對口的問題時。有38。8%的學生認為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容易適應:有55.2%的學生認為這會給就業造成一定的困難。但可以克服:有43.3%的學生認為目前所學專業對今後的求職沒有幫助與此同時。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77.6%的學生認為改革學校教育主要應體現在改革課程體系上。這對改善學生就業狀況有較大幫助多數學生希望學院透過課程調整使學生得到更多實際鍛鍊的機會。提高動手能力。同時表示希望提高師資水平,為學生增加信心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對就業的幫助還是很大的。大多數學生不願意放棄專業知識。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我院的課程設定需要進一步改革。以提升學生的能力。

  就業選擇過於理想化。考慮因素過多地區、規模、薪酬問題是困擾學生就業的重要方面許多學生找不到工作或一直沒有簽約。就是因為薪酬達不到他們理想的水平。調查發現。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34.3%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薪酬水平會較目前的水平高。有20.9%的學生認為不會沒有變化。還有61.5%的學生在有意向的單位不能提供自己期望的工資水平時拒絕簽約。繼續等待觀望。

  求職途徑過於狹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透過調查筆者瞭解到。大部分學生主要透過報紙、網路、中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尋找工作。這種方式導致大量求職機會的流失。學生忽略了其他的求職方式,使得就業比較困難學生對各種就業政策不夠了解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然而,筆者調查發現。學生對於國家出臺的政策很不瞭解。這將嚴重地影響學生的順利就業。同時也反映出學校及政府對促進學生就業的政策和鼓勵措施的宣傳力度不夠。

  五、歸因分析

  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造成就業困難當今用人單位多把能力強弱作為人員聘用的主要考慮因素。對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對管理層人員素質要求的提高。使得實踐能力不強成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

  課程設定的結構缺陷。影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我院職業技術教育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職教專業已經出現了一些不適合現代職業教育管理人才培養的問題職業教育方興未艾。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職教專業的本科生在學習職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脫離了職業教育“重實踐”的基本要求。無法真正瞭解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學習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導致就業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我院學生高考生源文理科各佔一半。而兩個專業所學的課程更傾向於社會科學。缺乏工科專業考慮問題的邏輯性。對職業教育中的技術問題不能透徹理解。

  (2)學習過程脫離操作環節。不能對職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招聘會上。許多職業學校提出這類問題。學生卻無從作答同樣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諮詢、輔導的實際應用能力。

  (3)職教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對教育內容的物件理解不深刻。接觸不到課改前沿的尖端知識。跟不上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學生缺乏職業規劃能力。自我定位不明確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忽視現實。僅考慮自己嚮往的職業。對現實生活的期待、對經濟利益的渴求。成為大學生對工人、農民等低收入職業群體產生強烈排斥態度的主要原因,價值取向導致大學生將經濟利益放在所有考慮因素中最重要的位置。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使學生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自我定位的不明確及職業目標的缺失。

  針對上述狀況。要解決的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因此。必須根據符合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符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符合職業教育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原則的要求。制定能充分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的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方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未來考慮。才是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8

  前言:目前而言,我們都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再過一年我們可能就要面臨就業問題,自然而然對“就業”這一詞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及疑問。考研,在某種程度上可稱為是“就業緩兵計”。可是,對於我們這些不怎麼打算考研又或者是就算考研了,也是一定不能考得上的人而言,就業就確確實實是我們所要面臨和擔心的問題了。

  因此,我們小組對當前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方式新趨勢情況做了一次深入調查。

  一、調查目的

  掌握廣州大學在校大學生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形勢的瞭解和看法,更好的瞭解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從而更利於我們以後就業。

  二、調查物件與手段

  1、調查物件:廣州大學全體在校學生(工科類學生佔絕大部分)

  2、調查手段:本次調查採取的是網上調查問卷。在廣州大學各個QQ群上釋出,有效問卷79份。

  三、調查時間

  20xx年11月12日----20xx年11月23日

  四、調查內容

  大學生當今就業形勢的看法,根據當今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擇業方向燈,問卷共向學生提出了13個問題。

  五、調查結果以及分析

  1、超過半數學生對自己專業還是比較瞭解,但並無進行過職業規劃

  直到目前為止,只有7.59%的同學是對自己專業非常瞭解的,而還有36.7%的同學對自己的專業還不是很瞭解。調查顯示,進行了職業規劃與沒有進行職業規劃的學生幾乎各佔一半,由此可看出大學生對未來的就業還是感到比較迷茫。

  對自己專業不瞭解,這樣子並不是說不利於我們以後的就業,畢竟有一大部分同學也沒想過專業對口的。但是,既然我們已經在學習這個專業了,我們就有必要對自己的專業進行了解。個人認為,職業規劃也是相當有必要的,雖說我們未來的路,由於種種因素,並不會真的完完全全按照我們的規劃來走的,但是,職業規劃卻是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看清我們的'專業,或者是我們有興趣的職業,更利於我們未來的職業道路。對自己專業的瞭解程度

  2、超過半數學生打算畢業以後就業,但就業期望太高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都打算就業,同樣,調查也顯示出大多數學生選擇在大城市就業,極少數人選擇鄉鎮以及農村,他們對於就業,最看重的是個人的發展空間,其次就是工資待遇。而選擇專業對口的人只有2.5%。他們對工作的收入期望值太高,只有4%的學生對薪水的期望值是在1000-2000之間,超過一半的學生是在2000-4000之間,有42%希望薪水在4000以上。

  在我看來,如今的高校很多都實行了擴招,現在的大學生是越來越多了。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國家來說,市場上畢竟會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導致畢業了的學生找不到工作。即便如此,這樣子的現象有一部分也是我們自身所致。薪水太少的,我們不願意做,不在大城市的,我們也不願意做,這樣子,才會導致大城市某些高薪職位出現供大於求,此時,作為企業HR,就會擇優錄取,那些博士生、研究生,那些技能比別人好的人才有可能被錄用。與此同時,小城市、低薪工作的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就2008年在長沙應屆畢業生的進門月薪是1000-2000元,就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的薪水期望值都超標了,大學的文憑被這個社會看做是素質和能力的體現,但在今天的高校教育的體制下幾乎名不符實了,大學生素質和能力遠遠低於期望;其次是企業和就業市場也日益趨於理性,更看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現在大學生的期望值降低;第三是每年畢業大學生數量超過了每年新增的崗位數,供過於求。大學生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應該合理的分析自己的優劣勢,適當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理性看待薪水期望值跟實際薪水值之間的差距。

  3、大學生心目中用人單位比較看重應變、交際、專業知識和技能,他們更想透過現場面試來獲得工作

  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最注重的是交際能力與應變能力,其次是專業知識和技能,再者就是創新能力跟學位與證書,而後臺背景跟外貌,則是用人單位所不太看重的部分。65.8%的人想透過現場面試來獲得工作,15.2%的人透過網上資訊來獲取應聘途徑的。

  大學是一個小型社會,有鍛鍊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地方和舞臺,抓住每一個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在大學裡面,在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也要學會一些必學的技能,現在是高科技時代,至少要對電腦有點了解,會用幾個常用的軟體。再如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會更加準確的.掌控時間,不浪費每分每秒,面對各種問題、突發情況時的實際操作能力等等。究竟靠取證對就業有沒有作用,作用大不大。各自有各自的見解。然而,華中人才市場2009年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六成的求職者均擁有英語四六級證書和計算機二級證書,因此這些已經很難再吸引用人單位的眼光。其餘大學生愛考的物流師、物業管理師、營銷師、網路管理師、人力資源師等證書考試,即使是沒有從業經驗也很容易透過。但培訓費用都在千元以上。

  華中人才市場職業指導師薛麗表示,駕照比其他專業證書在求職市場上更有吸引力,只能算做一個笑談。雖然擁有多個證書是對個人資質的證明,但用人單位也只會將其作為一個參考指標,他們更看重的是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是否在持續學習和坦誠溝通方面有潛質。“潛力才是對應聘者的基本要求,因為能力是可以透過潛力培養的,學歷也可以透過潛力來獲得。”她說。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目中的用人單位看重的與職業指導師所說的是差不過的。如此理性的分析,更利於未來的發展以及以後的就業。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9

  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引發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以往的“天之驕子”們在淪為“普通勞動力”後不得不試著改變自己的就業方式與就業觀念,以在就業這場沒有硝煙卻異常慘烈的戰爭中求得生存的機會。為了能較深入、準確地瞭解大學生就業的狀況,為以後就業工作作好準備,在暑假期間,我們透過就大學生就業方式與就業觀念的變化作了相關調查。

  一、就業觀念現狀

  1、首要目標是實現就業。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不求自己對工作喜不喜歡或對不對口,只要可以實現就業就已經覺得不易了。根據網上社科院的調查樣本顯示,已就業者總體滿意度為近38%,有35%的人認為工作一般,僅有約27%的人表示對工作滿意。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質及內容、薪金待遇、人際關係三方面。從而反映出反映出所學與所用之間,學校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對人際關係的不滿意反映學生初入職場時對社會的不適應,人際交往能力欠缺。此外,約70%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不好找工作。對於“對未來的就業前景是否存在焦慮情緒”的提問,有56%的受訪者表示非常焦慮。

  2、繼續深造,緩解就業壓力。當就業成為問題,大多數大學生願意選擇繼續深造作為緩兵之計,當前本科生的畢業人數在逐年成倍數的增加,大家的競爭和生存壓力加大,而很多希望得到“熱門職業”的學生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有高人一籌的資本,加入到報考研究生的隊伍。在調查中,有38。46%的人選擇畢業後報考研究生,這些人中有不少人充分利用各種渠道,以便及時獲得考試資訊,參加學校組織的考研培訓。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則在2—3年,也就是他們研究生畢業之後進入到就業市場中;如果沒有如願考上,就意味著要以求職經驗上的劣勢加入到就業大軍中來。

  3、先就業再擇業,也就是為了積累經驗,彈性就業。有一些畢業生在畢業之後到處打短工,頻繁變換自己的工作崗位;有一些則是因為用人單位或個人的原因,時而應聘,時而解約。這些人並不會因此而產生自卑觀念,反而會因為經驗的增加而感到含金量增多。

  4、就業途徑多樣化:透過報紙廣告應徵、網上求職。透過報紙廣告應徵是目前求職的主要途徑,成功的機率約為50%以上。根據在網上搜集的資料顯示有近2%的人則是透過網上求職成功就業,但是就目前來講,網上擇業對於大部分的人才與企業之間的溝通還不能大規模地推廣,尚有一些技術、裝置條件和資訊上的限制。透過人才市場或職業介紹所。調查顯示有近20%的成功畢業生是透過人才市場或參加各企、事業單位的供需見面會達成意向、獲得職業的。這是一種直接而又便捷的求職途徑, 15%的人直接或者間接地透過職業介紹所謀得現有職位,職業介紹所往往能夠提供更多的職位和就業機會。直接與企業聯絡等非公開就業途徑。他們主要透過學校推薦、親朋好友或者家長及社會關係的直接介紹,有的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了解到目前需要他們的企業後,直接寫信、打電話前去應徵,甚至有的是透過直接登門拜訪企業的老總或者人事部經理而最終獲得工作的。

  除了以上幾種主要的就業方式及途徑外,當前大學生就業還呈現出了擇機就業、靈活就業、自由職業和自主創業等許多種。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有各種手段和途徑被應用到大學生就業的過程中。

  目前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嚴峻的就業形勢是眾所周知的,那麼,現實中的就業情況到底如何?為什麼會出這種“就業難,難就業”的情況呢?根據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存在以下原因:

  二、就業難原因分析

  1.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崗位與畢業生人數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為什麼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讓大學生困擾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於求。每年畢業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繼續增長。有關資料表明:從2001年到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413萬,是擴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於此。這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一個直接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3億,這個數字是令人無法想象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崗位。換句話說,也就是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正在逐漸減小,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卻是在逐漸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勢遠遠大於減小之勢。隨著政府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國有企業深化體制改革,精兵簡政,雖然有企業不斷增加,但就業崗位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外,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年年在擴招,畢業生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會對畢業生的整體需求量與實際畢業生人數之間的矛盾突出,畢業生求職擇業的競爭加劇。再過兩年,我們的畢業生人數將成倍的增加,加上往年未能就業的待業畢業生,給就業帶來嚴峻考驗。

  2.薪水與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學畢業生,尤其是高校的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平,從而對一些企業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其實,這就像軍人打仗一樣,能帶兵打勝仗的將領不一定受過什麼高等教育,但透過實踐,他們可以帶兵打出漂亮的一張;而那些從軍校出來的將領卻未必有那樣的本領。因為他們正是透過理論來看戰爭,很少付諸實踐,只是紙上談兵,真要上戰場的時候,有些事情跟紙上的不太一樣。所以即使是高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能自以為是。有些事情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現在的大學生們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降到800元。但這畢竟只是部分,仍有大部分畢業生的期望值高出社會現實水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各企業選人挑剔。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這將是應屆大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企業是不會無緣無故不要應屆生的。

  4.扎堆現象。

  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熱計算機,土木工程等,不可否認,這些專業至今仍然是熱門專業,仍然是社會的焦點問題,致使眾多考生紛紛報考這些專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的:既然是熱門專業,那麼社會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好找。這話不假,可是,當所有的人都這麼想的時候,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雖然需求量大,但學習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經超過飽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扎堆現象,這也就是為什麼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地區扎堆現象,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地區,人們認為既然是發達地區,就業崗位自然就多,因此紛紛到這些地方就業。但是人一多,可供企業選擇的就多,要求自然就高。

  5.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一些原因,如性別,就資料顯示,女性畢業生的就業率比男性畢業生就業率低6.4%;還有城鄉問題,據報道,來自農村的畢業生就業率比來自城市的畢業生的就業率低10.09%。

  三、解決就業難困境,尋找應當策略

  事實情況如此,就業難的原因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總結,那麼,又該如何著手解決這種困難,不讓大學生面臨“畢業=失業”的問題呢。一是大學生自身的轉變,二是外界(包括學校、社會的態度方式的轉變、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大學生自我心理的轉變。面對就業,大學生的心理是複雜多變的。通過幾年大學生活,同學們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的顯著發展,有著強烈的就業意願和積極的就業動機,為能儘快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感到由衷的歡欣;而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許多大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在所學專業領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雖然在總體上是傾向於務實化與理性化,但由於處於擇業觀念的轉型過程,因此各種不良觀念也存在著,並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順利就業。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職業標準過於功利化、等級化。求安穩,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職業意義認識不當。

  僅僅是就業心理轉化是遠遠不夠的,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素質與能力。當代大學生必須有把自己事業與國家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融為一體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堅持真理,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要爭取知識廣博,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新精神,隨機性、靈活性的思維方式,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臨更加激烈社會競爭,能視變化為機遇,視困難為坦途,有頑強的自制力,堅定的信念,及對生活充滿期望,充滿熱情。同時,要有良好身體素質,健康欠佳會減弱人才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要達到目標需要體力與耐力,一個人就可能因體力不支而放棄。除素質外,還需要注重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在社會中直接產生作用的那部分內容,當前社會大學生必須儘可能培養自己,處理資訊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系統看待事物的能力、處理好人與資源的能力、運用技術的能力等。其次,加強社會實踐,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第三,正確就業定位。當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當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而不應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第四,藉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當前大學生可利於人才交流會、網路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就業崗位,主動大膽把自己真實才幹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第五,先就業後擇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得已時,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先就業後擇業,求職擇業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計較眼前的職業崗位是否理想,那就會失去許多起步的機會,可以在先就業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使自我價值得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後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礎。

  其次是各高校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等的轉變 ,實施一系列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措施,使自己培養的學生具有獨特的競爭力,提高就業率。目前,學校在學生就業問題上擔負主要的指導服務工作。以法學專業為例來談,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展不同型別學習指導活動。我們認為學校應該結合上述幾點來增加我校法學專業同學的就業競爭力:

  1、在低年級學生中主要開展了學習交流會,參觀法院,檢察院等專業基地的,組織制定大學學習規劃等,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建立專業學習的信心。要注意的是,這種機會不能僅僅侷限於傳統的大四實習階段,而是應該從大一結束了基礎課程轉而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後就開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學生參與一些諸如旁聽審判的活動,等學生掌握了一定專業知識後就可以考慮對其進行更多的職業化培訓。

  2、在二、三年級學生中除了加強對專業基地的參觀和實習外,還應該進行考研動員,開設了四,六級英語,考研輔導班,同時,結合就業指導工作,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考級考證,不斷增強學生就業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透過這些學習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活躍了校園學習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情感和專業素養。

  3、對法學畢業生進行就業培訓,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主要進行技能培訓,如英語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培訓,計算機操作的培訓,以及面試的有關技巧和禮儀培訓。舉辦就業系列講座,指導學生就業。請往屆畢業生與同學座談,請有關單位的領導宣傳就業政策,請心理專家調整學生的就業心態,使學生可以更加的瞭解自己,瞭解社會,正視現實,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多方面蒐集就業資訊,擴大學生的視野。透過編輯就業指導報,製作就業資訊網,以及學校向一些用人單位的整體宣傳工作,為學生就業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方便快捷的向學生提供就業資訊。

  4、重點加法學專業強職業化培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應該為法學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去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地方見習或實習的機會。並且這種機會不能僅僅侷限於傳統的大四實習階段,而是應該從大一結束了基礎課程轉而進行專業課程學習後就開始的。在初期可以安排學生參與一些諸如旁聽審判的活動,等學生掌握了一定專業知識後就可以考慮對其進行更多的職業化培訓。

  再次就是國家和社會,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並有所思考,做出相應的改變。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還須政府社會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政府要透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其次,擴大畢業生入伍人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讓部分優秀畢業加入人民的解放軍,既有利於提高j隊素質,同時解決部分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不是隻關乎一個學生、一個家庭的事,更是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系統工程,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要靠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當然,對於大學生而言,當務之急是將就業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正確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分析自身的不足,加強專項技能學習,提升綜合素質,不斷增強社會競爭力。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金融體系健全的過程逐步完成,相信中國將順利度過本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並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需要歷練,也需要經歷風雨,目前的就業形勢可以讓大學生的頭腦清醒,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外界的改變只是提供一個更好的競爭環境,更多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去做。

  大學生就業市場調查報告10

  前言:

  當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越來越困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也隨之發生變化,文章以華中師範大學為例對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相對合理;工資福利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針對大學生就業期望的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是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調查背景:

  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大變革,社會生活正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社會的這種急劇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華中師範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師範院校,有一般高校的特點,又有師範院校的特點,學科設定較為齊全。華中師範大學地處中國的中部武漢,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匯聚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為本研究提供齊全的樣本,因此對華師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夠更加客觀地全面地體現大學生的就業期望。

  我們的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立足於武漢市就業生態環境,針對華中師範大學大學生就業期待進行調查分析,以瞭解大學生在就業時的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就業期望,另一方面,也對公眾觀念中一般理解的大學生就業觀偏差進行研究,還原事實真相。

  一、調查的物件和方法

  (一)調查物件。本研究以華中師範大學2011級大學生為調查物件,共發放問卷505分,回收問卷474分,問卷回收率93.86%,有效問卷有效率82.77%。其中男生佔33.1%,女生佔66.9%。

  (二)調查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資料。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被試基本資訊;第二部分調查被試基本的就業期望:最低接受就業起薪、期望的就業單位和擇業考慮。本次調查獲取的資料採用SPSS17.0(中文版)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最低期望。根據調查結果統計,44.5%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為2000—3000元,35.9%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為3000—4000元,9.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4000—6000元之間,另有7.2%的學生選擇2000元以下,2.6%選擇6000元以上。據調查,2014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500—3000元,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00—4000元,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期望處於合理的水平。

  (二)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單位。調查結果顯示,如表2,在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單位上學校佔最大比例57.4%,其次為國企、政府機關和外資企業。國企、政府機關和外資企業所佔比例相差較小,分別佔25.3%,23.2%和22.8%。但仍能看出大學生更願意到具有國家性質的單位工作。由於本次研究中免費師範生佔53.1%,免費師範生被要求本科畢業後必須到學校工作,另外也會有非師範的學生期望到學校工作,所以本研究的結果中會出現學校佔絕大比例,這也體現出師範大學的特色。

  (三)大學生的擇業考慮。大學生在擇業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工資福利、發展前景和就業城市是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三大因素,31.0%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工資福利,26.3%的大學生將發展前景作為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18.6%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就業城市。有14.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擇業時首要考慮專業是否對口,另有7.4%和2.6%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工作壓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討論

  (一)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相對合理。2014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500—3000元,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00—4000元,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期望處於合理的水平。儘管資料樣本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於這幾年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月起薪,但由於本次研究被試是大三的學生,非畢業生。被試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於現在畢業生的實際起薪也是正常的,這表明在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充套件下,高校畢業生持續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使得他們的就業期望(包括期望工資)越來越和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國企、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這些單位最受大學生擇業時的青睞,大學生選擇到國有部門就業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說明大學生更願意選擇舒適穩定的工作。這也反映出我國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單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間的差距仍然明顯。也側面反映了“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等傳統觀念仍然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

  (二)工資福利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大學生在擇業時最為關注的事工資福利,反映了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後儘快獲得較大的經濟回報。從教育投入這方面分析,本科畢業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讀書到大學本科畢業,期間讀書時間長達18年,在這18年的時間裡,家庭的教育經濟投入非常巨大的,而且大部分的學生在這段讀書的'時間裡都是沒有經濟收入的,所以學生自身和學生的家庭都希望學生能夠儘快的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收回教育投入。

  四、對策與建議

  鑑於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擇業的認識仍不夠深刻,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需要貫穿整個大學教育。

  首先,從學生入學開始,要納入就業形勢與人才素質結構相關的知識與教育,促使大學生一開始就重視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大學生培養的中期階段,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合於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中,融合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在獲得豐富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豐滿自身的人文素養,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在大學生畢業階段,就業指導則應側重於幫助學生認清形勢,正確定位。同時,廣泛開展擇業心理輔導、求職技巧(如何設計簡歷、如何面試、如何尋找工作資訊)和訂立合同等就業訓練和就業服務,注重誠信教育,促進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