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歸嵩山作》原文和譯文

王維《歸嵩山作》原文和譯文

  《歸嵩山作》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透過描寫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作者恬靜淡泊的閒適心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王維《歸嵩山作》原文和譯文相關內容。

  歸嵩山作

  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註解:

  嵩山:古稱中嶽。在今河南省封縣北,因其居於五嶽之中而高,又稱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川:河川。

  帶:映帶。

  薄:草木交錯曰薄。

  去:行走。

  閒閒:從容自得的樣子。

  暮禽:傍晚的鳥兒。

  相與:相互作伴。

  臨:當著。

  古渡:指古時的渡口遺址。

  迢遞:遙遠的樣子。遞:形容遙遠。

  且:將要。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裡有閉門謝客之意。

  韻譯:

  清澈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

  我乘著車馬安閒地歸隱嵩山。

  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

  荒涼的城郭緊挨著古老渡口,

  夕陽的餘輝映著經秋的重山。

  遠遠地來到嵩山下安家落戶,

  決心歸隱謝絕來客把門閉關。

  意譯:

  清澈的河川圍繞著一片草木叢生的長長的沼澤地,歸去的車馬就從這裡緩緩前行了。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緩緩地流淌著,陪我前行;黃昏中鳥兒飛回草木茂盛的沼澤,伴我一道回家棲息。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餘暉灑滿了秋天的山林。隱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來了,就關上門吧。

  擴充套件:

  創作背景

  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中,唐玄宗常住東都洛陽,所以王維從濟州(今山東省濟寧市)貶所返回後,在洛陽附近的嵩山也有隱居之所。此詩就是王維從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時所作的。

  整體賞析

  此詩描寫了詩人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安詳閒適的心情。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首聯描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扣題目中的“歸”字。清澈的河川環繞著一片長長的草木叢生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顯得那樣從容不迫。這裡所寫望中景色和車馬動態,都反映出詩人歸山出發時一種安詳閒適的心境。

  中間四句進一步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閒閒”直接發展而來。這裡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彷彿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託。“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所以此聯也不是泛泛的寫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這一聯運用的還是寓情於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徵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餘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淒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悽清的心境。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照應題目。點明隱居主題。“迢遞”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對山勢作了簡練而又形象的描寫。“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點出題目中的“嵩山”二字。“歸來”,寫明歸山過程的終結,點出題目中的“歸”字。“閉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後句寫歸隱後的心情,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安心地過自己寧靜淡泊的隱居生活,詩人的心境重又迴歸於淡泊閒適。

  整首詩寫得很有層次。隨著詩人的筆端,既可領略歸山途中的景色移換,也可隱約觸控到作者感情的細微變化:由安詳從容,到悽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閒適自得,積極嚮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詩人隨意寫來,不加雕琢,可是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痕跡,卻又有精巧蘊藉之妙。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正道出了此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

  王維後期的山林隱逸詩歌受當時禪宗思想影響,多寫空明澄澈之境,而此詩寫於王維歸隱之初,因此和其他詩歌頗為不同。全詩層次分明,景中有情,意境悠遠。從開始的閒適自得到後來的蕭瑟悽清再到最後的閉門謝客,詩人的感情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清川”“長薄”“流水”“暮禽”,這些山林中的景物使詩人倍感親切,有一種迴歸的欣喜。“荒城”“古渡”“落日”“秋山”這些意象一方面顯示出詩人歸隱後心境的寂然,另一方面又有幾分失意和清冷。不過從總體上來說,詩人的心境還是閒適從容的,全詩塑造的也是一種安然閒適、寧靜淡泊的意境。詩人隨意寫來,卻真切動人,清新自然,幽美的意境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名家點評

  劉辰翁《王孟詩評》:顧雲:造語已近自然。

  方回《瀛奎律髓》:閒適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嘗不工者,此詩是也。

  顧璘《批點唐音》:起是《選》語。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如有意”深於無意(“流水”句下)。

  吳瑞榮《唐詩箋要》:信心而出,句句自然,前輩所謂“閒適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

  顧安《唐律消夏錄》:看右丞此詩,胸中並無一事一念。口頭語,說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情境雙融,心神俱寐,三禪天人也。

  黃生《唐詩矩》:全篇直敘格。二語雖是寫景,卻連自己歸家之喜一併寫出,看其筆墨烘染之妙,豈復後人所及(“流水”一句下)。

  徐增《而庵說唐詩》:右丞作此詩時,猶未到家也。詩做至此,工夫方滿足。豈可盡人去做,信手塗來,輒矜敏捷也?

  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註》:顧雲:衝古。此等詩當知其作法條理,前四句敘歸途景色之趣,後四句敘嵩山景色閒曠。可以超遁之趣。景自分屬不窒。

  沈德潛《唐詩別裁》: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間。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閒遠(“暮禽”句下)。

  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後還於樸,斧鑿之痕俱化爾。學詩者當以此為進境,不當以此為始境,須從切實處入手,方不走作。 馮班:第四直用陶句,非偷也。何義門:二四見得魚鳥自爾親人,歸時若還歸故我。

  張文蓀《唐賢清雅集》:蒼涼在目,神韻要體味。

  王文濡《歷代詩評註讀本》:前六句一路寫來,總為“迢遞”二字作勢,謂經多少夕陽古渡、衰草長堤,而嵩山尚遠也。末句“且”字,乃深一層說,言時衰世亂,姑且閉門謝客耳。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山 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於藍田 輞川別墅。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擅畫人物、 叢竹、山水。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一,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被擢為右拾遺。安史亂前,累官至給事中。天寶十五載(756年),為安史亂軍所獲,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後,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約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有《王右丞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