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中的文化“百寶箱”

《滕王閣序》中的文化“百寶箱”

  《王閣序》是一篇流傳千古的名篇,是漢語言運用達到極致的典範之作。它精妙絕倫,光彩四射,洋溢著異樣的光輝。品讀《王閣序》,就如同與中國文化做一次高層次的對話與交流……

  [連結一] 初唐四傑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長於書香之家。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王勃是唐初四傑的佼佼者,以獨具特色的詩文創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連結二] 四大名樓

  ⑴王閣——《王閣序》“落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⑵黃鶴樓——《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崔)

  ⑶岳陽樓——《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⑷雀樓——《登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連結三] 相關名句

  ⑴“海記憶體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流傳千古的名句)

  ⑵“落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閣序》傳世名句)

  [連結四] 相關對聯

  南昌王閣有一著名聯:

  我輩復登臨,目極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賞,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這是一副集句聯。分別集自兩首詩和兩篇散文。巧妙化用陶淵明《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孟浩然《與諸子登首(山)》詩:“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和韓愈《新修王閣記》)

  [評點一] 一件軼事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王閣成,重陽日(這一天正是閻伯嶼女婿吳子章的生日)在王閣大擺筵席。王勃也在被邀之列,不料陰差陽錯坐在了首席。閻都督此次宴客,本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都推辭不寫,而王勃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這一下,可驚呆了吳子章,氣煞了閻伯嶼。閻都督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歎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吳子章在一旁也自愧不如。《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評點二] 一件憾事

  王勃一篇即席之作使得吳子章宿構的《王閣序》從此湮沒無聞。其實,吳子章其人文章寫得頗好,也算個才子。假使他的文章也能面世,與王勃之文二星輝照,那該是文壇上一大快事!

  [評點三] 一件幸事

  由於閻公的雅量和學識,王勃的《王閣序》終能名留後世。著與閻伯嶼的慧眼識文分不開的。他終於以質取義,改變初衷,讓王勃的'這篇佳作銘刻於高閣。閻公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像他這樣權傾一時、一呼百喏的人物,誰不仰承他的鼻息?一篇妙文,一段佳話,成就了一座樓閣。文因樓成,樓借文傳,而文章之後,則湧動著人品與才識暗流……

  [點選一]對偶品

  這篇文章是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很多,前後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乎““雲而“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係,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1段看其對偶關係: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片語也是對偶,這叫做“當句對”。

  [點選二]佳句品味

  《王閣序》中的警策句、華採句,方式靈活,不拘一格。

  有的是直接括,如:“物寶天華,龍光射牛鬥之;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括了江西各地華富庶;後者形象地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

  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例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 “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未晚”也是如此。通常, “東隅”已失,則“桑”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

  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線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絡,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後,就順理成章地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語句多多,不一一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