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滄浪亭》詩詞原文及譯文

《水調歌頭·滄浪亭》詩詞原文及譯文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閒。

  [譯文] 大丈夫應有遠大抱負,就像那正午的太陽,光芒照人間,令人羞恥的是一事無成,疏放輕閒。

  [出自] 北宋 蘇舜欽 《水調歌頭·滄浪亭》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閒。壯年何事憔悴?華髮改朱顏。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註釋:

  滄浪亭:據《宋史·蘇舜欽傳》:蘇舜欽因為坐自盜除名。寓於吳中,在蘇州買水石做滄浪亭。此詞即為蘇舜欽謫居蘇州所作。

  淡佇:清新明淨之意。

  洞庭山:太湖中的島嶼。

  魚龍:用張衡《西京賦》“魚鱗變而為龍”的典故,比喻自己能化成魚,又能變成龍,有所作為。

  渺彌:浩渺瀰漫。

  陶朱:即范蠡,為逃避勾踐迫害,變名易姓,之陶為朱公,在陶經商,大富。

  張翰:《世說新語·識鑑》:張季鷹(翰)在洛陽見秋風起,隧命駕便歸。

  汀:水邊平地。

  譯文:

  瀟灑脫俗的太湖岸,清新明淨的洞庭山。魚龍潛藏水底,浩渺瀰漫的太湖籠罩著迷霧雲煙。正想起曾經隱居在太湖的范蠡和因思念家鄉的.鱸魚而棄職的張翰,那扁舟冒著傍晚的暴風雨,繞過沙汀和水灣。

  大丈夫應有遠大抱負,就像那正午的太陽,光芒照人間,令人羞恥的是一事無成,疏放輕閒。我正是年富力強,可為什麼變得這麼憔悴,早生的華髮代替了昔日的朱顏?我打算借這寒潭垂釣,又恐怕有人猜忌,使人們不敢同我交往。我還是把船搖到蘆花深處,徹底地做個隱士,默默地坐看水面起波瀾。

  蘇詞僅存此一首,作於被迫閒居期間。詞人壯年被斥退出官場,個人志向不得施展,內心的憤慨可想而知。詞的上片寫隱逸之樂。在湖山之間瀟灑度日,與“魚龍”為伍,追慕陶朱、張翰之為人,扁舟垂釣,載鱸歸來。自然界的風風雨雨都不置心中,它們也不可能象官場中的暴風雨那樣傷害詞人了。下片才寫出被迫過這種生活的痛苦。宋代文人士大夫皆有“先憂後樂”的濟世精神,輕易不言退隱。即使言及隱逸,或者是故作姿態,或者是出於無奈。蘇舜欽就是出於無奈。所以,過片明確表示:“丈夫志,當盛景,恥疏閒”,其真實心聲是抗拒、排斥這種生活方式。對“壯年”的追問,充滿著憤慨不平之氣,詞人其實並不“瀟灑”,並不超脫。故作“垂釣”狀,事實上則“又恐鷗鳥相猜”,這依然是詞人內心進與退矛盾的形象表露。“無語看波瀾”的結局,就是一種不甘心的表示。詞人後來再度出仕,就說明了一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