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中秋節的詩句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中秋節的詩句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句吧,詩句節奏上鮮明有序,音諧韻美。那什麼樣的詩句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中秋節的詩句,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何事”長向別時圓 一作:“何時”;“又恐”瓊樓玉宇 一作:“惟恐 / 唯恐”)

  註釋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

  達旦:至早晨;到清晨。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臺。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經受不住。勝(舊讀shēng ):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哪裡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綺戶:彩繪雕花的門戶。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但:只。

  千里共嬋娟: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問一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預習的基礎上,藉助註釋,透過質穎,小組互動學習,瞭解本詞的內容。

  2、訓練聯想力和想像力。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 設定情景、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徐老師以前教你們唱過的一首詞,是哪首?

  生:《虞美人》

  師:作者是誰?

  生:李煜

  師:讓我們一起隨著音樂來唱這首《虞美人》,好嗎?

  師生齊唱《虞美人》後

  師:李煜的這首《虞美人》是屬於婉約派的詞,寫出了他由一代國君到階下之囚的無限憂愁感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豪放派代表蘇軾寫的一首詞《水調歌頭》。

  (欣賞《水調歌頭》的音樂,媒體演示)

  師:蘇軾是一個文學作家,我們以前讀過他的幾首詩詞,同學們能背一兩首嗎?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

  二、 檢查預習

  師:《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誰能介紹一下蘇軾?

  生: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書畫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師:這代表了他在書畫方面的造詣。

  生:蘇軾生於1037-1101年,21歲中進士。

  師:你對他了解得真詳細。的確,他在詞的方面造詣極高,看來,大家透過預習,已經瞭解了蘇軾的許多文學成就。雖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貶官,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就是他在貶官時所作,而且當時他與他弟弟已有七年沒見。

  三、 自由讀課文,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理解詞的大意。

  師:這首詞是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中秋詞,就詞的內容來說,有一定難度。

  下面請同學們結合《但願人長久》一文,就這首詞的大致意思討論一下,討論中的疑問等會在大組交流中提出來,並且在討論過程中,告訴同組的人,你最喜歡那句詞句,為什麼?好,下面請以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

  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教師來回巡視,並參與學生討論)

  師:(看討論時間差不多了)下面我們就進行大組交流。

  生: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

  思想感情?(沒有人舉手,表示理解都有難度)

  師:作者自比神仙,一個“欲”,一個“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宮殿,但終因害怕那兒的寒舍,所以打消念頭。表現作者的矛盾心理。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生:這句寫出了他對著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說明當時沒有別人,表達他當時孤獨心情,何似在人間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間,表現詩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生:因為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認為這裡“何似在人間”,還有對現今的生活的滿足,安於現狀。

  師:這兩位同學回答的不錯,還能結合詞的創作背景來理解。

  生:我要介紹一下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認為這句話是表現作者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的。師提示:這首詞的確是表達蘇軾在中秋之夜對弟弟的思念之情,但是這句話是否就傳達了這個意思?

  生:我覺得不是,因為《但願人長久》一文中已經有所提示,這句話是表達作者心裡的寬慰之情。

  師:對,我同意他的觀點,因為在這首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發生變化的。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表現作者對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與弟弟天各一方的遺憾和無奈。所以他用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這一自然的普通規律來自我安慰,自我釋懷。這種胸懷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生:我認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句是表現詩人在中秋節飲酒時的發問,表現作者愁苦心情。

  師:愁苦嗎?這句話的意思是明月是什麼時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來問蒼天。在這裡作者把天想象成能與之對話的物件,他不把天看成是高於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聖,應該說表現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一句表現作者的一種美好的祝願。祝願兄弟倆的情誼開長地久,同時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

  師:那麼這裡的人指誰?

  生:弟弟。

  師:能不能指天下人?

  生:想了一下後說:也可以。

  師:所以這句話不僅表示對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廣之,表示對天下所有與自己有類似情況的人一種良好祝願。

  生:我喜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因為這句話是寫景句,表現作者因為思念而心緒不寧,輾轉難眠的情景。

  師:好。大家剛剛很積極參與到了我們的課堂討論中,我想透過討論,大家一定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進行了深層次的思

  考。下面我們一起來再讀一遍。

  生:齊讀。

  四、根據語境填寫詞句

  師:同學們,我們讀前人的古詩詞文,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我們的文化積澱,感悟前人在古詩詞文中的意韻,感受古人的遣詞造句;另一方面,我們背誦積累的目的在於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們所積累的古詩文,增加文章的語言色彩,併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務。下面我們來看幾個語段,請同學們根據語境,填入《水調歌頭》中的詞句,並思考概括這樣的詞句可用於怎樣的語境中。(發下講義,學生讀讀議議,開始練習)

  語段一:

  李意民還是那樣,有極度的表現欲,只見他將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們,來,幹了它,雖說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了,但我仍時常懷念當年我們“x”的豪情與浪漫。”

  說完他咕咚咕咚三口並作二口地將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曉羊《友情》)

  語段二:

  我將去送姚燁,三年來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後將被她帶到美國去,雖然三年前我已經知道終會有這麼一天的,但覺得不會來得這麼快,走進侯機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別在即,也明白“x”,然而眼淚最終還是背叛了我自己。

  語段三:

  今天是農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湛藍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輪”。白天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一個人躺在床上,只要閉上眼睛,眼前就會展現她那蒼老蹣跚的身影,月光從東窗移向了前窗,復而又移向西窗,此時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蘇軾那“x”的那份輾轉反側。

  五、這首詞采用了怎樣的寫法?請舉例說明。

  明確:

  明月——宮闕——瓊樓玉宇想像

  月圓(天上)——人圓(人間)聯想

  六、提供幾幅形色各異的雲彩圖,讓學生想像。

  七、小結“詞”。詞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一種韻文。在唐五代時稱曲子詞。曲指的是音樂,詞指的是文辭,詞與曲二者本來不分離,至宋代,詞與曲分離開來,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但仍然可以配樂吟唱。詞有詞牌,即樂調,如《水調歌頭》就是詞所配的樂調。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讀詞。

  八、多媒體播放歌曲《水調歌頭》,提出背誦要求。(提名試背、師生齊背)

  九、佈置作業

  以“遙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聯翩……”開頭,寫一篇短文。

  板書設計

  上闋望月(寫景)情借

  明月酒青天風清影“我”(實寫)景景

  宮闕瓊樓玉宇(虛寫)交抒

  下闋懷人(抒情)融情

  樂觀曠達

  明月宮闕瓊樓玉宇想像

  月圓(天上)人圓(人間)聯想

  教後感:

  1、縱導:得意於隨意

  為了讓學生真正主動地自得詞中之意,我始終把自己定位於學生探索隊伍中的隨員角色。其引導多是隨學生之意的商量、探討,隨課文之意的設疑、設境。

  2、橫拓:生髮於隨文

  開放性的語文教學要求教者憑藉教材載體,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資訊和思維、表達、創新等能力訓練的機會。為此我特別注意在“縱導”中隨意、隨機的橫向拓展。

最近訪問